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创作与禅--舒象斌
慰藉心灵的乡愁栖息地——读贾平凹新书《心迹》
![慰藉心灵的乡愁栖息地——读贾平凹新书《心迹》](https://img.taocdn.com/s3/m/142b7015763231126fdb1107.png)
是我 义 : ● I 孑的令 最新敞 义集 《 心迹 》
鱼 、J × l H、 占电 、 作 心
化 … … U J l 5 , F
的 腔 渊 商 洛 u 土 爱 我 ,它 i 【 : 我 儿 ‘ 都 写 它 ,它 容 忍 我 从 个 角 度 上0
J I f 地理 、 十 人悄 、 Biblioteka 的清 泉 人找的心 …,
求, 荥 之 清 、 化 之 雅 沾 、
、 I I 泌
^ 殳乡 干 ¨ 农 村 小汝 仃 H 兑 离 火 系 .卜 果 、体 验 活 .他 揶 会跑 l 1 1 1 岂宋
义饨 f 』 I 1 一阵 泥 L 的 芳 息 扑 【
F rm 以 火 的 印
( I J q J I I 艾 … 版 : 2 ( ) 1 6, q - ( = ) J J …版 ) ,
、 H r I 陵大学 虽然
城『 I I ,f I I 干 "
它, 素材 足 么 』 i 谢, 怖怀址J J I 5 幺宽阔 凡是我有 r ・ 成绩 ,址商洛最 允鼓
会 蝻 ,
描 绘 敝 乡的一 部敞 义集 ,l ~奔 r 富, 燧 材 尔 , ・ 包 商 州 } J J 求 、商 州
、
溢 往 作 品 I 『 _ 求 l : 人 觉 f I 感直挚 ,
仃 人文 景 . .f 1
沟 一 以 及 父 岂
j 1 . ’ ‘ I f , 说 ,这
《 州 求 》 、 《商 州 义 求 》 t t 叙
的大 的故 乡址似 褂
拙 的 .即使
_ r
f l r l 乡商州 的 f l 川l 水 水 ; 《说
人 已 【 J ! l j 叙_ r 、 ” 1 少t } ‘ I I 寸
短文两篇蝉汇总课件
![短文两篇蝉汇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e9a0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8.png)
人物塑造
鲜明的人物形象
短文两篇蝉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刻画,使人物形象跃 然纸上。
人物性格的刻画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 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值。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自己的
生命变得更加精彩。
03
短文两篇蝉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01
02
03
简洁明快
短文两篇蝉的语言简练, 不拖沓,直接切入主题,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描 绘,使语言更加形象化, 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感谢观看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意义
01
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依然努力地生活,引发我们对人生意
义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人生价值
02
通过蝉的生命,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
有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人生选择
03
蝉的生活方式启示我们要勇敢地做出选择,不畏困难和挑战,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对社会的反思
富有节奏感
短文两篇蝉的语言抑扬顿 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 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在短文两篇蝉中运用了对比 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描 写,突出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
表现力。
象征手法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将抽象 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细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
探讨贾平凹的散文
![探讨贾平凹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801a9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8.png)
探讨贾平凹的散文贾平凹的散文充满禅趣,大凡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写得玲珑剔透,充满灵性,令人读之,爱不释手。
本文试就贾平凹散文的这一特点作一探究:谈《白夜》,散文写了自己在秦岭山区的的一次奇遇,描写了雪封山村的奇景,在自己困惑之时,通过和山村一位老教师的交谈而明白了山民纯朴自然的生活的道理,透露出自己的的无知和羞愧,反映了对山民那种顺其自然返朴归真生活的赞美。
作品写在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初时期,秦岭深处的山民扔处在那种小农经济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十分明显,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使山民内心平静而知足,人们的内心尚无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贫与富的差距尚无明显形成,人们对物质的欲望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而保持着纯朴而原始的状态,从现在看来,那简直是一种道境,是哲人所鼓吹的理想境界,因此,这些奇异的生活使贾平凹的散文充满禅意,给人一种宁静的思索,从而给读者一种启迪。
《钓者》,我看了一遍就有了深刻印象,奇怪的人奇怪的行为,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好奇心驱使下我终于获得了答案,作品反映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作家们内心的困惑,迷茫,无奈,反映了时代对人的压抑。
文中奇人的独钓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容易使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和柳子的《江雪》不是形的相似,而是神的相似,《江雪》本身就充满了禅味,江雪》诗的禅味在那里呢?一是,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
