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康)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
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
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现制定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如下: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小儿、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尽量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4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高渗液如20%的甘露醇、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缩短留置时间,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输液的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1、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
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用5 ml 注 射器 连接穿刺针,尽可能回抽渗出的药液。注射部位 环形局部封闭: 取适当的解毒剂 ,如无解毒剂, 可用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1%普鲁卡因 或2%利多卡因5-10ml作环形封闭。建议局部封 闭每8小时1次,持续2-3天,一般化疗药物局部 封闭1次
1
相关定义 及因素
2
药物外渗 临床表现
3
药物外渗 的处理
4
药物外渗 的预防
Part.1
相关定义及因素
相关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因管理疏忽造成的腐 蚀性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因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 蚀性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各种药物外渗处理方式
冷敷的机理主要使血管收缩,使某些 药物局部灭活,使损伤部位局限,组 织细胞代谢率下降,以达到减小渗漏 范围的目的
冷敷
局部 封闭
消毒局部皮肤后距离外渗范围外缘2.53cm处用6-7号针头以15—20°行环形 封闭,进针长度以针尖在红肿正中处, 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每次注射前 抽回血,最后覆盖无菌纱块。根据情况 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 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Part.3
药物外渗的处理
不同外渗程度及表现的护理对策
局部湿热敷,或用95%的酒 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 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局部 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 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 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 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 会很快消失
立即停止输液;在拔除针头前,先从静脉导管抽吸 外渗药液;沿皮下注射静脉外渗的4个方向及穿刺 点5个地方,每次注射1mg/1ml酚妥拉明溶液0.2毫 升;再用1mg/1ml酚妥拉明溶液冷敷外渗处,24 小时后热敷;抬高患肢观察记录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体外或者体内超出预期范围的扩散或漏出。
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控制药物
外渗,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药物贮存环境,避免高温、潮湿等条件。
药物应存
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2. 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变形应立即更换。
药物
包装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3. 使用药物时,注意按照正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过量使用
药物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4. 使用专业医疗器械和仪器进行药物的静脉注射、输液等操作,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药物外渗。
监测和处理
1. 定期监测药物外渗情况,包括观察药物包装是否渗漏、检查
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
2.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通知医疗专业人员。
3. 对于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结论
药物外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监测处理,我们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药物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外渗后处理
阿霉素外渗静脉注射氢 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 米松5mg,冰敷至少60分
钟,抬高患肢。
植物碱类:毒性较强,应 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 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 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 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 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 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 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 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 氦氖激光照射。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10%氯化钠外渗处理
1、局部封闭。高浓度氯化钠外渗,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性反应及软组织充血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故 选用封闭液时选择无菌注射用水+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可以改变局部血液循环, 起到镇痛、 抗感 染作用, 具有操作简单、症状减轻快、 恢复快等特点, 能消除无菌性炎性渗出。
• 药液外渗后使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时间越早,红肿消退越快,从而越早减少患者的不适。在取材的 过程中,应注意选择优质马铃薯,无变质生芽或变绿,防止因吸收大量变质马铃薯所含龙葵素而中 毒。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处理
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 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654-2热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 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 时,每天3-4次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 封闭。 注意: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 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 4、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输注刺激性药物。 • 5、输注刺激性药物应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 • 6、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应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
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 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不宜作为注射刺激性药 物的静脉通道。 • 7、合理把握用药剂量与浓度,浓度过高时会提高引发静 脉炎和外渗的发生率 • 8、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 一旦发现有外渗倾向,应立即停止输液。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化疗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如局部组织坏死、溃疡,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进行化疗前,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粗直、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如 PICC 管、输液港等),如果使用外周静脉,尽量避免在关节、手背、足背等容易活动的部位穿刺。
