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噪声监测及评价(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噪声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噪声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噪声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噪声污染的概念、来源、影响以及控制方法,以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噪声污染的基本特征,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污染源。

2.解释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

3.分析噪声控制的常用技术和措施,并评估其效果。

4.设计简单的噪声控制方案,增强环境保护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噪声污染的基本概念、噪声的测量、噪声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噪声控制技术和噪声管理政策等方面展开。

课程将详细解读教材中的以下章节:1.噪声污染的定义与分类2.噪声的测量与评价3.噪声对人类的影响4.噪声的控制技术5.噪声控制案例分析6.噪声管理政策和法规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对噪声污染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噪声污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控制的实践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活动,让学生亲手实践噪声控制技术。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噪声控制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2.参考书籍:噪声污染控制专业书籍3.多媒体资料:噪声污染控制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表4.实验设备: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控制设备模型5.网络资源:环保部门发布的噪声控制政策和案例库通过以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角度的学习平台,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评估学生在噪声污染控制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噪声污染控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中的表现和噪声控制技术应用的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综合实践-------噪声监测姓名:学号:班级:环境111专业:环境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应当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因而本实践对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进行噪声监测与评价。

通过对噪声声压级的监测,计算连续等效声压级,与环境噪声标准作比较,对噪声进行评价,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噪声噪声计等效声级目录1前言 (1)2相关原理知识 (1)2.1噪声的概念 (1)2.2噪声的量度单位 (2)2.3噪声产生的原因 (2)2.4噪声的分类 (2)2.5噪声的特征 (2)2.6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3)2.7噪声的管理 (3)3监测地点和时间 (3)4监测方案 (3)4.1监测仪器 (3)4.2监测方法 (3)4.3监测条件 (4)5数据处理方法 (4)6评价标准 (4)7监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5)7.1数据处理 (5)7.224小时声级变化图形 (6)7.3昼夜等效声级 (6)7.4结论及讨论 (6)8参考文献 (7)1前言噪声监测作为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环境保护行业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是每一位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必修课。

一方面,它作为环境学科中专业课的基础课,另一方面它又是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课程。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但噪声与后者不同,它是物理污染,一般情况下它并不致命,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

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不象物质污染那样只有产生后果才受到注意,所以噪声往往是受到抱怨和控告最多的环境污染。

噪声会干扰人们的睡眠、工作和学习,强噪声会使人听力损失。

这种损失是累积性的,在强噪声下工作一天,只要噪声不是过强(120分贝以上),事后只产生暂时性的听力损失,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每天虽可以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环境监测噪声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噪声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噪声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我校校区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掌握噪声监测的技术。

2.通过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对我校环境噪声进行评价,掌握噪声评估方法。

3.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并为以后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二、监测对象
扬州大学扬子津东校区
三、布点
依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网格布点法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布设点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四、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8:00——20:00
监测频率:每网格测100次,每隔五秒记录一个数据,连续记录6000次
五、监测方法(参考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1.测量时天气应在无雨雪,无雷电情况下进行,风速应在5m/s以下时进行
2.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
3.5M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M以上。

3.读数方式用快挡,每隔5秒读一个瞬时A声级,连续读取100个数据。

读数同时要判
断和记录附近主要噪声来源(如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厂或车间噪声、锅炉噪声…)和天气条件。

六、检测项目
L10,L50,L90,等效声级Leq(依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六、监测仪器
HS5633A型数字声级计。

噪声验收及监测技术教案

噪声验收及监测技术教案

噪声验收及监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噪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常用的噪声验收方法和监测技术;3.学习数据处理和预测分析方法,构建有效的噪声控制方案;4.能够合理使用噪声控制设备和技术,促进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

二、教学内容1.噪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噪声是指那些和周围环境不一样的声音,通常是由于工业、交通、建筑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噪声无处不在,也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噪声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危害必须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控制。

2.常用的噪声验收方法和监测技术常见的噪声验收方法包括:区域噪声水平测试、噪声源峰值分析、声音质量分析、空气声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噪声现场进行评估和分析。

而噪声监测技术则主要包括远程噪声监测、便携式噪声监测、固定式噪声监测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时掌握噪声情况,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

