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对待牙痛---很多简易经方

合集下载

中医论牙痛 偏方针灸齐上阵

中医论牙痛 偏方针灸齐上阵

中医论牙痛偏方针灸齐上阵
牙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症状,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所以齿与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宜从肾治,中医治疗手段很多,针灸按摩偏方等等,效果都很好,赶跑牙痛,轻松好胃口。

*一、中药方剂
*1、风火牙痛: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薄荷连翘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2克,绿豆衣12克,知母12克,生地黄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

水煎服。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每次取1~2丸,填人龋齿洞内或肿痛的齿缝处,外塞一消毒小棉球,防止药丸滑脱,并注意将含药后渗出的唾液吐出,不宜咽下。

民间偏方:
(1)生石膏18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荆芥6克,
防风6克,青皮4.5克,生甘草3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白菜洗净捣烂用纱布挤汁,左牙痛将菜汁滴入左牙?
右牙痛将菜汁滴人右牙,数量少许不宜多。

*2、胃火牙痛: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清胃散: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牡丹皮12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升麻6克。

水煎服。

若胃腑积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以通里泻热。

若肿连腮颊,加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

若胃火上蒸,灼伤血络,齿龈出血,宜选加鲜芦根、西瓜翠衣、竹叶、绿豆、丝瓜络、金银花,以清胃凉血。

中医治牙痛的5个偏方

中医治牙痛的5个偏方

中医治牙痛的5个偏方
许多人都有牙痛的困扰,牙一旦疼起来,会让人想吃也不敢吃,想睡也睡不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治疗牙痛才比较有效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治牙痛的偏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困扰。

中医治牙痛的偏方
白酒花椒
取5~10克干花椒,加水没过干花椒煮3分钟,放温后,加入50克白酒,待凉后将花椒水过滤,倒入小瓶内,用棉花蘸此水塞入牙痛的部位咬住即可。

中药煎剂
蒲公英30克,白芍、甘草各15克,细辛3克,水煎服,日一剂,一般服3剂。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

新仙人掌
取一片新鲜肥大的仙人掌,用水洗净,剪去表面的针刺,再对剖成同样厚的两片,把带浆的那一面贴在脸上牙痛的部位,一段时间后,症状即可缓解。

西瓜翠衣
平时收集若干西瓜皮,只削取一层翠衣,洗干净后,日晒夜露,待其完全干燥后再研成细末,放入瓶中,到药店买5角钱的冰片,与10克左右的西瓜翠衣粉末一起拌匀。

牙痛时,用卫生棉球棒蘸适量的西瓜翠衣粉末搽拭患处,每天搽五六次。

绿豆荔枝
绿豆凉性,荔枝性温,可治风火牙痛。

抓一把绿豆,放七粒去壳的干荔枝,加水煮,将绿豆煮熟,连荔枝、绿豆一并吃了(将荔枝核吐掉)。

对于牙痛患者来说,除了要积极治疗以外,平日里还应该要注意避免吃一些生冷、刺激性的食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牙痛发生!。

治牙痛,这两位国医大师各有好方

治牙痛,这两位国医大师各有好方

治牙痛,这两位国医大师各有好方
1.牙痛方(邓铁涛方)
药物组成
旱莲草15g,侧柏叶15g,细辛6g
海桐皮30g。

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消肿止痛。

主治牙龈肿痛,牙痛,牙周炎。

2.牙痛方(贺普仁方)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体内蕴热,过食辛辣厚味,复感风邪,侵袭阳明经络,郁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发为阳明风火牙痛,此为实证;亦有素体肾阴不足之人,虚火上炎引发牙痛者,此属虚证。

临床表现
牙痛甚烈,兼有口臭,舌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症,乃阳明火邪为患;如牙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牙齿松动者,属肾虚牙痛。

治疗方法
治法:散风泻火,填精益肾。

取穴:合谷、下关、颊车。

刺法: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典型案例
李某,男,65岁。

牙痛1天,昨日开始左上侧牙痛,疼痛隐隐,时作时息。

患者恐惧拔牙而不愿到口腔科就诊,而要求针灸止痛。

望诊:舌红,少苔。

切诊:脉弦细。

辨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则:滋阴补肾,通络止痛。

取穴:患侧颊车、双侧合谷、太溪。

刺法:太溪用补法,余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

针刺后,疼痛有所减轻。

共治疗2次,牙痛消失。

按语
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故取阳明经的合谷、下关、颊车作为主穴。

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实火牙痛配内庭、劳宫,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龋齿引发的牙痛,针刺只能起到暂时性止痛效果,对炎症性的牙痛,针灸能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一、五大类牙疼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胃火型1.临床特点: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

2.治疗【方选】白虎汤化裁。

【处方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梗米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若大便燥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如便燥如羊屎则加大黄、黄连、黄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

【注意事项】妇、幼及老年体弱者则减量或慎用。

二、寒热错杂型1.临床特点:齿龈疼痛,得寒得热而牙痛程度无增重或减轻。

2.治疗【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久煎)10克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如口渴多饮、小便黄、舌红苔白或厚或微黄、脉数,则去人参用沙参,方中黄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长,则小续命汤中桂枝、白附子、麻黄用量各增至13克,而黄芩、人参用量减至6克。

三、风邪型1.临床特点:不畏冷热而齿龈痒痛,甚或难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数。

2.治疗【方选】归芎散化裁。

【处方组成】全当归35克川芎15克白僵蚕30克蝉蜕30克防风10克薄荷10克(后下)连翘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面白、唇白、舌淡红、脉沉者去川芎、连翘、薄荷,加黄芪50克;伴心悸怔忡则加阿胶30克。

