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动起来与停下来——培养小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让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教学设计以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为任务名称,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停止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停止的条件。
2. 能够观察和发现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2. 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的兴趣。
2. 实验探究环节(30分钟)实验1:滑冰者停下来材料:光滑的地板、滑冰鞋或光滑的玻璃片、滑冰者手柄(例如拖把)步骤:a. 在教室外找一个光滑的地方,让学生穿上滑冰鞋(或将光滑的玻璃片放在滑冰者的脚下),并拿着手柄进行滑行。
b. 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下滑冰者如何停下来。
实验2:小车的运动材料:小玩具车、光滑的地面、书本步骤:a. 将小玩具车放在光滑的地面上,不做任何其他操作,观察并记录下车的运动状态。
b. 将一本书放在小玩具车前面,观察并记录下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记录,并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条件和原因,以及停止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3. 知识讲解环节(20分钟)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物体运动的状态和原因,停止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而受到外力作用时会改变运动状态。
4. 小组活动环节(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讨论,记录下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让科学课“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 的实施给 自然课 一个 新的
挑 战 ,要 上 好 自然 课 , 教 师 要 有 一 个 新
理 性 知 识 。 在 《 铁 的 性 质 》 时 , 为 得 出 结 论 。 磁
自然 规 律 , 了解 自然 现 象 , 还 要 让 学 生
、
动 中 开放 课题
要 上 好 自然 课 首 先 要 打 开 自然 课 课 堂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自然 ,让 过程 , 也感到 自然课 的乐趣 , 乐在 自然 中。
的大 门,开放 自然课 的课题课题 是开启学 想 象在 自然课 中 “ ”起来 ,学生 在想 动
生 学 习 窗 户 ,只 有 开 放 的课 题 才 能 让 学 生 象 中学 自然 。在 探 究 《 空气 占据 空 间》
有一 个 开 阔的视 野 。 教师 做好 导 师 的作 这 堂 课 中 , 我 先 举 起 一 个 杯 ( 面 塞 里
用 ,努 力 引 导 学 生 把 自然 课 的 知 识 放 到 纸 ) ,让 学 生猜 想 :水 会 进 入 杯 内 吗 ?
出 自然 现象和 规律 的方法 ,如实验 课题 、
学生在 实验 中一边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操作 ,一边
接着 引导学 生观察,当杯子斜入水 中,有 实 验 器 材 、 实 验现 象 、 实 验 小结 。
观察 是思 维的 窗 口,学生 通过 观察 , 气 泡 冒 出, 水进 入杯 内,纸 就湿 了。学
二 、 动 中 观 察 比较
中 , 取 出 让 一 名 学 生 用 手 摸 杯 子 的 内部 的 规律 。在教学物体 的热胀冷缩 的性质这篇
让学生动起来——我的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观
比较清楚的认 识 ,从 而给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打下较为坚实 的基 础, 最后达到举一反三 、 综合运用 的 目的。
2 新 课 程 化 学 实 验 的特 点
识 以后 , 要 给他们布置一些家庭 小实验 , 比如 , 生活 中利用燃烧 法 区分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 ; 自制酸碱指示剂 ; 对 工厂废水 成分进行
的连 接 、 药品的取用、 实验 中仪 器 的 选择 、 装 置 气 密性 的检 查 、 用 过 在 教 材 中 还有 很 多 。 滤 和 蒸 发 等 对 混合 物 进 行 分 离等 ) , 才 能 对基 础 的学 生实 验有 一个 3 . 让 学生 用所 学 的 知 识 解 决 生 活 中 的实 际 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 , 同时 也 应 该 服务 于生 活 。 学 生 学 习 了 化 学 知
实 生 活 中取 材 , 倡 导 从 生 活 走 向化 学 。
当然 , 对 于 化学 实验 , 卜 面 的 一 些想 法 和 做法 只 能 称 作 牛 刀 小
不 同的教师 , 有不 同的做法 , 但 总体来说 , 让学生动起来 是教师 ( 3 ) 以 生 为本 。 以 往 的 旧教 材 只 注重 教 师 的讲 解 , 学 生 的记 忆 , 试, 而新 教 材 把 学 生 动 手 实 验 融 入 学 习 内 容 之 中 ,取 消 了 单 独 编 排 学 进行实验教学最有效 的方法 。 生实验 的做法 , 淡化了学生实 验和教师演示之间 的界 限 , 在实验教
实验内容的扩 展及呈现方式 的多样化 。 在教材中 , 除 了保 留旧教材
中的一些实验外 , 还 安排了活动与探究 、 调查 与研 究 、 家庭小实验 等活动内容 , 而这些 内容更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三动”让学生更爱科学课
“三动”让学生更爱科学课发表时间:2020-12-11T16:02:37.2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作者:叶玲芳[导读] 基于培养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叶玲芳(义乌市后宅小学浙江义乌 322008)基于培养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引领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丰富他们的童年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潜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对科学学习保有热情?我觉得,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先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个宝贵部分,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动,在动中学会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动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心动。
因此,我常常植根于教材,寻找教材以外的素材,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一个和谐灵动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技能。
