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一章 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三、库房设计的保护学要求
(一)结构材料与室内装修 (二)库房门窗设置 (三)其他要求
第四节博物馆公共空间与办公空间设计原则与要求
一、公共空间的构成与设计
(一)交通空间
博物馆的交通空间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组织参观人流的过渡性 空间。
➢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目的是为博物馆 建筑智能化的各个系统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
➢ 综合布线系统为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提供了可能。
第六节 博物馆建筑的功能与评价
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
➢ 一个“掩蔽体”:能为博物馆的日常活动提供一个坚固、安全的 活动环境。
➢ 一个“孵化器”:能为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合 宜、适用的空间条件。
(一)选址的基本要求 (二)常见的选址方案
二、总体布局
(一)建筑密度 (二)功能布局 (三)交通组织
第二节 博物馆展厅设计原则与要求
一、展厅布局与参观路线
➢ 展厅的组合基本类型: 串联式 放射式 大厅式 ➢ 单个展厅的参观路线类型: 口袋式 穿过式 混合式
➢ 藏品技术处理用房 ➢ 研究阅览用房 ➢ 管理行政用房 ➢ 设备和消防控制用房
第五节 博物馆建筑智能化
一、概念、构成要素与技术基础
➢ 概念:博物馆建筑智能化是以博物馆建筑为平台,以藏品和观众 为中心,采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与博物馆建筑有机结合,为博物馆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 适、便利的运行环境的管理系统。
(二)服务空间
服务空间是指为观众提供票务、问询、导览、存物、休息、餐饮、 纪念品购买等多种服务的公共空间。
博物馆学概论

“集宝楼”、“积宝楼”、“禽骨馆”、“画阁”、“军器 楼”等,没有统一旳名称。 1867年,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首用 “博物院”一词,但并未普及。 被称为日本博物馆奠基人旳田中芳男,据说是他首先假借中 文,把MUSEUM译成“博物馆”。 1870年后来,博物馆(博物院)一词成为MUSEUM旳固定 译语。
一、 博物馆(MUSEUM)旳词义及其演变
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 MUSEUM。
这是第一所向社会公众开放旳博物馆,往往被博物馆学家视为 近代博物馆诞生旳标志。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业余科学家、收藏家、律师,1659 特拉德斯干及其第二任妻子赫斯特,1662,1678,1683
近代以来科学旳发展,博物馆逐渐有意识、有计 划地对人类历史上全部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和艺术价值旳自然和文化遗存进行全方面和系统 旳搜集和保护。
科学研究
博物馆旳科学研究功能主要还是文艺复兴以来,尤 其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来,在对自然标本展开研 究旳基础上发展起来旳。
最初旳领域主要是生物学和自然史。
统治者政权正当性旳根据。
妇好墓出土玉戈
尽管从历史早期开始中国就有专门收藏和保存文物 旳建筑和机构,但并没发展出以公共教育为特色旳 近代意义旳博物馆来。
我们今日使用旳“博物馆”一词是19世纪中晚期从 英文MUSEUM翻译而来。
2、MUSEUM旳起源
“museum”源于古希腊文mouseion,意为“思索 之所”或“缪斯旳宝座”。
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旳馆徽上:Education, Expeclition, Research.