四、龋齿型1.临床特点:初期无症状,仅表现牙齿组织变白,继则逐渐变成黄褐色。

后病夏部位的牙齿组织变软脱失,坏成龋洞,常因食物进入龋洞受到刺激而疼痛。

2.治疗【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10克(久煎)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偏寒者加细辛6克;偏热重者加石膏20克。

治疗牙疼奇方

治疗牙疼奇方

治疗牙疼奇方一、治疗牙痛的中草药方:(一)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疼痛各经寻。

上四属心下四肾,两边上下脾胃真。

左边上下尽头处,胆与肝经仔细评。

右边上下尽头处,肺与大肠是原因。

荆防石膏牡丹宜,甘草生地与青皮。

本方只有药七味,余药随症加用之。

心加黄连麦冬是,肺用黄苓吉梗奇。

肝经柴胡栀子倍,肾入黄柏知母依。

脾胃白芷芎白术,白芍枳壳大黄追。

痛甚肿增龙胆草,风中地骨五加皮。

俱以灯心为引药,神仙留下古来稀。

方解:全方以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 克、甘草5克共七味。

上四正牙疼:加炒黄连24克、麦冬20克;下四正牙:加知母5克、炒黄柏5克;上两边牙:加白芷3 克、川芎3克、白术3 克;下两边牙:加白芍3 克、枳壳5克、大黄5克;上左牙:加羌活5克、胆草3克;下左牙:加柴胡5克、炒山栀5 克;下右牙:加黄芩5克、炒枳壳5克;上左牙:加炒黄连5克、桔梗5克。

(二)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上左大牙疼是肝火,加羌活、胆草下左大牙疼是胆火,加柴胡、栀子;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至2味各10g。

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克。

神效仙方,灵验无比,今公诸于众,望有缘者得之珍重,造福于有缘的牙疼患者。

(三)常言道:牙痛不是病,疼死无人问。

一旦患了牙病,特别是牙龈肿痛,叫人痛苦异常。

最叫人心烦的是,眼瞅着美味佳肴不敢轻易举筷,因为食物稍一碰到痛牙会使人痛彻心肺。

中药食疗对防止牙根无故痛和风火牙痛(即脸面肿胀那种),有很好的疗效。

食疗方面:用咸瘦肉、淡菜、大生地煲粥,可以除火清热,对牙根肿痛、因燥火而引起的风火牙痛都有相当功效。

治牙痛秘方(方10首)

治牙痛秘方(方10首)

治牙痛秘方(方10首)治牙痛秘方15.1 齿痛验方【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组成】生石膏18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荆芥、防风、青皮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止痛、散风消肿。

【方解】气火上升所致牙痛。

方用荆芥、防风、青皮祛风消肿;石膏清热;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甘草解毒和中。

全方具清热止痛、散风消肿之功,用治风火牙痛,功效颇著。

【主治】气火上升、齿痛龈肿。

【加减】心火旺者,加焦山栀、麦冬各9克;相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9克;肝火旺者,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便秘者,加制川军、枳壳各6克;恶寒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各6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5.2 虚火牙痛汤【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组成】肉桂末1.5克,熟地15克,熟附片、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牛膝、车前子各10克,细辛2克,玄参、山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开水泡30分钟,再慢火熬2小时),分3次饭前服,3剂为度。

【功用】滋阴和阳,引火归元。

【方解】牙痛原因甚多,必须辨证施治。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

若肾中真阳不足,虚火上炎,致阴寒独盛于下,虚火浮越于上所致。

此牙痛等症,要皆以两足逆冷如冰为特征。

方用辛温大热之附子,甘辛大热之肉桂,辛温之细辛等入少阴以温肾补火;更入治无根浮游之火的玄参,引火下行之牛膝、车前子加入六味地黄汤中,补命门真火而祛下焦阴寒,养肝肾真阴而散浮游虚火,滋阴和阳,而奏引火归元之效。

凡属阴盛于下,虚火浮于上,用之无有不效。

【主治】虚火牙痛,寒牙痛,并且能治虚火上炎所引起的慢性口疮、舌烂、咽喉溃疡腐烂等久治不愈。

且牙痛不甚剧烈,牙龈不红不肿不热,牙根不动摇。

脉沉细而数,伴下肢常冷,尤以冬春两季逆冷如冰者即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10剂左右即获痊愈。

15.3 肾虚牙痛汤【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20克,丹皮、枣皮(或用女贞子15克代)、炒草果仁各10克,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地骨皮30克。

名老中医治牙痛秘方

名老中医治牙痛秘方

名老中医治牙痛秘方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因其疼痛性质和部位不同,因而牙痛的类型和治疗也不同。

包括西医学“急性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1 .固齿散治疗牙周炎[方剂] 滑石粉18克,甘草3克,朱砂末0.9克,雄黄末、冰片末各1.5克,研匀,装瓶备用。

[制用法](l)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2)平时刷牙后再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3)取药末30克,生蜜60克,调匀涂患处。

早晚各1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

[验证] 我用《新中医》1982年第2期刊登的固齿散治好了多年的牙病,并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另一患者,均得到满意疗效。

我自1971年3月患牙病,症状为口热、牙痛、牙齿松动,牙眼出血等,初以为小恙,未加介意。

后用多种药物治疗效不显,又用止痛片、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亦未效。

1974年到医院拔掉左下第一臼齿,病仍不除。

此后多方求医,服许多中西药,症状仍不见好转,1982年起更加严重,如刷牙、漱口、舔眼,均有出血,牙眼部轻度化脓,牙根暴露,满口牙齿松动,饮食极为不便,喝水食饭,其痛难忍,多方用药只见小效。

