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1. 什么是卫生学?{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改善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 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规律、卫生保健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等。
}3.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卫生学的分支之一。
}4. 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卫生问题的防控策略等。
}5.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的学科。
}6.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7. 什么是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在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卫生数据,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8. 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元分析等。
}9. 什么是卫生政策?{卫生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改善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的关于卫生保健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措施。
}10. 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
}11. 什么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12.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3. 什么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研究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旨在保护、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
}14.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哪些领域?{公共卫生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卫生应急、医疗保障等方面。
卫生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试题及精准答案
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2、原生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
3、limiting amino acid: 食品蛋白质中,按照人体的需要及其比例关系相对不足的氨基酸4、合理营养: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5、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最常见。
此类气体多具有腐蚀性,常因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容器、管道等设备被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而污染作业环境。
7、晚发性矽肺: 硅肺病,由于长期过量吸入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有时虽未出现矽肺征象,但在脱离工作后经若干年再出现矽肺,常称为"晚发性矽肺"8、population:population,表示考察对象的全体。
又称母体。
总体中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population 表示考察对象的全体。
又称母体。
总体中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9、统计推断: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根据带随机性的观测数据(样本)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模型),而对未知事物作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10、直线回归:线性回归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
二、简答1、简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和物。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
卫生学基本知识练习题及解答
卫生学基本知识练习题及解答
问题一
卫生学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
答:卫生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控制的学科。
问题二
什么是公共卫生?
答:公共卫生是通过社会集体行动,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科
学与艺术。
问题三
列举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答: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疟疾、
登革热等。
问题四
什么是环境卫生?
答:环境卫生是指通过改善环境条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问题五
什么是食品卫生?
答:食品卫生是指从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到消费过程中,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
问题六
什么是职业病?
答:职业病是由于职业因素引起的、与特定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相关的疾病。
问题七
卫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卫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问题八
卫生监督的作用是什么?
答:卫生监督的作用是确保卫生法规的执行,维护公众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问题九
什么是流行病学?
答: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科学。
问题十
卫生统计是做什么的?
答:卫生统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与卫生有关的数据,为卫生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以上是关于卫生学基本知识的练习题及解答。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五)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孩眼球的_______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传染源是指被_______感染的人或动物,它包括病人、_______和受感染的动物。
3.精神性厌食是一种由_______因素引起的_______障碍。
4.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
5.脂类是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6.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又名_______。
7.病原携带者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脊柱生理性弯曲包括颈部前弯、_______部后弯、腰部前弯和____部后弯。
9.日射病是由于阳光长时间照射_______,使脑膜和大脑充血,为_______的一种类型。
10.骨折的急救原则是_____。
儿童骨折时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情形,这叫做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6分)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B.保护易感者、管理传染源C.保护感染源、管理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D.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2.对于3~6岁儿童来说,鱼和肉理想的烧切方法应该是( )A.碎末B.去刺、小丁C.大块D.肉泥3.2~7岁儿童身高的推算公式是( )A.身高=年龄×4+70厘米B.身高=年龄×4+75厘米C.身高=年龄×5+70厘米D.身高=年龄×5+75厘米4.以下关于左脑的不正确描述是( )A.左脑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B.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C.左脑具有显意识功能D.很小的孩子能在一群人中辨认出一张脸,这是左脑的功能5.心脏听诊中,听到的柔和、风吹一样的声音是( )A.器质性杂音B.心跳C.脉搏D.功能性杂音6.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完整)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答: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人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3)环境化学物和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①扩大人群暴露的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以汞、SO2等环境污染物的实例说明。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
(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4、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答:(1)环境作用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以致人体吸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人的食物中的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在。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总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职务植物、动物、和人等)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卫生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
2.※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卫生学1.健康(health):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
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0.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卫生经济学名词解释全集整理