3.数据处理和预测分析方法噪声的控制需要依赖有效的数据处理和预测分析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等算法,通过实际案例来解释怎样构建一个有效的噪声控制方案。

这些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方面考虑,分析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构建有效的控制方案。

4.噪声控制设备和技术本节课还将介绍噪声控制设备和技术,例如障音墙、隔音百叶、隔音门窗、降噪耳机等。

这些设备和技术在飞机场、高速公路等场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危害,以及常用的噪声验收方法和监测技术。

2.互动讨论:通过教师发起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噪声控制的理解和认识。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践度了解数据处理和预测分析方法。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噪声控制设备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包括:1.知识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噪声控制的知识掌握程度。

噪声调查课程设计

噪声调查课程设计

噪声调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噪声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我国防治噪声污染的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噪声知识,设计简单的噪声调查问卷。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噪声调查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噪声调查活动,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噪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改善环境质量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噪声基础知识:- 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噪声的传播与衰减规律- 噪声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 噪声调查方法:- 噪声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噪声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3. 噪声污染防治:- 我国防治噪声污染的政策和法规-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估- 噪声污染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噪声基础知识学习,介绍噪声的定义、来源、分类及传播与衰减规律。

第二课时:噪声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噪声污染问题。

第三课时:噪声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如何进行噪声测量及数据记录。

第四课时:噪声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分组设计调查问卷并开展调查活动。

第五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学习统计学方法在噪声调查中的应用。

噪声治理工程课程设计

噪声治理工程课程设计

噪声治理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措施,掌握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提高学生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和解决噪声问题的能力。

1.了解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能够运用噪声治理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噪声问题;5.能够制定简单的噪声治理方案;6.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噪声治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噪声治理工程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措施。

1.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噪声治理的概念和意义。

2.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原理:噪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噪声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噪声治理工程的流程:噪声治理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和验收。

4.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和技术;噪声污染防治设备和材料。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噪声治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噪声治理工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噪声治理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噪声治理工程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噪声治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噪声治理工程》及相关辅助教材;2.参考书:噪声治理工程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3.多媒体资料:噪声治理工程的图片、视频和动画;4.实验设备:噪声治理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标准)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声级计的使用。

2、掌握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及评价方法。

3、锻炼独立完成一项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和处理数据以及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二、实验仪器
1、声级计或噪声分析仪
2、风速仪、温度计
3、大气压力计
4、声校准仪
三、实验操作规程
1、实验预习
熟悉实验内容、相关知识点、注意事项等
2、测定区域及测点的选择
分析所测定区域噪声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

选取合适的测量点,并绘制区域及测点简图。

小组讨论,并确定测量时间段。

(以书面和绘图形式具体描绘出来)。

3、学习政策法规、监测方法等国家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T14623--93
熟悉并掌握该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常用术语、测量条件、测量方法等内容。

4、确定监测方案
四、实际测量与数据处理
1、进行仪器的检查、标定等。

2、按照制定好的方案进行。

数据表格设计及任务分配等。

3、原始数据的记录(温度、风速、大气压力、噪声数据等)(原始数据以附件形式保存)
4、数据处理
按照统计学公式得到所测区域各时间段的噪声平均值。

五、数据分析与评价
1、数据分析
2、评价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熟悉并掌握该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等。

六、提出该区域噪声污染防治方法及对策
依据测量结果及本区域噪声污染特点,提出相对应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法及对策。

完成整个实验任务。

提交实验报告。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噪声的基本概念,掌握噪声的度量标准及其单位。

2. 学生能掌握噪声监测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不同监测仪器的功能与操作。

3. 学生能描述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噪声监测设备,进行实地噪声监测,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噪声问题,提出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

3.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展示噪声监测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认识到噪声污染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形成良好的噪声防控习惯。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环境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环境噪声基本概念- 噪声的定义与分类- 噪声的度量标准与单位2. 噪声监测原理与方法- 噪声监测设备的功能与操作- 噪声监测流程与数据处理3. 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介绍4. 实地噪声监测实践- 噪声监测设备的使用- 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噪声控制措施的提出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1课时:环境噪声基本概念- 第2课时:噪声监测原理与方法- 第3课时: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课时:实地噪声监测实践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噪声监测相关知识。