1982年夏初病情又加重,惴惴不安,遂横下一条心向书本寻方,翻阅了十多本医书及6种中医杂志,后从(新中医)找到了“固齿散”一文,颇受启迪,遂于10月16日起用本方治疗,至18日症状大减,20日即不再出血,26日停药l天,继用到31日止,牙病诸症悉除,迄今l年多未复发。

另一患者冉x ,女,36岁,邻居。

每见我用药粉刷牙,询问缘由。

当得知治牙痛时,即诉说患牙痛十多年的苦衷,且索药以求一试,同病相怜,乃慨然与之。

10月25日起至11月4日,喜告曰:牙疾已愈,祈再赐药以巩固。

病愈后一再向我致谢。

2 .引火散风汤治疗牙痛[方剂] 破故纸10- 12克,白蒺藜9-12克。

[加减] 痛甚加防风、荆芥各6克;血痕加桃仁9克,红花、川牛膝各12克;便秘加大黄9-12克;小便黄赤加栀子6-9克,竹叶6克;牙齿松动加玉女煎;牙龈肿痛,口气臭秽加清胃散;小儿龋齿加生石膏15-30克,细辛2 -5克,熟地10-20 克;伴发热加银花30-60克,连翘12-30克,玄参15克;夜间口咽干燥加熟地30-60克,巴戟天12-20克,麦冬10克,茯苓9克,五味子5克;牙痛昼轻夜甚加当归15-30克,知母15克;遇冷痛剧加麻黄10克,制附子6克,细辛3克。

治牙痛秘方

治牙痛秘方

治牙痛秘方15.1齿痛验方【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组成】生石膏18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荆芥、防风、青皮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止痛、散风消肿。

【方解】气火上升所致牙痛。

方用荆芥、防风、青皮祛风消肿;石膏清热;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甘草解毒和中。

全方具清热止痛、散风消肿之功,用治风火牙痛,功效颇著。

【主治】气火上升、齿痛龈肿。

【加减】心火旺者,加焦山栀、麦冬各9克;相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9克;肝火旺者,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便秘者,加制川军、枳壳各6克;恶寒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各6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5.2虚火牙痛汤【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组成】肉桂末1.5克,熟地15克,熟附片、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牛膝、车前子各10克,细辛2克,玄参、山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开水泡30分钟,再慢火熬2小时),分3次饭前服,3剂为度。

【功用】滋阴和阳,引火归元。

【方解】牙痛原因甚多,必须辨证施治。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

若肾中真阳不足,虚火上炎,致阴寒独盛于下,虚火浮越于上所致。

此牙痛等症,要皆以两足逆冷如冰为特征。

方用辛温大热之附子,甘辛大热之肉桂,辛温之细辛等入少阴以温肾补火;更入治无根浮游之火的玄参,引火下行之牛膝、车前子加入六味地黄汤中,补命门真火而祛下焦阴寒,养肝肾真阴而散浮游虚火,滋阴和阳,而奏引火归元之效。

凡属阴盛于下,虚火浮于上,用之无有不效。

【主治】虚火牙痛,寒牙痛,并且能治虚火上炎所引起的慢性口疮、舌烂、咽喉溃疡腐烂等久治不愈。

且牙痛不甚剧烈,牙龈不红不肿不热,牙根不动摇。

脉沉细而数,伴下肢常冷,尤以冬春两季逆冷如冰者即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10剂左右即获痊愈。

15.3肾虚牙痛汤【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20克,丹皮、枣皮(或用女贞子15克代)、炒草果仁各10克,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地骨皮30克。

中医治疗牙痛

中医治疗牙痛

中医治疗牙痛1、风热牙痛主证牙齿疼痛,呈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牙龈红肿,全身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侵袭,火郁牙龈,瘀阻脉络,故牙齿疼痛,遇风发作,牙龈红肿;风热为阳邪,得冷则痛减,受热则更助风火而痛增。

风邪外袭在表,与热相搏,故见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

治疗(1)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之法,选用薄荷连翘方。

方中以薄荷、牛蒡子疏风清热,金银花、连翘、竹叶、绿豆衣、知母、生地黄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或用薄荷15g、白蒺藜15g、露蜂房15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2)外治:宜祛风清热,消肿止痛,用竹叶膏擦牙痛处,方中以竹叶清解风热,佐以生姜、白盐,借辛散咸寒降火之力,以消肿止痛。

(3)针刺疗法:①针刺:取合谷、下关、颊车、风池、太阳、内庭、太溪、行间、太冲、牙痛穴(位于掌面第3、4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

每次2~3穴,强刺激捻转泻法。

每天1~2次。

②耳针:取面颊、屏尖敏感压痛点,捻转后留针15~30min,如需持续止痛可作耳针埋藏。

③指压法: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

下牙痛取承浆。

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下处。

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

以指切压,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施压15~20min。

④穴位注射:用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注入合谷或患侧下关,每穴0.5~1ml。

2、胃火牙痛主证牙齿疼痛剧烈,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洪数。

证候分析足阳明胃经循行人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

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

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治疗(1)内治:宜清胃泻热,凉血止痛,选用清胃散。

中医治疗齿痛医案74例

中医治疗齿痛医案74例

中医治疗齿痛医案74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齿痛医案74例,以供大家参详。

王雪山久患下部畏冷,吞未百丸,齿痛目赤,诸恙蜂起。

孟英察脉弦滑,与多剂石膏药,兼以当归龙荟丸频服。

新疾既瘳,腿亦渐温,令其常饮柿饼汤,以杜将来之恙。

王孟英江应宿在燕京,见小儿医东吏目患齿痛,脸腮肿起,痛楚难支,闻一匠夫能治虫牙试召视之,与五灵脂如米粒者三颗,令咬在痛齿上,少顷以温水漱出,得小白蛀虫三条,痛止肿消。

