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
教师资格证面试资料:精选3篇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资料:精选3篇小学数学教案报考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今天闽试教育给大家整理了3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分别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乘整数》和《认识周长》三篇试讲教案,打算参加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快来学习一下吧!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的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2、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识别小数,会正确地读、写一、两位小数。
4、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1、大胆想象,类推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结合作意识、交往能力。
3、增强对大自然及珍稀动物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感受数学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小数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各部分在价格和长度中的含义。
【教学关键】:理解小数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等。
一、情景导入。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啊,发现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价格标签,老师摘录了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酷儿饮料2.5元奥利奥饼干12.12元可乐,4.05元,酸奶,2.60元。
师:观察这组数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没有。
生:都有一个小圆点师: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叫做小数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3.认识小数点(指导写法)。
师:我们知道在分数中有一条直线,叫做分数线。
猜猜看小数中的小圆点叫什么呢?生:小数点师:猜的真准。
他就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师:他的家就安在数字中间的左下角。
二、探索新知(一)小数的读写1.读写小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数是小数。
老师又有新问题了。
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来试试读第一个小数。
生:指生读刚才的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小数的时候发现。
小数点左边的读法和右边的读法一样吗?生总结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按照我们学过的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从左至右一个一个的依次读出。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8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8篇学校数学试讲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同学对书中情境的观测,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技能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同学充分观测,沟通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同学的观测技能。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掌控按顺次数数的方法。
教具预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小伙伴们,从今日开始,你们就是学校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许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二、探究新知1、查找身体上的数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快找一找,说一说!(同学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
只要说得对,老师就应当予以确定,同时要留意让同学把话说完整。
)2、查找教室里的数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得!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觉哪些数?(同学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同学……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同学要实时鼓舞。
)3、查找学校里的数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学校”中的数。
4、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觉什么呢?三、课堂总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聪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伙伴吗?你打算怎么做?学校数学试讲教案篇2教学内容:十几减9第1———2页。
教学目的:1、让同学经受从实际状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精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2、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多样化,进展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培育求异精神。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共同合作,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具预备:相应的cai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第1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学科:数学年级:小学三年级课题:二位数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二位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计算技能;3.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二位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2.能够运用二位数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将二位数加法与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黑板、白板或投影仪;2.教学素材:二位数计算题;3.小组活动的素材:数学拼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二位数的数字认识和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二位数的构成和读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2.讲解二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掌握“个位数对个位数、十位数对十位数”的加法方法。
3.讲解二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掌握“个位数对个位数、十位数对十位数”的减法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5分钟)1.教师出示计算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沟通交流,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将计算结果在黑板上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检查和纠正。
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数学拼图。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二位数加法与减法的方法,将拼图正确拼接起来。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拼图任务。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二位数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提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扶持、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情况很好。
他们也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但在计算题处理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错误,可能是因为一些概念理解不到位,或者计算粗心造成的。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篇一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教案名称: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在20以内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2.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掌握一种有效的计算策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2. 掌握计算策略;3. 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1. 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 计算策略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2.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今天的课题,如:小明买了10个苹果,后来又买了5个,那他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学PPT展示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如:a + b = c,a - b = c。
并解释加法是增加数量,减法是减少数量。
2. 通过具体的示例,讲解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如:2 + 3 = 5,5 -2 = 3。
3. 强调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如:先加后减,先大后小。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道加减法运算题,组内合作解答并展示思路和答案。
2. 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如:拆解法、补齐法等,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策略。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随堂检测:教师出示几道加减法运算题,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解答,并及时纠正。
2.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策略的正确应用,完成题目后再检查一遍答案的准确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将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如:小明有10颗糖果,他吃了3颗,还剩几颗?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写出解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数字之间的加减关系及计算策略,并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通用10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1 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展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展计算,并能正确进展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展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展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展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1、观察画面,搜集信息2、分析^p 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3、独立考虑,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展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 ?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应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老师板书)5、比拟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老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好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三)稳固练习、深化新知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2024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案标题:小学数学,整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比较与排序方法,理解整数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整数的比较与排序方法,理解整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整数的复杂排序,分析整数大小关系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PPT、黑板、粉笔、橡皮擦、拓展练习题。
学生: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一个比较大小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给出三个整数,让学生尝试排列出从小到大的顺序,并进行讨论。
Step 2: 教学目标提示教师与学生共同整理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黑板或PPT上展示出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这一目标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3: 教学方法提示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Step 4: 教学内容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整数的比较与排序方法。
分别介绍整数的大小比较、整数的正负判断以及整数的排序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5: 教师示范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演示整数的比较与排序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小组成员讨论并进行解答。
Step 6: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内划定的练习题,并分享归纳整理的规律与方法。
教师在教师群进行巡视,及时解答疑惑。
Step 7: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将归纳整理的规律与方法进行呈现。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
Step 8: 拓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所学内容。
并在黑板上让学生分享解答方法和思路。
Step 9: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整数比较与排序的方法和规律,巩固学生对整数的认识。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计算过程中进位问题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回顾一下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1:先算个位数,再算十位数。
生2:如果个位数乘以十位数有进位,就要把进位加到十位数上。
师:非常好!那么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否会和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有相似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2.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例题:23×12。
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生1:可以把23拆成20和3,把12拆成10和2,然后分别相乘。
生2:也可以先算23乘以10,再算23乘以2。
师: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棒!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2)讲解计算方法师:下面,我以23×12为例,给大家讲解一下计算过程。
我们可以把23拆成20和3,把12拆成10和2。
然后,我们先算20乘以10,得到200。
接着,我们算20乘以2,得到40。
再算3乘以10,得到30。
算3乘以2,得到6。
现在,我们把这几个结果加起来,200+40+30+6,得到266。
所以,23×12=266。
3.练习巩固(1)计算:15×24(2)计算:36×17(3)计算:25×321.拆分两位数时,要清楚地标出十位数和个位数。
2.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进位问题。