噪声课程设计说明书

噪声课程设计说明书

噪声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 掌握噪声的危害、影响以及噪声污染的评价指标;3. 了解防治噪声的基本措施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噪声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2.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噪声监测;3. 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展示噪声污染状况,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3.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噪声相关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噪声污染的危害,掌握防治噪声的基本方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噪声的定义与分类- 噪声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噪声的分类: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2. 噪声的危害与影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声污染的评价指标:分贝、等效声级等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源控制:吸声、隔声、消声等- 传播途径控制:隔声屏障、绿化带等- 接收者防护:耳塞、耳罩等4. 噪声监测与数据分析- 噪声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现场噪声监测实践- 数据记录、整理与分析5. 噪声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及标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噪声的定义与分类,噪声的危害与影响第二课时: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噪声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三课时:现场噪声监测实践,数据记录与整理第四课时:数据分析,噪声相关法律法规介绍教学内容参照教材相应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噪声实验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噪声实验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噪声实验2. 课程代码:XXXXXX3.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4. 学时安排:XX学时(理论XX学时,实验XX学时)5.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声学、建筑学等相关专业6. 教学目标:- 理解噪声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掌握噪声测量和监测的基本方法与仪器。

- 学会分析噪声数据,提出噪声控制方案。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噪声的基本特性- 目的:了解噪声的物理特性,如声压级、频谱等。

- 内容:使用声级计测量不同声源的声压级,分析噪声频谱。

2. 实验二:噪声测量方法- 目的:掌握噪声测量的基本方法,如定点监测、移动监测等。

- 内容:利用噪声监测仪器对校园或实验室环境进行噪声监测,记录数据。

3. 实验三:噪声控制技术- 目的:学习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 内容:分析噪声控制方案,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噪声控制措施。

4. 实验四: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探讨噪声对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 内容:调查校园或社区噪声污染情况,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如声级计、耳机、录音笔等。

- 编写实验报告模板。

2. 实验实施-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数据记录。

- 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3.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图表。

-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噪声控制建议。

4.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格式:- 封面:课程名称、实验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等。

- 目录: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结论、讨论等。

- 正文:详细描述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

- 附录:实验数据表格、图表等。

2. 实验报告要求:- 文字表达清晰、准确。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噪声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噪声

距离确定方法如下: 相邻区域为1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45±5m 相邻区域为2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30±5m 相邻区域为3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20±5m 相邻区域为4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10±5m
±
2.2布点方法: 监测东侧道路对教职工公寓影响:教职工公寓东侧道 路以西每隔10M画一条线,并将道路每隔40M画4条垂 直线,以线与线的的交点作为监测点。 监测南侧道路对教职工公寓影响:教职工公寓南侧道 路以北每隔10M画四条线,并将道路每隔50M画4条垂 直线,以线与线的的交点作为监测点。
4.测量记录
• 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参考GB 22337-2008): • 被测单位名称、地址、边界所处声环境功能区 类别、测量气象条件、测量仪器、测点位置、 测量时间、测量时段、主要声源、示意图、测 量人员、等信息。
5. 注意事项
(1) 测量时, 每个人负责一个区域, 对该区域网格的数量进行目测 估计和划分, 要依据个人对场地情况的判断进行恰当灵活的处
理. 一个 测点测量20min(参见GB3096-2008), 完成后顺序转移
到下一个测点。 (2)测量时手持仪器,保持正确姿势,传声器要求距离地面高1.2 米。
2.3测点位置选择原则(参考GB 22337—2008): 5.3.2 测点位置的一般规定: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 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 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位置。 5.3.3测点位置的其它规定 5.3.3.1当边界有围墙且受影响 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时, 测点应选在边界 外1M,高于围墙0.5M以上位置
5.3.3.2 当边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状况 时,应按5.3.2设置测点,同时在受影响的噪声 敏感建筑物户外1M处另设测点. 5.3.3.3 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们设在距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2)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2)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项目说明该项目是一份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噪声控制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

本项目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噪声测量•设计噪声控制方案•实施噪声控制措施噪声测量在进行噪声控制之前,需要先进行噪声测量,以了解目标环境的噪声水平。