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
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二是,诗化了修炼自我的艰难。
渔翁独钓寒江,显然意不在鱼。
朱子刑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
”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那呢?应该是一种启迪: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
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
![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0d2a56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2.png)
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月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
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
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
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
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二、《爱的踪迹》《爱的痕迹》是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平凹。
三、《心迹》《心迹》是贾平凹的一部散文集,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使他的散文折射出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四、《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贾平凹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多有童心叙写。
而在这种童心叙写的背后,体现的是作家对于生活独到、深入的思考。
其散文也就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作家不凡的审美追求。
其美学特征表现在细节描写、结构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五、《坐佛》《坐佛》是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内容丰富,不仅尽心袒露所行所思、所爱、所痛,且篇篇可见其大情怀、大智慧,可见其古朴的性灵和古雅的趣味,文字朴素而有韵味,老到精粹,从容不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六、《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集《朋友》虽是他众多作品之一端,但所选文章,集中了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写人之作,其质不言而喻。
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
![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35896e250066f5335a81215e.png)
பைடு நூலகம்
于平凡 中洞见生命 的真谛
浅析 贾平 凹散文 中的哲理叙事
侯业 智 史丽琴 ( . 1 陕西省延安大学教务处科员 ;2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三中学 760 ) . 100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给 人 的 阅 读 感 受 是 他 与 自然 的亲 和 、相 通 的 关怀 中 ,贾平 凹 深深 投入 了 自己的情 感 ,将历 史 记忆 与人 格信 念 融汇 在平 凡常 见 的物件 中,从 而 发现 种种 被人 们 忽视 的深 厚哲 理 ,再用 这 种哲 理去 反观 人 生和 世 界 ,使他 艺术 化 的人格 建 构和 理想树 立深 具 说服 力且不 囿 于传统 的训 诫说 教 。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真 正 具 备 独 特 的 艺 术 品 格 和魅 力 ,始 于 他 的 “ 州 ”系 列 ,在这 些 以家 乡商 州 为叙 写原 型 的散 文中 ,贾平 凹 商 将在 商 州世 界 中生长 的淳 朴 乡 民的精 神特 征 ,通 过平 凡 的事件 加 以表 现 。在 日常 生活 的琐 碎记 忆 中 ,陈 列 了乡 民在数 千年 儒道 文 化濡 染 下形成 的珍 贵 精神 标本 、承 载 于质 朴 言行 中 的人文 因 子。 商 下了不解之缘,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政治的烙印,散文 “ 州三 录 ”系 列散 文展 现 的商 洛大 地 的风 俗 民情在 很 大程度 上 商州 又录 》中 的小妞 儿 在很 长一 段 时间 内遵循 着建 国初 “ 三大 家 ” “ 事一 物一 理 ” 的写 寄寓着 贾平 凹对于 人 生 、 自由的理 想 。 《 作程 式成 为政 治话 语与 政策 理论 的图解 手段 ,传 统 散文 在 主流 意 眯着 眼睛对 着 太 阳耀新 生 的热 蛋 ,作者 借 以表 达 的是 乡 民对 新 生 陋 识形态 的 “ 正 ”下 已经失 却其 涤 荡心 灵 、陶 冶情 操 的初衷 。2 希 望 的尊 崇与 珍惜 ;在 极 小极 简陋 的 “ 室 ” 昏暗窄 小却温 暖 安 纠 O 妥 ,无 害 人 之 煎 熬 , 亦无 被 害 之 惶 恐 , 男 的 有妻 ,妇 的有 夫 , 世纪 9年代 以后 ,伴随 着 强势政 治 话语 的退 出,作 家文 人 的社 会 O 夫妻 有 子 ,有 酒 且饮 ,无 酒 清 谈 ,随 形 适 意 ,其 乐无 穷 ( 《 陋 地位 和社 会角色 在 由 中心移 向边 缘 的 同时 ,也 获得 了 巨大 的个 体 独立 性 , “ 文格 ”的 自由使 作家 敢 于大 胆抒 发 自己的真 实情 感 。 室 》 ) 。主人 在这 种看 似 不 自由 的陋 室 中舒 张 着 自由的个性 ,而 贾 平 凹便 是鲜 明 的一例 。他 的散 文 总能 在平 凡 的 山水鱼 虫 、人物 许 多人 在 明亮 奢华 的豪 宅 中却 蜷缩 着受 缚 的灵 魂 ,在这 种不 自由 花 鸟 的绘 写描摹 中,发 现潜 隐于 其 下 的生活 本质 ,从而 将其 归 穴 的 自由 , 自由中 的不 自由的辨 证关 系 中 ,显 现 的是 作 者对 自由精 为一 定 的 哲 理 阐发 出来 , 凝 聚 了他对 自然 、生 命 、社 会 的 独特 神 的全 新 理解 和独 特诠 释 。没 有对 山野 蛮 荒 的平淡 、山地贫 瘠 的 体悟 ,在感 性 的艺 术呈 示 中又 闪现 着理 性 的光 晕 。