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至今对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依据; ④资源规划阶段,以追求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为基础; ⑤资源预测阶段,以预测未来资源变化趋势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为主的; ⑥资源决策研究阶段,以提供可供选择的若干方案,供决策者
参考为前提的等。 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1.资源调查方法
资源调查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 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和遥感调查等。资源调查者多采用由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察方法:
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低成本往往难以算出,但通过分析影 子价格,可以估算。
适用于:已知确定的目标,但不能很快地知晓目标实现后带来 的效益的情况,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质量评价、大气质量评 价等领域。
成本估算的方法有多种,4种 。
1)资源质量成本法
将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要素按其质量高低打分,然后将各因素的质量 总分乘以一个不变的货币值,用以评定其收益或损失。
5.资源预测方法
资源预测是指对资源系统的演化或变化趋势做出符合客观规律 的预测与判断,从而使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资源预测方法分为三类: 1)机制类模型:是指在大量试验基础上,根据物理的、生物的
变化机制研制的模型,包括实验模型、物理模型、生化模型等;
2)统计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研制
4.1 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02
环境保护和治理
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 效的污染治理措施,降低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03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 发展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可 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 经济。
06
现代科技在自然资源学中的 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应用
遥感技术为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了高效、 准确的数据获取手段,通过卫星、飞机 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多光谱、多 时相、多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法》
该法规定了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保护等方面的 内容,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 源法》
该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利用等 方面的内容,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保 障。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布局和措施。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01 02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资源结构符 合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资源 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水文、土壤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因素(如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等)。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 科。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等,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经济学在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析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评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资源科学导论
上篇1、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会经济条件下,能过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2、资源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资源的权属与流转的特性。
3、林德曼定律,即“十分之一定律”。
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使用的能量均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4、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区位论原理。
中篇1, 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
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表现为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
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以及报酬的递减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中国目前采用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三大类: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土地类型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功能进行的分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5,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它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6,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是,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水资源1,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2,水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循环性与流动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多用途性;利弊两重性。
第2章 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人口过剩→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二、其他因素⏹1、人口的分布⏹2、战争⏹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1.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自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1、空间尺度:要区分全球、区域、地方、地点等尺度。
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
我国把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
⏹2、时间尺度⏹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1)近期规划目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打破资源、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行的开发项目,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2)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手,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循环;⏹(3)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走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关的其他学科⏹1.环境科学⏹ 2.国土经济学⏹ 3.人类生态学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一、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自然资源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人类对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小的。
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用说总结。
资源依赖理论概要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A Review
Hillman, A. J., Withers, M. C., & Collins, B. J. (2009). Journal of management
Yan and Gray (1994, 2001)研究了国际组织间的 权力平衡,发现当组织相互依赖时,联盟才形成, 但是控制着更重要资源的一方保留着战略控制力。
对于董事会的作用,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 提出了四点: 一是带来忠告、建议形式的信息; 二是能够获得公司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通道; 三是取得资源的优先条件; 四是合法性