2、提高穿刺技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3、妥善固定针头使用透明敷贴或绷带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移位或脱出。
4、正确输注化疗药物严格按照药物的浓度、速度要求进行输注,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5、加强巡视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识别1、观察患者症状患者可能会主诉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肿胀等不适。
2、查看局部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硬结等表现。
3、对比两侧肢体如果怀疑外渗,可对比两侧肢体同一部位的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要拔除针头,以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2、回抽残留药液通过原针头尽量回抽残留的药液,减少药物的渗出量。
3、评估外渗情况评估外渗的范围、程度、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4、局部封闭根据外渗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解毒剂进行局部封闭。
例如,对于蒽环类药物外渗,可使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进行封闭;对于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可使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封闭。
5、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冷敷或热敷。
一般来说,蒽环类药物外渗 24 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热敷;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则应冷敷。
6、抬高患肢将外渗侧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的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当输注高浓度的药物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1.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1.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1.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1.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切忌揉搓按压部位,减少局部淤血。
正确拔针和按压可避免损伤血管,防止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 药物外渗的处理2.1 冷敷和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冷敷和热敷,冷敷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疼痛,须在24小时内进行。
热敷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一般于24小时后采取热敷。
2.2 局部封闭:使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沿外渗部边缘做局部封闭。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湿敷可有效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可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敷于外渗部位,持续湿敷1-2天。
外用药物涂抹
可选用一些抗过敏、抗炎的外用药物如激素类、非甾体抗炎 药等,涂抹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按剂量和时间使用。
口服或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可口服一些抗炎、抗过敏、止 痛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
掌握正确的穿刺角度和力度,避免刺破血管或药物外渗。
合理使用药物
了解药物性质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血管,避免使用高渗性、 高刺激性药物。
控制注射速度
注射时控制好速度,避免过快引起血管破裂或药物外渗。
关注患者病情与感受
观察患者状态
注射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况,对于特殊患者需制定相应的注射计划。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新的药物载体、改进药物剂型等途径,从源头上 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THANKS
也可选用一些外用药物如止痛 膏、抗炎药膏等,涂抹在外渗 部位,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
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按剂量和 时间使用。
04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临床中的应用
建立药物外渗预警机制
药物外渗预警机制的建立包括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处理等方面。
对不同药物外渗风险的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如使 用安全型注射器等。
药物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局部组织损伤
功能障碍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红肿、疼痛、坏死 等损伤。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神经等功能障 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homakorabea全身并发症
心理负担
某些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全身并发症,如青霉 素外渗可引起青霉素脑病等。
经典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康).pptx
精品文档
6
常见临床表现
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 肿胀
精品文档
7
常见临床表现
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 累部位灼痛
精品文档
8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早期局部肿胀红 斑、持续刺痛。
渗漏后2-3天沿静 浅层组织坏死,溃 脉走向条索状肿胀、 疡形成累及皮下肌 发红,淋巴结肿大、 层,甚至深部组织 疼痛,可出现发热。 结构受累。
冷敷--缩血管, 慢吸收,促灭活, 限损伤,减疼痛。
常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 (主要用于蒽环类药物:紫杉醇、氮芥、阿霉素等化疗药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抬高患肢,避免受压。早期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渗 漏24小时后喜疗妥外涂,同时配合红外线灯照射。
精品文档
23
药物湿敷法
硫酸镁湿敷:用于多巴胺、氨基酸针、化疗药物、脑垂体后叶素、
精品文档
21
湿敷法
热敷--扩血管,利循环,促吸收,减损伤。
常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去甲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植物碱类抗癌药)
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等药物)和足叶乙甙外渗宜热敷,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
收和分散。
★热敷以50-60℃为宜,避免烫伤皮肤。
精品文档
22
湿敷法
精品文档
26
土豆片外敷
土豆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
原理:土豆片放在液体外渗所致的肿胀部位,可将组织内水分吸入土豆内,
• 必要时手术治疗
精品文档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重在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输注途径及部位:
(1)根据药物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血管条件及基础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
当输注pHV5或pH>9、渗透压>60OmoSm/L的药物时,可能在24h内形成化学性静脉炎,该类药物严禁采用外周静脉通路输入,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2)经外周静脉输注时,输注部位首选前臂,手背次之,肘部内侧应尽量避免。