我在上《杠杆的科学》的伊始,采用了讲故事的导入方法。
用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故事引出杠杆这一内容。
同学们目光注视着我,听得很认真,我不禁感叹,原来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
师:阿基米德的力气真的有这么大吗?能够撬起整个地球?生:没有。
师: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生1:他能利用杠杆原理(预习过课文)师:哦,你能具体地分析给同学听吗?生1面露难色师:他说的没错,阿基米德运用的就是杠杆原理,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你就能解释为什么利用杠杆原理能够翘起地球了!同学们露出兴奋的笑容。
学生天生具有一种求知欲,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的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活跃”起来
【 关键词 】 科学; 创新;活跃
要 改变 目前科 学教 学 的现状 ,就 需要 一线 教师 多花 心思 、 多出法 宝 , 生学 习 的强劲 动力 ,教 师应 与学 生平 等交流 和沟 通 ,让学 生走 近我 们 ,了 打造 高 效科 学课 堂 ,切实 提高 我们 科学课 堂 的实效 性 。让 学生在 科学 课 堂 解 我们 的教 学方 法和 思想 ,我们 也 了解学 生 的想法和 对 知识 点的认 知程 度 中“ 活跃 ” 起来 。 以及 想 要达 到的 目标 ,有 了相互 的理 解 ,有 了发 自内心 的宽容 ,教 师 的工 充分 利用 现代 信 息技术 进行 教学 。激 “ 活 ”教 科书 ,让 学生在 科 作就 更顺 畅 ,学生 的学 习也更 有动 力 。 自然学 生会“ 活跃” 起来 。 学课 堂 中 “ 活 跃” 起来 。 四 、树立 学生 的 自信心 ,增 强学 生的参 与 、合作 意识 ,让 学 生在科 学 培 养具 有创 新能 力 的人才 是教 育的 重要任 务 。课堂 教学 是培 养学 生创 课 堂 中 “ 活跃 ”起 来。 新精 神 及实 践能 力 的主 阵地 ,那 么 ,在科 学 教学 中 ,怎样才 能让 课堂 教 学 教师 要尊 重学 生在科 学 学习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个体 差异 。 在科 学教 学 中, 活跃起来呢?现实教学充分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让科学课堂 根据 知 识与技 能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的特 点 ,因材施 教 ,帮助 他们 实现 个 活 跃起 来 。 性 化发 展 。同时 要正确 对待 学 生的错 误和 挫折 ,不 随意 批评 学生 ,因 为每 实 验心 理 学家 赤 瑞 特拉 做 过两 个 著名 的 心理 实 验 , 一个 是 关于 人类 获 个 学生 ,无 论他 们 的成绩好 或差 ,都 希望 得到 老师 的重 视 ,希 望 听到老 师 取信 息 的来源 , 即人类 获 取信 息主要 通过 哪些途 径 。 他 通过大 量 的实验 证实 : 的赞扬 ,只 有让 学 生感受 到 老师 的信任 和 爱心 ,才 能产 生“ 乐学” 和“ 愿学 ” 人类 获 取的信 息 8 3 %来 自视 觉 ,1 1 %来 自听 觉 ,两 者 加起来 有 9 4 %。还有 的情 感 。如 果教 师能 帮助他 们建 立起 自信 ,让 他们 知道 怎样 才是 正确 的 , 3 . 5 %来 自嗅觉 ,1 . 5 %来 自触觉 ,1 %来 自味觉 。摆 在学 生面前 的教 科书 ,不 怎样做 更好 ,从 而激 活他 们 的创 造潜 能 ,才 能充分 展示 他们 的科 学素养 与 会 说话 也不 会动 , 因此我 们可 以充 分利用 现 代信 息技 术 中的 图、文 、声 、 能力 。学生 回情不 自禁 地“ 活 跃” 起来。 像 , 图文并 茂 的特 点 ,利用 电教 器材 如幻 灯机 、投 影仪 、VC D、 电脑 、录 五 、激发 兴趣 ,激 活思维 。让 学生在 科学 课堂 “ 活跃 ”起 来 。 音 机 、DV等 ,让教科 书“ 活” 起 来 、动 起来 、形象 起来 、发 出声来 ,让“ 活” 兴 趣是 最好 的老 师 ,兴趣 是成 功之路 ,兴 趣是 学生 获取 知识 的直 接动 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力。任 何 一门学 科 都必须 重视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的培 养 ,教师 要在 教学 中有 科 学地 利用 现代 远程 教育 手段 ,让 学生 获取 更多 的知 识 。在教 学中 ,有 意 意 识地 培养 学生 对科 学 的持久 兴趣 。因为 科学 课 的节数 少 ,每周 仅三 节 , 地 利用 一些 课件 ,进 行 资源整 合 ,要让 学生 在教 学 的情境 中 ,主动 发现 问 老师与 学 生接触 的 时间较 少 ,有 很 多课外 的观 察 、实验 、制 作等 作业 ,如 题 。扩 展学 习 知识面 。教师要 正确 地 引导学 生在 网络 上查 阅 资料 ,丰 富学 果学 生不对 科 学课产 生浓 厚 的兴趣 ,就不 可 能 自觉 地 、主动 地去 完成 。只 习 内容 ,从 而获 得更 多更新 的知 识 。 有 当 学生喜 欢学 、要 求学 ,有 迫切 的学 习愿望 时 ,才 能 自觉 积极 地投 入到 多 年 的教学 实践 证 明,采 用形 式 多样 、 内容 丰 富 的“ 活” 的课 堂教 学 与 学习活 动 中去 。 因此 培养 学生 持久 的学 习兴趣 是学 生学好 科学 的重要 一环 。 学 习方 式 ,鼓励 学 生积 极动脑 、 动 口、动手 , 既激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六 、鼓 励学 生动手 动脑 。让 学生在 科学 课堂 中 “ 活 跃 ”起 来 。 融 洽 了师生 关 系、活 跃 了学生 思维 ,让 其主 动参 与到 教学 活动 中来 ;又 有 心理 学研究表 明,对于 学生来说 ,态度 的形成 需要实 践的过程 ,技能 的 利 于学 生在 高 昂的学 习热 情 中的不 断探 究科 学知 识 ,获取 科学 知识 。学 生 形成 需要 反复的模仿 练习 ,而 知识的获取 主要通过 感性经验 的积累 。在科学 必 然会 “ 活跃 ” 起来。 教学过程 中应创设一 定的情景 、开展多样 化活动 ,多让学生 亲 自体 现科学学 二 、转 变教 学观 念 、教学 方 法与教 学手 段 。让学 生在 科学 课堂 中 “ 活 习的过程 。让学生 尽可能多 的亲身体验 一次科学 发现 、科 学探究 、科学创造 跃 ”起 来。 的过程 。因此 ,教 学过程 中,我们可 以让学生 自己动手做做 小实验 。学生通 众 所周 知“ 教学 有法 ,但 无定 法” 是站 在讲 台上 的每 一个 老师 都懂 得 的 过 自己动手 动脑 的实践锻炼 并丰富 了学 生的知识视 野 ,学 生热心学 习科学 。 道 理 。要上 好 一节课 ,科学 教师要 根据 要依 据教 学 目的和 任 务、教 学 内容 心理学家 认为 ,学习 的成功 是发展学 生愿意继续 学习 的一种动力 。我们可 以 和 教 学对象 也 就是 学生 的年龄 和 心理特 征等 因素 来选 择合 适 的教学 方法 。 借此小 实验,让学 生 自己动手 ,体验科 学带来的乐趣 。让学 生“ 活跃” 起来。 在课堂教学 中运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观 七 、游 戏活 动让学 生在 科学 课堂 “ 活跃 ”起 来。 念 , 设计好 学 习的 每一 个环 节 ,把“ 有 法” 与“ 无 法” 相融 合 贯通 ,真 正把 科 游 戏 是儿童 最喜 欢 的活动 ,它 集 自由性 、趣味 性 、假想 性和 创造 性于 学课 上出韵 味来 。 体 ,这 些属 性与 小学 生的好 奇 、好玩 、好 动 以及 无 忧无虑 的年 龄特 征 完 呆板 的教学方 法,只会 让课堂变 得枯燥乏 味 。