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健忘医案
对于张锡纯的健忘医案,他可能指的是自己使用生石膏的经验。
生石膏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对于某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一个医案,描述了一位患者因为温病而出现神昏、健忘等症状,经过使用生石膏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
他认为生石膏具有清热、镇惊、安神的作用,对于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神昏、健忘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石膏是一种寒凉的药物,使用时需要掌握好剂量和配伍,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对于不同的疾病和体质,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健康专家。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o<目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蒲公英汤磨翳水(散)明目蓬硝水清脑黄连膏益瞳丸羊肝猪胆丸o<目录>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o<目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o<目录>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消瘰丸消瘰膏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洗髓丹●<目录>二、药物药石膏解人参解西洋参解黄(芪)解山萸肉解白术解赭石解山药解地黄解甘草解朱砂解鸦胆子解龙骨解14.牡蛎解15.石决明解16.玄参解17.当归解18.芍药解19.芎解20.大黄解21.朴硝、硝石解22.浓朴解23.麻黄解24.柴胡解25.桂枝解26.三七解27.滑石解28.牛膝解29.远志解30.龙胆草解31.半夏解32.栝蒌解33.天花粉解34.干姜解35.生姜解36.附子、乌头、天雄解37.肉桂解38.知母解39.天门冬解41.黄连解42.黄芩解43.白茅根解44.苇茎、芦根解45.鲜小蓟根解46.大麦芽解47.茵陈解48.莱菔子解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49.枸杞子、地骨皮解50.海螵蛸、茜草解51.罂粟壳解52.竹茹解53.沙参解54.连翘解55.川楝子解56.薄荷解57.茯苓、茯神解57.茯苓、茯神解58.木通解59.蒲黄解60.三棱、莪术解61.乳香、没药解62.常山解63.山楂解64.石榴解65.龙眼肉解66.柏子仁解67.大枣解68.胡桃解69.五味子解70.萆解71.鸡内金解72.穿山甲解73.蜈蚣解74.水蛭解75.蝎子解76.蝉蜕解77.羚羊角解78.血余炭解79.指甲解●<目录>三、医论90论1.六经总论2.太阳病桂枝汤证3.太阳病麻黄汤证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18.阳明病白虎汤证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4.阳明病猪苓汤证25.阳明病四逆汤证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31.太阴病桂枝汤证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38.少阴病桃花汤证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40.少阴病苦酒汤证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2.少阴病真武汤证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46.厥阴病乌梅丸证47.厥阴病白虎汤证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51.温病遗方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60.论脑贫血治法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62.论心病治法63.论肺病治法64.总论喘证治法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66.论胃气不降治法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68.论痢证治法69.论肠结治法70.论结胸治法71.论霍乱治法72.论肝病治法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74.论水臌气臌治法75.论血臌治法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78.论火不归原治法79.论腰疼治法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83.论鼻渊治法84.详论咽喉证治法85.论喉证治法86.详论猩红热治法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88.论女子瘕治法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目录>四、医话话1.临症随笔2.诊余随笔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9.痫疯治法10.小儿痉病治法11.癞证治法12.治梦遗法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27.答刘××问七伤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30.答徐××问腹疼治法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35.答吴××问病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38.答王××质疑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40.答任××问病三则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43.治疯犬伤方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1)外伤甚重救急方(2)服食松脂法(3)止咳方●<目录>五、医案五18门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2.大气下陷3.大气下陷身冷4.大气陷兼消食5.大气陷兼疝气6.冲气上冲兼奔豚7.胃气不降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9.胃气不降o<目录>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2.咳血兼吐血证3.吐血兼咳嗽4.吐血兼咳嗽5.吐血证6.吐血证7.大便下血8.大便下血9.大便下血10.大便下血11.瘀血短气o<目录>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2.脑充血头疼3.脑充血头疼4.脑充血兼腿痿弱5.脑充血兼痰厥6.脑充血兼偏枯o<目录>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2.反胃吐食3.胃脘疼闷4.冷积腹疼4.冷积腹疼5.肠结腹疼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o<目录>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2.