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3-0016-03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吴松涛 陆 明 贾梦宇

〔摘 要〕 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学科研究进程的分析,提出随着城市旅游的出现,现代城市设计与旅游学科的结合,必将丰富和拓展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涵,是城市设计理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旅游;城市设计;学科;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城市旅游及其研究

近年来,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城市形象、城市环境整治、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文化和环保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热门产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认为,旅游业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作为重点来扶持。我国实行黄金周以来,假期旅游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多主题形式渐成风尚,如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游及故地游、夕阳红活动等等。

但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接待游客数量、经济效益、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对比,城市仍然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景观吸引大量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同时,城市又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最有效载体。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城市拥有了更多的信息和机遇,集中了各种设施和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集散和服务功能,更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进步,甚至引发了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著名的拉斯维加斯等。可以说,“城市的旅游”问题引出了一个新的、不同寻常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现代城市旅游研究从学科上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1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方面

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任教授论及上海城市旅游业发展问题时指出:“上海只有成为文化中心,才能成为国际旅游中心”。旅游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多地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方面,在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综合的产业发展问题。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理论有:旅游门槛理论、旅游投入———产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市场学、文化学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相对于CBD概念而提出的RBD的概念。

21地理学方面

根据《旅游学刊》1990年—2000年论文调研统计,地理类学科人员在从事旅游规划研究的专业队伍中,比例达45%以上;在全国设地理类学科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几乎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对旅游尤其是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区域规划、经济地理专项等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31城市规划(含风景园林)方面

该学科最早的相关研究是从风景区规划和旅游城市的规划适应性研究开始的,逐渐过渡到城市游憩活动区、旅游功能区规划等方面,但基本上仍围绕

 总第119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 

着“景观规划”展开。随着城市设计理论的兴起,城市规划开始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深入发展,如城市形象设计、节庆活动、休闲设施、文化遗址保护性开发等。有学者就此还提出了城市旅游规划应纳入总体规划的建议。

二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学科特征

现代城市设计从20世纪30年代兴起到现在,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从学科研究角度总结,可以认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发展呈现如下几种特征。

11注重三维空间设计的建筑学特征

近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倡导者沙里宁(E.Saari2 nen)认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组织艺术,基本是一个建筑问题”。这种观点传达了早期城市设计的传统渊源,即早期城市设计与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目前,这种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仍然具有典型性。1975年,丹下健三先生提出:“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多样化时,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全面展开,运用城市设计的相关方法与思想进行设计,在处理城市中心区、城市广场、步行区等大尺度建筑群体与城市实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许多近期完成的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要素的抽象,对城市实体结构、符号、意义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我国大量开展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可以看出,在城市三维空间塑造领域,城市设计是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共同涉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城市设计明显的建筑学特征仍将在城市空间创造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轴线关系、对比、协调、美学原则等传统建筑学的观点被认为仍然是有效的。

21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补充

虽然历史上城市规划源于建筑学,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规划逐渐拥有了与建筑学相比而更加广泛的领域和对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学科的重点逐渐从偏重工程技术演化到技术与经济、社会问题并重的“协调性”学科,这一变化使其迅速成为城市建设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重建工作逐步完成的同时,城市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城市特色丧失、环境恶化、空间衰退等一系列问题,促使现代城市设计以“灵丹妙药”的身份走进城市空间,此时,它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视觉艺术与空间美学原则,而是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更具体、更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及各地区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协调。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我国90年代城市设计发展类似),发达国家城市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处于较连续执行阶段并向内涵深化方向发展,逐步与城市规划管理相结合。正如孙施文在《城市规划哲学》中总结的那样:“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发展和转移:一是以区划(Z 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订与执行,使城市规划更具操作性进入城市运行体系之中;二是通过城市设计,使城市规划内容更为具体和形象化。”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得到全面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尚无规范依据可循,但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城市设计在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规划的深化、延伸和补充。

31主张“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学科特征

20世纪后半叶,人文主义在城市设计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英国十人小组提出了人际结合———“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即城市设计必须以满足人的行为方式及需要为基础。

以人文主义为取向,城市设计开始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拓展。如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借助心理认知学,依据人的主观感受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亚历山大将行为学与人类学的理论用于城市结构及场所的分析,并体现在其名著《模式语言》及《城市并非树形》中。

上述三个特征只是从学科角度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提出的几点总结,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运动倡导者把眼光投向城市,促进了城市规划的产生,城市的发展需求带动了城市设计的发展,使现代城市设计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层面及“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城市设计是人对城市认识的不断进步,人的需求的不断上升,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三 现代城市设计与旅游学研究的结合

在一些规划设计实践中,笔者尝试了旅游策划与城市形象设计定位的协调一致。如在河北迁西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