现代 的科学 课堂教学 应该 全契 合 。因此 ,寓 科学 教育 于游戏 中 ,让小 学生在 试 一试 、做一 做 、玩一 是 灵活 多样 、丰 富多彩 的,而不 是“ 黑 白” 无 声的 。教师上课 要 以学 生的反应 、 玩 中认识科 学现 象 ,获得科 学 知识 ,是符 合儿 童 的天性 的,备 受学 生欢迎 。 思维与速度 为主 。教育心理 学告诉 我们 ,学 生的有 意注 意时 间大多数不 超过 通过 科学 游戏 ,学 生可 以在 玩 中学科 学 ,在 愉快 体验 中学科 学 。 2 5分钟 ,注意 、重视学 生 的主体作 用 。让学 生在科 学课 堂 中 “ 活跃 ”起 来。 作 或小声说 话等不 良习惯 。想抓住他 们的专注 力 ,其 实也不难 ,在适 当的时 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认识 自然事 候加 入科学 小实验 ,调动起他 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 活’ ' 起来 。如 : 在讲授 《 宇 物和应 用 所学获 得 知识 ,大胆 自主 探求和 应 用知识 。教师 必须采 用有 意识 宙》时 , 给学生 提 出一个 问题 : 在 宇宙中 , 除 了地 球,其它 的星球能住 人吗 ? 地让 学生 与学 生 同玩 同乐 ,学中玩 、玩 中学 ,促 进学 生 的身心健 康培 养 学 为什么 ?学生众 说纷纭 ,纷纷讨论起 来 。然后 ,用一个 简单 的小实验 ,为他 生动 手 、动脑 探究 科学 的方法 。 我 们现在 的小学 《 科 学》教材 编排主 要 以 们解 疑 。这 样通过 让学生观 察实验 、操作 、讨 论 、思考 、应用 等,使 学生在 精简的文字和图片构成,其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认识周围事物 轻 松愉 快而 又紧 张刺激 的氛 围中学 习,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高 , 不 会感到厌 倦, 和周 围环 境 。对初 学者 来说 , 由于没有 系 统的 文字支 撑 ,学 习起来 总觉 得 学到 的知识记忆 得特别牢 固,教学效 果会大大 改善 。学生定会“ 活跃” 起 来。 非常 �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课的教学要紧密结合科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自体验。
1.激情引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
激情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故事、游戏、诗歌、谜语等手段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并使其发挥实效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比如,激化竞争意识。
由于小学生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他们的好胜心会在竞争中令其发挥最高的水平。
因此,老师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化这种竞争。
如通过表扬个体进行激化,通过组间评比进行激化等。
还可以通过成果汇报,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独立探究后,学生必然会得出一些结论,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此促动他们科学兴趣的增强。
即使是点滴成果,教师也不要置之不理。
2.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人。
同时,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必然会产生盎然的兴趣,这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语言的交流,心灵的互动,此时教师要做学生探究的合作者、组织者、引领者,帮助他们解决探究中遇到的难题,使自主探究发挥其实效性。
3.课内外结合,使探究走向深入科学课探究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必须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
要让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以此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活跃、健康向上,充满活力。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们渐渐变得“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和锻炼的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也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让学生动起来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接下来将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力度,开设更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徒步、露营等,让学生在自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品质。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应该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可以从身体锻炼、饮食营养、作息规律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通过亲子运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在饮食方面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营养餐,避免给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还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引导和促进,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更加活力四射。
【 2000字】。
让 学 生 动 起 来
让学生动起来——由《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到的沈高中心小学张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敢于"放",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下面我就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谈些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是课改后的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兴趣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用录音放了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