正如 贾平 凹 自 抱 怨 ,他们 只 是 自在地 生存 ,在平 凡无 奇 的生 命过 程 中演绎 自己 己所说 : “ 赫然 的寓意 往往 产生 于 极平 易 的事物 里 ” 。从极 不起 对 人生 最朴拙 的见 解 。 “ 商州 系列 ”是贾 平 凹散 文创 作成 熟 的标 志 ,但其 后贾 平 凹 眼的事 物着 笔洞 见深 刻 的哲 理是 他 的艺 术 内蕴发 掘 方式 。他 的散 文 取材 似信 手拈 来 , 自然成 趣 ,但 从他 笔下 绣上 绿 苔 黑斑 的 “ 丑 的眼光 逐渐 由城市 转 向乡村 ,以悖 逆于 都 市文 明 的视 角审视 人 性 石 ”、孤独 地倚 墙 而栽 的 “ 小桃 树 ” 、沙滩 上被 游 人一 脚踢 开 的 在 物质 欲望 熏 染下 呈现 出的 阴暗与 卑琐 。他 敏 感地 意识 到现 代 文 “ 一只 贝 ”等平 凡 之物 中 ,我们 可 以领 悟 出他对 自然 的崇敬 、对 明在发 展人 的 自由的 同时也 压 抑着 人 的 自由生 存 ,而寻 求一 个独 相 容 ,在物 我 的对视 互感 中 ,达 到 了~种 忘 我 的统一 境 界 ,他 的 文章 是 他性 情 的书写 ,心 态 的外 现 、才 思的挥 洒 。不 似 阅读余 秋 雨 的文 化散 文 ,读 者 需要 付 出 巨大 的心力 去 获得 与作 者相 近 的历 史文 化 感悟 , 由于 历 史 的厚重 与 创痛 而使 人 的思想 负 重 ,因此 难 免 带上 一丝 夹杂 了情 感预 设 的心 境去 体 味文 章的 内蕴 。读 贾平 凹 的散 文 ,我们 仅 需平和 地 倚栏 独 坐 ,手 中一杯 香 茗 ,耳 问幽 幽蝉 鸣 ,在安然 详和 的氛 围 中体 味 人生 的真谛 。 中 国当代 散文 与其 他文 学 样式 一样 ,在诞 生之 初 就和 政 治结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19c1da5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9.png)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导语:贾平凹散文以纤细的文笔、朴拙的语言、玩赏的情致,述说着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散文的气象与胸襟是研究当代小说家散文的一个重要文本。
一、忧郁的灵气贾平凹散文浸染着忧郁的灵气,病态的忧郁与做作、病态的旷达与淡泊,一种先天与后天催变的精神叹息症。
“我写散文,多是心绪不好的时候开笔,病中及病后,也就有了另一批散文。
”哲理、风情、世相的散文呈现着病态的缠绵撒娇状。
“贾平凹的写意之作,不外乎故作稚拙状,行文扭捏如水、道出一点点小哲理,文风纤弱做作;风情之文,贾氏得心应手,上下起伏,颇具大家气象,只不过在他感觉良好恣肆汪洋的风情中,多的是文人笔墨,少的是坚实体验。
眼光缥缈、顾盼生姿,用意不用力,终觉浅薄。
”近年来,贾平凹一直倡导大散文(美文),也在试图把这种霉变的蛋黄孵化成雄鸡,但也无奈其病斑块块,雄鸡破壳终成梦幻。
他扩展着散文写作的范围,总想穷极物理、格物致知般地把一切都揽而入文,写作的野心演绎成了逞才使气的张狂、一种文情才思的宣泄喷涌,只可惜其文人气太浓,清朗的题材也总是濡染着道学的酸腐气。
贾平凹散文纤细绵软,缺的是嶙峋的骨骼;琐碎芜杂,乏的是天地清正之气的贯通。
他在哲理的诱惑中来悟道得法,究天际,察人事,味道单一,模式相同,就连其本人也感到“老在尾巴处引出一个什么哲理来,我已经腻透了”。
在忧郁中,他的散文走向了朴拙憨厚的内敛。
在憨拙平淡无奇的散文题目下,他积聚着能量,开阔着散文写作的胸襟与气象。
诸如《桌面》《燕子》《门》《未名湖》这些俗见不花哨的文章题材,硬是要腾挪跌宕写出万千气象来,这是贾平凹的过人之处。
他在散文创作中较劲儿的似乎不是什么题材的新颖独特,那是雕虫小技,而是要以此锻打自己“穷极物理,万事皆可入文法”的意蕴,开掘深度与视角观照的穿透力与敏感度,他追求的是浑朴敦厚、苍茫沉郁的原生态。
朴拙既使他的散文创作突出重围,又使他的散文少了节制的爽净,多了患漫的伪拙,被林贤治称之为“一个在阴影下写作的作家”,阴气森森,大拙实巧,静态颓废,消极无为,妖妖道道。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ca1bd6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f.png)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其中,贾平凹散文所营造出来的意象之美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或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所营造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之美自然景色是贾平凹散文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他的笔下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例如在《白银时代》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六盘山的雾气、绿树、山峰,这些细节描写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心醉神迷之感。
另外,在《北去》这篇散文中,贾平凹描写了一场雪的降临,他的笔触仿佛给雪赋予了生命,它们在书中跃然纸上,被读者所感知。
这些自然意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神秘和宁静,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美好情感。
二、物象意象之美另一个常见的意象类型是物象意象,这些意象常源于具体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贾平凹在《河岸寺》中,通过猴子的形象,表现出了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而在《胡同里奔跑》中,则通过对石头、老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这些物象意象的构建,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情感,感受到身边真实生活的细节和光影,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人物意象之美人物意象则是表现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意象类型。
贾平凹的散文中,人物意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例如他笔下的“老奶奶”形象,既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而江小白这个草根歌手,则体现出了坚持梦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特征。