(《名医类案》)江应宿肾虚齿痛,入暮则发,非风非火,清散无益。

加减八味丸每服三钱盐花汤下诒按:立方精到。

邓评:识见高超,直如老吏断狱。

孙评:齿痛属肾虚者,每挟肝阳上升,宜参入清肝之品,如天冬、石斛之类。

东垣治一妇人,年三十,齿痛甚,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作,乃湿热也。

足阳明(胃)贯于上齿,手阳明(大肠)贯于下齿,况阳明多血聚,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湿热,故为此病。

用黄连、梧桐泪苦寒,薄荷、荆芥穗辛凉,治湿热为主,升麻苦辛,引入阳明为思使,牙者骨之余,以羊骨灰补为佐,麝香少许,入内为引,用为细末擦之(牙痛方妙),痛减法,又以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以治其本,二三行而止,其病良愈,不复作。

李杲剡北一妇人,年二十余。

忽然唇口焦黑结壳,喉痛齿痛,牙床糜烂,饮食不能入口者五日,投以此方二剂稍减一二。

生甘草三钱桔梗三钱川柏二钱知母二钱桂枝一钱骨碎补三钱桑叶二钱丹皮二钱五分白芷青盐五分冲。

此即甘桔汤合滋肾丸。

以唇者阳明经所过之地,甘桔汤可以治之,喉痛火是虚炎上者,滋肾丸可以治之。

其间参入白芷,清阳明胃湿热,骨碎补固齿驱风,冬桑叶治少阳气热,丹皮清少阳血热,青盐引浮火归根,所以用之得当耳。

次诊:前方已频服五剂,证减大半,此方服五剂后又加熟地、附子,再服五剂,诸症脱然。

此妇剡北石头堆习老兄令媳,诸医束手,余以此二方收功,此等证候,世所罕有,余以未之多觏。

生地五钱淮药三钱萸肉一钱元参三钱丹皮一钱半泽泻川柏一钱半徐守愚秦某,男,25岁,体育教师。

治牙疼神效仙方

治牙疼神效仙方

治牙疼神效仙方治牙疼神效仙方上门牙疼是心火下门牙疼是肾火上两边牙疼是胃火下两边牙疼是脾火上左大牙疼是肝火下左大牙疼是胆火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下右大牙疼是肺火满口牙疼属虚火治牙疼神效仙方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上左大牙疼是肝火,加羌活、胆草;下左大牙疼是胆火,加柴胡、栀子;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至2味各10g。

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克。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找到几个偏方,试试...1、取大蒜捣烂,温热后敷在疼点上可以治疗牙髓炎、牙周炎和牙痛等症状。

2、把味精按1∶50的浓度用温开水化开后,口含味精溶液一会儿就吐掉。

这样连续几次,坚持两天后牙痛就会好的。

3、牙疼的时候可以切生姜一小片咬在痛处,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睡觉的时候含在口里也无妨。

这是很安全可K 的一个验方。

4、取普通白酒100克放入茶缸里加上食盐10克;搅拌,等盐溶化之后放在炉子上烧开。

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注意不要咽下去,牙痛就立刻止住了。

5、漱口:含一口水(温度接近体温),用力漱口。

6、按摩手:这方法可缓解50%的疼痛。

取一块冰搓摩拇指与食指骨头相连的“V”字地带,轻轻地将冰块压在此部位5-7分钟。

一位加拿大研究员发现,60-90%使用这方法的人,牙痛因此而减轻。

他的研究显示,这种磨擦法能干扰牙痛神经冲动的传导。

7、用冰块按摩合谷穴5分钟。

牙疼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牙体、牙髓病变。

由于龋洞发展到较深的程度就会有冷、热等刺激性疼痛,此时不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到牙髓炎症,引起自发性疼痛,到了这种程度再不去医院就诊,那么晚上就会疼得睡不着觉了!待到急性炎症期过后,疼痛症状就会减轻直到消失,但不要以为炎症会就此消失了,其实炎症不但侵蚀牙体内的牙髓并且发展到牙周组织,炎症渗入牙槽骨引起牙槽骨吸收,到达牙龈形成瘘孔,由此流出白色脓液,这个时候就应到医院做更复杂的治疗,不然,牙齿非拔不可。

【牙痛四方】精

【牙痛四方】精

【牙痛四方】精1、舒鸿飞:牙痛专方组成:生石膏50g先煎、细辛3g、玄参10g、升麻10g、甘草10g。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新、久、虚、实牙痛。

运用体会:这是余亲自体验过的,用了四十年的专方之ー。

季元等在总结祝谌予治疗痛证经验中指出:石膏辛寒,入阳明胃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止;细辛辛温,入少阴肾经,发散风寒而通络止痛。

两药寒热配伍,以细辛之升散引石膏之寒凉治疗内蕴郁热之痛,不但有清热止痛的作用,而且无燥烈遏邪之弊,上方之所以治疗牙痛有佳效,石膏与细辛相配伍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余自2010年12月始,牙齿松动,遇热食或冷风吹牙则痛,进食时如咬物则自觉疼痛加剧,有时夜间因疼痛而不能入睡,牙龈不浮肿。