3.计算完成后,要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错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02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5篇)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1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数学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苹果的图片,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6个苹果,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计算苹果总数(6+6+6+6+6=6×5)。
接下来,教师提问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相当于拿出了这个篮子苹果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从每个篮子里各拿出一个苹果,一共拿出了几分之几?给大家讨论的时间,适当提示学生,相当于拿出了几个1/6,列分数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结果,询问大家的计算方法,然后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连加算式,并启发学生列式×5。
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
教师把×5改为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3、把苹果放回篮子,重新取出,每个篮子各取2个,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2/6×5),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
(有的会在算前约分,有的在算后约分)让同学讨论,哪个更简便。
这时可以出一些题,让同学竞赛计算,体会算前约分的重要性。
(7/30×10)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课本中试一试的习题,4/5×3=?,5×1/3=?学生掌握算法后,在具体实际问题中应用。
拖拉机耕地,每小时耕这块地的1/9,一天工作7个小时,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四、回顾总结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收获:1、分数乘整数的算法;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第一章: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能力,能够正确地书写和读出整数。
2.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
3. 让学生掌握数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整数的读写能力培养。
2. 数的意义和大小顺序的理解。
3. 数的运算方法的教学。
第二章: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基本几何图形。
2. 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几何图形的计算和变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的教学。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方法的教学。
3. 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计量与单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地进行计量和换算。
2. 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常用计量单位的教授和换算方法的教学。
2. 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计量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方程与比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方程的解法和应用的教学。
2. 比例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数据与概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能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2. 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能够计算简单的概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概率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教学。
2. 概率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数据处理能力和概率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分数与小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课题名: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讲授新课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1÷11=0、0909…2÷11=0、1818…3÷11=0、2727…4÷11=0、3636…5÷11=0、4545…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
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6÷11=7÷11=8÷11=9÷1l=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能正确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数位,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口算下列各题。
6、4×()=641、25×4=()1、6×5=()2、列竖式计算4、65×24=6、25×35=3、出示例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2)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二)探究新知1、尝试计算。
(1)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3)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2、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3、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3)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4、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_____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_____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经历_____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_____的概念和性质。
学会运用_____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_____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并总结出_____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讲述数学故事、提出有趣的问题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_____。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的蛋糕、长方形的书本、圆形的盘子等,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种新的图形——三角形。
”2、讲授新课讲解_____的概念,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让学生对_____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_____的性质。
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解_____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向学生解释:“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边和角,引导他们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
3、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多)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多)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0分钟。
四、授课教师XXX(姓名),具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及教学经验。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如计算、图形、逻辑分析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趣味性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知讲授(2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生动的例子、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10分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拓展延伸(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八、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引导、讨论、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一、结论本节课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数学素养。
十二、教学反思授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校园生活场景或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校门口的树木、教室里的桌子等,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如果我们想要计算这些树木围成的一圈有多长,应该怎么办?”- 通过简短的小故事或数学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古代数学家发现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圆周率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知识点: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减法》。
2.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100以内加减法。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
5.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生动展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故事:寻找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100以内加减法。
2.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具体数学知识点,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数学方法或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或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阐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某个数学概念、定理或方法2、教学难点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数学方法的运用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具体的导入方式,如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提出问题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
有一堆苹果,小明拿走了一半多一个,小红又拿走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最后还剩下 5 个苹果。
那么,原来这堆苹果有多少个呢?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
”2、讲授新课(1)讲解数学知识点的概念、定义和性质,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突破难点。
比如:“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它体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的哪些特点?”(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例如:“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第X页第X题,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具体知识点,大家要记住它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
试讲小学数学教案模板(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并区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区分。
教学难点:1.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的区分。
2.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叫什么名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图形叫做正方形。
”3. 教师继续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图形。
二、认识图形1. 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 教师出示长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3. 教师出示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4. 教师出示圆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没有角,没有边,是曲线图形。
”三、区分图形1. 教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区分:“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对边相等;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没有边,是曲线图形。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纠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和区分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课后多观察身边的图形,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师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试讲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师试讲教案【篇1:小学语文教师试讲教案】小学语文教师试讲教案刘彬各位专家:您们好!我是来自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全日制公费硕士研究生刘彬,20XX年6月毕业,今年已经42周岁,中共党员,在考取研究生之前,我是安徽省宿州市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任教有20年了,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报社通讯员、现金会计、主管会计、总务主任等职务,是我们那个市的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之一。
我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试讲,在我试讲过程中,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恳请你们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改进。
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册(版本)第课(板书课题)课型是,体裁是,作者是。
这一设计的教学理念是采用三读法(板书出来):一、粗读课文,略知大意;二、细读课文,解决疑难;三、精读课文,加深巩固。
突出了学生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
彰显了课标中提到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地读书、学习,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师也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有效地完成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陶冶品德情操等主要内容。
今天我要试讲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采用的是课题导入法,因为课题也就是文章的眼睛,俗称“文眼”,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的内容。
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课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后老师评价(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
那么请你们再读一遍课题,思考一下你想从课题上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齐读课题后,留给他们2到3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可以找3到5名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作简短的评价,如果你真会思考,你从课题上想了解的内容大致就是这节课所要重点讲述的部分,请你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认真记,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或词典解决。
2找出自己不太明白的句子,标上记号,以便在老师讲课时注意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
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