这些人物意象,常常能够通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了对自然、物象和人物等多个层面的刻画与把握上。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fe05df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9.png)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1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中说:“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c1006e276a20029bd642dc4.png)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空灵·幽静·简淡——贾平凹散文禅意美说略
![空灵·幽静·简淡——贾平凹散文禅意美说略](https://img.taocdn.com/s3/m/d2cadc8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7c.png)
作者: 杨振雄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3页
摘要: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到终南山参加禅学训练班,"跟一位禅师学禅". (《四十岁说》)他推崇《清源帷信禅师语录》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把它手书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墙上.。
浅论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浅论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978c05a8114431b90dd8be.png)
浅论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作者:柳棒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5期(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摘要:本文主要以读者分析的方法,从贾氏禅思散文对自然的描写,对人生的沉思,及其审美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禅理。
禅思散文的写出离不开贾平凹生平的经历与心灵的沉浮。
人生都会自然分成几个阶段,贾氏散文同样是作者不同时段感悟的结晶。
1988,是分析其散文的分水岭。
用禅入文,禅韵悠扬,禅理禅韵势必给读者,给现世带来某种程度的观照意义。
关键词:自然禅思;禅的美学;现世观照贾平凹这个名字已经在当代文坛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
很多评论家都写过文章分析贾平凹的禅宗意识,然而研究对象却并非准确。
笔者认为,相对于贾平凹的小说来说,最为直接体现禅理的是他那几百万字的散文。
写佛,贾氏散文为什么会与佛有关呢?笔者认为,一来,贾氏是从乡土作家转型的,乡土与自然大可等同,农村的生活,农村的文化必会对读者形成影响,佛关照自然,作者与佛“接触”定会不少。
二来,人生的无常与苦难,最能使人与宗教接近与投合。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在无法忍受剧烈的身体疼痛时,开始研读佛经。
丰子恺在家庭亲友相继去世时,接受佛学无常之说。
无独有偶,当代优秀作家史铁生面对人生劫难时,同样是一头扎进了佛教。
试问,贾平凹在散文中大发禅思,难道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式的聊天吗?文章是作者心灵的显现,这么些个作品与作者是离不开的。
作者生了一场大病,又遭遇了家庭离异,加之《废都》风波等,作者的心灵定是有所波动的。
同时作者的心灵还有一个升华,前进的过程,这一切只能由笔者从作品中窥见。
佛“以心传心”式的心灵证悟,无疑大受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欢迎,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
贾平凹阅读广泛,再加之受苏轼,川端康成等大作家的影响,便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体悟日常生活的真挚,发掘当下之美。
这种禅思理趣集中的体现在贾平凹散文名篇《对月》之中。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出了他的发现:月的圆缺变化。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https://img.taocdn.com/s3/m/b1ca9fc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7.png)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第一篇: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散文新秀。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
贾平凹的散文立足于生活之中,其间既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又包含了对自身独特经历的反思。
而这种反思自然而然地贯穿其散文之中,风格诙谐而充满禅意,又能引发读者哲理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是丰富的,这种思考既在于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包括着对于周遭事物、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一为整体的观点无疑是高明的、深刻的。
贾平凹的散文,给人的阅读感受是他与自然的亲和、相通相融,在物我的对视互感中,达到了一种物我的统一境界。
他的文章是自我性情的书写,心态的外观,才思的挥洒。
不得不说,贾平凹将禅意与哲学反思相互交融,给人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他也以幽默和讽刺将社会黑暗的一面摆上台面,直击现实,追求一个自己心里的纯净世界。
归根到底,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是建立在他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纯净社会的向往上的。
一、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特征(一)源自生活的生命意识贾平凹的散文源于生活,虽然其中不乏日常往事,平淡言语,但却并不做过多的理性阐述,反而更切合于人生而有之的直觉,通过本身强大的发现力和观察力,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发掘扣人心弦的神秘场景。
但是,就是在这种神秘与朦胧中,却依旧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容,一种需要深入体会,细腻感悟的哲理内容。