噪声测量可以通过专业噪声测量仪器进行,如声级计和频谱分析仪。

在进行噪声测量时,应确保噪声源和测量装置之间的距离足够远,以避免测量结果不准确。

测量时应记录以下信息:•测量地点•测量时间•测量仪器型号及测量参数•噪声源种类及数量设计噪声控制方案根据噪声测量结果,可以确定噪声源的发声机理和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方案。

在设计噪声控制方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常用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着重于源头控制,降低噪声源的录制水平,如通过调整旋转速度或表面处理减少机器声音;•着重于传输控制,如增加削减、保温、反射、隔离等材料来减少声音传输;•着重于听取控制,如采用降噪耳机来进行听取控制;应根据噪声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噪声控制措施,并进行方案设计和计算。

实施噪声控制措施在进行噪声控制措施实施前,应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安排实施人员,并制定安全措施。

在实施噪声控制措施时,应将设计方案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测和测试。

如发现效果不理想,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直到达到预期效果。

总结本项目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噪声控制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

在进行噪声控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噪声控制措施。

在实施噪声控制措施时,应注意安全和监测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直到达到预期效果。

噪音检测教学设计方案

噪音检测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噪音的定义、分类及危害。

(2)掌握噪音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噪音检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2. 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噪音检测仪器。

(2)能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噪音污染评价。

(3)能够提出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噪音的定义、分类及危害2. 噪音检测的基本原理3. 噪音检测仪器及使用方法4. 噪音污染评价及防治措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噪音污染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噪音污染的关注。

(2)提出问题:什么是噪音?噪音有哪些危害?2. 课堂讲解(1)讲解噪音的定义、分类及危害。

(2)介绍噪音检测的基本原理。

(3)展示噪音检测仪器,讲解其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噪音检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噪音检测过程。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噪音检测仪器,确保实验数据准确。

(3)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进行噪音污染评价。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减少噪音污染?(2)每组代表发言,分享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

(3)教师总结并点评,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噪音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减少噪音污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3. 污染评价能力:评估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的噪音污染评价是否准确。

4. 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评价学生提出的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噪音的定义、分类、危害、检测原理、仪器使用方法等内容。

2. 噪音检测仪器:如噪音检测仪、分贝计等。

3. 实验指导书: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环境噪声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课程设计

环境噪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噪声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了解噪声污染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噪声监测和评价的方法,掌握防治噪声污染的基本措施。

3. 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噪声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噪声数据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相关的实验和调查。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就噪声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为改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对环境科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关注噪声问题,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构建和谐生活环境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环境噪声基础知识:- 噪声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 噪声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声监测和评价方法教学内容源自教材第八章“环境噪声”相关内容,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基本知识。

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源控制技术- 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噪声受体保护技术- 综合防治措施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第八章“噪声污染防治”一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验,使学生掌握防治噪声污染的基本措施。

3. 实践活动与拓展:- 噪声监测实践活动- 噪声污染防治调查- 噪声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讨论教学内容以教材第八章“环境噪声”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课堂所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监测、调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噪声的概念,掌握噪声的来源和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噪声对生活区域的影响,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

3. 学生能够掌握减少噪声污染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环境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区域噪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对生活区域噪声进行实地监测,收集和分析数据。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噪声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噪声污染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活环境。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噪声污染的防治,树立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健康。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生活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噪声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噪声的概念与分类- 噪声的定义与特点- 噪声的来源及分类2. 噪声的危害与影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生活区域环境的影响3. 噪声监测与数据分析- 噪声监测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实地监测与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与应用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减噪原理与方法- 生活区域噪声污染防治策略- 相关环境政策与法规介绍5. 环保意识与科学探究- 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活环境- 科学探究方法在噪声问题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与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噪声的概念与分类,噪声的危害与影响第二课时:噪声监测与数据分析,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第三课时:环保意识与科学探究,总结与拓展教材章节关联:《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声音与环境内容列举:1. 声音的传播与噪声2. 噪声的影响与防治3. 声音与环保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

生活区域噪声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区域噪声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噪声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和危害,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区域的噪声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并能够实际操作相关实验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噪声污染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噪声治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的基本概念:噪声的定义、分类和产生原因。