博物馆学概论第1讲:博物馆与博物馆学-PPT精品文档

政治:国家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态度;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政府形象,国家形象,地方形象。
经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支柱因素;文化消费;博物馆 相关行业;工商业环境。
科研:科研资料;专业研究。 文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陈列;文化遗产保护。 休闲:艺术欣赏;社交;休息。
欣赏:欣赏是观众的权利,注重审美情趣 保持博物馆展览的高格调
博物馆职能
中国: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宣教 国际博协: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征集、
保护、研究、传播、展览
博物馆构成要素
实现工作任务,发挥职能,体现特点的客 观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
• 藏品:文物、标本、相关信息、相关物品、现 象记录体
二节、博物馆学
严肃认真,不做损害子孙利益的蠢事。
开放性
• 博物馆是社会财富托管人。博物馆藏品及其社会服务 设施是公共资源。
• 博物馆藏品、陈列、工作资源(场地、设施、智力) 要开放。
• 要以开放态度对待社会现象、舆论、行为。
博物馆社会作用
基本作用:
• 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传承; • 社会的综合记忆,种族、文化、智能、创造力、价值观、历史、
• 《博物志》:旧题晋张华撰。仿山海经体,多记 神仙方术故事。
A nation can stay alive when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stay alive
文化与历史的延续使民族保持活力
(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
博物馆定义
中国:
•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 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 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藏品登记、编目与管理

二、藏品分类
分类目的: 1、便于藏品的科学管理。质地
不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只 有先分类才能便于管理保护。 2、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分 类便于查找。
分类标准的确定
1、按时代来分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宋 元明清
2、按照内容划分
3) 藏品档案不仅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具有 保密性和永久性。
4)藏品档案的形成是逐渐积累的。 入藏后:把不同时期、不同质地、不同地点分散形成的档案材料总
合起来,由简到繁,逐步增加建立档案。 追补记载也是藏品档案不断加以完善的一种手段。
(2)档案材料收集和组卷内容
1)收集工作 收集:有关藏品研究的文章或历代著录材料等。 可以证实藏品的价值和准确的来源。 不属于本馆的档案材料则要走出博物馆,到社会有关部门收集。 要注意保持其完整性。 还要注意保持其连贯性,从藏品入藏开始并且贯穿藏品管理的
2、历史 (1)制造时间、地点和制造者 (2)到馆前的经历 (3)与文物制造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4)发表情况、复制情况 (5)陈列情况
3、在博物馆藏品中的科学意义 4、著录时所使用的资料(档案材
料、文献材料和传说等) 5、附件(照片、画片、书面证明
等) 6、著录者 7、著录时间
17.征集时的物品所有权限 18.年代资料 19.代表风格、流派或影响 20.历史背景 21.物品的状况和保护 22.博物馆实际工作摘记 23.书目参考。
目录分类
按照质地分类 综合目录和专门目录 1、一级藏品目录 2、藏品时代目录 3、藏品地区目录 4、藏品器名目录 5、专门性目录:馆藏青铜器目录、馆藏瓷器目录、馆藏佛教文物资料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 艺术
10第十章《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ppt

• 二、博物馆经营战略
• (一)博物馆的产品 • (二)突出博物馆特色 • (三)围绕展览综合开发产品
• 三、博物馆市场营销
• (一)市场调查 • (二)培育观众市场 • (三)博物馆产品包装 • (四)营销公关 • (五)网上营销
思考题
• 1.何谓博物馆机构的 “三部制”和 “一条龙”制设置?两者在 博物馆业务活动中各有什么特点?
•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
• (二)博物馆安防系统
➢ 1.制定博物馆安全制度 ➢ 2.建立博物馆安全防范技术系统
• (三)博物馆安保的核心
➢ “人防” ➢ “物防” ➢ “技防”
• (四)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
第五节 博物馆经营
•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 (一)文化产业 • (二)文化事业 • (三)博物馆的 “非营利性” • (四)博物馆经营的内容
第十章 博物馆经营管理
第十章 博物馆经营管理
第一节 博物馆管理体制与法规 第二节 博物馆人事管理
第三节 博物馆的科研工作管理 第四节 博物馆财务与安全管理
第五节 博物馆经营
第一节 博物馆管理体制与法规
• 一、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
• (一)发达国家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
➢ 集中管理型(法国) ➢ 非集中管理型(美国) ➢ 半集中管理型(英国)
• (一)博物馆章程 • (二)人事管理规章 • (三)行政管理规章 • (四)业务活动管理规章
• 二、博物馆馆长
• (一)一馆之长的重要性 • (二)馆长的任职条件
• 2001年,《博物馆馆长专业资格条件 (试行)》
• 三、博物馆职员
• (一)博物馆员工分类 • (二)博物馆员工的考核 • (三)员工的激励机制 • (四)员工培训
博物馆学概论课件第10-11章

• 服务空间是指为观众提供票务、问询、导览、存物、休息、餐饮 、纪念品购买等多种服务的公共空间。
• (三)教育空间
• 教育空间既是陈列空间的延伸,也是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办公空间的构成与设计