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 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
产这些资源; 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
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 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
基础之上。
强调组织权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政治行动者,认 为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试图控 制其它组织的权力行为有关。
RDT and Merges RDT and Joint Ventures RDT and Boards of Directors RDT and Political Action RDT and Executive Succession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的解释,而 RDT可能是仅此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
假设2:官员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深度和对企业的吸 引力呈正比。
假设3:官员的人脉和社会资源衰退度度和对企业 的吸引力呈反比。
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和浪费,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一些新兴技术被应用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的问题,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要既注重技术创新,又注重科技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模式和体系。
首先,科技进步可以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监测技术可以对自然资源的种类、质量、分布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获得精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制定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可以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结果,使得复杂的自然资源问题更为容易理解和解决。
其次,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绿色化工等技术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燃料的排放,并大幅度的减少对环境、气候和健康的影响。
同时,工业垃圾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也成为了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案,例如新型垃圾处理设施,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科技进步还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生态修复技术、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是大部分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创建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周期的平衡,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法规引导企业和个人从保护方面看待自然资源。
总之,科技进步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科技发展的迅猛和创新,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
瓶颈资源
该原理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制 定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9)系统理论
资源、生态、经济间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了 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整体,任何一种要素 的变动势必回对整体和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系统的分类:孤立、封闭、开放 熵变。。。
(1)一切与资源的探索与评价、开发与利用、规划与配 置、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工作,都受着资源观的显著或潜 在的影响。
(2)不同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的影响程度是不一 样的;
(3)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有重要的甚 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4)不占主导作用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的作用可 能是次要的和微弱的。
(10)价值规律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不构成商品,但在开发
后,有了人类的劳动,变成生产和生活资料,进 入经济流通领域,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价值。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生产-消费、分配-资源开发的关 系。
价值规律原则
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
商品
交换流通
B. 四大理论支柱
(1)生态学理论 (2)地理学理论 (3)经济学理论 (4)地质学理论
野外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获取第 一手资料。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最富成效的考察方式方法:
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等最 新手段;
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全面考察,又典型调查与实地观测; 运用各种测试手段,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组织精干小分队踏勘、以制定有效的考察计划;
2.典型资源观的发展演变
• 西方资源观
•(1)资源决定论; •(2)人类中心论; •(3)人与自然协调论。
TRIZ理论中资源分析的应用研究
TRIZ理论中资源分析的应用研究作者:韩博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第07期TRIZ理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即矛盾、理想解和资源。
阿奇舒勒认为任何技术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客观规律向前进化的。
理想解是技术进化的方向,不断解决矛盾是技术向前进化的动力,而有效利用资源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此文将系统阐述何为资源、资源如何分类、如何寻找与利用资源等。
一、资源分析概述“资源”通常被认为是区域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也可以说资源就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但TRIZ理论中资源观有别于人们已经形成的资源观。
TRIZ理论中的资源是指系统及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反映诸多系统作用、功能、组分、组成间的联系结构、信息、能量流、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功能的时间参数、效能及其他有关功能质量的个别参数[1]。
可以说解决技术问题的实质是对资源的合理应用,使用技术系统资源是提高理想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具备合理使用资源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资源分析的实质就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分析资源,挖掘系统的派生资源,关注系统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组合、配置、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系统资源的应用价值或理想度。
一般情况下,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是系统本身就有的,在系统中以方便使用的方式存在,称之为现成资源。
但很多时候系统中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某种转化、加工等得到资源,这种资源称之为派生资源。
如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冰”,但是在现有的技术系统中没有冰,但是有水,那么可以通过制冷的方式得到冰,以实现在系统内解决问题。
二、资源的类型TRIZ理论中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将资源分为两个纬度,六种类别。
两个纬度是指现成资源和派生资源。
[高二政史地]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在地理环境中,任何一种地理成
分都经受着各种类型自然节律的共同作
用。
2、分级性
高一级的节律性制约着低一级的
节律性,低一级的节律性中必定保管有
高一级节律性的痕迹。
3、变异性
〔1〕倘假设高一级的节律发生某种变化, 势必影响低于它的其他一切节律性。
〔2〕经过次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 产生的反响作用,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 变异。
自然资源不再成为社会经济开展的
重要制约要素,人口与资源矛盾可望得
到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实
现继续开展。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根本原理