2.噪声的危害: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噪声控制原理:噪声的传播、衰减和控制方法。

4.生活区域噪声实例分析:城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5.噪声治理措施:噪声防治技术、噪声法规和政策、噪声治理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噪声的基本概念、危害和控制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区域噪声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噪声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治理的实际操作过程。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噪声实验,验证噪声控制原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噪声防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噪声控制、环保等方面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噪声危害和治理措施。

4.实验设备:配置噪声测量仪器、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噪声评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噪声评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噪声评价二、课程目标1. 理解噪声污染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掌握噪声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标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噪声问题进行评价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4.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 噪声污染概述- 噪声的定义、分类及危害- 噪声污染的来源及传播途径- 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2. 噪声评价的基本原理- 噪声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噪声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噪声评价的标准和指标3. 噪声测量技术- 噪声测量仪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噪声测量的环境条件及数据处理- 噪声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4. 噪声评价案例分析- 工业噪声评价- 交通噪声评价- 生活噪声评价- 噪声对健康的影响评价5. 噪声防治措施- 噪声源控制措施- 噪声传播控制措施- 噪声接收控制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噪声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标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噪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噪声测量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噪声评价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模拟法: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噪声评价模拟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设备:提供噪声测量仪器等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六、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噪声评价基本原理、方法和标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噪声评价过程,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课程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综合实践-------噪声监测姓名:学号:班级:环境111专业:环境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应当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因而本实践对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进行噪声监测与评价。

通过对噪声声压级的监测,计算连续等效声压级,与环境噪声标准作比较,对噪声进行评价,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噪声噪声计等效声级目录1前言 (1)2相关原理知识 (1)2.1噪声的概念 (1)2.2噪声的量度单位 (2)2.3噪声产生的原因 (2)2.4噪声的分类 (2)2.5噪声的特征 (2)2.6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3)2.7噪声的管理 (3)3监测地点和时间 (3)4监测方案 (3)4.1监测仪器 (3)4.2监测方法 (3)4.3监测条件 (4)5数据处理方法 (4)6评价标准 (4)7监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5)7.1数据处理 (5)7.224小时声级变化图形 (6)7.3昼夜等效声级 (6)7.4结论及讨论 (6)8参考文献 (7)1前言噪声监测作为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环境保护行业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是每一位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必修课。

一方面,它作为环境学科中专业课的基础课,另一方面它又是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课程。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但噪声与后者不同,它是物理污染,一般情况下它并不致命,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

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不象物质污染那样只有产生后果才受到注意,所以噪声往往是受到抱怨和控告最多的环境污染。

噪声会干扰人们的睡眠、工作和学习,强噪声会使人听力损失。

这种损失是累积性的,在强噪声下工作一天,只要噪声不是过强(120分贝以上),事后只产生暂时性的听力损失,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每天虽可以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噪声课程设计

噪声课程设计

目录引言 (1)1、噪声的定义和影响 (1)2、校园位置描述和噪声来源分析 (1)3、测量条件及相关说明 (2)3-1、测量条件要求 (2)3-2、测量时间说明 (2)3-3、测量仪器说明 (2)3-4、测量方法说明 (3)4、测点选择 (3)4-1、网络法 (3)4-2、定点测量法 (3)4-3、监测点位布置图 (4)5、方法和步骤 (5)5-1、仪器准备和校准 (5)5-2、噪声测量 (5)6、数据处理 (6)6-1、处理方法 (6)6-2、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 (7)7、校园环境评价 (9)7-1、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9)7-2、评价方法 (10)7-2-1数据平均法 (10)7-2-2 图示法 (10)7-3、昼夜污染噪声图 (11)附表2 (13)附表3 (14)7-4、功能区环境评价 (15)7-4-1.学生生活区 (15)7-4-2.运动区 (15)7-4-3. 教学区 (16)7-4-4.图书馆 (17)7-4-5.生活区 (17)7-4-6.教工生活区 (18)7-4-7.交通干线 (18)7-4-8.其他功能区 (19)7-5、总体评价与防治措施 (20)8、致谢与心得 (21)9、参考文献 (22)引言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并升级为当今社会四大公害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和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本次大型课程设计中通过独立的实践与设计活动,让我们学会设计环境噪声监测路线,掌握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方法,学会绘制噪声污染图,最后提高我们的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处理监测数据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