二、在提出问题时,让学生动起来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教学声音知识时,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敲打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习“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学习,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如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活跃,则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长时间地坐在课桌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界开始呼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下。
体育锻炼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将体育活动纳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每天进行的晨操、课间操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增加身体活动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体育课程,如篮球、足球、游泳等,让学生们在健身中放松心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既可以让学生们减轻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活”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展现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单调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欠缺。
所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手工制作、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就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六动———让科学课堂“动”起来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科学课堂变“活”、变“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呢?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动”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极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要根据下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准备的任务:小组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资料的查阅与收集,资料卡的制作,观察、调查、实际体验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前真正动起来。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一课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每人准备五种不同的完整的植物,放在教室的课桌上,把教室完全装扮成了一个植物乐园,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心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孩子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就得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孩子的心动起来,做到想探究、主动探究、大胆探究,于是我尽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感兴趣和高度关注的一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孩子们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孩子们就会记忆深刻,同时,课堂中要用上恰当的激励语和评价语,如:“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的操作规范有序。
”“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的知识真丰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驱使他们去探究、去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的心真正动起来。
三、小组合作,让学生“互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课堂中,为了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我将许多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
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组内相互协作,组间相互借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作,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合作探究,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摘要: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有效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激励评价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堂作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亦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我们应当努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思维的敏锐性。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科学。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一、小组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时,就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性教学已经顺利地叩开了科学课的大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
因此,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知识的热情。
1.课堂引趣。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首先要“精”字当头。
要根据所学的内容,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迷设障等,但不能冗长。
其次要“妙”。