一、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二、因地制宜原理 三、自然节律原理 四、生态平衡原理 五、林德曼定律原理 六、系统论原理
七、价值规律原理
一、地域分异规律链中能量利用效率 与食物链长度成反比。
六、系统论原理
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
七、价值规律原理 在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的价值规律使
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具经济效益。
第三节 资源科学的研讨方法
一、资源科学研讨的思想方法
〔一〕实证论方法 〔二〕规范论方法 〔三〕方式化方法
〔一〕实证论方法
目的是追求“真实性〞
主要在于寻求资源景象和过程及其
内在规律的真实表达,它是资源科学开
展的根本方法。
〔二〕规范论方法
目的是追求“合理性〞
主要在于探求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
种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协调与调整问
题。
〔三〕方式化方法
目的是追求“简明化〞
借助言语的一致规范,逻辑构造的 严谨和可演绎性以及丰富的制图言语、 数学言语来促进资源科学研讨的不断深 化。
3、生物本身特性所构成的节律性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了资源的分类和特征,并分析了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全面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的本质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章:引言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资源的本质、特点和利用方式的重要理论体系。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资源的分类和特征资源的分类是人们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
一般而言,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其中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
人力资源是人类智力和劳动能力的集合,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资本资源包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等,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
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知识的集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每种资源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人力资源具有活力和可再生性,但也受到教育、培训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资本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可替代性,但也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具有瞬时性和时效性,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运用。
第三章: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资源基础理论能够指导决策者进行资源评估、规划和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指导,帮助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章:资源基础理论的挑战与前景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的科学评价仍然比较困难,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应用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应用资料科学是以资源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的科学。
资源科学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解决资源紧缺和不可持续性利用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科学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资源科学的理论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资源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分类、特征、分布规律和规模,包括资源地理学、资源统计学等学科。
2.资源评价与评估:资源评价与评估主要针对资源的承载能力、利用价值、供需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资源评价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
3.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规划与管理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学、资源开发规划等学科。
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是针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的研究,包括资源环境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
资料科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资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资源科学的应用1.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是资源科学的基础应用,通过对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可以充分了解资源的分布和特征,并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资源规划:资源规划是资源科学的重要应用,资源规划能够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避免因资源的浪费而导致放大资源危机。
3.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是资源科学的核心应用,资源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科学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4.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和修复是资源科学的必然应用,一方面,科学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够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另一方面,环境修复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并改善受损的环境。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土地资源科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土地 资源学是 土地 科学体 系 的一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 处 于各 分支 学科 的基础地位 , 其学科性 质 比较复杂 , 主要表 现
在:
方法都是借助于相邻 学科 的一些 已有 的研 究 , 这就是 先嫁 接, 而后在此基础上 加 以综 合和 深化 而形 成土 地资源学 自
2 学 科 内涵 . 从土地资源学产生 和发展 的历 程来 看 , 土地 资源学 是
厂
t L]
点 和指导原则 。尤其 是第 二次世 界大 战结束 以来 , 学 的 科 发展 突出表现为分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 学科越来越 多 , 专业 化程度越来越高 , 科学 知识 的层次 性也 日益 明显 。科 学在 高度分化 , 但学 科之 间的界 限也越 来越不 分 明。各 门科学
维普资讯
第 2 6卷 第 5期 2006年 l0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6 No 5 12 , .
Oc . 0 t 2 06
J u n lo a n n o r a fXi n i  ̄Co l ̄ l c e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0 ) 5 0 4 3 1 0 —5 4 ( O 6 0 一O 0 —0
一
研究土地资源区域 分异特 征 , 及其合 理开 发利用 与保 护的 科学 。它所研究的是 一个 区域 的土地资 源 的总体 , 而不是 其某一个 别组 成要素 , 学科 研究 的终极 目标 是 区域 土地 资 源的合理 开发 与利用 , 合理配置与保护 , 而不是 仅停 留在其 自然要素 的分 析与评 价 , 因此 , 又有 一定 的 经济 学 科成 它 分。所 以资源科学 是为解 决或缓 解人 与资 源之 间的关 系 , 由 自然科学 、 会科 学 和工 程技 术科 学 相互 交 叉、 互渗 社 相 透、 相互结合产生 的学科领 域 。其学 科 内涵应包 括 以下几 个部分 : 土地 资源形成 因素 的空间 分异分 析与 土地 资源类 型的划分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 区域 土地 资源 的人 口承载 潜力分析 ;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开发 ; 区域 土地资源 的变 异与 保护等 。] [
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环境保护则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因此,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必须更加科学地管理自然资源,推进环境保护事业。
本文将介绍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原理自然资源管理是指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整理、利用和保护的工作。
在管理自然资源时,需要遵循以下科学原理:1. 层次管理原则自然资源的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较广,因此需要采取层次管理的原则。