• 办公空间是博物馆的 “后勤空间”,它是保证博物馆能正常运转 的中枢之所在。
• 二、展厅空间处理
• (一)门厅处理 • (二)展厅的层位与空间尺度 • (三)展厅的装修与音响
• 三、展厅采光与照明
• (一)自然采光 • (二)人工照明 • (三)混合采光
• 四、展厅设计的保护学要求
➢ 考虑展品的安全问题 ➢ 观众的参观安全问题
第三节 博物馆库房设计原则与要求
• 一、库房布局与类型
• (一)博物馆章程 • (二)人事管理规章 • (三)行政管理规章 • (四)业务活动管理规章
• 二、博物馆馆长
• (一)一馆之长的重要性 • (二)馆长的任职条件
• 2001年,《博物馆馆长专业资格条件 (试行)》
• 三、博物馆职员
• (一)博物馆员工分类 • (二)博物馆员工的考核 • (三)员工的激励机制 • (四)员工培训
• (二)博物馆机构设置
➢ “三部制” ➢ “一条龙”制
• 三、博物馆管理的相关法规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
• (二)《博物馆条例》和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 规范性文件
• (三)刑法和民商事法规 • (四)国际公约
第二节 博物馆人事管理
• 一、博物馆管理规章制度
会的关系。
• (二)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 博物馆科学研究与整个科学研究事业的外在关系 ➢ 博物馆科学研究与博物馆自身的内在关系
第三章 《博物馆学概论》 马工程 PPT

(三)台湾地区博物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新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馆。
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建设走向高潮。
21世纪,博物馆承担着促进地方文化生活繁荣发展的角色。
大家好
14
第五节 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
一、博物馆的社会使命感上升
二、新型博物馆的出现
大家好
12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博物馆
(一)博物馆数量增长
(二)博物馆发展多样化 (三)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 (四)博物馆管理日益规范化 (五)博物馆协会活动积极展开
大家好
13
• 三、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
(一)香港的博物馆
在服务社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馆藏珍品大多来自社会捐赠。
(二)澳门的博物馆
第三章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大家好
1
第三章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外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当代外国博物馆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
第五节 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
大家好
2
第一节 外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世界普遍的收藏现象
古代世界的收藏现象
亚洲地区 图书寮 佛殿 珍宝阁
大家好
11
第四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
• 一、新中国博物馆的初步发展
(一)改造与整顿时期的博物馆
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严禁文物非法出口;全国范围的抢救性文 物征集运动;建立地志性博物馆。
(二)初步发展时期的博物馆
1956年,“三性二务”;1958年,“三大馆”建设
(三)挫折与停滞时期的博物馆
整体停滞状态下的局部发展
(三)其他地区
博物馆学概论第六讲:博物馆展览

展览档案资料整理与保存
观众评估 自我评估
用展览大纲去筹资 首先在博物馆之友中筹集 潜在的捐助者企业或个人
博物馆等非营利机构及其服务对象一直从 企业和捐资个人的义举中获益。
企业通过这些举动提高正面形象。提高在 经营社区的好感
个人则提高自己的名誉威望、向社会显示 自己支持科学、艺术、历史的努力
Director, Exhibition Design 展览设计部主任
Research Team 研究团队
Exhibition Designers 展览设计师
Editor 编辑
Digital Asset Manager 数字资产经理
团队和时间表 确定那些人加入这个团队 按逻辑次序列出每个人进行的活动和分工 列出每个成员的假期计划 列出一个进度表
展览拆除费用 不可预见费用 看预算清单
预展 做预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展览维护:
开幕式、招待会、教育活动、讲座等 讲解培训 展览维护 展览结束 展览撤展、展品归还、展架拆除 展览评估
展览始终如一 预留足够的油漆、配料、双份说明牌 足够的灯具 完整的设计图原始文件
博物馆馆长、学术顾问、博物馆专业工作 人员、 文物保护专家、平面设计师、摄影
师、教育人员、志愿者、展览合作方、制 作公司、油漆工、木工、保安、电工、灯 光师、编辑、印刷商、维修人员、安全顾 问、财务规划、项目协调人、运输公司等
策展体系
Executive Director and CEO 馆长
Chief Curator 主策展人
Director, Collection Services 藏品管理部主任
Registration
藏品登记员
Collections 藏品管理人员
第四章 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与管理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第三节 藏品征集的范围和政策
• 一、藏品征集的范围
• 藏品征集的范围,主要应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特点来确定。
• 二、藏品征集的政策
➢ 藏品征集政策,是指为完成藏品征集任务而制定的可以依据的 标准或原则。
➢ 征集政策应包括征集对象和范围、征集条件标准、 征集方式方 法等内容,还要规定征集主体的资格,即实施征集工作的单位 、个人的资格。
• 三、藏品范围的扩展
➢ 藏品范围随文物范围的拓宽而扩大,由原来传统的可移 动的物件扩大到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
➢ 藏品收藏也从室内 (库房)管理扩展到室外 (露天博 物馆)管理。