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
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汽化和液化》一课时,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大雾天上学路上有什么感觉?这时全班同学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雾把我们的衣服都打湿了,眼镜片模糊……紧接着问:雾是怎么出现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不知不觉进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趁热打铁,及时把导学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同时提示学生要敢于作出猜想、假设,在合作交流时进行探讨,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作者:刘光元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5期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要让学生去尝试动手操作实验,在尝试中感知。
学生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
作为我们平时上科学实验活动课,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每一位孩子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心动在课前,行动在课上,情动在课后!关键词:科学课课堂教学探究下面是我在科学课上结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节课的开始,就展现了一个信封,很特别的告诉学生:“这是我特制的一封密信,信封里有个小秘密哟”。
师:有哪位同学能鼓起勇气挑战,打开信封,告诉同学这封信的秘密?学生甲上来打开看了一眼,摇摇头走后自己的座位,学生乙打开看后也是摇头……生:老师,你这封信里面什么都没写,哪有什么秘密?生:就是,就是。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师:大家有所不知,我的密信是用毛笔蘸着粘稠的白米粥最上层的液体写好后,再晾干。
生1:哎,我明白了。
生2:我好像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是涂上某种药水,就能看到字迹了。
师(赞许的目光):看来这位同学非常热爱读书,还注重知识的积累,如果老师说只要在这封密信涂上药水就能看到内容,大家想不想看看密信的内容?学生(齐):想看!看着学生渴望的目光,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随之上升。
在这时我就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实验用碘酒涂在纸上,纸上立刻就显现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字样(本节课的课题)。
哇,学生们都被看到的字样惊到了。
这也太神奇了吧?涂得是什么药水?为什么把它涂在纸上之后就能看到老师密信的内容呢?为什么涂上去后显示的是蓝色的字体,可以显示其他颜色吗?学生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也就是说在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到达了最高层次。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习“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1. 引言1.1 学生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学生的活动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活动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可以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彼此之间的灵感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探索欲望。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是当今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活跃性,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活动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更加成功地立足和发展。
2. 正文2.1 理论基础:脑科学与学习活跃度的关系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大脑在动态的、多感官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实现神经连接的形成,从而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存储。
当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时,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使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密切,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性学习还能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同时参与认知活动,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学习活跃度与情绪的调节也有密切关系。
在参与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这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反,在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倦和厌烦,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脑科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活动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乐趣。
2.2 案例分析:学生活动促进学习效果的实例在教育实践中,有许多案例显示了学生活动对于促进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科学课 的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 地认识 自 然事物 , 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历史 和现实的一些原 因,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 比较薄
排, 切菜春米快又快, 人人吃饭离不开。 教学《 ” 找空气》 时 新课 的导人也设计了谜语 :奇妙 , , “ 奇妙 真奇妙 , 看不见 ,
摸不着, 我们的生活离不了。 这样, ” 教师轻而易举地就把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的课题上来, 激起他们想探究
知识的欲望。
2实验激趣。 .
