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戏(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像《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2.写作背景: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社戏》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说明: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读。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过“辛苦展转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那就必须战斗。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本篇作品写作的意图。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3.理清情节结构。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5.熟读、背诵景物描写部分,思考其作用。
6.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小说主题思想
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归省()偏僻()挖掘()钓鱼()
悠扬()弥散()宛转()踊跃()
兽脊()蕴藻()乌篷()支撑()
漂渺()旺相()撮着()桕树()
二、为下列句中画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A.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B.引起注意,使人吃惊
C.造成某种局面,使人震动
D.如悬崖峭壁一般
2.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
A.冷淡,这里是客套话,招待不周的意思B.懒惰
C.有意地不积极工作,降低工作效益D.松懈
3.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A.纠缠不清的事情 B.争执的事情
C.互相缠绕 D.纠正偏差或偏向
三、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
1.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辑子过去了。()3.双喜拔前篙……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
说。()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了。
()
四、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
呢?”
()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或者也许是渔火。
1.给下列的画线的字注音。
①发散()②朦胧()③似的()似乎()
2.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
3.在斜体字旁边的括号中填一个和它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4.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①所以②况且③但④而
5.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和。
6.“月色便增陇在这水气里”一句中“朦胧”一词的词性
是。
7.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
8.这段写的景物有。是
从觉、觉、觉诸诸感官来描写的。
9.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
A.交代看戏的环境。
B.渲染行船的气氛。
C.烘托人物的心情。
D. 推动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