卫生经济学名词解释全集整理一.名词解释1.卫生经济学:是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的筹集、开发、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3.卫生服务要求:是指居民希望获得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4.卫生服务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5.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士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6.卫生服务利用:指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应卫生服务系统通过卫生服务队局面健康状况的影响7.卫生服务供给: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
8.卫生服务市场: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9.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给的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自己写的)10.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11.卫生筹资:就是研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环境下卫生领域的资金筹集、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12.卫生总费用TEH:即卫生保健总支出,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13.卫生总费用核算nha:也称国民卫生账户,是采用国名经济核算方法,以整个卫生系统为核算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核算框架,专门研究卫生系统的资金运动过程。
14.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
卫生专业基本知识问题及答案
卫生专业基本知识问题及答案一、卫生专业基础知识问答1.1 什么是卫生?卫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多个方面。
1.2 请简述卫生学的定义和内容。
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规律的学科,旨在为制定和改进卫生防疫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包括环境卫生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儿少卫生学、食品卫生学等。
1.3 请解释健康和健康问题的概念。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健康问题是指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疾病、伤害和其他限制生命质量的因素。
1.4 请简述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整个人群的健康,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策略来减少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而临床医学则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主要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
二、卫生专业基本概念问答2.1 什么是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指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承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它是国家卫生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基本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核心。
2.2 请解释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增强人们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能力,通过改变他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以实现更健康的生活。
它包括倡导、教育、社会动员和赋权等策略。
2.3 什么是流行病学?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况和其他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描述健康现象的分布规律,揭示健康相关因素与健康效应之间的联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问答3.1 请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观念、建立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2 什么是免疫接种?请列举几种常见的疫苗。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四)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绪论和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6.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和生产性污水中含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观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7.生物浓集: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并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8.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
9.剂量- 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二、单选题1.卫生学研究的重点是A.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 B .社会环境与健康关系 C .环境与健康关系D .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E .生活环境与健康关系2.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A.富营养化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富集 D .环境自净 E .生物迁移3.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4.下列不.是.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是A.水俣病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米糠油中毒事件D.四日市哮喘病 E .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5.下列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SO2 B .CO C .CO2 D .NO2 E .NO6.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污染物是A.氟、磷 B .氟、氮 C .铅、磷 D .氮、磷 E .汞、氮7.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8.有利于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错误..是A.肺泡的总表面积很大 B .肺泡壁很薄 C .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D.不经过肝脏的转化,直接进入血循环 E .分散度越小的物质吸收越快9.下列物质中易经完整皮肤吸的是A.苯、苯胺、甲苯 B .二甲苯、二氧化硫 C .苯胺、有机磷、对苯二胺D.有机磷、对苯二胺、铅 E. 对苯二胺、甲基汞、氮氧化物10.下列物质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是A.汞蒸汽 B .汞离子 C .氯化汞 D .甲基汞 E .升汞11.接触某种化学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情况称为A.蓄积 B .物质蓄积 C .功能蓄积 D .生物浓集E.生物转化12.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E.急性阈剂量(Lim ac)13.引起“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物是A.铅 B .铬 C .镉 D .锰E.锌14.“水俣病”的致病因素是A.无机汞 B .甲基汞 C .氯化汞D.氯化高汞 E .氯化亚汞15.致癌因素中,最多见的是A. 化学因素B. 心理因素C. 物理因素D. 生物因素E.社会因素16.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A.最低需要量 B .最高需要量 C .最高容许限量D.最低容许限量 E .以上都不是17.引起米糠油事件环境污染物是A.甲醛 B. 甲苯 C .多氯联苯 D .异氰酸甲酯 E .甲基汞18. 下列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 .供应基本药物B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C .预防公害病D.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E. 预防和控制地方病19. 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水俣病事件 D .米糠油事件 E .以上都不是20. 药物“反应停”是A.致敏物 B .致畸物 C .致癌物 D .致突变物 E .以上都不是21. 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化学物污染物是A. 异氰酸甲酯B. 三氧化二砷C. 多氯联苯D. 四氯乙烯E. 三氯乙烯 2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强调以什么为重点?A. 工厂B. 学校C. 城市D. 农村E. 乡镇企业23.生物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主要通过A. 新陈代谢B. 生物转化C. 生物浓集D. 生物化学作用E. 食物链 24.下列哪种不是致癌物A. 石棉、氯乙烯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 苯并芘、放射性物质D. 黄曲霉毒素、紫外线E. 亚硝胺、砷25.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粉尘为 A. 棉尘 B.铅尘 C. 石棉粉尘 D. 锰尘 E. 沥青粉尘26.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A .公害病B .职业病C .地方病D .疫源性疾病E .传染病27.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伦敦烟雾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水俣病事件D .米糠油事件E .以上都不是28.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慢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B .