弱, 多数课堂还是按照“ 老师讲, 学生听” 的模式进行, 导 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极其淡然、 冷漠, 进而丧失了学 习的热情、 信和灵气。那么, 自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取强硬的态度对他“ 不着边际” 的提问 进行批评, 恐怕这个 孩子以后再也不愿意提问题了。
2 . 。 敢说
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 培养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
的。 科学课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 给予学生说的机会 , 让
之声, 我也被孩子们的 热情所感染, 融入了 他们中间, 有的
人拉我随即告诉他们像这样 的小实验在 以后 的课堂上还要做
学的殿堂。为此,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探知心理, 努 力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脑思 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推动他们攀高涉险, 催开他们智 慧的蓓蕾。
1 . 激趣 。 谜语
很多很多……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仍意犹未尽, 他们聚拢 在讲台 摸摸烧杯, 前, 看看水槽, 还一个劲地问我: “ 什么时
门学习这个问题 , 他满意地坐下了。 事后我想, 如果教师采
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应该
为他们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在
“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论文
“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一、创设趣味实验,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
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1、巧设科学悬念,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在科学《小番茄娃娃学游泳》时,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设如下悬念:出示一个小番茄讨论:今天番茄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小朋友想看吗?将小番茄放入已有淡水的玻璃烧杯中,让幼儿观察小番茄怎么样了?幼儿如果说下沉,不会游泳。
教师说:小番茄娃娃又换了一个游泳池。
咦,现在它有什么变化吗?教师就番茄娃娃放入盛有盐水的玻璃烧杯中,并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结果小番茄娃娃上浮。
为什么会这样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神秘的开场,能迅速地激发了孩子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
二、引入儿歌故事,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
如在中班科学《会变的影子》开始时,老师先说出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
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
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
让学生有能力动起来
让学生有能力动起来《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小学科学课如何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探究。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供保障,为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创设条件教师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1.提前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要不折不扣的做一遍。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的教材中提到的实验为127个,这些实验大部分都是小实验,而且数量众多,实验类型又分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要想全部完成这127个实验,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将这些实验全部做一遍,甚至部分实验要做两遍、三遍。
只有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实验,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千万不能在态度上轻视小实验,千万不要怕麻烦。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有一个实验叫做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就是一个小实验,我就曾经在这个实验上吃过亏。
当时做的时候把重心做的太偏向一边了,结果怎么站都没站的稳。
后来重新做的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一遍就好了。
(2)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实验并不是完全规范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依据教参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实验进行改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制定好实验计划。
开学初,科学教师,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都要制定好本年级或本班级的试验计划。
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反思
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反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
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
学生对常见的力(推力和拉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学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打下学习的基础。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创设《过山车》情境导入,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实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运用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部分,先让同学们观看感兴趣的幽默短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短片引出问题,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并通过短片主人公的要求,过渡到第一个实验,寻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二、自主探索,感知新知。
本环节通过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什么上阻力,什么事摩擦力。
(1)通过短片主人公提出的要求,用小球来实验,找到能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在本环节的处理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大胆假设、制定计划、实验与观察。
在学生汇报时,选择一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有不足的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2)由主人公观察实验过程,积极思考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球会自然而然的停下"引出第二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并通过观看短片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下搜查知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结尾部分我是采取拓展形式,让学生课下搜查有关摩擦力的信息,找到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利用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不足∶本课的处理过程中.能够整体把握教材,但在第二个活动之前,引语设计不够巧妙,没能让孩子自己发现摩擦力,说出摩擦力。
在这种情况下,没能及时调整更好的引导方法。
而是从正面给出了摩擦力的定义。
之后由于前面浪费时间较多,删掉了同学们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小活动,没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摩擦力。
小学科学课有哪些内容 科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科学课有哪些内容科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型人才的素质体现。
通过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和行为习惯首先,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验材料选择准备,应力求真实可靠,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结果,使学生养成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其次,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即年龄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简单的实验,用事实来论证自然事物和现象。
最后,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从而真正调整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如:在分析空气成份时,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饮料瓶(塑料),从上部约三分之一处用剪刀剪下,下端部分就成了一个塑料杯。
