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
孙过庭《书谱》,释文校订版最近有一些闲功夫,仔细阅读了孙过庭的《书谱》,顺便而艰苦地做了个释文的校订的工作。
对照西泠印社出版社“历代行草精选”真迹的影印本、中国书店《三希堂法帖》影印本、中国书店《三希堂法帖释文》影印本,字斟句酌,反反复复,应该是没有讹误的了。
说明:1、释文用繁体字,尽量给出孙过庭草书的本字。
译文用简体字,直译加意译,重在疏通大意。
2、孙过庭书写中有一些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同音字、别字的情况,还有少数显然是他只记得一个字的大概笔意而拼凑成的字,这些,都在括号中给出了一个所谓的应该的字,仅供参考。
注意,能给出所谓的应该的字供阅读的时候参考,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有心人多所积累的结果,不是谁一个人的功劳。
3、草书就是草书,与楷书就是不一样。
孙过庭把“傳”都写成“传”,把“會”都写成“会”,把“書”都写成“书”,只是草书的写法,不是写我们今天的简化字。
我们今天的一些简化字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4、“真书”“楷书”我们理解起来基本上是一回事儿,但孙过庭在文中“真”“楷”是并用的两个概念,所以在译文中我没有让“真”直接转译为“楷”,而是把“真”译为“真书”,“楷”译为“楷法”。
5、《三希堂法帖》拓本的影印本和现在我们见到的真迹的影印本,都有缺字,除了零星的一个一个的缺字外,集中有两处缺字,一处缺166字,一处缺30字。
这个释文(含译文)都给“补全”了。
这暂时还不知是谁补全的,善莫大焉,乾隆六十年陈焯《三希堂法帖释文》都是空缺的。
6、本人的工作是在网上搜索来的一篇释文及其译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特此说明,以谢贤者。
(山影,2007年7月29日)孙过庭《书谱》释文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mò,歿),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蜓馗铮锢沓,弧,F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
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
”安云:“物論殊不爾。
”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è)。
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译文孙过庭《书谱》译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写。
自古以来~善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ó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晋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精妙。
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名家书法~认为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与张芝的草书比~排在他后面,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下功夫到那个程度~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无愧于书法了。
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是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作一些记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
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内质相谐和~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闲臵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
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真书~对照钟繇的真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
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
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
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孙过庭(772-846)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逸高绝”,他的书谱《孙过庭书谱》更是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将对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孙过庭书谱原文孙过庭书谱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包括楷书、行书、草书,下篇则是篆书和隶书。
这里先介绍上篇楷书部分的原文。
1.《孙过庭书谱·楷上》昔人有言,学书以观其先后而不为序,观其多少而不为贵贱。
夫多,所传之笔墨多也;少,所传之家谱少也。
先后,所传之时间有限之理也;贵贱,所传之祖宗有盛衰之数也。
后世若欲求其贵贱,而概其多少,则抵其丰衍之况;推其先后,而不辩证其真伪,则误其背古之意。
凡有声誉者,必历代进行切磋之风也。
仲尼既逝,颜渊得其笔,吾子复得渊笔,三人之间亦不达其意,而况后世小人追齐伦呢?尔来时人,而今非时,岂其心意殊异哉?岂其别有妙用,而不传之于世哉?世儒嗟叹,咸思困于手与书。
笔墨乏材,而心机不足,遂出于《千字文》。
已而编成《论语》,其形而上者,尚不足以启发心且;其形而下者,则可观抑扬顿挫,而论书之纵横矣。
况又庶日万机,无不为书。
初学之时,发受启蒙,毛笔噙囟不止之时,可不从内外相照应,板锉镌磨,窥其大义,览其方圆,斯有所用。
笔墨所作,语言所传,皆为人心所知,情所体者也。
工之为书者,安得不思其妙,而希得于心机之中哉?岂有一纸几笔,独与人心平等哉?天造之物,心皆自有形状,而实质相同也。
故昔时之人,以天命为贵,而不恃文墨;当今以文采为尊,而忘其才气。
始之不深,终以失神;虽有所积,终于成败。
所以至于才气之耗,机心之屈者,由冥合之技而失其神也。
尧、舜亲征,载其德而不随。
今人亦能著书于心,为不必妄扰之术,而灵合异域,自随而得。
岂比于妄从,一则耗力而再则伪巧乃成其营。