一、噪声的定义和影响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干扰声都叫噪声。

噪声可能是强度和频率杂乱无序的声音,也可能是节奏和谐的音乐,声音的本质是波动,受作用的空气发生振动,当振动频率在20—20000Hz时,作用于人的耳鼓膜而产生的感觉称为声音。

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

小区噪声监测及评价(课程设计)

小区噪声监测及评价(课程设计)

小区噪声监测及评价(课程设计) 小区噪声监测及评价(课程设计) 1 2 2 4 3 3 - 11 - 校园环境噪声水平的测定(区域2)一、实验目的1、学会相关声级计的使用;2、掌握监测布点和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3、掌握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掌握环境噪声分级评价方法;4、掌握交通公路的监测方法和评价;5、掌握公共场所的监测方法和评价。

二、实验所采用的标准和监测方法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3222。

2-2009 声学环境噪声的描述、测量与评价GB/T18204.22-2000 公共场所噪声测量方法三、实验的具体分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四、监测技术方案⑴声功能区分类2区域属某大学校内,应执行1类环境功能区标准。

中环及外环路均属六车道一级公路,应执行4a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⑵声场特征分析2号区域处于某大学正南方向,区域涵盖图书馆、行政东楼、文清楼、文新楼、文俊西楼、文俊东楼、文逸楼、演艺中心、梅苑篮球场、游泳池、足球场等以上主要构筑物。

声源有:从理科南楼方向的上下课人流、文科楼上下课人流、体育场体育课、以及中环路交通、外环路交通声源。

声源的时空分布:上午(及下午)第一(三)大节课前(早晨)、后(课间),以及第二(四)大节课后(中午放学)的时段。

⑶环境敏感保护点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根据分析,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演艺中心等,均属于噪声敏感建筑物,应执行1类环境功能标准。

⑷监测评价参数的选择与计算方法我们组主要是监测校园的图书馆、文科楼校区、体育场以及交通干线的噪声值,通过监测的数据分析该区域的噪声水平等级。

对于图书馆、文科楼校区、体育场以及交通干线区域我们主要是用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来监测噪声和来作评价分析。

对于稳定的宽频带噪声,A计权声级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可是对于一个声级起伏或不连续的噪声,就要选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作为评价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范本1224 33校园环境噪声水平的测定(区域2)一、实验目的1、学会相关声级计的使用;2、掌握监测布点和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3、掌握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掌握环境噪声分级评价方法;4、掌握交通公路的监测方法和评价;5、掌握公共场所的监测方法和评价。

二、实验所采用的标准和监测方法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3222。

2-2009 声学环境噪声的描述、测量与评价GB/T18204.22-2000 公共场所噪声测量方法三、实验的具体分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四、监测技术方案⑴声功能区分类2区域属某大学校内,应执行1类环境功能区标准。

中环及外环路均属六车道一级公路,应执行4a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⑵声场特征分析2号区域处于某大学正南方向,区域涵盖图书馆、行政东楼、文清楼、文新楼、文俊西楼、文俊东楼、文逸楼、演艺中心、梅苑篮球场、游泳池、足球场等以上主要构筑物。

声源有:从理科南楼方向的上下课人流、文科楼上下课人流、体育场体育课、以及中环路交通、外环路交通声源。

声源的时空分布:上午(及下午)第一(三)大节课前(早晨)、后(课间),以及第二(四)大节课后(中午放学)的时段。

⑶环境敏感保护点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根据分析,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演艺中心等,均属于噪声敏感建筑物,应执行1类环境功能标准。

⑷监测评价参数的选择与计算方法我们组主要是监测校园的图书馆、文科楼校区、体育场以及交通干线的噪声值,通过监测的数据分析该区域的噪声水平等级。

对于图书馆、文科楼校区、体育场以及交通干线区域我们主要是用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来监测噪声和来作评价分析。

对于稳定的宽频带噪声,A计权声级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可是对于一个声级起伏或不连续的噪声,就要选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作为评价参量。

