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单元测试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单元测试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cc209dfb90d6c85ed3ac6c7.png)
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知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从内向外依次为三层,在地壳、地幔、地核之间有两个分界面。
(P26 图2-1-2)3.内部圈层的特点:地壳——由组成,它是一个圈层,陆壳厚,洋壳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在其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的主要发源地;地核——温度高,压力和密度大。
★岩石圈包括和顶部( 层以上部分)。
(P27 图2-1-3)二、岩石圈组成: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1)成因,(2)主要种类:,两者的区别:2.沉积岩:(1)成因,(2)主要种类:,(3)主要特点:a.有层理结构b.能找到化石3.变质岩:(1)成因,(2)主要种类:,对应的原岩:三、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图中数字各代表的名称?四、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风化、_______、______、_______、固结成岩。
这两种作用力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但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某种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期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性变形、变位,称为。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
如山脉(P31 图2-1-11和2-1-12)一般分为两类,其中背斜的地表形态为,向斜的地表形态为。
★思考:①为什么有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选)②如何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或,如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P32 图2-1-13)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3)应用:填写相应的地质构造:找油气、找水、隧道建设、不适合工程建设。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如我国三峡)和黄土高原的;流水沉积地貌:山区河流出山口,河流中下游。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学练案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鲁教版必修一)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学练案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鲁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9e110d24afe04a1b071dee9.png)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变式图的判读3.掌握地质构造的成因、判断及其应用。
4.理解主要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貌 【重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变式图的判读2、地质构造的成因、判断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分为: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见规律总结】地球内部圈层分为: 、 。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2.地质作用⎩⎪⎨⎪⎧⑲外力作用⑳○213.循环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22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24______________和○25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课中案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材料】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1.材料中的地震波可分为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区别?2.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几个圈层?3.我们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是否就是地壳?为什么?探究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探究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
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
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
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65a0f4cfc789eb162dc846.png)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情景激趣】《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
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地心旅行”中,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26~P27“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填写下列知识。
1。
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内部圈层名称特征界面地壳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莫霍界面地幔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古登堡界面地核分外核、内核2.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微思考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0540c21e55270722192ef74a.png)
密学校 班级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必修一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习题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B.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D.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2.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3.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4.某地理野外考察小组在溪滩上捡拾到一块岩石,发现其层理结构十分明显,且含有生物化石,这一岩石应属于( )。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 5.下列景观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什么地貌的发育过程?( )。
A.冲积平原B.断块山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6~7题。
6.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7.关于四种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貌景观在云贵高原分布较广 B.②地貌景观处适宜修建水库C.③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D.④地貌景观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地的一张航拍照片,读图回答8~9题。
8.照片中的山脉沟壑众多,这种地貌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 D.流水沉积作用 9.照片中M 处的地貌类型是( )。
A.三角洲B.沙丘C.冲积平原D.冲积扇 10.下图中,最有可能找到石油资源的地质构造是( )。
11.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 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C.石油 天然气 水D.天然气 石油 水12.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db0e410bcd126fff7050b74.png)
第2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而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也不能仅从形态上区分,可以说“背斜和向斜也不可貌相”。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有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为什么呢?褶皱山|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29~P3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填写下列知识。
(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4)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微思考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 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即内外力互补。
|案例探究|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结合材料探究:(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3)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
(4)世界上有哪些高大的山脉如图中甲一样,是因水平挤压力作用而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试举两例)它们分别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 (1)背斜 向斜(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产生裂隙,易受侵蚀 沉积 A(3)乙 甲(4)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6c2c492aa98271fe910ef96c.png)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强地震,西藏等地有明显震感,震源深度20 km。
据此完成第1~2题。
1.根据震源深度,推断此次地震发生在( )A.莫霍界面附近B.地核内部C.地壳内部D.软流层内2.该地区位于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地震带上,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板块交界地带,该地区位于其中( )A.a处附近B.b处附近C.c处附近D.d处附近解析:第1题,虽然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但大陆地壳厚。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因而尼泊尔此次地震应发生在地壳内部。
第2题,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1.C 2.C“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堆积成像“烟囱”一样的形状。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信息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可以判断图中的“黑烟囱”位于南印度洋,处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此交界处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所以选择D项。
第4题,形状像“烟囱”,是堆积而成的,由此判断为沉积岩。
答案:3.D 4.A5.(2015·广东深圳联考)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
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 )A.甲——流水堆积作用B.乙——岩浆活动C.丙——冰川侵蚀作用D.丁——流水侵蚀作用解析:甲图是海滩,是海浪堆积作用,不是流水堆积作用,A项错误。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a22ba054b35eefdc9d33316.png)
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ppt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北京时间2014年7月14日3时22分,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里氏6.8级地震,附近海洋上渔船上的人可能感觉到( )A.上下颠簸B.左右晃动C.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晃动D.先左右晃动,再上下颠簸【解析】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
【答案】 A(2016·杭州高一检测)2015年当地时间1月8日下午5时,位于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烟柱高达2 000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2~3题。
2.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导学号:63380061】A.地壳上部B.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D.图中④为软流层【解析】第2题,板块理论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3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①②③,故选D。
【答案】 2.B 3.D读下面两图,回答4~5题。
甲图乙图4.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A.①B.②C.⑤D.⑥5.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 m,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
如果⑥代表变质作用,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导学号:63380062】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难以判别【解析】第4题,读甲图根据三类岩石的转化关系,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图中A是岩浆岩。
若图中B是沉积岩,则C是变质岩,③、⑥所表示的地质作用都是变质作用,②、⑤表示的是外力作用。
若B是变质岩,则C是沉积岩,③、⑥所表示的地质作用都是外力作用,②、⑤表示的是变质作用。