2月13日以上方合(地骨汤:熟地、骨碎补各30g)5剂,药尽而大有好转。

19日续服5剂而痛止。

此方经验证多例皆效,凡牙痛动辄用本方治疗。

例1:舒某,男,60岁,1991年春初诊。

自诉牙痛多年,进冷、热、咸、酸、辣之物皆痛,授以上方5剂,经随访药尽痛止。

例2:赵某,女,52岁,2004年2月12日就诊。

诉牙痛已10余天,进热或冷饮食均痛,牙根稍动。

视其舌苔薄黄,切脉稍数。

处以上方5剂。

2月26日复诊,药后牙痛已减,守方5剂而安。

来源:朱久之.验方治疗牙痛16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4,(1):92、宫廷秘方:牙痛基础方组成: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牡丹皮6g、生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引经药:灯芯草6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随症加减:上4门牙痛,是心火,加川黄连、麦冬各3-6g;下4门牙痛,是肾火,加黄柏、知母各3-6g;上左大牙痛,是胆火,加羌活、龙胆草各3-6g;下左大牙痛,是肝火,加柴胡、山栀各3-6g;上右大牙痛,是大肠火,加枳壳、大黄各3-6g;下右大牙痛,是肺火,加黄芩、桔梗各3-6g;上两侧牙痛,是胃火,加白芷,川芎各3-6g;下两侧牙痛,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各3-6g满口牙痛,上虚火,加西洋参3-6g(北沙参、天冬各6g替代)牙痛,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2味即可)各3-6g牙痛,兼头痛,加藁本3-6g牙痛,兼恶心,加厚朴3-6g牙龈烂,用生姜、黄连各3-6g,捣烂贴敷歌诀: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牙痛各经寻。

治疗牙痛的中医古方漱漱口就能治好牙疼

治疗牙痛的中医古方漱漱口就能治好牙疼

治疗牙痛的中医古方漱漱口就能治好牙疼不少人都有过牙疼的经历,牙齿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位,可是疼起来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而且牙疼的原因也不只一种,所以想要彻底根治牙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治疗牙疼既有效又不用受罪的偏方。

方一:白芷吴茱萸含漱方《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芷可以治齿痛”,一般像牙周炎、牙龈炎、龋齿引起的牙痛都可以用白芷来治疗。

吴茱萸又叫吴萸,有些微毒性,《本草拾遗》记载:“吴茱萸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所以牙疼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个方子:白芷3克,吴茱萸3克,一起倒入锅中,然后加入四碗水,待煎煮成两碗之后盛出,晾凉后用来漱口。

漱口的时候要注意最好将药水在嘴里含上一会儿再吐掉,主要是为了增加药物和牙齿及牙龈的接触时间。

每次坚持把煮好的两碗水漱完。

当然,如果觉得煮起来麻烦的话,也可以用热水冲泡,随泡随饮。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上面提到过,吴茱萸有些毒性,所以不宜长期使用此方,而且吴茱萸还具有子宫收缩的作用,孕妇不可使用。

方二:如神散古代的中医认为,用如神散治疗牙疼具有不错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药到病除,那么这个神奇的古方是如何制作的呢?如神散的制作只需要两味药:川椒和露蜂房《药性论》记载“川椒可以治头风下泪,治咳嗽,除齿痛”。

《大明本草》中记载“露蜂房,煎水漱牙齿,止风虫疼痛”。

在做如神散之前,要把川椒的种子和没有开口的川椒捡出来,只留下开口的正常川椒。

取10克川椒,用炒锅稍微炒一下,除去川椒里面多余的水分,然后放到碗里备用;取10克露蜂房,放到烤箱里稍微烤一下,除去水分;然后和川椒一起研成细末,筛去渣滓,密封备用。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如神散啦,使用的时候一次取出3克,放入锅中,加一杯水、适量盐,煮开后晾至温热用来漱口就可以了,同上述方法一样,漱口的时候在嘴里含上一会儿再吐掉,把一杯水漱完为止,一般漱完一杯牙痛就会有明显的缓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露蜂房有些毒性,而且会影响心脏、降低血压,所以身体虚弱或是有低血压或心脏病的人不宜使用。

【名医临床绝技】牙痛验方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名医临床绝技】牙痛验方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名医临床绝技】牙痛验方牙痛中医辨证治疗牙痛的治疗牙痛是由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及冠周炎等引起的一个共同症状。

其发病原因很多,包括牙源性、非牙源性两种因素,其中龋齿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凡风热邪毒侵犯、胃火熏蒸、冷风侵袭、气血凝滞,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或牙失所养,皆可伤及牙体或牙龈而致牙痛。

下面介绍的名医名方及各种治疗方法,为笔者多年来习用的有效方剂,也是比较快速止痛的秘方。

牙痛桴鼓汤治牙痛【方药组成】生地20克升麻10克川芎15克连翘15克牛蒡子15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后下)细辛3克骨碎补10克白芷10克赤芍15克地龙15克生甘草10克地骨皮20克【临床加减】胃热盛者加生石膏50克(杵);心火旺盛者加黄连7克;肝气郁结者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病案举例l】占××,男,55岁,农民,1973年3月初诊。

主诉:右上第一、二后臼齿疼痛约半年,曾多次服用中西药物,并做针灸治疗,但仅能短时止痛,不能除根,以致影响劳动及吃饭。

痛剧时同侧头部亦牵痛,必须注射镇静药后,方能减痛数小时,一直迁延未能痊愈。

检查:患齿不松动,不红肿,未见龋洞,口臭,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上方加生石膏50克,生大黄8克(后下),服药2剂,牙痛止。