目病干疼3.牙疼o<目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2.胁下疼兼胃口疼3.胁疼4.腰疼5.腿疼o<目录>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2.阴虚水肿3.风水有痰o<目录>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2.黄胆3.黄胆o<目录>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2.痢疾3.痢疾4.噤口痢o<目录>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2.小便白浊3.小便因寒闭塞o<目录>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2.不寐兼惊悸o<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2.受风螈3.慢脾风4.慢脾风5.将成慢脾风6.癫狂失心7.神经锗乱o<目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寒兼脑膜炎2.伤寒脉闭3.伤寒脉闭4.少阴伤寒5.伤寒兼有伏热证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o<目录>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2.疟疾兼脾胀3.疟疾兼暑热4.疟痢兼证o<目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2.霍乱吐泻3.霍乱脱证4.霍乱暴脱证o<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1.怀妊受温病2.受妊呕吐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5.产后下血6.产后手足抽掣7.产后瘕8.血闭成瘕9.产后温病10.流产后满闷11.月闭兼温疹靥急12.处女经闭13.血崩证<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
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
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
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实乃祖训斯绍也。
锡纯原籍山东诸城,自前明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累世业儒。
先祖友三公缵修家乘,垂训来兹,谓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
盖即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意也。
锡纯幼时,从先严丹亭公读书,尝述斯言以教锡纯。
及稍长,又授以方书,且为指示大意。
谓诵读之暇,游艺于此,为益良多,且又遵祖训也。
特当时方习举子业,未能大致力于斯耳。
后两试秋闱不第,虽在壮年,而淡于进取。
遂广求方书,远自农轩,近至国朝著述诸家,约共搜阅百余种。
知《本经》与《内经》,诒之开天辟地之圣神,为医学之鼻祖,实即为医学之渊海也。
迨汉季张仲景出,著《伤寒》、《金匮》两书,为《本经》、《内经》之功臣。
而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王焘,宋之成无己,明季之喻嘉言,又为仲景之功臣。
国朝医学昌明,人才辈出,若张志聪、徐大椿、黄元御、陈念祖诸贤,莫不率由仲景上溯《本经》、《内经》之渊源,故其所著医书,皆为医学正规。
特是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斤斤以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
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
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
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锡纯存此意念,以孜孜研究医学者有年,偶为人疏方,辄能得心应手,挽回沉疴。
时先慈刘太君在堂,锡纯恐温清有缺,不敢轻应人延请。
适有以急证相求者,锡纯造次未遽应。
先慈谓锡纯曰: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
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卤莽误人。
锡纯唯唯受教,自此临证者几无虚日,至今十余年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 (1)(一)治阴虚劳热方 (1)1.资生汤 (1)2.十全育真汤 (3)3.醴泉饮 (5)4.一味薯蓣饮 (7)5.参麦汤 (7)6.珠玉二宝粥 (9)7.沃雪汤 (9)8.水晶桃 (9)9.既济汤 (10)10.来复汤 (10)11.镇摄汤 (11)(二)治阳虚方 (12)敦复汤 (12)(三)治大气下陷方 (13)1.升陷汤 (13)2.回阳升陷汤 (21)3.理郁升陷汤 (22)4.醒脾升陷汤 (22)(四)治喘息方 (23)1.参赭镇气汤 (23)2.薯蓣纳气汤 (24)3.滋培汤 (25)(五)治痰饮方 (26)1.理饮汤 (26)2.理痰汤 (27)3.龙理痰汤 (28)4.健脾化痰丸 (28)5.期颐饼 (28)6.治痰点天突穴法 (29)(六)治肺病方 (30)1.黄膏 (30)2.清金益气汤 (31)3.清金解毒汤 (31)4.安肺宁嗽丸 (31)5.清凉华盖饮 (32)(七)治吐衄方 (33)1.寒降汤 (33)3.清降汤 (35)4.保元寒降汤 (35)5.保元清降汤 (36)6.秘红丹 (36)7.二鲜饮 (37)8.三鲜饮 (37)9.化血丹 (37)10.补络补管汤 (37)11.化瘀理膈丹 (39)(八)治心病方 (39)1.定心汤 (39)2.安魂汤 (40)(九)治癫狂方 (41)1.荡痰汤 (41)2.荡痰加甘遂汤 (41)3.调气养神汤 (42)(十)治痫风方 (43)1.加味磁朱丸 (43)2.通变黑锡丹 (43)3.一味铁养汤 (44)(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44)1.定风丹 (44)2.镇风汤 (45)(2)加味理中地黄汤 (46)(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47)1.搜风汤 (47)2.逐风汤 (48)3.加味黄五物汤 (48)4.加味玉屏风散 (48)5.镇肝熄风汤 (49)6.加味补血汤 (51)(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52)1.振颓汤 (52)2.振颓丸 (52)3.姜胶膏 (53)(十四)治膈食方 (53)参赭培气汤 (53)(十五)治呕吐方 (55)1.镇逆汤 (55)2.薯蓣半夏粥 (55)(十六)治霍乱方 (56)1.急救回生丹 (56)2.卫生防疫宝丹 (56)(十七)治泄泻方 (58)1.益脾饼 (58)2.扶中汤 (59)3.薯蓣粥 (59)4.薯蓣鸡子黄粥 (60)5.薯蓣苜汤 (60)6.加味天水散 (60)7.加味四神丸 (61)(十八)治痢方 (61)1.化滞汤 (61)2.燮理汤 (61)3.解毒生化丹 (63)4.天水涤肠汤 (63)5.通变白头翁汤 (64)6.三宝粥 (64)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65)(十九)治燥结方 (66)1.硝菔通结汤 (66)2.赭遂攻结汤 (67)3.通结用葱白熨法 (67)附∶(1)猪胆汁导法 (68)附∶(2)葱白炙法 (68)(二十)治消渴方 (69)1.玉液汤 (69)2.滋饮 (69)(二十一)治癃闭方 (70)1.宣阳汤 (70)2.济阴汤 (70)3.白茅根汤 (71)4.温通汤 (71)5.加味苓桂术甘汤 (72)6.寒通汤 (72)7.