所以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⑥。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a519fc5901020206409c41.png)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外力作用的表现|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32~P34“外力作用的表现”,填写下列知识。
(1流水,作用)错误!(2)风力作用错误!微思考有人说河流的上游分布的是侵蚀地貌,河流的中下游分布的是堆积地貌,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
河流的上游以侵蚀地貌为主,但也有堆积地貌,如山麓冲积扇;河流的中下游主要是堆积地貌,但也有侵蚀地貌,如河流凹岸.|案例探究|材料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d3d7fb4b35eefdc8d333e5.png)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55页)一、选择题(2018·石家庄模拟)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1~2题。
【导学号:98510046】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1.B 2.C[第1题,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2题,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大于海洋;横波在穿过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但可以通过地壳和地幔;地核的内核部分是固态,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外核可能是液态。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3~5题。
3.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4.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A.a—变质作用B.b—风化作用C.c—重熔再生作用D.d—侵蚀作用5.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有层理构造B.常含有化石C.多气孔构造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3.C 4.C 5.C[第3题,根据图中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推断出①代表沉积物固结以后形成的沉积岩;②代表经过变质作用后生成的变质岩;③代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喷出岩;④代表岩浆侵入地壳而冷却凝结成的侵入岩。
其中喷出岩和侵入岩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第4题,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作用分别为:a—固结成岩,b—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c—重熔再生作用,d—上升冷凝作用。
第5题,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其典型特征是多气孔构造。
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美观是花岗岩(侵入岩)的特点。
](2018·武汉模拟)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40bdcf4431b90d6d85c73d.png)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1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能画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S),实线N:纵波(P)。
(2)分层界面地下深度(千米)波速变化莫霍界面17(平均)该面以下,纵、横波速都明显加快古登堡界面2 900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2)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A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B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砂岩、页岩C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错误!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判断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吗?( √ )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a1336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e.png)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答案及解析1.问题探究(8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
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结果:玻璃箱(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
(2分)(2)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3分)(3)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和。
(3分)【答案】(1)乙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2分)(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塑料大棚(或大棚农业、玻璃温室)(3分)(3)全球变暖(1分)。
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或毁林)。
(2分)【解析】(1)封闭的玻璃箱能起保温作用,故箱内气温较高,反映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地面发出的热量即地面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塑料大棚即应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3)由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过强,进而形成了全球变暖。
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面积的毁林。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结合实验和生活实例分析即可。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是太阳活动;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而不是太阳辐射。
高中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练习与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练习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573ece551810a6f5248678.png)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与解析一、岩石圈的结构1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答案:B点拨: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双层结构,厚度较大,其中高山、高原地区较厚,平原、盆地相对较薄。
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岩石圈中部答案:C点拨:上地幔上部,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称为软流层,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C.地壳就是指整个的岩石圈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答案:C点拨:岩石圈不仅包括整个的地壳,还包括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答案:A点拨: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岩石经变质作用,其中的矿物成分重新排列,有用的矿物成分富集在一起,形成矿产资源;岩石出露地表,被外力侵蚀,密度大的先沉积,也易使一些有用矿物富集。
变质岩经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受外力作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而形成沉积岩。
5下列各组岩石中,按成因属同一类型的是………………………………………()A.石英砂岩、大理岩、板岩B.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C.石英砂岩、石灰岩、页岩D.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答案:C点拨: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的代表岩石是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的代表岩石是石灰岩,另外还有石英砂岩、页岩、砾岩等,属于变质岩的有大理岩和片麻岩等。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3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练习鲁教版必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3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练习鲁教版必](https://img.taocdn.com/s3/m/c9a7c121910ef12d2bf9e700.png)
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3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3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3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三)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
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
据此回答下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D[纵波与横波相比较,纵波速度快、固液气三态都能传播,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相同的是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2.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D[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据图完成3~4题。
3.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4.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A.地核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3.B4。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跟踪检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跟踪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3eb8b3ddb0717fd5360cdcc6.png)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2015·高考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故D项正确。
第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1.D 2.D(2016·高考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3~4题。
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B.②C.③D.④4.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
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故D项正确。
第4题,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
而图示的千沟万壑的地貌,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
答案:3.D 4.C(2018·邯郸质检)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翠玉白菜图1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练习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
故选C。
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
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
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
选D正确。
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
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8.“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第7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第8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7.A 8.B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9~10题。
9.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解析:第9题,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沉积岩要经过沉积环境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下都会熔化成岩浆。
图中地质作用分别是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分化、侵蚀、搬运作用。
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故选D。
第10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由①固结成岩、沉积作用形成。
答案:9.D 10.A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解析:第11题,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
第12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
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第(2)题,庐山属于断块山,图中C地岩块相对上升,故与C地非常相似。
第(3)题,B处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成山岭,属于向斜成山。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都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岭。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 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B A (3)C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