今之易安得书,易安得成皆以心为师,而万世不易之道哉!世人恋名清玄,尚不知简陋之妙,空显异趣而不涉实理,博疏巧散,而不协于笔墨之工,未有竹帛可以治世而匡心者也。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适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持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好。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列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身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对抗、并行,犹言八两半斤。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样。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此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分段注解
《书谱》今译:[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版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版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其书法被誉为“金碧流畅,神采奕奕”。
其中,他的《孙过庭书谱》更是他书法艺术的绝佳体现,被誉为“唐代书法圣经”。
本文将为大家献上《孙过庭书谱》的原文及译文对照版。
一、《石鼓文》卷1.背印法:凡铭刻,陶印不朽。
即以此法书之,较墨色尤红润,考究勒痕,险要处临之,颇多山水气象。
2.竹墨法:竹之味甘而凉,举其精细,故号竹墨。
有所不及,用玉墨代之。
敷墨吐秀,游履自得,意境无穷。
3.金章法:书意正大,用金章取之宜。
墨以水和,秀丽尤艳,表草本之气势,立中宫之秩仪。
4.铜版法:灵活自如,不拘泥形。
调剂频繁,端丽写秀,登楼上阁,敷于壁画,铜之痕迹,更具史书价值。
5.断切法:削刀一宜新,削屑依品去,临字时用心,如彩画出奇,削切得宜,画出飞燕曲线。
二、《颜勤礼碑》卷1.自作诩:凡做字皆自诩,切莫信他人。
遇顺手意到,俯仰猎奇处,为人奋发,事之必成实也。
2.以气状字:神理之体,气状立形。
近者模拟之意过甚,远则便俗难仙。
审导真气,状声言辞,字形愈奇,趣臻迥别。
3.随机转笔:更无所为,则成大器。
书只依时随机,安有规矩可描,故转笔成趣,决不规矩减数。
4.尺二法:递户而书,每隔尺二,取用两法。
左右分之,中宫重逢,吞吐法神,形意严肃。
5.鱼翁八法:兼状并斜,色斑即墨。
豪迈秀雅,几处字下,意趣各殊,别有风味。
三、《颜真卿集》卷1.取自然之美:书法取自然之美,即天人合尺之形态。
墨顺之则如云涛,墨逆之则如星河,顺逆同时,则如激流湍瀑;驭笔妙者,取此意趣也。
2.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此为自然之趣。
书法亦如是,形既成,则翩翩起舞;而制度纷繁,则纷繁不舍。
3.总结梳理:书法之难,学艺所苦,且其各具特色,不可强求。
君子爱其美而不厌,而风流得其所,实为一种美事也。
4.深感前贤之美:真卿天下名家,气韵不俗,黄峰故步,自有其艺也。
其字之雄奇,有蕴秋水之感;楷书以有正气;草书以骈阔而不失笔力;行书之富丽堂皇,疾走奔驰,真为中华第一大家。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原文: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
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
“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
“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
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
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
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
《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
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
有“书圣”之称。
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
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
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
与其父并称“二王”。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及解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及解释1. 孙过庭书谱原文里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就好比小孩学走路,得先稳稳当当的呀!你想想,一开始就歪歪扭扭的,那还能学好吗?解释起来就是刚开始学习书法的结构布局,要先追求平稳端正呢。
2.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哎呀呀,这就像爬山一样,到了半山腰,可不能就满足了呀,得向更高更险的地方去追求呢!意思就是知道了平正之后,一定要去追求险峻奇绝呀。
3.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多像人生的起伏呀!经历了大风大浪,最后还是要回归平静安稳呢。
就是说能够做到险峻奇绝之后,又要回归到平正了。
4.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这和我们做事情不是一样嘛!开始觉得做不到,中间又可能用力过猛,最后才能融会贯通呀!解释为开始的时候认为达不到,中间又可能过头了,最后才能通达领会。
5.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哇,这就好像酿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厚呀!意思是在通达领会的时候,人和书法都进入了成熟老练的境界。
6.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这就和我们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白事理一个道理呀!孔子说的这句话就是在讲人生的阶段呢。
解释是孔子说:“五十岁知道天命,七十岁随心所欲。
”7.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这就像我们面对困难和顺利,要懂得灵活应变呀!就是说所以能够通达顺境和逆境的情况,体会随机应变的方法。
8. “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这不就跟我们做事要先思考再行动一样嘛!意思是也如同谋划之后再行动,行动不会不恰当。