诚然,这份神秘与朦胧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快感,但贾平凹亦从未将文字作为宣泄情感的工具,反而将文字的魅力发扬光大,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深切的情感隐含着最超然的哲理。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造就独特的艺术气韵。
其所以充盈正来自他顽强的主体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从本身出发,缘生命而行,贾平凹朴实的言语间支撑起的是一片天地,一片由人类原本的生命思考组成的一片天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学设计2课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学设计2课时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c0a781f121dd36a22d8227.png)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3.交流成果.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⑤月亮是个好.—“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第二课时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1.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4.交流成果.明确: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5.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四、课外探究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资料宝藏】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3-),原名贾平娃(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陕西丹凤人.上初中时“文革”爆发,因父亲的原因全家受牵连,中途辍学在家务农,后还在建筑工地从事过重劳动等.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78年以《满月儿》(上海文艺1978.8)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1980年调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起任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贾平凹是个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腊月正月》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又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二月杏》、《好了歌》曾因“不健康倾向”而遭批判,上世纪90年代初又因小说《废都》中过多的性描写而引起争议.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陕西山村的普通人为题材,抒写恬淡的生命旨趣.自“商州系列”起,从历史的深度展现陕西秦川地区的古老民风,旨在向商洛文化寻根.近来作品的文化意识渐浓,离民间乡土渐远.他的文笔纯熟流畅,有很强的语言把握能力.2.悠悠千古月款款赤子情——读贾平凹的《月迹》.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写月迹并不稀奇,苏轼早就写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幽幽静静,缠缠绵绵.而像贾平凹这样写得如此别致的却不多见.其奥秘何在?从描摹手段来看:一是拟虚为实,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的圆便满盈了”.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她,还装在了酒杯里,落在了小河里……如轻盈飘逸的少女,又像是淘气调皮的小男孩,可触可摸,有情有意,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虽是镜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却是全无虚无空幻之感.二是虚实转换,虚实一体.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娥、玉兔等虚拟物象的掺和,又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又奇妙了.这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合,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也改变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对象的传统审美方式,而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读者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三是虚实相生,一箭双雕.作者将嫦娥比三妹,或者说是将三妺比嫦娥,让三妺也拥有月亮,并为这种拥有而自豪.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交织于“漂亮”这个立意上,使空灵的月亮美得实在,美得真切了,也便现实的人儿美得神妙,美得飘逸了.古往今来,大凡写月者,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覊旅怀乡之情;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流逝……而在本文中,全然没有这许多的沉重复杂的情和意.有的只是一种轻轻松松的童心与童趣,以及只有这种童心才拥有的纯真与美好.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真切的心理历程.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然后适时地来了个跌落反转——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亏了,缺了”,末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作者将一种心理情绪交织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过程.