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3年未见复发。

【病案举例2】张××之妻,51岁,农民,1968年4月初诊。

左上最后一个臼齿疼痛约半个月,不时出现电击样疼痛,疼痛剧烈,有如锥刺、刀割,每次疼痛约1分钟左有,瞬息即止,间隔数分钟又发作。

常以手掩面以减轻痛苦,既往无类似病。

检查:患处齿龈稍红肿,齿舌龋洞。

叩击息齿立即引起同侧第Ⅱ、Ⅲ支三叉神经剧痛。

舌尖红,少苔,脉象浮数。

给予上方3剂,服完后疼痛完全停止,数年未再复发。

【病案举例3】马××,男,33岁,大同市人,1973年8月就诊。

左侧上臼齿疼痛一月余,近半个月引起同侧太阳穴及眉棱骨上剧痛。

中医怎么对待牙痛---很多简易经方

中医怎么对待牙痛---很多简易经方

中國人在對待牙痛的時候,常會說,上牙的牙痛是屬於胃,下牙的牙痛是屬於大腸,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這個說法是來自於《黃帝內經》的《靈樞經》。

《靈樞經.經脈第十》: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它說,手陽明大腸經有一條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陽明胃經有從鼻子外側跑到上牙床裡面。

所以在《黃帝內經》的思考框架裡面,中醫就會說:如果是上牙有問題的話,大概是胃經經過,下牙有問題是大腸經經過。

這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但張仲景的醫學並不完全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所以,用細辛,比較是經方的思考,不是《內經》的思考。

《靈樞經.雜病第二十六》:齒痛,不惡清飮,取足陽明。

惡清飮,取手陽明。

在《內經》的另一個篇章裡,它又說,如果牙痛是不惡清飲,就是牙痛但蠻喜歡喝冷飲、不怕冰水,那就代表這個人的牙痛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可能是胃經有熱,需要用白虎湯之類的方子清胃熱。

如果是不喜歡喝到冷飲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來自於大腸經,那當然有些歷代注家就解釋說,如果是大腸經的病,那就比較不會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像是白虎湯證,人會有身體燥熱、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覺。

甚至也有人會把前面這兩段加在一起,說上牙痛會比較愛喝冷水,下牙痛就會比較不愛喝冷水,這樣的論點也存在。

當然牙齒到底是屬於骨頭、屬於腎,這同樣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齒的病,要算成是腎也對,只是在《黃帝內經》的範圍內,講到蛀牙會講到手、足陽明經,講到腎的話,會比較是牙齒枯槁那種,直接關係到牙齒的榮衰會比較講到腎,蛀牙比較不常講到腎。

《靈樞經.寒熱病第二十一》: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

方病之時,其脉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黃帝內經》對於牙齒痛的治法,當然還是以針灸為主。

百法治牙痛

百法治牙痛

牙痛: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腹痛、腹泻: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止泻、神阙(灸)。

呕吐: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太冲。

术后腹胀:气海、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

心绞痛:内关、间史、合谷、郗门、隐白、足三里。

高热:曲池、大椎、风池、少商(放血)。

中暑:合谷、内关、委中(放血)、十宣(放血)、大椎、曲池、气海。

休克: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百会。

昏迷:人中、内关、涌泉、十宣、大椎、神阙(灸)、百会(灸)。

尿潴留:关元、中极、三阴交、水道、肾俞、次。

第三节艾灸疗法【适应证】常用于痹症、虚寒性胃肠病、遗精、阳萎、气喘、婴儿腹泻、中风脱证、虚脱、晕厥、胎位不正、慢性肿疡、神经性皮炎、湿疹、胃下垂、脱肛等,也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证】高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和里实热证,一般不宜用灸疗。

【操作方法】1.根据所灸穴位,指导患者摆好体位,体位选择要以能较长时间治疗为原则。

2.艾条灸法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至皮肤红晕为度。

3.艾炷灸法直接灸:将灸柱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顶端,燃至患者有灼热感即取下,另换一壮,一般连续灸3-5壮。

间接灸:即在艾炷下放姜片、蒜片、附子饼、盐等施灸。

4.温针灸法:毫针留针过程中,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5.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常与体针疗法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1.掌握热量,防止烫伤。

尤其对局部皮肤直觉减退及昏迷患者。

2.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与烧坏衣褥。

使用温针时,可用硬纸片剪一小孔,套住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火直接掉落于皮肤上。

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

3.艾炷灸容易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经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抽出,外涂甲紫,再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

4.妇女妊娠期间,小腹及腰骶部不宜施灸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人在對待牙痛的時候,常會說,上牙的牙痛是屬於胃,下牙的牙痛是屬於大腸,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這個說法是來自於《黃帝內經》的《靈樞經》。

《靈樞經.經脈第十》: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它說,手陽明大腸經有一條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陽明胃經有從鼻子外側跑到上牙床裡面。

所以在《黃帝內經》的思考框架裡面,中醫就會說:如果是上牙有問題的話,大概是胃經經過,下牙有問題是大腸經經過。

這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但張仲景的醫學並不完全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所以,用細辛,比較是經方的思考,不是《內經》的思考。

《靈樞經.雜病第二十六》:齒痛,不惡清飮,取足陽明。

惡清飮,取手陽明。

在《內經》的另一個篇章裡,它又說,如果牙痛是不惡清飲,就是牙痛但蠻喜歡喝冷飲、不怕冰水,那就代表這個人的牙痛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可能是胃經有熱,需要用白虎湯之類的方子清胃熱。

如果是不喜歡喝到冷飲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來自於大腸經,那當然有些歷代注家就解釋說,如果是大腸經的病,那就比較不會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像是白虎湯證,人會有身體燥熱、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覺。