等效连续A声级又称为能量A 计权声级,它等效于在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与不稳定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定噪声的A声级,其符号表示为L eq;公式如下:L Aeq =10lg[1/(t2-t1)∫t2t1100.1LpA(t)dt] (dB)(1)对于功能区噪声水平的计算主要是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计算,从而得出它的噪声等级水平(因为校园中的每一个声源都是不稳定的)。

为了监测简便,我们采用测量是在同样的采样时间间隔下,测试得到一系列的A声级数据的序列,则测量时段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简化成如下:L Aeq =10lg[(1/N)∑i=1N(100.1LAi)] (dB)(2)对交通干线噪声的评价主要是反映噪声的起伏程度,为此我们采用累计百分数声级(用噪声出现的累计概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L Aeq ≈L50+(L10-L90)2/60 (dB)其中,L90相当于本底噪声级,L10相当于峰值噪声级,L50相当于中值噪声级。

(3)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对于文教区域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55dB,对于交通干道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70dB。

对于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中环路、外环路等公共场所的噪声评价,要用L50、L10、L90作为分析依据,所以要对交通干线、运动场的等效连续A声级(LAeq)作对比。

⑸布点方案及分析①布点总揽:本次实验采用普查监测法。

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对于0~3类声环境功能区,我们组将要普查监测的区域2划分成了473个约40×40cm等大的正方格,这些网格完全覆盖住了被普查的区域2。

我们用这15个测点分别代表图示共15个分区域的噪声平均水平。

由于区域2不包含合适的背景噪声水平监测点,所以我们拟选择区域2范围外的工程南楼东南方网球场靠近湖边的一点的噪声测量结果作为区域2本地噪声。

此点监测一次即可。

每个监测点均只监测两次,分别为噪声峰值和谷值。

两次结果取平均值来代表各测点的噪声水平。

根据实验要求,监测时间设在工作日的昼间进行。

实验操作过程中,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如有十分必要,可对某一两个点作合适调整。

②布点明细(具体图示)测点A:图书馆后小桥与图书馆西侧之间的路段测点B:图书馆正门测点C:图书馆副楼通往中环路的路段测点D:行政东楼北侧校道旁测点E:行政栋楼天井测点F:文清楼与文新楼之间的校道旁测点G:文俊东与文俊西楼北面靠近中环路的路边测点H:文清楼与文逸楼之间的校道旁测点I:文俊西楼与文俊东楼之间靠近中环路旁测点J:演艺中心广场测点K:文新楼与南侧校道之间测点L:文清楼正南方向外环路边测点M:篮球场内部测点N:足球场内部测点O:篮球场与足球场之间的校道测点P:工程南楼东南方向网球场靠近湖边③布点方案分析:A点分析:A点处噪声敏感建筑物外,图书馆后新建的小桥分流了大量上课人流而且这些人流往往在上课放学时候最大,该点能反映出桥对图书馆噪声的贡献值。

此处人流量较大,为重点监测对象。

B点分析:B点处一般户外,能反应图书馆与教学区两区域的过渡人流噪声,通过对B点的监测可以反应图书馆室内声环境是否达标,若监测结果不达标,则据实情临时增加图书馆室内测点。

为重点监测对象。

C点分析:C点处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区中心,可以反应上下课时校道人流对图书馆的噪声贡献,由于此处中环路与图书馆距离较近,无人时亦可反应中环路交通噪声对图书馆室内的影响。

D点分析:D点位于图书馆与教学区边界,是分界点。

上下课人流量较大,为重点监测对象。

反应该区域噪声对行政楼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E点分析:由于理科楼区域下课去往文科楼区域的人流在此处最大,为重点监测对象。