可以想象,伴随着穿衣镜上的月迹的出现,从一道白光——半圆——满盈,再到亏了——缺了——全没了,这样一个月迹移动的过程,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而这种心理过程则完全是因为痴情与专注,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到了葡萄叶丛上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跌落反转,递相翻进,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伴随看孩子们追月寻月的天真稚嫩的足迹,读者和孩子们一同发现了那娇美的月亮在水中,在空中,在眼里,在心里.“玉玉的”,“满满的圆”.她属于院落、竹帘,属于桂树、葡萄叶丛,属于小河、沙滩,属于三妺,也属于所有的孩子.她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拥有.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柔与安宁的美!无处不有的恬适与雅静的美!谁不想追求这种美的圆满?谁不想拥有这种美的纯净?作者的用意恐怕也就在这里.真是入于孩童而又出于孩童了.3.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李晖旭).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还有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更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辨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月迹》收入的是作者1980年前后的作品.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世态的反复多变,人情的冷暖无常等等,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茫的痛苦”.“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由于对庄子、陶潜、苏轼的喜欢,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的观照,而不应加入其中,汲汲于得失,与世风时观相俯仰.”所谓超脱、达观,“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遗世独立”,而是对生活的加倍热爱,一种更深沉的执著.因而,在《月迹》中,作者虽然有时也表现出抑郁忧伤,但旋即能解,旋即能悟,从主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而这些又都被溶化并沉积在《月迹》所展示的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中,这种意境首先表现在作者给我们营构的一些禅意充盈的意象营中.一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群月的意象.佛教中常以月来喻世界与本性清净,是心“无念”的具体体现.贾平凹以月来构筑他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来表现他对“静虚”的审美追求.在他的笔下,总是月下的空明,是“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儿俗韵”的空灵之境.有真实的“水中月”之境:“月亮又上来了,月在水里,看得见那黑脊梁的在星群中间游行.”也有似真非真的水月之境:“果然,石崖走过,看见前面一色白茫,上接月空,漠漠不见源头,下注深谷,蒙蒙亦不辨终底.月下看不见那水气的五光十色……满世界只有一个乳白色的谜!”④还有直接取自禅宗的月境,比如《月迹》中的一段:“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我们再看《住持禅宗语录•圆瑛江法》之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又有:“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贾平凹正是妙悟了此中禅意,并将他的参悟,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给读者.这种参悟,少了禅的神秘,少了玄奥,在对月的追寻中,展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禅理.我国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写月.李白的诗文中,月的形象明丽、亲切,情意深长.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的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还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而王维的笔下,月的形象皆明净清冷.“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这月是发着清辉的清冷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月是空静的月;而《白石滩》中的月如浣洗的轻纱,有些虚无缥渺.贾平凹笔下的月则是淡淡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这样的月是可以融入一切的.而静虚村中的月下之景更是一种自然的、质朴的虚静之境:“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而《夜在云观台》中的月更有一种脱俗的禅味:“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破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在禅房里赏月,品茶,观竹,使我们想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份宁静,那份超然.贾平凹吸取了李白的达观,王维的超然.李白的月达观,而贾平凹于在达观中更多了一种虚静和进取.王维是用晶莹明净的月亮来喻自性清净,一尘不染的,但他的月多了一层出世的清冷.贾平凹的月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月亮是亲爱的,月亮有时也是不可摸透的;使我为渴望着探索到它的秘密而被折磨着,悲哀着.”。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艺术及写意性分析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艺术及写意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da0c02650e52ea551898b2.png)
鉴赏贾平凹散文的语言艺术及写意性分析马雪莹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创作领域有名的散文家,他在总结“五四”时期文学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对文人创作意识审美进行了创新开拓,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即强调散文创作的意境、感情和审美。
