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察编录土描述
土层描述
岩土室外编录一般描述一、土类填筑土:灰褐色、灰色,局部灰黄色,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夹少量碎石(粒径大小约2-5厘米),结构松散-稍密,填土时间超过10年砂性素填土:灰黄色,松散,湿-饱和,粉细砂为主,局部为中砂,约3年前填成碎石素填土:灰色、浅灰色,松散,成分为中风化花岗岩碎石,大小约5-15厘米,约2年前填成粘性素填土:灰黄色,松散,湿-很湿,夹少量强-中风化砂岩碎石,大小约2-8厘米,约2个月前填成杂填土:灰色为主,局部为灰黄色,松散,湿,由煤渣、砼碎块、碎石、砂灰等建筑垃圾填成,粗颗粒大小一般2-5厘米,最大约10厘米耕植土:灰黄色,为粘性土,可塑,局部软塑,含少量植物根茎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含有少量腐殖质和较多粉砂,具臭味,局部夹松散粉土薄层淤泥:深灰色,流塑,含有少量腐殖质和粉砂,局部为淤泥质土或夹松散粉砂薄层粉砂:灰色,松散,饱和,石英质,含少量淤泥,粒度不均匀,局部为中砂粉砂:灰黄色、浅黄色,局部棕黄色或浅棕红色,松散-稍密,饱和,石英质,粒度不均匀,局部为细砂棕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白色,稍密-中密,饱和,石英质,含较多粘粉粒,粒度不均匀,局部为粉砂淤泥质粘土:灰黑色,很湿,软塑,由粘、粉粒组成,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植物,具腥臭味,具光泽,韧性低,摇震反应迅速。
粘土:灰黄、褐黄色,稍湿,可塑,成分以粘、粉粒为主,粘性较强,土质不均匀,下部稍软,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粉质粘土:浅灰色、灰黄色,稍湿,可-硬塑,含少量砂砾,干密度及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粉质粘土:灰黄色,湿,软塑,含少量粉砂,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粘土粉质粘土:浅灰色、灰黄色为主,局棕红色、灰白色,稍湿-湿,可塑,含少量粉砂,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或粘土灰色,稍密,饱和,石英质,含较多粉粘粒粉土:灰黄色,局部夹棕红色,稍密,湿,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砂细砂:灰色,浅黄色,中密,饱和,石英质,含较多粘粉粒,局部为中砂,10.2-11.0米含有铁质胶结物,大小2-5厘米,强度相当于碎块状强风化岩中粗砂:灰色、灰黄色,密实,饱和,石英质,粒度不均匀,局部为圆砾贝壳:乳白色,灰色,松散,大小以2-8毫米为主,最大约50毫米,含有较多淤泥和粉细砂,土质不均匀,局部为中砂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含少量腐殖质,夹薄层状(1-2毫米)粉砂5-15%,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粉土粗砂:灰黄色,中密-密实,饱和,石英质,粒度不均匀,局部为砾砂圆砾:灰色、灰黄色,中密-密实,颗粒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次圆状为主,粒径以2-8毫米为主,最大粒径约50毫米,夹有较多中粗砂,粒度不均匀,局部为砾砂,40.8-41.3米重型动探测试实测击数分别为41、49、53、58、63击,校正击数分别为13、16、17、19、20击。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勘察记录员必备)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一系列相关规范的颁布,对岩、土的鉴定和编录提出了新的规定,描述内容和精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公司原编制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现场描述规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今野外工作的需要。
为了推行和适应现行国家标准,统一规范我院野外描述的程序和内容,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作,保证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准确、可靠,特编制本技术规程。
本规程由总则、岩石描述、碎石土描述、粘性土及粉土描述、特殊土描述和附录等章节组成。
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员的工作职责和常见岩土的鉴定描述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目次1 总则 (1)1.1 一般规定 (2)1.2 量尺记录………………………………………1.3 取样与测试……………………………………………1.4 地下水…………………………………………………1.5 探井验收及编录………………………………………2 岩石描述………………………………………………………2.1一般规定………………………………………………2.2岩石的鉴定与描述………………………………………3 碎石土描述………………………………………………3.1一般规定………………………………………………3.2碎石土的鉴定与描述………………………………………4 砂土描述……………………………………………4.1一般规定………………………………………………4.2 砂土分类与描述………………………………………5 粉土描述5.1一般规定………………………………………………5.2 粉土的鉴定与描述…………………………………6 黏性土描述……………………………………………………6.1一般规定………………………………………………6.2粘性土的鉴定与描述…………………………………7 特殊性岩土描述……………………………………………………7.1 湿陷性土…………………………………7.2 红粘土…………………………………7.3 软土…………………………………7.4 混和土…………………………………7.5 填土…………………………………7.6 多年冻土…………………………………7.7 膨胀岩土…………………………………7.8 盐渍岩土…………………………………7.9 风化岩和残积土…………………………………7.10 污染土…………………………………附录 A附录 B 现场记录表附录 C 触探试验记录表ccgec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1 总则1.1一般规定1.1.1野外描述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基础内容之一,应客观反映所揭露的地层属性和层位的分布,正确记录描述岩土对象的形状、特征及包含物等,为内业资料分析整理提供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岩土勘察编录土描述
H.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 ,可分为好的( RQD>90 )、较好的( RQD=75-90 )、较差的(RQD=50-75 )、差的( RQD=25-50 )和极差的( RQD<25 )。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 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巨厚层厚层h> 1.01.0 > h>0.5 中厚层薄层0. 5 > h>0.1h < 0.1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 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 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 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岩土工程地质编录描述【范本模板】
附录H 岩土描述H.1 一般规定H.1。
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
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H。
勘察野外编录及描述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及描述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 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特别注意点: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ø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ø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类、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刀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①切面粗糙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糙(稍光泽)为稍有光泽。
1(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野外编录基本要求