四日市哮喘病C .痛痛病事件D .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E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三、多选题29.卫生学的研究目的是A .预防疾病B D .促进健康E30.环境污染的来源有35.常用的急性致死毒性指标有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大耐受剂量C .最小致死剂量A. 生产性的 B. 社会心理性的 C. 生活性的 D. 其他因素E. 遗传性的31.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A. 环境因素B. 行为因素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心理因素32.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有A .长期性B . 普遍性C.多样性 D .复杂性 E.广泛性33. 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的因素是A .摄入量B .生物半减期C .理化特性D .作用时间E .蓄积部位34. 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有A .水俣病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 米糠油中毒事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使人类不患病C .提高生命质量D .半数致死剂量E .阈剂量答案:1. C2.C3.B4.E5.C6.D7.B8.E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16.C 17.C 18.C 19.A 20.B 21.A 22.D 23.E 24.B 25.C 26.A 27.A 28.C29. A CD 30.ACD 31.ABCDE 32.ACDE 33.ABD 34.ABCD 35.ABCD四、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1. 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答:环境污染的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2. 试述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途径?如何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答: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卫生经济学期末考试两套试卷(名词解释、简答)
卫生经济学知识点第一套试卷名词解释:直接经济负担:是指为防治疾病的年总费用,包括社会和家庭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各种费用。
包括直接医疗负担和直接非经济负担。
效益外在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产生间接的影响。
诱导需求:卫生服务市场有需求被动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
狭义卫生筹资概念:是指研究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社会环境下卫生领域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
灾难性卫生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家庭的自付医药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严重的经济风险和生活水平的下降,进而陷入破产、贫困。
简答题: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答:1、卫生服务替代品的可获得性,一般卫生服务的替代品越多,替代品可获得性越大,卫生服务的需求弹性就越大;2、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和强度,卫生服务需求越紧迫,其需求弹性就越小;3、卫生服务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大小,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弹性越大。
4、与第三方支付能力有关,支付能力越强,其弹性越小。
5、卫生服务或医用产品存续时间的长短,卫生服务存续时间越短,其需求弹性就小。
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答:目的:为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有限卫生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意义:可以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进而促使有限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减少和避免可能的损失或浪费,最终实现有效卫生资源健康产出的最大化。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答:1、垄断性;2、即时性与及时性;3、专业性;4、不确定性;5、外部性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原因答:1、信息不对称;2、效益外在性;3、垄断;4、市场调节带来的不公平问题;5、宏观总量平衡问题不能解决;6、卫生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解决。
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答:1.患者本身的情况;2.疾病本身情况;3.患者患病后是否利用卫生服务;4.患者患病后利用卫生服务的地点距离;5.患者患病后利用卫生服务机构的级别;6.患病后利用卫生服务的次数;7.医疗费用补偿方式。
卫生法学重点(整理版)
题型: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题)重点一、名词解释:1、卫生:广义的卫生:有关卫生的一切事项,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等。
狭义的卫生:专指卫生法所规范的事项,主要在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健康相关产品等.2、法律: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合法的、可以作的,什么行为是非法的、禁止作的。
3、卫生法学: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和渗透,并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日渐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4、卫生法的制定: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卫生法律文件的活动,又称卫生立法活动。
5、卫生违法: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一切违反卫生法律规范的行为,即违反了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对其权利行为的约束,或未履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应履行的义务的行为。
6、执业医师是指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取得执业医师执业证书,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专业医务人员.7、卫生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在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8、国际卫生法:是调整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保护人类健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9、卫生法实施:是指卫生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贯彻与具体施行,是卫生法调整社会卫生关系的活动过程,是卫生法对社会生活实际发生作用的具体形态和方式的总称。
10、卫生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有关国家机关受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11、医疗机构: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设立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从事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活动,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服务机构。
简洁版卫生经济学习题 - 有答案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题16分)2、简答题:(每题6分,共4题24分)3、论述题:(每题20分,共3题60分)考试范围: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文主编《卫生经济学》第4版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第五章卫生筹资第六章卫生费用第九章医疗保险第十九章卫生经济学分析与评价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卫生服务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卫生服务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愿望。
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2.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数量。
3.卫生服务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或成本消费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具备一般商品或服务供给的两个条件,其一是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其二是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4.供给者诱导需求是指卫生保健提供者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使用他们拥有的知识优势来影响需求。
5.外部效应是指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发生间接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作是正外部效应,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作是负外部效应,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叫做准公共产品。
6.卫生服务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以及带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
7.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公平的状况。
8.卫生筹资9.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为提供卫生服务所消耗经济资源的经济价值,卫生总费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经常性卫生费用和固定资本形成费用。