9.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哎呀,人不就是这样嘛,各有各的想法和性格呀!就是说然而变化的方式很多,性情也不一样。
10.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如果知道了方法,不就可以同时通晓了嘛!解释为如果知道了其中的方法,就可以适当的同时精通了。
我的观点结论:孙过庭书谱原文充满了智慧和哲理,通过这些注释和解释,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奥秘和人生的道理呀!。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世上最全最精准孙过庭《书谱》
世上最全最精准孙过庭《书谱》世上最全最精准孙过庭《书谱》为唐孙过庭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的专著。
据闻原有三卷,但传世仅有上卷。
纸本,草书。
纵二十七点二且米,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
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
衍文七十余字;〖汉末伯英〗下朗一百六十六字,〖心不厌精〗下阙三十字。
此帖结体遭美,草法周祥,论书精辟,为有唐书坛巨制,后世奉为圭臬。
宋米芾云:〖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孙承泽云:〖天真潇洒,掉臂独行,为有唐第一妙腕。
〗铃有〖宣和〗、〖政和〗、〖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梁清标印〗、〖安岐之印〗、〖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帖前宋徽宗泥金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
曾经宋王巩、王铣、宣和内府、元焦达卿、明严嵩、韩世能、清孙承泽、梁情标、安岐、清内府等收藏。
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
俗称〖真迹本书谱〗。
刻本历来有〖薛刻本〗和〖安刻本〗。
另有〖太清楼本〗、〖嘉靖本〗、〖停云馆本〗、〖王烟堂本〗、〖钱氏多刻本〗等。
《宣和书谱》、《书史》、《清河书画舫》等著录。
过庭《书谱》草书,当为规矩作草之范本。
虽然亦以萦绕为主,但绝不故意造作,简约原则仍然未泯。
尤其两字连绵者不多,偶一为之,益增流美。
使转有连有断,极有节奏展次。
用笔以圆笔宛转为主,间有方笔亦多情致。
特别后半更见飘逸,顺文直下,一泻而成,字随笔转,笔以情动,可谓从心所欲矣。
学草书者,从《书谱》既可增益书学理论修养,又可窥得草法使转,望能于此多驻时日,加意摩娑为好。
说明:孙过庭《书谱》,一般被叫作“今草”。
大致说来,与难于领悟的“章草”和难于辨认的“狂草”相比,“今草”最宜于学书(草)者登堂入室;相比于他种“今草”,《书谱》又是直接正宗又不拘一格的作品,是学书(草)最适宜的范本之一。
本人最近莫名其妙对孙过庭的《书谱》产生了兴趣,艰苦地做了图片搜集、扫描和释文校订的工作。
对照西泠印社出版社“历代行草精选”墨迹本、中国书店《三希堂法帖》和《三希堂法帖释文》的影印本、河南美术出版社马永强《〈书谱〉译注》(2007年1月第1版),字斟句酌,反反复复,力求避免讹误,所以,敢称“世上最全最精准”。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书谱》是孙过庭的文集之一,该文集包含了孙过庭的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
下面是《书谱》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
座中含笑欲谈书,书如人品又如女。
但使刻版堪嘉赏,长城古道莫耐居。
注释:
1. 含笑欲谈书:指座中的人想要谈论书籍,表达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2. 书如人品又如女:比喻书籍有着各自独特的品质和魅力,有如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般。
这里作者通过类比把书籍与人和女性相提并论,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
3. 刻版:指书籍的印刷版面,用以描述书籍的外观和质量。
4. 长城古道:这里是指一种传统的架子书屋,类似于书架。
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来形容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强调了书籍的数量和重要性。
5. 莫耐居:指摆放书籍的书架无法容纳更多的书籍。
译文:
在座的人们带着微笑想要谈论书籍,因为书籍就像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样。
只有当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了赏心悦目的程度,才能摆放在书架上,因为书籍的数量多得像长城古道一样,书架已经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书籍了。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笔阵图收藏,长按二维码,经典不容错过!《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mò,歿),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蜓馗铮锢沓H弧YF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
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
”安云:“物論殊不爾。
”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è)。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原文《书谱》孙过庭〔唐代〕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的《书谱》“五乖五合”
原文: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白话:精神怡悦自在悠闲,是一合。
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
时令温和气候湿润,是三合。
纸佳墨优利于发挥,是四合。
突发灵感欲尽其兴,是五合。
心神不安事务缠身,是一不合。
违背心意委屈情势,是二不合。
风干气燥烈日炎炎,是三不合。
纸次墨劣两不称手,是四不合。
情呆志怠身疲手懒,是五不合。
作者:高乐源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