将杯子扣在水槽中燃烧的蜡烛上,过一会,蜡烛熄灭,水涌进杯子,占杯子一部分空间。
说明燃烧耗去了一部分空气,但杯内仍然存在不参加燃烧的空气。
通过这个实验操作,学生学会简单实验(注意让学生先知道杯子是有空气的,不是真空的,水在蜡烛熄灭时才上升了一部分,而没有充满塑料杯),学生选择所用的材料,通过实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弄清了事实。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比比看,鼓励他们都动手寻找简单的实验材料,再在教师引导下做做看,相信实验结果学生一定好奇。
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归纳介绍出空气是由多种成份构成的,从而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求知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科学课教学科学课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这个目的是整个科学课教学的核心所在。
实验材料及有关实验的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备,或实验室提供。
通过寻找材料到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实验时学生操作比较规范,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关键,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使他们对所做实验感受深刻,实验效果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了目前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口、手、脑从而促使课堂活起来,充满着生命活力等方面做了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活的课堂科学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我国当时的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找准了教育操作中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主动进取的意识,变“教”师为“导”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在科学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动口发言。
如笔者在听倥气污染和保护》 (八年级下册)一课,讲课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学生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思考,动口发言。
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有的说:给汽车动力换太阳能的、换电池的、换风能的、换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日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来制作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整班学生都踊跃地动口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还可以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口。
如笔者在教学“二力平衡”的时候,有位学生在叙述“二力平衡条件”的概念时将“一个物体”中的“一个”两字漏掉了。
教师就抓住这个有利契机让学生小组讨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中没有“一个”行吗?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不仅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学会了用“反证”的方法来澄清模糊的认识。
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弱势群体。
让他们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
件,让他们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如果答对了或答对一部分,就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试想,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二、发挥学科趣味性,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
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设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科学实验演示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将演示实验变为操作实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笔者在教舒《声音的传播》一节,向学生演示“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时,把闹钟放在有空气的玻璃罩里,学生能清楚地听见嘀嗒、嘀嗒的声音;然后慢慢地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嘀嗒、嘀嗒声就会越来越轻,到后来几乎听不到了;最后又让空气慢慢地进入玻璃罩内,嘀嗒、嘀嗒声也就会越来越响了。
教师让学生动手参与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在参与的实践中验证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一原理,并得到启发,很快就会设计出验证声音能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的实验。
这就深化了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动手的
兴趣,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另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增加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比如增加家庭小实验、开展随手实验等,激起学生动手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授德《植物无性繁植》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讲解并演示了常见花卉植物一串红的扦插繁殖。
他们很喜欢我讲的和做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每位学生从准备营养土、制作插穗、扦插及日常管理,每一步都很认真地操作。
半个月后,学生们100%地都培养出了成活的植株。
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成他们学习的志趣,变他们“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动手实验,从而更好地探索科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
统一。
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发挥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作用,使他们进入“生疑”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问题教学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把源自学生生活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探究的动力,还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不平衡感,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从而想方设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平衡感,使得认知重新平衡。
如在《水的浮力》一节中进行浮力产生原因的探究教学时,笔者创设了如下实验让学生观察:先拿出一只乒乓球放在透明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漂浮在水面;再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底后放手,学生又观察到乒乓球上浮漂在水面……这样重复做几次,乒乓球始终会上浮漂在水面,因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学生们都认为乒乓球一定会漂浮在水面。
接着,我把乒乓球放在透明的去盖去底两头通的可乐空瓶中,然后往里面灌水,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是否会上浮漂在水面。
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灌满水的可乐瓶中,只见水滴慢慢地从乒乓球与瓶日的缝隙漏下而乒乓球并没有上浮漂在
水面,始终被压在水底不能上浮;然后当我将瓶盖拧上一会儿,乒乓球又自动上浮漂在水面。
这一现象使学生困惑不解,学生认知上的平衡感被打破了——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这时的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强的情感震撼,他们求知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陶行知曾说过“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理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
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
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恩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希平《学会思维》[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虞珊《初中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
4.3)
4.刘冠军《让学生心动使课堂生动》[j](《新课程研究》20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