在层次管理中,应该把自然资源分为多个层次,进行细致管理和认真考虑。
例如,对于水资源,可以按照不同的流域或水源地进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可以根据生态功能区、土地所有权等因素进行管理。
2. 综合利用原则自然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管理自然资源时,应该充分综合利用。
这意味着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减少浪费。
例如,对于水资源,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消耗量,实现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3. 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资源有限,其数量和质量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管理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资源,还要保证资源的长期利用,并在利用资源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例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遵循农耕规律,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耕地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4. 区域管理原则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可能会导致其在不同的区域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风险。
因此,在管理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区域管理原则,采取精细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例如,不同地区的特殊地形、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满足该区域的自然资源需求。
二、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资源科学:资源规律、经济学原理与管理实践
• 按属性分类:自然资源、人造资源、社会资源 • 按存在形态分类:固态资源、液态资源、气态资源 • 按用途分类: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态资源
资源科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资源科学的研究范畴
• 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 • 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 •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 自然科学方法: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 • 社会科学方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 • 综合性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经验总结
• 法制化:完善资源法律法规,保障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 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 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 资源枯竭:资源储量减少,资源供应紧张 • 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 收益分配不均:资源收益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 配不公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资源科学:资源规律、经济学原理与管理 实践
01
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资源的定义
• 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 人造资源: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对人类社会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 社会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生产和社会活动有促进作用的非物质资源
03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资源稀缺性:资源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具有有限性 • 资源配置: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 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利用效果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自然资源部是我国负责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职能部门,其中的工作人员承担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是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角色以及现阶段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研究可以深入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规律,为资源管理提供准确数据和科学依据。
其次,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对自然资源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角色作为自然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从事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工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他们还需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通过这些工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为自然资源管理事业作出贡献。
三、现阶段的挑战目前,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管理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较多,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其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政策和新环境的变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进展。
结语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对于自然资源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作为推动者和实施者,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1章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法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3S”技术
资源科学研究内容多,涉及 面广,只有将资源系统模型 化、数量化、信息化,才 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各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 约的变化过程,从而从根本 上揭示开发利用的基本规 律。包括数学方法、系统 分析方法、模型方法等。
研究的组织 研究的障碍
以存在某种共 同概念框架或 系统框架为整 个研究的基础
§3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及 其研究方法
1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
资源系统
地域性 整体性 全球性 复杂性
资源科学
区域性 综合性 国际性 多样性
2 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资源调查 分类和区划
资源评价 资源规划 资源预测 决策研究
资源调查法
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 方法.资源的形态、特 点、变化,只有通过野 外考察才能够掌握.
综合性
系统性
研究尺度 部门利益 文化差异 观点不同
内涵
跨学科综 合研究法
基于自然资源系 统是以各个亚系 统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组成的有
机整体为前提
确定研究问题
规定研究尺度
选择合适目标
构建研究队伍
建立评价标准
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 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资源是以一定的质和量分布在一定地域的,资源 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尺度。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 发利用中的应用。
§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 理论基础
1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内容
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 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资源保存理论是指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行研究的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强调人类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保存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存理论的核心是“三重性原则”,即资源利用应当遵循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三重平衡。