➢ 藏品范围随着文物时限的延长而扩展,由传统的古代文 物扩展到近代文物、 现代文物。
➢ 藏品范围随着遗产形态的扩展而拓宽,由传统的实物拓 宽到包括非实物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非实物的 文化资源。
• 二、藏品的种类
(四)非实物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物资料:博物馆藏品中反映和记录客观真实存在和发生的 现象与过程的文字、图像、 音像和数字记录等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 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 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二)藏品管理制度
• 1.藏品管理规章制度的意义 • 藏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就是对藏品管理工作的要求加以系统化和条 • 理化,是藏品管理各项工作的准则。 • 2.藏品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 • 藏品管理规章制度按工作内容和性质归纳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
类是对藏品科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第二类是对藏品的安全保护 方面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 藏品征集的方法和要求
第九章 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第九章 博物馆观众
第一节 博物馆观众定义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 第三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内容
第一节 博物馆观众定义
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 合体。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
一、观众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博物馆观众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观众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的一种 方法或角度。
思考题
1.试论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公众的区别与联系。 2.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3.试述观众人口学、观众心理学和观众行为学的基本内容。 4. ➢ 博物馆观众定量研究是以若干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并得出描述性解释。 ➢ 两者的区别
二、文献法研究 三、观察法研究
➢ 实施原则 ➢ 优缺点
四、访谈法研究 五、问卷法研究 六、实验法研究
第三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内容
一、观众人口学
观众人口学是运用社会人口学有关知识研究博物馆观众背景状况 的学问,是认识博物馆观众 “他们是谁?”的第一步,内容涉及 以下七方面:
(一)年龄结构 (二)性别构成 (三)居住地 (四)职业结构 (五)受教育程度 (六)参观次数 (七)观众流量
二、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观众心理现象、精神领域进行 的研究。个体观众心理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印象、满意度、 记忆等,群体观众心理主要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 群体的关系,诸如独立与依赖、顺从与叛逆等。
(一)观众动机 (二)观众需要 (三)观众兴趣 (四)观众印象 (五)观众满意度 (六)观众记忆
三、观众行为学
(一)方位判断行为 (二)驻足行为 (三)互动行为 (四)蹭听行为 (五)拍照行为 (六)休息行为 (七)购物行为 (八)赞扬行为 (九)批评行为
第七章 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第七章 数字博物馆
第一节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第二节 数字博物馆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 数字博物馆的独特作用 第四节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状况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一、博物馆数字化和博物馆信息化
➢ 数字化”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纸质文档内容转变为数字文档 的过程。
➢ “信息化”一词指的是 “信息和数字化”,目前在社会公众的 日常言语中往往用作 “数字化”的同义词,因而可以把 “博物 馆数字化”与 “博物馆信息化”看作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 式。
➢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比较 数字化偏向于说明一种技术,比较具体;信息化则偏向说明数字
化后带来的变化与好处,比较抽象。“数字博物馆”可以被视为 “博物馆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较高的发展阶段。
二、博物馆网站和博物馆上网
博物馆网站可以成为数字博物馆的入口形式,却不宜单独称作数字 博物馆。
三、虚拟博物馆
➢ 从信息表达形式看,脱离实物而转用数字化藏品信息叙事就是虚 的。虚拟博物馆可以说是数字博物馆的别称。
➢ 从展品的生成依据看,有些科技类的数字博物馆展品带有一定主 观想象或推理成分,运用数字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 制作出再现 某种自然现象或演示某种科技原理的展品,这类博物馆与其称作 虚拟博物馆,不如称作数字科技馆。
二、发展方向
(一)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1.空间性拓展 2.时间性拓展 3.辅助理解 4.诱发参观动机
(二)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数字博物馆仅仅是实体博物馆的 “翅膀”,而绝不是 “掘人”。
