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部分)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1.比较分析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补充和完善。
一、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趋势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结合起来;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并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同时一方面又要使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
”第三,进一步剖析了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同工人贫困化的内在联系。
资本积累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也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的状况。
第四,指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资本主义的灭亡。
他的研究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指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联系。
其二,把经济危机与革命运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只有在现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的革命才有可能。
二、马克思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第一、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它的根本特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二、明确地划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三,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提出自由人联合的设想。
第五,制定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准则。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
三、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斗争形势夺取政权。
4、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5、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第二题:2.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探讨的历程极其宝贵经验。
列宁运用马克色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科学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这段话最适合评价()A.空想社会主义和人人平等原则B.德国古典哲学和唯心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D.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2.某校学生在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下列资料,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C.“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D.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曲折。
在其发展进程中,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
关于这三次飞跃表述正确的是()①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现实的飞跃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A.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C.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D.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欢迎5.2023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了“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共产党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题库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一、简答题: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2.简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3.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4.分析评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5.简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应确立怎样的新战略?7.简评剩余价值论8.简评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历史局限性。
9.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10.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2.怎样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二、论述题: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当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再也找不到缓和的办法,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灭亡。
(2)当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显现出本身的优越性时,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
高考政治微专题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微专题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石家庄模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把“人间地狱”变成地上天堂,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
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①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③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掩饰资本主义的弊端④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
由此可见()①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理性②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③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完全相悖④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两者存在区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4·威海模拟)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学说又确证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这启示我们()①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借助剩余价值学说,认清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③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紧密结合,深研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④在剩余价值学说指导下丰富发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23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确立了人民立场,对历史成果的生成正本清源,解决了历史由谁创造、依靠谁推动以及最终走向等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答案)
名词解释:1.科学社会主P1科学社会主义是综合研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1874年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
从广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制度。
2.“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3页)3.“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必然”理论,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4.战时共产主义P41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本质特征:1.用指挥战争、管理军队的方式来指挥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军事体制、军事命令成为社会生活的准则。
2.否认商品经济、否认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把社会主义理解为自然经济状态。
3.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而是按照任社会需要来组织社会的生产和分配。
4.在组织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不讲经济效果,只讲政治需要,实际上是使用:“人海战术”即把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的观点辅助实践。
5.新经济政策P42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主要内容:一、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部分)1.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及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历史功绩:从莫尔的“乌托邦”一直发展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日益完善。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恩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鼻祖”、“社会主义创始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1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
3他们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如闵采尔、巴贝夫、欧文),还分别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倦地实践着他们的理论主张。
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空想,其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因而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
他们不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大多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自身“示范带头”上,少数人找到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对怎样搞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也还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当成受苦难的、急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而看不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也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的这些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来,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等原因造成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历史功绩:•第一,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也提供启发了工人觉悟的许多思想材料,使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第二,设想并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远景规划,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如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公社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猜测到了一些社会真理。
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都是民主共和制度,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公职人员实行选举,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等观点,都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
•第四,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种种设想,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斗争。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是多数主张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社会弊病,最终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
二是主张通过革命,运用暴力方式推翻旧社会,建立理想社会。
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不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们中多数人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宣扬天才论和个人英雄史观,将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少数人的身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除个别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外,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描绘和实践他们的理想社会,最终使这种学说只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出发,一方面,不断追求进步,参加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另一方面,又通过严谨的理论探索,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最终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及答案
201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一、历史功绩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2、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素材如:①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人人参加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主张有计划地组织生产;③提倡政治民主,选举官员;④共产主义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快乐的要素。
3、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其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没有找到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3、没有找到改造社会的主力军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答:1、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社会变革的的物质经济根源;②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③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①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论证了被代替的必然性;③揭示了无、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3.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哪些探索,这些探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启示?答:一、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把苏维埃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中间阶段: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必要立即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在土地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的条件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战时共产主义计划第二次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国家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用于战争需要。
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收集为核心。
⑴工业加速实现普遍国有化;⑵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⑶实行贸易垄断,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简答题: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主要特点有:1、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是在欧洲近代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已基本稳固确立的时期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
2、他们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含有一系列唯物主义因素的社会历史观,都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和进步的过程,并试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被更完善的理想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
3、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学说,是在继承和改造启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4、他们都敏锐地看到了大工业发展的前景。
无论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理想主义的设计,都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其基本前提的。
5、他们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对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就其批判的深刻程度而言,远远超过了自莫尔以来的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
6、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7、他们生前就已拥有一批为数不少的信徒,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圣西门派、傅立叶学派和欧文学派,这些追随者积极宣传和阐释他们的思想,有些追随者还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题目及答案
1 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2、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客观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2、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文化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主观条件——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2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上:阶级斗争3 在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上:(无产阶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恩对未来理想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3)没有商品、货币、市场,社会按计划自觉地组织生产;(4)社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在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形式。
(5)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随之消亡;(6)在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在高级阶段,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地发展,社会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导致其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首先被突破;2、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战争导致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更为尖锐,造成革命的条件:被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如何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历史贡献三大点P22 -26,历史局限三点p27
