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有: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只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溺爱孩子,孩子一切生活由大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做一件事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

“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见,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

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学校的值日也是非家长代劳不可;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助了。怪不得日本人会对中国的孩子下这一定义:

中国这一代的孩子远远比不上日本。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

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磨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话:

“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一休的母亲让小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

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孩子将什么都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就不会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断送他们的锦绣前程。

刘少奇同志教育子女们“管放法”更值得我们学习。

刘少奇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为了锻炼15岁的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一封信让她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去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看出秘书的心思,就对他说:

“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既“管”又“放”,对立统

一。"刘少奇简单明白的几句话,说出了教育子女的辩证法、相比之下,我们许多父母就没有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父母只“管”不“放”,一管到底,什么

都管,自幼时管吃饭、管穿衣、管睡觉、管游戏,上学后又管接送、管学习、管作业、管书包、管文具,一直管到上中学、上大学,把行李送到宿舍后还千叮咛万嘱咐……如此管法,可说是全部包办代替了。

“管”的结果不过是“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我们要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对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父母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让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也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使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培养。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活动特征。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其自理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

●教给孩子一些应急应变的方法。父母可以经常设想一些特殊情况,向孩子提问,在孩子回答基础上教给孩子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一、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如洗碗,擦桌等。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觉得做事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二、"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这时,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

三、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依赖心理:

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很大的阻碍。

相关链接

小学生自理能力堪忧

吃橘子家长剥皮、上学书包由家长背、参加课外培训由家长陪……这种“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正像一种流行病一样在很多家庭蔓延。

日前,对南京市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型社会办学点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学生由家长护送到教学区门口,有的孩子甚至由多位家长护送,只有约10%的孩子自己前来上课;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自己背着书包的只有60%,家长背着书包的占到了40%左右。

不少家长不顾管理人员“孩子能自理,家长请留步”的劝阻,执意强行闯关,以种种理由非要将孩子一直送到教室里才放心。一位中年男子带着自己三年级的女儿冲过门岗,管理人要求他停下来,可该男子竟说“小孩弄不清教室在几零几。”不少家长更是编出种种理由,帮孩子背着书包送到教室。上课铃响过后,还有家长和学生陆续赶来,部分迟到的学生仍是不急不慢,家长却听之任之,当管理人员催促学生快点时,家长却说:

“这孩子早晨起不来。”家长们似乎把参加课外培训当成了一种时髦,至于孩子能不能学到知识好像并不重要。过分包办让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