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及在48h内同一侧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3)应尽可能避免在发生淋巴水肿的四肢和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位置行静脉输液。
除了上腔静脉压迫症外,不应选择下肢静脉途径行静脉输液。
2、加强巡视评估:输液期间应加强巡视及评估,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输注高危药物及老年、危重、静脉循环差的患者,要挂上警示标识,每30min观察输液部位,做到班班有交班记录。
3、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讲解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经外周静脉输液时减少肢体活动,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护士。
告知输注高危药物或出现药物外渗的危害,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上报不良事件:建立药物外渗不良事件信息上报系统,便于客观、准确、实时的信息汇总及分析,实现智能提醒、自动收集及分析数据,以提供护理决策支持。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二、药物外渗的预防
1、血管的选择 1 护士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2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避免在一根血管上反复穿刺; 3使用高危药物时,尽量选择前臂及较粗大的静脉穿刺,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足)背等处,这些部位有细小的 肌腱韧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造成损伤,将难以处理。尽量不使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造 成药物滞留,损伤血管内皮; 4乳癌病人禁止在患侧上肢输入化疗药物,因乳癌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血液淤滞易 造成渗漏; 5 避免有动静脉瘘的肢体; 6 有上腔静脉阻塞的病人,避免使用上肢静脉输入; 7 对于血管条件差或输入高危药物的病人,可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第 3 页 共 12 页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二、药物外渗的预防
2、输入化疗药物建立静脉通道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加压快速冲入,针尖处无软硬度变化、静脉回血通畅无外渗表 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妥善固定。 3、有无肿胀、有无回血使用高危药物时,注药过程中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静脉推注给药时,每注射 3~4mL应回 抽一次,以检查有无回血。 4、病人宣教 1 叮嘱病人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以免针头移位,造成外渗。 2询问输注药物时病人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 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3护士操作时应让病人身着宽松外衣,告诉病人在输注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 液外渗。 5、护士每班须对输注高危药物病人的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并床边交班。护士长必须加强检查。
(一)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二)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三)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 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四)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 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五)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主要内容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及分级 二、临床致渗漏性外渗损伤的药物种类 三、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马铃薯片外敷方法,材料易得,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家属依从性高, 预后良好。
造影剂外渗处理--24h绝对不能热敷
立即将留置针拔出。考虑到高压注射器流速较快,药物会渗入局 部组织,尽可能用注射器回抽渗出的药液,并用棉球紧压穿刺点, 防止药物外流加重肿胀。
评估外渗程度,实施对症处理。目前临床常采用外敷、药物封闭 等方法处理外渗,同时配合患肢抬高;24h后停止外敷等处理后, 可以予肿胀部位湿热敷,减轻水肿、压力,减轻疼痛。
1、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垂体后叶素、等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高渗造影剂等 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等 5. 其它药物:胺碘酮
其它-----需要重视
灭菌
复方
注射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药物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多巴 胺外 渗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氮烯、环磷酰胺、氟尿嘧 啶、顺铂等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康)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
总结词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外渗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详细描述
向患者介绍药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让患者了解如何避免药物外 渗的发生,以及发生药物外渗后如何及时处理。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射
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射, 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避免在已发生外渗的 部位再次注射药物。
引发外渗。
操作因素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 如针头移位、注射压力过大等
,也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其他因素
如患者活动过度、衣物或固定 带过紧等,也可能引起药物外
渗。
02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注射工具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注射工具可以有效预 防药物外渗。
详细描述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注射的部位, 选择合适的注射工具,如头皮针 、留置针等,以减少药物外渗的 风险。
告知患者
在输液前,护士应告知患 者药物外渗的可能性和预 防措施,让患者了解相关 知识。
询问患者感受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经 常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 肿胀等不适症状,以便及 时发现外渗。
安慰与解释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护士 应及时安慰患者,解释处 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紧张 情绪。
谢谢观看
1. 症状
老年患者发生药物外渗时,通常 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色、水肿、炎
症等症状。
2. 处理
对于老年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注 射部位和血管,避免在硬结、疤 痕等位置注射。发生药物外渗后, 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进行适当的
处理。
案例三:化疗药物的严重外渗
01
总结词
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严重外渗可能导致皮肤坏死和组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培训课件
3.20%甘露醇 使用4-8次后,由于血管壁增厚,内皮 细胞坏死,血管内淤血,引起周围组织炎性水肿。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1
4.抗生素 在输注过程中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可导 致局部静脉炎及疼痛不适。
5.营养液 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且婴幼儿难以安 静合作,往往会造成液体渗漏。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12