升麻黄汤 (73)8.鸡汤 (73)9.鸡茅根汤 (74)(二十二)治淋浊方 (75)1.理血汤 (75)2.膏淋汤 (76)3.气淋汤 (76)4.劳淋汤 (76)5.砂淋丸 (76)6.寒淋汤 (77)7.秘真丹 (77)9.清毒二仙丹 (77)10.鲜小蓟根汤 (77)11.澄化汤 (78)12.清肾汤 (78)13.舒和汤 (78)(二十三)治伤寒方 (79)1.麻黄加知母汤 (79)2.加味桂枝代粥汤 (80)3.从龙汤 (81)4.馏水石膏饮 (81)5.通变大柴胡汤 (82)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82)(二十四)治温病方 (83)1.清解汤 (83)2.凉解汤 (84)3.寒解汤 (84)4.石膏阿斯匹林汤 (86)5.和解汤 (86)6.宣解汤 (86)7.滋阴宣解汤 (87)8.滋阴清燥汤 (87)9.滋阴固下汤 (88)10.犹龙汤 (89)(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89)1.仙露汤 (89)2.石膏粳米汤 (91)3.镇逆白虎汤 (92)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92)5.宁嗽定喘饮 (97)6.荡胸汤 (97)7.一味莱菔子汤 (98)8.镇逆承气汤 (98)(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99)1.青盂汤 (99)2.护心至宝丹 (100)3.清疹汤 (101)(二十七)治疟疾方 (102)加味小柴胡汤 (102)(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 (103)1.升降汤 (103)2.培脾舒肝汤 (103)3.金铃泻肝汤 (104)4.活络效灵丹 (104)6.健运汤 (105)7.振中汤 (106)8.曲直汤 (106)(二十九)治女科方 (107)1.玉烛汤 (107)2.理冲汤 (108)3.理冲丸 (109)4.安冲汤 (110)5.固冲汤 (110)6.温冲汤 (112)7.清带汤 (112)8.加味麦门冬汤 (113)9.寿胎丸 (114)10.安胃饮 (114)11.大顺汤 (115)12.和血熄风汤 (115)13.滋阴清胃汤 (116)14.滋乳汤 (117)15.消乳汤 (117)16.升肝舒郁汤 (117)17.资生通脉汤 (118)(三十)治眼科方 (119)1.蒲公英汤 (119)2.磨翳水 (119)3.磨翳散 (119)4.明目蓬硝水 (120)5.清脑黄连膏 (120)6.益瞳丸 (120)7.羊肝猪胆丸 (120)(三十一)治咽喉方 (121)咀华清喉丹 (121)(三十二)治牙疳方 (122)1.古方马乳饮 (122)2.牙疳散 (122)3.牙疳敷藤黄法 (122)(三十三)治疮科方 (123)1.消瘰丸 (123)2.消瘰膏 (124)3.化腐生肌散 (124)4.内托生肌散 (124)5.洗髓丹 (125)二、药物 (126)1.石膏解 (126)3.西洋参解 (133)4.黄耆解 (133)5.山萸肉解 (135)6.白术解 (136)7.赭石解 (136)8.山药解 (140)9.地黄解 (141)10.甘草解 (142)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143)11.朱砂解 (143)12.鸦胆子解 (144)13.龙骨解 (144)14.牡蛎解 (144)15.石决明解 (145)16.玄参解 (145)17.当归解 (145)18.芍药解 (146)19.芎解 (147)20.大黄解 (148)21.朴硝、硝石解 (148)附∶朴硝炼玄明粉法 (149)22.浓朴解 (149)23.麻黄解 (150)24.柴胡解 (150)25.桂枝解 (151)26.三七解 (152)27.滑石解 (153)28.牛膝解 (154)29.远志解 (154)30.龙胆草解 (155)31.半夏解 (155)32.栝蒌解 (156)33.天花粉解 (156)34.干姜解 (156)35.生姜解 (157)36.附子、乌头、天雄解 (157)37.肉桂解 (158)38.知母解 (158)39.天门冬解 (158)40.麦门冬解 (159)41.黄连解 (159)42.黄芩解 (159)43.白茅根解 (160)45.鲜小蓟根解 (161)46.大麦芽解 (161)46.大麦芽解 (162)47.茵陈解 (162)48.莱菔子解 (162)48.莱菔子解 (163)49.枸杞子、地骨皮解 (163)50.海螵蛸、茜草解 (163)51.罂粟壳解 (164)52.竹茹解 (164)53.沙参解 (165)54.连翘解 (165)55.川楝子解 (165)56.薄荷解 (166)57.茯苓、茯神解 (166)58.木通解 (167)59.蒲黄解 (167)60.三棱、莪术解 (168)61.乳香、没药解 (168)62.常山解 (168)63.山楂解 (169)64.石榴解 (169)65.龙眼肉解 (170)66.柏子仁解 (170)67.大枣解 (170)68.胡桃解 (171)69.五味子解 (171)70.萆解 (172)71.鸡内金解 (172)72.穿山甲解 (173)73.蜈蚣解 (174)74.水蛭解 (174)75.蝎子解 (175)76.蝉蜕解 (175)77.羚羊角解 (175)78.血余炭解 (177)79.指甲解 (178)三、医论 (178)1.六经总论 (178)2.太阳病桂枝汤证 (179)3.太阳病麻黄汤证 (180)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182)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182)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185)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188)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188)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190)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91)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191)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192)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193)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194)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194)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194)18.阳明病白虎汤证 (195)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198)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201)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204)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204)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05)24.阳明病猪苓汤证 (206)25.阳明病四逆汤证 (206)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207)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207)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209)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210)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211)31.