文章从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审美意象、艺术特色几个方面对贾平凹散文语言艺术和写意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语言艺术;写意性贾平凹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中注重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素养,调整自己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不断调节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对生活的认识。
贾平凹认为在新的发展时代,散文的创作不能出现假大空的创作倾向,要注重散文创作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美感。
这种散文创作理念的提出提升了散文创作的艺术化美感,加强了文学创作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贾平凹散文的艺术思维方式想要了解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了解和把握作家的创作艺术思维,并深入理解作家艺术创作的意义。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从小养成了一颗羞涩、孤独的心灵,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尤其注重对人心灵变化、个体创伤经历的刻画,他的散文创作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面貌格外注重,同时也能够将自然事物赋予人性化特点。
贾平凹对外界事物的独特敏感和超强的捕捉和想象能力使得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具备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对社会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的感知。
另外,贾平凹拥有感应式的思维,在创作中强调自然和人类、人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即“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体现。
这种达到精神境界的文学创作要求他的创作要超脱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虚静态的文学创作境界,即以自己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外界的各种事情,做到宠辱不惊。
二、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意象特点意象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主客体审美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互相感知和互相同化双向交流的过程。
在作家散文创作中体现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创作中,审美意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寄托了作家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个人理想追求。
朴质率真情韵醇沉稳清淡品悟深——贾平凹散文赏析
![朴质率真情韵醇沉稳清淡品悟深——贾平凹散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36062abcd126fff7050bc4.png)
柔 和娴 静 ; 到 湖 心 , 船 儿 自 船 任
在 , 闲而 宁静 。 然人 在 划 桨 , 悠 虽 水 中 现 波 纹 . 致 生 动 的 动 作 描 细 写却 反衬 了湖的 平静 . 营造 了 一
种 宁静安 适 的氛 围。
来 , 们 紧挨着 . 起 落桨 , 我 一 一起 用 力 , 首 翘起 来 , 尾 似 乎 就 船 船 要 沉 了。但水 终 没有 涌进后 舱 。 我们 身 子深 深往 下落 , 好可 以 正 平 视 那 湖 面 。水 和 天 并 没 有 相 接 , 着 的 是 一 痕 长堤 , 边 密 隔 堤
来 ,波 纹 就 不 再 是 光 洁 的 弧 线 .
太 紧 , 现 月 圆 月缺 , 们 永远 出 它 的天是 天 , 是水 , 年万年 。 水 千 我 还 要再 想下 去 , 突然 一 时万念俱
一
、
交代 环 境写静 。 季 , 秋 天
成 了跳 跃 的 曲线 ,像 书 写 的外
文, 同时 有一股 麻酥 酥 的滋 味袭
上心 头了 。桨继 续划 动着 , 落 起
没有声 息 , 无数 的漩 涡 儿悠悠 地 向 四边 溜 去 , 得 可 爱 , 柔 腻得 可 爱, 妻用 手 去 捉 拿 , 一 次 也没 但
有成 功 。
灰 , 白得 如 这 天 , 空 如这 水 一 般
的 了
划 了两 个钟 头 。 面上依 然 湖 没有第 二 只船 .一切 都是 水 , 灰 灰 的 白白的 。我 一 时想作 些诗 。 来形 容这 水 的境界 。 无论 如何 却 想 不 出 来 。我 去 过革 命 公 园 的 湖 ,那 水 里有 了绒 绒的绿 藻 , 绿 得 有些 艳 了 : 去过莲 湖公 园 的 也 湖 , 里 生 了锈 红 的浮 萍 , 那 红得
阅读指津
![阅读指津](https://img.taocdn.com/s3/m/2a08d4be48d7c1c709a14541.png)
阅读指津作者:潘世流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11期【阅读指津】曾有文学评论家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个性语言,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散文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以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贾平凹这篇散文《明月清泉自在怀》借名作书写生命体验与感悟,其中的语言和结构等都处理得非常精妙,读来如沐春风,畅快淋漓。
一篇优秀的散文所写的内容,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盘散沙。
这篇散文以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循序渐进的认识与理解为线索,直观展示了一个阅读体验认识的完整过程。
文章层次十分清晰,主题十分明确。
作者少年时期,对王维的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但不知其深意。
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这首诗,认为自己有了一种看透红尘纷争的超脱心态,但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理解。