思考题
1.何谓数字博物馆?它与博物馆网站有何区别? 2.博物馆信息化与数字博物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上网利用一次数字博物馆,评价其有何独特作用。 4.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5.你对数字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本的《博物馆学》。 • 2、T•R•亚当姆出版的《博物馆的公民价
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 • 3、G•F•拉姆齐出版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
工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19、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主题是应 对变化:面对经济和社会挑战的博物馆。
• 20、2004年,韩国首尔,主题:博物馆和 无形文化遗产。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21、2பைடு நூலகம்07年,奥地利维也纳,主题:博物 馆与世界遗产。
• 22、2010年,中国上海,主题:博物馆致 力于社会和谐。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
• 第二节、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 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 (一)理论博物馆学 • 1、博物馆学基础理论 • 2、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 • (二)博物馆方法学 • (三)博物馆管理学 • (四)历史博物馆学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1、苏联、东欧 • 1955年,出版了《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 1958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H•A•克诺尔
博物馆学概论

博物馆学概论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博物馆学概论》一、课程名:博物馆学概论二、课程号: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实验课四、学时:51(课堂讲授43 、实验8)学分:3五、教学目的及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熟悉博物馆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探索博物馆课题的能力。
六、教材:自编七、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博物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1.1 博物馆学是一门科学吗?1.2 博物馆学的理论构架及其意义1.3 理论和实践在博物馆的关系第二章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1 欧美日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2 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3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第三章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3.1 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什么是博物馆*4.1 博物馆的定义4.2 博物馆的职能4.3 博物馆的特征4.4 博物馆的类型第二部分博物馆发展史第五章博物馆的历史5.1 博物馆的古代形态5.2 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5.3 近代中国的博物馆5.4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第三部分博物馆专业工作第六章博物馆藏品的入藏流程*6.1 藏品的收集6.2 藏品的鉴定、定名、定级6.3 藏品分类6.4 藏品的登记、编目和管理6.5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规范化 6.6 藏品保管工作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第七章藏品研究与保护*7.1 藏品保护的内涵7.2 藏品研究的特点和方法7.3 藏品保存环境与保护技术7.4 藏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介绍第八章展陈设计基础8.1 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8.2 展陈作业流程和基本原则8.3 总体研究与设计8.4 内容研究与设计第九章展陈艺术9.1 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9.2 艺术设计的条件和方法9.3 一般艺术规律在展陈形式中的运用第十章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1 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2 高新科技在当代展览中的作用10.3 动态陈列的理论和设计思想10.4 动态陈列的利弊实验一:微展策划与制作实验二:模拟评估第十一章博物馆与观众11.1 博物馆观众类型11.2 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11.3 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行为特点11.4 博物馆之友、会员和志愿工作者第十二章博物馆教育与服务12.1 博物馆教育的新认识12.2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途径和方式第三部分博物馆管理第十三章博物馆宏观管理13.1 博物馆宏观管理的特点13.2 中外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第十四章博物馆内部管理14.1 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14.2 博物馆人员管理14.3 财务管理与安全保卫八、主要参考资料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什么是博物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的特征 博物馆的类型