太阴病桂枝汤证 (212)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212)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212)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213)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214)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215)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216)38.少阴病桃花汤证 (216)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218)40.少阴病苦酒汤证 (218)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218)42.少阴病真武汤证 (219)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219)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220)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220)46.厥阴病乌梅丸证 (221)47.厥阴病白虎汤证 (221)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222)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222)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223)51.温病遗方 (224)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226)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226)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228)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229)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231)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231)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232)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233)60.论脑贫血治法 (234)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235)62.论心病治法 (236)63.论肺病治法 (238)64.总论喘证治法 (240)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242)66.论胃气不降治法 (243)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244)68.论痢证治法 (247)69.论肠结治法 (250)70.论结胸治法 (251)71.论霍乱治法 (251)72.论肝病治法 (253)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255)74.论水臌气臌治法 (257)75.论血臌治法 (259)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259)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260)78.论火不归原治法 (260)79.论腰疼治法 (262)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263)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265)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265)83.论鼻渊治法 (266)84.详论咽喉证治法 (266)85.论喉证治法 (269)86.详论猩红热治法 (270)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271)88.论女子瘕治法 (275)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277)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278)四、医话 (278)1.临症随笔 (278)2.诊余随笔 (283)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 (285)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286)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286)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287)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287)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288)9.痫疯治法 (289)10.小儿痉病治法 (289)11.癞证治法 (290)12.治梦遗法 (290)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290)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290)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291)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291)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292)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293)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293)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293)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294)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 (294)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294)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295)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295)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296)27.答刘××问七伤 (296)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297)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297)30.