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担忧”,“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见。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加说服力的特点。

3. 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无乃……与”和“何(以)……为”。

●重点、难点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

2.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对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的理解。

●设计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幻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同学在学校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中的文字,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政”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

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

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同学开展对文本的研习。

孔子以师德、人德、政德服人,我们要从今文深深地感受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和善、正直,爱国爱民。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春秋时鲁国有一有名的历史大事,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由于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大事。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得其一;其次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气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后裔在费(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1季氏将伐颛臾Word版含答案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1季氏将伐颛臾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学习导言本专题通过伟人的语言传达他们的伟大的思想及闪现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

有孔孟的经世济民思想,有对马克思的悼念,有对革命烈士的赞颂,也有呼唤自由的赞歌。

本专题五篇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他们的国度不同,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即追求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

孔子对冉有、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作者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及“当仁不让”的精神。

《寡人之于国也》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理想。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 “非我也,兵也”等语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著名演讲。

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出了精要的总结,并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文章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结,既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在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优美、铿锵有力、极富感召力和激情的演说。

作者在演讲中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文章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板块一经世济民主题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是儒家的终极梦想。

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仍在继续影响着人们不懈地追求灿烂的政治文明。

在对历史的回眸中,让我们品读儒家经典,触摸儒家思想一一感受温文尔雅的孔子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政治清醒与凛然正气,体会孟子在阐述政治理想时的纵横捭阖与酣畅淋漓;学习先哲们睿智机敏、酣畅淋漓的辩驳手法,接受儒家“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思想熏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圣贤的品德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散文,通过讲述季氏家族与颛臾家族的纷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战争残酷性。

2. 重点实词、虚词讲解:如“将”、“伐”、“颛臾”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如季氏、颛臾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实践演练: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代战争图片等。

3.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战场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012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2012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X。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X。

2、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1、导入:孔子,名丘,字仲尼。

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

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播放录音〕2、分析课文。

⑴.解题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X这样做呀!〕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选文的相关注释和译文。

2.2 教学重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2.3 教学难点: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所涉及的问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学生通过合作,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3.4 探究学习: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的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

4.2 评价标准:对文言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对文中难点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选文的相关注释和译文。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5.3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用的文言文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季氏将伐颛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简要介绍作者孔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季氏将伐颛臾》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族与颛臾的纷争。

1.1.2 本文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道德伦理和社会风貌。

1.1.3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并从中汲取智慧。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季氏:指鲁国大夫季孙氏,春秋时期权势滔天的家族。

2.1.2 颛臾:古代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2.1.3 左传: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2.2 句子翻译2.2.1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闻之,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2.2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2.2.3 季氏之二子,弗患弗敬也。

”2.3 文章分析2.3.1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季氏与颛臾的矛盾冲突。

2.3.2 文中孔子的话语,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2.3.3 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学生齐读课文,熟悉文本,理解大意。

3.1.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1.3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3.2 课堂讨论3.2.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其性格特点。

3.2.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课后作业3.3.1 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3.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3.3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4.1.2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4.1.3 学生能够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4.2.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提高语文素养。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熟悉《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的内容,能够准确描述其中的细节和情节;3.学习掌握史料解读和历史研究的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其背景和影响;2.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该篇事件的选择和判断进行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时间内容教学活动第1课时导入:初步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1. 在地图上让学生找到晋国和其中的季氏、颛臾两国;2. 给学生讲解这两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第2-3课时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2. 分析该篇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选择和判断。

第4课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评估1. 结合历史文献,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分类及其特点;2. 采用多种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了解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

第5课时复述《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1. 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2.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评估。

第6课时总结评价 1.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2.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带领学生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历史文献对该篇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2.常识小测:通过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方案步骤1.导入:通过地图和课件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讲解:通过浓缩式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情节和背景知识;3.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献的分类、特点,并采用不同的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进行评估;4.复述: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形成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5.总结评价: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和句式。

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驳辩艺术。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孔子和冉有、子路之间有几次对话,孔子分别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冉有为什么故意将讨伐之事轻描淡写,说成“有事”,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明确: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

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补充春秋时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大夫学生活动2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孔子义正言辞,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无乃尔过是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学生活动3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针对冉有的开脱之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弟子的自我辩解予以反驳。

引用古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相”职责类比;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设喻,说明冉有、子路即使“不欲”也难辞其咎。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归纳总结】1.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顼》教案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doc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doc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质疑、探讨一、文章背景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论语》是■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1、重要字音:冉()有颛臾()社稷()虎兇()出于柯()毁于犊()中2、古今异义词: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昔者先土以为东蒙主()3、词类活用: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⑶且尔言过矣()⑷君子疾夫舍Fl “欲之”而必为之辞()()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文言句式(1).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成语积累:⑴祸起萧墙⑵既来之,则安之⑶分崩离析三、文本探讨: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四、拓展延伸: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五、达标测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A.陈力就列行列B .危而不持扶持C.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D .安无倾倾覆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项是()A.则修文德以来之B.既来Z,则安之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3、翻译下列句子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朗读、翻译和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6、成语积累:
⑴祸起萧墙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A.陈力就列行列
B.危而不持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
D.安无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翻译下列句子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E、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查阅工具书,翻译下面的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4、比较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