具体来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实践中,资源保存理论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减量化和循环化”的原则,即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量,通过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来降低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综合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即综合考虑资源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实施“全要素”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
最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替代性和可更新性”的原则,即优先选择可替代的资源开发方式,同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资源的过度耗竭。
资源保存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践必将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资源保存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资源保存理论,以实际行动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 生物循环的主体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循环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 其一,生物本身就是土壤——植物——大气系 统中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它成为整个能量 交换与物质循环的一个基本通道;
– 其二,也是最本质的,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 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
– (1)储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大而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的成 分。
– (2)交换或循环库(exchange or cycling pool)在生物体和他们周围环 境之间进行迅速交换(即来回活动)的较小而更活跃的部分。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包括: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液 体运动的水分循环、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和有机界的生物 循环。
• △E=△H—△ω
• 式中:△E是孤立系统的能量增量,△H是该系统的热量增量, △ω则为系统对周围环境所做的功。
• 既然该定律是普适性的,那么它当然适用于所有生物学反应, 包括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生化能),肌肉做功(生化能转化为机 械能),神经传导(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等等。它也适用于涉及到 与生物有机体的整个群落有关的能量流的过程,如初级生产和 次级生产。
• 寒潮,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地球整个亚热带地区 (中国的亚热带部分除外),由于气流的堆积,伴之下沉时的干 燥和炎热,使得这一地带普遍形成了大片的沙漠。世界上最 著名的沙漠区几乎都处于这一区域,这对农作物的种植造成 了极大的威胁,使这一区域的植物初始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而该地带内的我国东南沿海及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则由于 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季风环流的作用,雨量丰沛,成为盛产粮 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鱼米之乡。由此不难看出,大气环流状况 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 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圈里具有沿着特定途径,从周围环 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循环的趋势 。这些 循环途径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通 常将那些对生命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 称为营养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每一个循环都可以分为 两个室或库:
忍 耐 区 示间 意与 图最 适 范 围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2.最小量定律——最小量律、最低因子限制律
• 最小定律(the law of the minimum):是指只有在所 有关键元素都达到足够的量时植物才可能正常生长; 生长速度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这就是说, 即使只有一种关键元素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植物 生长也将停滞。
第3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理论
•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理论 • 3.2能量流动规律 • 3.3 自然节律规律 • 3.4地域分异规律 • 3.5生态资源优化定律 • 3.6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
理论
• 物质循环规律是指自然界中碳、氧、氮、磷、硫等组成生 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形成的有规律的复原系列。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3 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
• 有相当一部分物质和能量,是通过大气环流的方式实行输移 的。由于气体的自由度最大,运动速度也远较地质循环和水 循环快,交换能力也相当强,因此它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也 是相当巨大的。
• 大气环流对调节地理面的温度、湿度状况,以及供给光合作 用的二氧化碳等方面,均具极大意义。例如,在赤道发生的 环流,平均每秒可以流动空气2×108吨,因此。它能大规模地 改变地理面中的能量、动量、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分配,也是 制约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基本因素之一。
• 物质被生物有机体的利用,并在生态系统中 循环必须遵循以下3条基本定理:
• 1.耐性定律; • 2.最小量定律; • 3.物质不灭定资源律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1.耐性定律
• 耐性定律(the law of tolerance)是指对任何元素来 讲都存在着一个浓度范围,称作忍耐区间。在这 个范围内所有与该元素有关的生理学过程才能正 常发生。因此,只有在这个范围内,一定的动植 物种类才有可能生存。
– 这个定律是由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Liebig)在19世纪 (1840年)发现的,1905年由英国人布莱克曼(Blackman) 发展成最低因子限制律。
• 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
– 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 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 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资源科学研究的键性理论
3.物质不灭定律
• 物质不灭定律是
指:物质既不能
创造,也不能毁
灭,除非物质在
系统中被储存起
来,或者从储存
中移去,则一个
系统的物质输入
必定等于物质输
出。也就是说,
在生态系统中,
物质永远不会变
成“废物”而在环
境中无限累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2.2 能质蜕变原理
• 能量蜕变原理(the principle of the degradation of energy)即热力学第 二定律指出,任何能量转化过程的发生都必然伴随着能质的部分蜕 变,能量从集中、有序状态过渡到一种分散、无用的状态。这一过 程中系统有用能量的丧失与熵值s成正比。这一原理可用公式表述 为: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2能量流动规律
• 某种资源是生物圈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中某一种能量形式;资源也可以 定义为活的机体需要的某种东西。通过有机体,资源有效性增加会致 使能量增加,进而使能量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服从热力学定律。
• 3.2.1 能量守恒原理
• 能量守恒原理(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即热力 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 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这个原理可表述为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1 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
• 岩石→风化过程 →侵蚀搬运过程 →堆积过程 →构造过程 →岩石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2液体运动的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 为陆地提供了淡水来源 降水形成江河湖地下水 水源,有利于生物与人类 水是溶剂,参与溶蚀和 元素迁移。
• 水体→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