答徐××问腹疼治法 (298)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 (298)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298)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299)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299)35.答吴××问病 (300)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300)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300)38.答王××质疑 (301)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301)40.答任××问病三则 (301)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302)43.治疯犬伤方 (302)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303)(1)外伤甚重救急方 (304)(2)服食松脂法 (304)(3)止咳方 (305)五、医案 (305)(一)虚劳喘嗽门 (305)1.虚劳证阳亢阴亏 (305)2.虚劳兼劳碌过度 (306)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306)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307)5.劳热咳嗽 (308)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309)7.肺劳痰喘 (310)8.肺劳喘咳 (311)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312)10.肺病咳嗽吐血 (313)11.肺病咳吐脓血 (313)12.肺病咳吐痰血 (315)(二)气病门 (315)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315)2.大气下陷 (316)3.大气下陷身冷 (317)4.大气陷兼消食 (317)5.大气陷兼疝气 (318)6.冲气上冲兼奔豚 (319)7.胃气不降 (320)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320)9.胃气不降 (321)(三)血病门 (322)1.吐血证 (322)2.咳血兼吐血证 (323)3.吐血兼咳嗽 (323)4.吐血兼咳嗽 (324)5.吐血证 (324)6.吐血证 (325)7.大便下血 (326)8.大便下血 (326)9.大便下血 (327)10.大便下血 (327)11.瘀血短气 (328)(四)脑充血门 (329)1.脑充血头疼 (329)2.脑充血头疼 (330)3.脑充血头疼 (331)4.脑充血兼腿痿弱 (332)5.脑充血兼痰厥 (332)6.脑充血兼偏枯 (333)(五)肠胃病门 (334)1.噎膈 (334)2.反胃吐食 (335)3.胃脘疼闷 (336)4.冷积腹疼 (337)5.肠结腹疼 (337)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338)(六)头部病门 (338)1.头疼 (338)2.目病干疼 (339)3.牙疼 (339)(七)肢体疼痛门 (340)1.胁疼 (340)2.胁下疼兼胃口疼 (341)3.胁疼 (342)4.腰疼 (343)5.腿疼 (343)(八)肿胀门 (344)1.受风水肿 (344)2.阴虚水肿 (345)3.风水有痰 (346)(九)黄胆门 (347)1.黄胆兼外感 (347)2.黄胆 (348)3.黄胆 (348)(十)痢疾门 (349)1.痢疾转肠溃疡 (349)2.痢疾 (350)3.痢疾 (351)4.噤口痢 (351)(十一)大小便病门 (352)1.泄泻兼发灼 (352)2.小便白浊 (353)3.小便因寒闭塞 (354)(十二)不寐病门 (354)1.心虚不寐 (354)2.不寐兼惊悸 (355)(十三)痫痉癫狂门 (356)1.痫风兼脑充血 (356)2.受风螈 (357)3.慢脾风 (357)4.慢脾风 (358)5.将成慢脾风 (359)6.癫狂失心 (360)7.神经锗乱 (361)1.伤寒兼脑膜炎 (362)2.伤寒脉闭 (363)3.伤寒脉闭 (363)4.少阴伤寒 (364)5.伤寒兼有伏热证 (364)(十五)温病门 (365)1.温病兼大气下陷 (365)2.温病兼气虚气郁 (366)3.温病兼吐泻腿抽 (368)4.温病少阴证 (369)5.温病结胸 (370)6.温病结胸 (371)7.温病 (371)8.风温 (372)9.风温兼伏气化热 (373)10.温病兼痧疹 (373)11.温病兼劳力过度 (374)12.温病兼下痢 (375)13.温病兼脑膜炎 (376)14.温热泄泻 (376)15.温病兼虚热 (377)16.温病体虚 (378)17.温热腹疼兼下痢 (378)18.温病兼下痢 (379)19.温病兼下痢 (380)20.暑温兼泄泻 (381)21.温病 (382)22.温病兼项后作疼 (383)23.温病兼胁疼 (384)24.风温兼喘促 (384)25.秋温兼伏气化热 (385)26.温病兼呕吐 (386)27.温病兼呕吐 (387)28.温病兼衄血便血 (388)29.温疹 (389)30.温疹兼喉痧 (389)31.温病兼喉痧痰喘 (390)32.温病兼喉疼 (391)33.温病兼阴虚 (392)34.温病兼喘胀 (393)35.温病兼虚热 (394)36.温病兼吐血 (394)37.温病兼冲气上冲 (395)1.疟疾兼阴虚 (396)2.疟疾兼脾胀 (396)3.疟疾兼暑热 (397)4.疟痢兼证 (397)(十七)霍乱门 (398)1.霍乱兼转筋 (398)2.霍乱吐泻 (399)3.霍乱脱证 (400)4.霍乱暴脱证 (400)(十八)妇女科 (401)1.怀妊受温病 (401)2.受妊呕吐 (402)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403)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404)5.产后下血 (405)6.产后手足抽掣 (406)7.产后瘕 (407)8.血闭成瘕 (408)9.产后温病 (408)10.流产后满闷 (409)11.月闭兼温疹靥急 (410)12.处女经闭 (411)13.血崩证 (412)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作者简介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
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
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
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
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
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
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专心著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
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
张锡纯升降呼吸法
张锡纯吸升呼降法2012-01-24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的3个医案故事: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风寒。
忽然想起张锡纯先生在其医著中提到的“炼气治病法”,于是在车中尝试“吸升呼降”,车走了大约30里路,就觉得心爽体舒,感冒顿时化解得无影无踪。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
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吸升呼降”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用。