F点分析:F点位于文科楼区域主要校道,反应该区域人流噪声对文科教学楼声环境的影响。

G点分析:G点位于2区交通干线的边界,监测对象为中环路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

反应交通噪声。

H点分析:H点位于文科楼区域主要校道,反应该区域人流噪声对文科教学楼(包括文逸楼)声环境的影响。

是重点监测对象。

I点分析:由于文俊楼靠近中环路,因此该点反应中环路对文俊楼噪声的贡献。

J点分析:监测上下课人流及体育噪声对于演艺中心的影响。

反应区域噪声。

K点分析:反应南侧校道车流量对文科教学楼的声环境影响。

L点分析:反应外环路的交通噪声。

监测是否达到一级公路4a类标准。

M点分析:篮球场,虽然距离宿舍区较远,但下午与中午的噪声差别很大,下午集中众多学生,噪声具有一定的级别,所以在此安排测点。

N点分析:监测体育课及足球比赛时噪声。

反应公共区域噪声。

O点分析:监测整个体育场公共区的声环境质量。

P点分析:背景噪声值测点,即对照点。

由于区域2没有适合的点作为本地噪声测点,所以选择区域2范围外的此点。

监测整个校园(区域2)的噪声本底值。

五、监测方法及步骤1、所需仪器:测量仪器精度为2型以上的积分式声级计及秒表、卷尺、风速仪两组。

2、监测方法分别在白天的早上、中午和下午进行测量。

规定测量时间内,每个测点测10min 连续等效A声级(LAeq)以及按GB/T18204.22—2000公共场所噪声测量方法(摘录)的测量时间。

要求:(1)、对于建筑物的噪声的测定:测量点选在建筑物外,离任一建筑物的距离不少于1m,传声器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少于1.2m。

(2)、对于公共场所的噪声测定(如图书馆中央、运动场),较小的公共场所在场地中央取一点为监测点;传声器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少于1.2m。

(3)、交通干线的噪声测定:道路边人行道上,离车行道的路沿20cm处,此处离路口应大于50cm,传声器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少于1.2m。

(4)按照计划测定各个点的数据。

(用慢档测定,风速不得大于5m/s,每隔5s读一个瞬时A声级,每个测点连续读100个数据)。

3、监测时间4、任务分配:说明:各测量人员需负责对应测点的测量、数据处理和噪声水平分析。

若测量结果有误,需负责重新测量。

六、数据处理及评价1、数据处理:本组主要是监测校园的商业区,宿舍区,篮球场,交通干线的噪声值,通过监测的数据分析该区域的噪声水平等级。

对于商业区,宿舍区,篮球场,我们主要是用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来监测噪声和来作评价分析。

对于稳定的宽频带噪声,A计权声级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可是对于一个声级起伏或不连续的噪声,就要选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作为评价参量。

等效连续A声级又称为能量A 计权声级,它等效于在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与不稳定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定噪声的A声级,其符号表示为L eq;公式如下:L Aeq =10lg[1/(t2-t1)∫t2t1100.1LpA(t)dt] (dB)(1)对于功能区噪声水平的计算主要是用等效连续A声级来计算,从而得出它的噪声等级水平(因为校园中的每一个声源都是不稳定的)。

为了监测简便,我们采用测量是在同样的采样时间间隔下,测试得到一系列的A声级数据的序列,则测量时段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简化成如下:L Aeq =10lg[(1/N)∑i=1N(100.1LAi)] (dB)(2)对交通干线噪声的评价主要是反映噪声的起伏程度,为此我们采用累计百分数声级(用噪声出现的累计概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L Aeq ≈L50+(L10-L90)2/60 (dB)其中,L90相当于本底噪声级,L10相当于峰值噪声级,L50相当于中值噪声级。

(3)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应执行55dB(区域2中环境噪声范围),对于交通干线4a类功能区昼间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应执行为70dB(区域2中的交通噪声范围)对于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公路等公共场所的噪声评价,要用L50、L10、L90作为分析依据,所以要对运动场的等效连续A声级(LAeq)对比。

.2、数据评价——噪声水平分布描述:四组区域2监测结果汇总: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73,我们用473个约40×40cm等大的正方格覆盖住被普查的区域2,再按照声环境可能的不同分布将区域2划分成15个子区域,且在每个网格的中心各设一个测点,所选测点均为户外条件。

我们用这15个测点分别代表共15个分区域的噪声平均水平。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A点:13:40~13:50为下午第一大节课课前,人流量大,噪声来源为脚步声、交谈声等,这个时段的监测结果是A点每日噪声峰值,对图书馆产生较大影响,这时的声压级为61.2dB 已经超过标准限值。

14:05~14:15为上课时间,学生多已到达课室,这时候道路上很少有人,噪声达谷值,为51.9dB。

A点的平均声级为:(61.2+51.9)/2=56.55dB>55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