甚至也有人會把前面這兩段加在一起,說上牙痛會比較愛喝冷水,下牙痛就會比較不愛喝冷水,這樣的論點也存在。

當然牙齒到底是屬於骨頭、屬於腎,這同樣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齒的病,要算成是腎也對,只是在《黃帝內經》的範圍內,講到蛀牙會講到手、足陽明經,講到腎的話,會比較是牙齒枯槁那種,直接關係到牙齒的榮衰會比較講到腎,蛀牙比較不常講到腎。

《靈樞經.寒熱病第二十一》: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

方病之時,其脉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黃帝內經》對於牙齒痛的治法,當然還是以針灸為主。

但我們如果看上面這一段內經它說「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這是說手陽明有從顴骨底下鑽進來,瀰漫在牙齒這一條有一個穴道叫做大迎,如果下牙痛的話,就要從手臂來扎針,但這個如果拿到我們現在的針灸學來看的話,已經不太知道它在說什麼了。

因為我們現在針灸的穴道,大迎穴是一個在足陽明胃經上的穴道,不是在手陽明大腸經上面的穴道。

所以《靈樞經》那個時代的大迎到底在哪裡,我們現在也不是那麼清楚,因為經絡畢竟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它到底怎麼繞,在不同的書裡也有不同的講法,所以到底要扎哪裡呢?扎大迎究竟有沒有效?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效,但是我們這堂課已經擺明了不在針灸上下功夫,而且大迎在的位置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扎,因為太不會了所以不敢下針、感覺不太踏實。

至於「取之臂」,大腸經要在手上找對於牙痛會有效的穴道,其實有好幾個,但是一般來講中國人的「取之臂」是直接取合谷穴,它最好用,合谷如果扎得夠好,得氣得的夠,四總穴裡面我們說「面口合谷收」,牙痛的時候順利的話在合谷上做一番補瀉就不痛很多、甚至完全好的,都是有的,所以手陽明的話大概就取合谷了。

那它接下來又說「足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曰角孫」,我們現在針灸穴道來講的話,角孫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穴,那當然現在的針灸書會說角孫是手太陽跟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三條經的交叉口,臨床上角孫是放血治療腮腺炎比較有效的一個穴道。

接下來我們看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手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這個故事是在說,有一個人牙痛,然後淳于意去灸他的陽明脈。

當然中國歷代大腸經上灸牙痛,有好幾個穴道是可以用的,還有胃經的足三里。

不過我也沒有灸過,因為古時候說的灸好像比較野蠻,是要把皮膚燒一個洞的。

牙痛跟皮膚燒一個洞的痛相比,已經有一痛了,我想我大概不會想再加上另一痛。

「即為苦參湯」,用苦參湯漱口,就是用苦參這一味藥煮湯來漱口,雖然這也不太好受,因為苦參很苦,但用苦參湯漱口的確是有用的,所以如果有人願意吃苦不願忍痛的話,苦參湯漱口是可以用的一個方法。

苦參這味藥,它是一個涼腎的藥,因為牙齒到底是屬於腎,到藥局裡面買幾片苦參煮藥水來漱口,漱著漱著就沒有那麼痛了,一天漱掉五、六碗,很快會消痛。

在美國,因為牙醫師很難約,或許苦參湯是一個好用的救急方法。

但,苦參湯,因為是歷史記載中比較早提出的一個治牙痛的方,到後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怎麼講呢?因為苦參湯其實代表了中醫牙痛觀念的一個轉折,苦參它退火、清熱、消炎、止痛,治牙痛聽起來是沒有錯的,可是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沈括、沈夢溪,他寫過一本《夢溪筆談》,裡面就說他得過一個病,覺得腰痛的不得了,坐一坐要站起來都累的不得了,有一個軍官看到他腰痛成這樣就問他是不是用苦參在刷牙,連一個軍官看到他腰痛都能猜到他用苦參在刷牙,或許那個時候用苦參刷牙是很流行的,就好像現在的舒酸定一樣。

後來這個軍官就解釋給他聽,說:苦參是一個寒涼的藥,每天拿它來刷牙,腎就越來越虛寒,所以會腰痛,然後沈括就換了一個刷牙的東西,腰痛就好了。

因此,雖然苦參在一時之間可以清熱消炎,但拿它來刷牙還是不太好的,這是一點。

宋.沈括《夢溪筆談》:余嘗苦腰重,久坐,則旅距十餘步然後能行。

有一將佐見余日:「得無用苦參潔齒否?」余時以病齒,用苦參數年矣。

日:「此病由也。

苦參入齒,其氣傷腎,能使人腰重。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悉不用苦參,腰疾皆愈。

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世之摹字者,多為筆勢牽制,失其舊跡。

須當橫摹之,泛然不問其點畫,惟舊跡產循,然後盡妙也。

到了元朝的朱丹溪、李東垣,就提出了另外一個治牙痛的原則,這個原則就開始跟細辛有相關性了,怎麼講呢?他們提出了一個理論,其他的方書也開始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牙痛這個病,用來漱口的這些藥,其實比較適合用一些辛散的熱藥,而不是用寒涼的藥,提出了治牙痛「宜辛散、忌涼遏」的思考: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牙齒之痛,因胃中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飲冷所鬱,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

寒是標,故外用辛溫擦漱之藥;熱是本,故內服辛涼散熱之劑。

牙痛用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

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

若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

必須從治,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之類。

這個思考可以說是張仲景醫學開始在中國產生了另外一種思考體系,這個思考體系在臨床上開始帶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思考比《黃帝內經》的思考好用。