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
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
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呼降吸升法这种胜似药物的养生法,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医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呼吸的时候,只要让“呼气”和“吸气”分别对应着“任脉”和“督脉”就可以了。
(1)“呼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前胸任脉的方向,从上(两乳间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脐也就是神阙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2)然后,吸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后背督脉的方向,从下向上,直到头顶。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
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
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养“精气神”中的气,而不养精和神呢?其实,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如中医名著《类证治裁》中所说:“精化气,气化神。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成长之路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清咸丰十年。
这一年的中国,战火连绵,丧权辱国。
这一年咸丰皇帝30岁,距离驾崩还有一年;慈禧入宫8年,她生下的同治皇帝才5岁;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庆保卫战(清廷vs 太平军)、北塘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第三次大沽激战(清廷vs 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挺进苏杭、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山东文贤教起义、山东长枪会起义、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英法联合攻陷天津、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生于这样的年代,是多么的悲哀,眼看着国破山河碎,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
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河北在清代属中央直辖的直隶省,省会在最北边的承德,承德就是咸丰皇帝经常去避暑和最后驾崩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山距离天津比较近,所以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
张锡纯家学渊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
“自幼读书即不落恒蹊,长而好学,笃志近思,一字一句不容放过。
于六经类多深造,而尤邃于《易》,曾衍有图说,以发前人未发之奥。
夫《易》由四圣以成,而吾友探赜索隐,别具神奇,非大聪明曷克语此。
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
方今大重算学、天元代数诸书,耐人寻味,实费人研究,而吾友一见即解。
”(李太云按:语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慎敬亭氏序)什么意思?就是说张锡纯天资非常高,一般人看不懂的书,他一看就会,别人看得懂的书,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学识非凡、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
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按一:当时的“八股文”达到中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顶峰,非常变态,所以考过了不一定就是人才,真正有才学的人考不过很正常。
张锡纯“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探析
·医籍研析·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中医大家,也是中西医汇通派的杰出代表。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收录了其丰富而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张锡纯用药的独特见解,值得后辈研究探讨。
笔者拟从张锡纯“论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的理论出发,略陈管见,请同道指正。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于“论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的记载,张锡纯认为,仲景时代薄荷用以调味,尚未入药,因此《伤寒论》里没有薄荷入药的记载。
张锡纯列举医案1例“曾治邻村武生夏彭龄,年过三旬,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中则甚觉烦躁,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误投以麻黄汤,服后汗无分毫而烦躁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而浮。
投以大青龙汤,以薄荷叶代麻黄,且因曾误服麻黄汤,方中原有桂枝,并桂枝亦权为减去。
煎服后,覆杯之顷,汗出如洗,病若失”[1]。
患者本为大青龙汤证,误投以麻黄汤后烦躁如狂,又投以大青龙汤以薄荷叶代麻黄并去桂枝,患者汗出如洗而愈。
张锡纯总结“此证当系先有蕴热,因为外寒所束,则蕴热益深,是以烦躁。
方中重用石膏以化其蕴热,其热化而欲散,自有外越之机,再用辛凉解肌之薄荷以利导之,是以汗出至易也。
若从前未误服麻黄汤者,用此方时不可去桂枝,盖大青龙之原方所用桂枝原无多也”[1]。
读此医案发现,此病例予大青龙汤以薄荷易麻黄效果更佳。
然大青龙汤中本以麻黄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为君,故张锡纯在此以薄荷代麻黄的用法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大青龙汤证1.1《伤寒论》应用大青龙汤的思路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中有关大青龙汤论述有二,一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
二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2]。
大青龙汤方由7味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
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
症 状
心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