唐• 玉飞天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
一、博物馆(MUSEUM)的词义及其演变
1、中国古代对博物的理解
“博物”:《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博物志》:旧题晋张华撰。仿山海经体,多记神仙方术故事。
一、 博物馆(MUSEUM)的词义及其演变
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 MUSEUM。
这是第一所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往往被博物馆学家视为 近代博物馆诞生的标志。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业余科学家、收藏家、律师,1659 特拉德斯干及其第二任妻子赫斯特,1662,1678,1683
当时在诉讼中,MUSEUM已用来专指那些“储存和收藏各种自然、科学与 文学珍品或趣物或艺术品的场所”,古典时代那种庞大、高度综合性的博 物馆概念已经被分解了。UNIVERSITY(大学),LIBRARY(图书馆), LABORATORY(实验室)
阿什莫林博物馆
阿什莫林 博物馆
3、中译“博物馆”始末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 护、研究、传播和展览。”
有组织的常设性非盈利机构,主要基于教 育或美学的目的,具备专业馆员,拥有、 利用、妥善照管有形物件,并且定期向大 众展示这些物件。
美国博物馆协会(AAM)为博物馆鉴定认证方案制 定的定义。
二、 博物馆的定义
1、为博物馆定义的困难 形态的多样化 职能的多重性 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内涵与外延的历史性变化
二、 博物馆的定义
2、博物馆定义的变迁
主要用于呈现和(或)展示收藏的一栋建筑物或建筑物中的一 处场所。
一家保管某些物件,或通过研究与展示来诠释某些物件的机构。 惊奇之屋,或保存东西的房舍。 特定物件的维护机构。这些物件最能揭示自然现象与人类创作, 能够增长知识,并陶冶、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常设性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拥有编目过的艺术、科学或历史 的藏品,并对公众开放展示。
缪斯是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是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也是丰富知识的 象征。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都将他们 的学园同对缪斯的崇拜相联系,学园中设缪斯神 庙。
一、博物馆(MUSEUM)的词义及其演变
亚历山大博物院
Museion of Alexandria
284 b.c.,将军托勒密在埃及亚历山大城亚里士多德学园的 基础上建立museum。该博物院延续600余年,从地中海国 家招聘了上百名知名学者研究和讲学,实际是一所研究机 构、图书馆及学院的联合体。今天谈到“大学”、“博物 馆”、“图书馆”、甚至“档案馆”的历史时,都要追溯 到亚历山大博物院。 赋予博物馆以科学、知识、教育、收藏的意义,“文化殿 堂”,被视为古代形态博物馆诞生的标志。
周代“天府”、“玉府”;
汉代“天禄”、“石渠”、“兰台”、
“武库”、“上林苑”;
隋“妙楷台”、“宝迹台”; 宋之“崇政殿”、“宣和殿”、“保
和殿”、“博古阁”、“尚古阁”等
《尚书•汤誓》记载:汤灭夏时,“夏师败绩,汤遂从之。 遂伐三俊,俘厥宝玉。”注云:“三俊,国名,桀走保之。 今定陶也。”疏云:“桀必载宝而行。”
1、关于博物馆职能的几种观点:
诺布尔《博物馆宣言》:收藏(collect)、保存(conserve)、 研究(study)、解释(interpret)、展览(exhibit)。如人五指, 独立又统一的关系。
彼得•冯•门施80年代提出合并方案:保藏(preserve)、研究 (study)、传播(communication)。
1)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 2)图书馆、档案馆的常设展览室; 3)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历史纪念物、
遗址、遗迹;
4)自然保护区; 5)科学中心和天文馆。
第二节 博物馆的职能
非全职能型博物馆 non-curatorial museum
全职能型博物馆 curatorial-museum
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复合体
二、 博物馆的定义
2、博物馆定义的变迁
17世纪后半叶,博物馆与传统的收藏所没什么区别, 被看作是一座为了收藏品的安全而营造的建筑。
到1970年,ICOM为博物馆所下定义中还强调以器物 作为主要交流手段的特点。
1974年,第十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哥本哈根定义:
(museum is) a non-profit making,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for the purposes of study, education and enjoyment, material evidence of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统治者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妇好墓出土玉戈
尽管从历史早期开始中国就有专门收藏和保存文物 的建筑和机构,但并没发展出以公共教育为特色的 近代意义的博物馆来。
我们今天使用的“博物馆”一词是19世纪中晚期从 英文MUSEUM翻译而来。
2、MUSEUM的来源
“museum”源于古希腊文mouseion,意为“思考 之所”或“缪斯的宝座”。
19世纪中叶,中国去西方出访、留学者逐渐增多。 他们的游记和随笔中常有参观博物馆的记载,所用名称有
“集宝楼”、“积宝楼”、“禽骨馆”、“画阁”、“军器 楼”等,没有统一的名称。 1867年,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首用 “博物院”一词,但并未普及。 被称为日本博物馆奠基人的田中芳男,据说是他首先假借汉 字,把MUSEUM译成“博物馆”。 1870年以后,博物馆(博物院)一词成为MUSEUM的固定 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