10.因病致贫是指居民因疾病而发生的现金医疗卫生支出直接导致家庭陷入贫困,或加剧其贫困的程度。
环境卫生学常考名解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组成成分4.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5.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7.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8.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 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 food chai n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学前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2.生长发育:生长指的是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测量出来的变化;发育指的是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狭义的心理卫生旨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卫生则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人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
4.必需氨基酸:蛋白质是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的。
在消化过程中,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能被身体吸收的氨基酸,由血液运送参与组织的不断更新。
人体自身能合成十多种氨基酸。
但有9种氨基酸在儿童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提供,这就是必需氨基酸。
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和氨酸。
5.基础代谢:人在清醒、静卧、空腹和室温18℃-25℃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6.蛋白质互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混合食用时,其所含的氨基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提高营养价值,成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7.保育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骨骼成分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什么?婴幼儿骨组织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1/2,与成人相比,骨中无机物相对较多,骨的柔韧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因长期体态不端正而发生变形。
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2.针对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什么?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是:(1)生长中的骨。
骨中有机物相对较多,骨的柔韧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因长期体态不端正二发生变形。
骨膜较厚,血管丰富,受损伤时愈合比较快。
(2)灵活的关节。
关节窝浅,韧带松,灵活性强,活动性、伸展性强。
(3)易疲劳的骨骼肌。
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差。
所以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应多组织体育锻炼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在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使活动内容多样化。
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一)
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一)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1. 卫生学•定义:卫生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学科,涵盖了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社区卫生等多个领域。
•例子:卫生学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卫生教育和行为改变、卫生监测和评价等。
2. 环境卫生•定义:环境卫生是指通过改善环境条件,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危害,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
•例子:环境卫生工作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3. 个人卫生•定义:个人卫生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行为和措施。
•例子: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定期洗澡、保持衣物清洁等,这些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4. 社区卫生•定义:社区卫生是指在特定社区范围内,通过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提供相对完善的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
•例子:社区卫生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5. 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例子:流感、麻疹和肺结核都属于传染病,这些疾病通过打喷嚏、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6. 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例子:流行病学通过调查分析疾病的流行模式、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为制定疾病控制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预防医学•定义: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目标,通过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手段,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健康。
•例子:预防医学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教育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上是《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中的部分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卫生学的不同领域和概念,对于理解和使用卫生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
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µ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概率:反映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
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也叫环境雌激素。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µ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金属硫蛋白:与进入体内的金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肝肾之中。
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
强烈的爆炸所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引起听力丧失。
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又称PM10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反应。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生物富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生物价BV:生物学价值。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存和利用的部分。
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组成。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随机误差:是指一类不恒定、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
其中最重要的是抽样误差。
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量强度。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量也较少。
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温室效应:大量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 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物质蓄积:物质反复多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想妒忌: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性粉尘。
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作业。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需氧量:样本: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项指标实测值的集合。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
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上常把包括绝大多数人某项指标的数值范围称为该项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或正常值范围。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正态分布:指标X的频数分布曲线符合N(μ,σ2)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曲线,则称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职业性外伤:工伤。
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