港口规范野外编录一、土类的描述1、填土: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分层(块石、碎石、砂、一般粘性土、淤泥质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颜色,密实程度,组成成分。
(冲填土、素填土、杂填土)2、碎石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成分,颗粒大小,均匀程度,颗粒形状,密实程度,夹杂物,采取率等。
漂石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块石卵石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碎石圆砾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角砾野外鉴别方法(钻机情况)密实度锤击数N63.5松散N≤5稍密5<N≤10 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中密10<N≤20 钻机较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密实N>20 钻进极困难,冲击钻进时,钻杆、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3、砂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成分,包含物,颗粒形状,粒径大小,均匀程度,采取率等。
类别颗粒配级野外判别大部分的颗粒类似高粱粒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绝大部分类似小米粒过总质量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大部分颗粒类似砂糖或白菜籽粒过总质量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颗粒用目力仅能判别超过总质量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用手捻摸时有类似玉米面或灰尘的感觉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极密实N63.5≤10 10<N63.5≤15 15<N63.5≤30 30<N63.5≤50 N63.5>504、粉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摇振反应,光泽反应,结构构造特征,包含物,采取率等。
5、粘性土:地质成因,地址时代,名称,颜色,状态,湿度,塑性,光泽反应,结构构造特征,包含物,嗅味,斑纹,虫孔,采取率等标准贯入试验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N63.5<2 2≤N63.5<4 4<N63.5≤8 8<N63.5≤15 N63.5≥156、淤泥性土:可根据实验室来命名。
岩土工程地质编录描述
附录H 岩土描述H、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与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与胶结程度;对岩浆岩与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与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与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与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与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与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H、11 对特殊成因与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与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与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与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与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与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与层理特征。
铁三院编录岩土定名描述
潍莱客专定测岩土定名、分层及描述标准素填土:黄褐色/褐黄色/灰褐色等,松散/稍密/密实,稍湿/潮湿/饱和,以黏性土/粉土/(细、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碎石/植物根系/建筑垃圾,堆积时间≤2/2~5/5~10/≥10年,土质均匀/较均匀/不均匀,(碎块)一般粒径5~30mm,最大粒径100mm,(0.0-0.3m为硬化路面)。
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稍湿/潮湿/饱和,以黏性土/粉土/(细、中、粗)砂为主,含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积时间≤2/2~5/5~10/≥10年,土质不均匀,(碎块)一般粒径5~30mm,最大粒径100mm。
黏土/粉质黏土:黄褐色/褐黄色/灰褐色/褐灰色/灰绿色/灰白色/红棕色(固定这几种里挑),坚硬/硬塑/软塑/流塑,土质不均/较均匀/均匀,含白色菌丝/铁锰斑点/零星(大量)铁锰结核/锈色条纹,(细、中、粗)砂含量约10%/含零星姜石/(姜石含量约20%,一般粒径5~20mm,最大粒径约30mm);其中3.2-3.6m为粉土/粉砂/(细、中、粗)砂/姜石夹层/互层,黄褐色/褐黄色/灰褐色/灰绿色/灰白色(针对夹层),姜石含量约50%(需大于30%),一般粒径5~20mm,最大粒径约30mm;(0.0-0.3m为素填土/杂填土,黄褐色,以黏性土/粉土/建筑垃圾为主)。
粉土:黄褐色/褐黄色/灰褐色/褐灰色(固定这几种里挑),稍密/中密/密实,稍湿/潮湿/饱和,(7.5m以下潮湿),土质不均/较均匀/均匀,含白色菌丝/铁锰斑点/零星(大量)铁锰结核/锈色条纹,中砂含量约10%/含零星姜石/(姜石含量约20%,一般粒径5~20mm,最大粒径约30mm);其中3.2-3.6m为粉土/粉砂/(细、中、粗)砂/姜石夹层/互层,黄褐色/褐黄色/灰褐色/灰绿色/灰白色(针对夹层),姜石含量约50%(大于30%),一般粒径5~20mm,最大粒径约30mm;(0.0-0.3m为素填土/杂填土,黄褐色,以黏性土/粉土/建筑垃圾为主)。
岩土的描述示例
新手适用(岩土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岩土工程地质编录描述【范本模板】
附录H 岩土描述H。
1 一般规定H.1。
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
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H。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
5m时,宜单独分层.H。
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巨厚层厚层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0. 5≥h>0.1h≤0.1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
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
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
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
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
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
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H.4.3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
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
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
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
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
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 砂土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
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
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
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
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 粘性土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
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17)。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