2、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
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p29-33理论基石p34-36
3、《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三点,p37-38
4、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
8条基本原理p43-45
5、试述马克思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图式的理论。
“同时发生论”,跨越“卡夫丁峡谷”p46-49
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论述。
8个方面p50-55
7、论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P68第三段第四行起至十一行。
理论依据、条件p68-69,地位
p69
8、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P73-77
9、列宁晚年思想及其贡献。
P80-83
10、试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P86-88
1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哪些历史作用和主要弊端?社会主义
国家的改革开放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P95-99
四条教训:一、必须注重民主制度建设,扩大人民民主,防止权力滥用。
二、必须根据国情采取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不断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三、注重思想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
四、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平等互助共赢的原则处理外交关系
12、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P139-142
13、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和建树
8条,见课件
1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P183-189。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 同步练习(含答案)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客观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A.黑格尔的辩证法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①资本主义发展②工人运动的兴起③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成就①唯物史观②辩证法③剩余价值学说④形而上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三次著名的工人运动是①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②英国的宪章运动③斯巴达克起义④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主观题5、材料一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的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
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
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试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内涵与意义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
坚定理论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
坚定制度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
意义:对于一个政党来讲,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先来自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和任务的自觉认识和把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
一、问答题(40分)1、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其设想便成为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得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得自由。
总而言之,它用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
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劳动者。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题一、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6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第一次飞跃:19 世纪40、5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三次飞跃: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C)2009.1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1、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
3、马布利与他的共产主义改革方案已经摆脱平均主义的思想。
4、剩余价值生产的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5、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材料1: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微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迅速发展,把人类从机器…生产时代进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可能为试卷C可能为另一份试卷)吸取了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政治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问题:1、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2、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材料3:A.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几本特征。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利又有弊。
C.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件。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资的主要…….(另一份试卷,如果上面不是试卷C那么这就是试卷C了)吸取了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政治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问题:1、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2、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材料3:唯物史观认为,重大历史事变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部分)1.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及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历史功绩:从莫尔的“乌托邦”一直发展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日益完善。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恩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鼻祖”、“社会主义创始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1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
3他们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如闵采尔、巴贝夫、欧文),还分别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倦地实践着他们的理论主张。
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空想,其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因而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
他们不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大多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自身“示范带头”上,少数人找到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对怎样搞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也还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当成受苦难的、急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而看不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也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的这些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来,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等原因造成的。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的重要影响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明确指出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状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从这一观点出发,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可靠社会力量。
正确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科学地回答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的问题,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的重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
从根本上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表面现象的缺点。
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正地位,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苏联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1. “国家社会主义”的模式——“战时共产主义”在内战、粮荒的极端困难形势下,1918年~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被迫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产实行全面垄断,实施供给制。
第一项措施是在农业方面:国家实行对粮食垄断制和余粮征集制。
第二项措施是在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和总局管理制。
第三项措施是在商业供应方面,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这种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明显失误:在理论上,它犯了一个“制定”社会主义的错误,即“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在实践上,在执行过程中也做了一些错事。
一是在国有化方面走得太快;二是过分强调义务劳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把消灭商品经济的观点讨诸于实践,使经济陷入困境;四是在征收余粮方面,实行了强制性的不等价交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教训,使列宁和俄共认识到,必须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
1921年3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是开放市场,允许小生产者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实行“租赁制”和“租让制”等)。
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实行粮食税的实质就是调整工农之间的关系。
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物质利益的要求。
粮食税的总额只有余粮征集总额的一半。
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农民可以自行全权处理,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实践。
这场改革,是从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向井然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也是从单一的、传统的模式向多种层次、充満活力的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新经济政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对世界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也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①要重视市场作用;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4.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弊病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各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或称高度集权型模式。
在高度集中的权力控制下,整个苏联社会成为一个“行政性社会”。
1.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其表现:1)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公有制的单一性。
2)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3)在经济运行方式上,排斥市场的作用和价值规律。
2.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为:1)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2)党对苏维埃国家实行全面领导;3)实行一党制;4)人治重于法制。
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第一,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第二,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四,积累了计划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苏联模式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使得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生存下来,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得以初步显现。
这不仅让社会主义具有了现实的号召力,而且构成促进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1. 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理论上的局限性是其实践中局限性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它一方面产生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认识方法的片面性。
主要表现为:①急于过渡性;②所有制形式的单一性;③重工轻农性;④产品经济性;⑤阶级斗争认识片面性;⑥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性。
2. 苏联模式实践中的缺陷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一旦被贯彻于实践当中,就导致这种模式在实践上内在的深刻缺陷。
这些缺陷表现为历时态的双重性:一部分在当时的实践中就完全显现,另一部分则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愈益显现。
主要表现为:①僵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正常发展;②不合理的农村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③高度集权的刚性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④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⑤计划机制的弊端,导致经济效益低下;⑥权力高度集中,使计划经济最后成为领导者个人意志经济;⑦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5.苏联解体的原因(含东欧剧变的原因)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第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导致解体的理论诱因。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提倡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了“全面民主化纲领”;提倡实行“人道主义”。
第二,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使国内“改革”变成“改向”,是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
这是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否定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否定共产主义目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导致苏联的解体。
第三, 苏共党已陷入深刻危机和经济长期没搞好,是导致解体的两个深层根源。
主要表现为:1)高度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经济陷入困境;2)苏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失去民心;3)长期以来因循守旧,各方面问题积累甚多;4)放弃党的领导,将社会主义苏联推向绝境。
第四,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是导致解体的外部原因。
主要表现为:1)利用经济手段,诱压兼施,以改变苏联的政治方向;2)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灌输西方价值观;3)打着“人权”旗号,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4)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以作为“内应力量”。
苏联解体,是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挫折,这个历史悲剧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
1)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2)必须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3)必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必须实行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方针;5)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东欧包括8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相继发生了空前剧裂、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其程度之激烈、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意料。
东欧各国剧变,绝非偶然。
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里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更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有外部因素的作用,更有其内在的原因。
各国原因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点:1)执政党没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2)照抄苏联模式积弊甚多;3)体制改革中的严重失误;4)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的严重错误;5)受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冲击;6)未能有效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1)优势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2)要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3)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4)要解决好民族关系的问题;5)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建国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探索从新中国诞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政治上,几个阶级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经济上,以公有制为领导,五种经济成份并存;意识形态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