药物的外渗的处理原则 一、常规处理 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 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
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 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方法及穿刺技术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2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10%氯化钠等
➢血管活性药物:多常巴胺见、的间外羟胺渗、药肾物上腺素、去甲肾上腺
素、垂体后叶素等 ➢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脂肪乳剂、碳酸氢钠、复方氨 基酸、50%葡萄糖等 ➢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其他常见药物:胺碘酮、放射增强造影剂等
精品课件
土豆片外敷
土豆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
原理:土豆片放在液体外渗所致的肿胀部位,可将组织内水分吸入土豆内,
使局部组织肿胀消失,它的多酚氧化酶可保护细胞膜,缓解炎症。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
1、穿刺用具的选择 2、输液部位的选择 3、输液前教育 4、穿刺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
穿刺用具的选择
➢长期胃肠外营养、化疗药物依次为:PICC—cvc—留置针; 钢针零容忍。 ➢普通常用药物,根据病人血管状况及意见选择用具。 ➢高浓度、刺激性强药物无中心静脉管道时尽量选择留置针。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一旦发现或怀疑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输液,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 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分钟 左右。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小水泡的处理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待干后贴透明敷贴,让水泡自然吸收。
热敷--扩血管,利循环,促吸收,减损伤。
常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去甲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植物碱类抗癌药)
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等药物)和足叶乙甙外渗宜热敷,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
收和分散。
精品课件
★热敷以50-60℃为宜,避免烫伤皮肤。
湿敷法
冷敷--缩血管, 慢吸收,促灭活, 限损伤,减疼痛。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大水泡的处理(直径1cm以上)
•消毒,针头从水泡边缘处刺破,无菌纱布吸干渗液 •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待干后贴透明敷贴。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溃疡形成的处理
•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 抬高患肢 •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 必要精品时课件 手术治疗
常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 (主要用于蒽环类药物:紫杉醇、氮芥、阿霉素等化疗药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抬高患肢,避免受压。早期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 渗漏24小时后喜疗妥外涂,同时配合红外线灯照射。
精品课件
药物湿敷法
硫酸镁湿敷:用于多巴胺、氨基酸针、化疗药物、脑垂体后叶素、
氯化钾等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疼痛或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 部位无愈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具体的手术时间、 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根据 药物特性 给予热敷、冷敷、药物湿敷、土豆片外敷、
中药外敷、物理治疗等加。 ❖操作因素:由于穿刺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
针头固定不牢,使药液漏出至血管外或拔针后按压针眼不 准确。 ❖其它精品课件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等。
常见临床表现
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精品课件
常见临床表现
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 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 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起到湿敷作用。方便经济。
如:静滴脂肪乳针后局部出现肿胀,皮肤发白,将患肢抬高。75%酒精浸湿 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保鲜膜包裹, 持续湿敷。
精品课件
★酒精过敏者禁用。
药物湿敷法
其他药物:喜疗妥、烧伤膏、金黄散等
如:蔗糖铁静脉外渗漏处理:若针头仍插着,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加快 铁
的清除),再轻轻涂抹粘多糖软膏或油膏于针眼处,禁止按摩以避免铁 的进一步扩散。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液部位的选择
➢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 ➢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 一般不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同时应避开靠近神经、韧带、 关节处。 ➢化疗药物应避开手腕、肘窝及行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 多选择前臂。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液前教育
精品课件
常见临床表现
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 肿胀
精品课件
常见临床表现
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 累部位灼痛
精品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早期局部肿胀红 斑、持续刺痛。
渗漏后2-3天沿静 浅层组织坏死,溃 脉走向条索状肿胀、 疡形成累及皮下肌 发红,淋巴结肿大、 层,甚至深部组织 疼痛,可出现发热。 结构受累。
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后果,输液期间的 注意事项,如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应立即 关闭输液器并呼叫护士。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
穿刺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 ➢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由技术娴熟的护士执行。 ➢穿刺成功前用等渗液,待穿刺成功固后再输入刺激性药液。 输液结束时用等渗液冲管后拔针,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 间。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皮肤处理
精品课件
❖定义 ❖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预防与皮肤处理
精品课件
定义
药物外渗: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
到血管以外组织,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 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是临床护理常见的 问题。
精品课件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药物因素: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等。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
如:静滴氨基酸针后局部出现肿胀,拔针后将患肢抬高。25%硫酸镁溶液浸 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保鲜膜包裹,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造影剂外渗: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30分钟,再用透明敷贴贴敷治
精品课件
疗。
药物湿敷法
乙醇外敷(75%-95 %):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酒精
挥发性强,在挥发时可带走机体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 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