這個思考是說:牙齒跟腎是相連的,如果腎臟有火的話,一個正常人健康的牙齒,就可以像煙囪一樣把這個火氣排放出來,也就是牙齒有點像腎專用的毛細孔,就像我們身體多餘的熱可以從汗孔出來──腎臟連著牙齒,牙齒像腎的煙囪一樣,腎臟的熱就可以從牙齒出來──我們人體如果受了風寒之邪、得了麻黃湯證,麻黃湯證如果把熱包在裡面就變成大青龍湯證,熱包在裡面悶燒。

同樣地,他們開始把牙齒痛跟這個思考連在一起:牙齒痛很可能是因為牙齒受了風寒,把牙齒束住了,本來牙齒要排放的熱氣就排不出來了,然後悶在裡面以後牙根就燒爛掉了,所以他們是用一種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的角度在看待牙痛的。

而這個說法其實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聽說到的牙痛,往往冬天聽到的比夏天多,如果牙痛果真是發炎,那應該夏天痛的人比較多才對。

所以後來中醫就覺得:牙痛就好像麻黃湯證也可以發燒燒到三十九度半一樣,是悶住了所以在發燒,我們要幫助裡面的抵抗力能把這個寒邪之氣推散、讓牙齒發揮原本疏洩的機能,牙齒就不痛了。

當這樣的思考開始出現的時候,細辛就變成牙痛很重要的一味藥了。

苦參是一個角度的思考:清熱、消炎;細辛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牙齒屬於腎,腎的麻黃湯就是細辛,所以用細辛煮水漱口就可以把牙痛打通,以這樣的一個角度來面對它。

我想我們學經方派常會遇到這種看病的角度的選擇,就像我們講葛根湯的時候,醫案講義裡朱木通就說:其實婦女的乳房發炎,往往都是太陽陽明合病的葛根湯證、或是小柴胡湯證當主軸,是先得到感冒了、六經病了,經絡淤塞不通,然後才發炎。

先把這個六經病醫好,剩下來的一點發炎、或是本來的發炎產生一些膿,再用藥排掉就好了──大概是這樣的思考。

所以很多我們現在歸納於發熱、發炎的東西,可能都可以找到張仲景醫學六經辨證的觀點存在,所以後來就開始有比較多的人主張牙痛要「從治」,不是說它發炎我們就要消炎,而是順著這個熱勢把它洩掉,用從治的方法來治,就跟我們用桂枝湯、麻黃湯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桂枝湯、麻黃湯是站在我們的抵抗力這一邊把寒邪推出去,如果感冒發燒到三十九度所以要退燒,退燒針一打下去是不是就把抵抗力給殺掉了?那感冒就內陷了,對身體反而更不好。

所以要走從治的路線,這在觀點上有它的正確性的。

既然要走從治的路線,單一味細辛漱口治牙痛就是常用的一種方法,當然還有一些洩熱或有引經效果的藥,比如說中醫裡有一首不知道是誰寫的詩,說是華佗治牙痛的方:不知著者,託名孫思邈註《華佗臨症神方.華佗治牙痛要訣》:宜辛散,忌涼遏。

世傳華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水一盅,細辛白芷與防風。

濃煎漱齒三更後,不怕牙痛風火蟲。

」實則先生之醫術,雖本乎仙人,其用藥則由己。

如宜辛散,忌涼遏,即治百般牙痛之秘訣也。

故知治病不必拘定湯藥,蓋湯藥可偽造,可以假托,且當視其病之重輕,人之虛實,時之寒燠,而增減之。

故有病同藥同,而效與不效異。

醫者于此,宜知所酌奪矣。

(孫思邈注)「一撮花椒水一盅」一碗水一把花椒,「細辛白芷與防風」白芷是足陽明胃經引經藥,又有止痛效果;防風是袪風藥,所以花椒、胡椒、細辛、白芷、防風這一類發散風邪的藥都是很常用的。

再來,我們來看看元朝《御藥院方》裡面的漱口沉香散。

元.許國禎《御藥院方》:漱口沉香散治牙槽熱毒之氣衝發,齒齗腫痛,或瘡,或差,或發,並宜服之。

香附子八兩沉香升麻各一兩華細辛半兩上為細末,每用二錢,水一大盞同煎至三兩沸,去滓溫漱,冷吐,誤嚥不妨,不計時候,日用三四次。

《御藥院方》是元朝的時候收集的一些前代比較高檔的宮廷好方,我選這個方的理由是這個方的美味度最好,因為這一類的方子很多,只是有的是用細辛跟荊芥跟露蜂房,露蜂房是黃蜂窩。

有的是用獨活四錢、細辛兩錢、荊芥碎四錢,我覺得獨活吃起來比較難吃,所以在這些效果差不多的藥性裡面,我覺得香附、沉香、升麻的味道都還不錯,所以就選了一個該有的藥都有了的方。

升麻一方面可以算是升提足陽明胃經經氣、一方面也可以算是升清氣、降濁氣的化毒藥;沉香、升麻同用,再加上行氣的香附,這樣在古時候一般是煮水漱口的方子。

苦參是一種方法;用細辛這一類的袪風行氣藥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還有一個陳希夷刷牙藥,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方,這個方是在華山上一塊石碑上面的詩,用它來刷牙,不但能讓牙齒牢固,而且可以烏髭鬢──就是刷了之後鬍子、鬢髮都會黑回來──這個方子我選它,是因為它代表了那個時代刷牙方裡面最大公約數的正確,就是中國人刷牙方裡最首席的幾味藥,這個方都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