中年时期,真正悟出了其中哲理,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保持独立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作者逐层深入地发掘出了文章的内涵,引动读者入情入境产生强烈共鸣。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曾这样说过散文创作“其得于阴与柔之关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
”意思是说,文章具有阴柔之美,如旭日东升,如风如云如霞如溪,如水的波纹,如玉的光辉,如呜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空。
要解读出散文如此的阴柔精美之妙,就要从品味语言开始。
领会语言,才能读懂其中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那本文有什么特色值得我们再三玩味呢?思辨哲理。
精彩的文题就像电眼美女般具有摄人心魄的奇效,令人过目难忘。
这篇散文的文题就有着夺目的光辉。
让我们来看看,读过高一的同学,相信一定会读到苏轼《赤壁赋》中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论贾平凹散文
![论贾平凹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2a1acd4028915f804dc225.png)
目录引言 (1)1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 (2)2 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 (3)2.1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 (3)2.11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 (3)2.2鼓呼散文的“真”与“美”:回归真情塑造意境 (5)2.21 真情的回归 (5)2.22 意境的营造 (6)2.3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 (7)2.31 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 (7)2.32 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 (8)3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9)3.1题材包罗万象 (9)3.2“杂交优势”独特的小说式写法 (9)3.21 典型化的人物性格 (9)3.22 情节化的叙述结构 (10)3.23 细节化的题材内容 (10)3.3语言拙朴细腻真挚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
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结集为《月迹》、《爱的踪迹》二书出版发行,从而使读者有可能比较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
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
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自80年代以后,他创作的散文达二百多万字,影响之大亦少有人与之匹敌。
其散文题材宽泛,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语言质朴而蕴含真情,多从小事着笔,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
在自然淡雅之外又有着别样的气韵,追求大气度、大气派。
90年代初主编《美文》杂志,弘扬大散文理论,大大冲击了中国散文界。
范培松说:“散文园地里有了你就别想太平”。
一时间褒贬不一,严肃的评论与热闹的炒作百音皆作,孰是孰非难成定论,但贾平凹在散文界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1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贾平凹生于江汉之侧,长于商洛大野。
贾平凹的禅宗意识及其散文的禅宗韵味
![贾平凹的禅宗意识及其散文的禅宗韵味](https://img.taocdn.com/s3/m/b8d2f26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b.png)
贾平凹的禅宗意识及其散文的禅宗韵味
李斌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6(000)07S
【摘要】本文主要剖析了贾平凹创作思想中的禅宗意识和散文中的禅宗韵味。
其散文所呈现出的浓郁的禅宗韵昧。
蕴含着深邃悠远的文化意蕴.是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文化人格的重现。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贾平凹散文的禅宗韵味
2.禅韵清远诗味空灵--浅谈禅宗对诗歌"韵味"的审美启发
3.“杂交”的优势——论贾平凹散文的小说韵味
4.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5.诗意与韵味:冯至和贾平凹散文语言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创作与禅--舒象斌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与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011529 舒象斌指导老师刘昕华【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学的影响。
他作为创作主体,不仅在写作之外有意追求禅学内在精神,渐修个体内在心性情趣,在写作之中更是有意无意表现禅学理趣及美学追求,因此我们从他的散文的内在精神和外层质表都可以感觉到浸润着的盎然禅味,也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显得灵动优美、充满智慧。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创作禅贾平凹自70年代末走上文坛就一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他是个多产的作家,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
小说是他耕耘的重地,并给了他卓越的声誉,而散文这一传统文学园地也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他在《读张爱玲》一文中说:“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1]这话用来概括他自己的散文也是恰如其分。
因此有人称他的散文为“大散文”、“美文”,在笔者看来,这“大”、“美”就在于他的散文“佛道气”,特别是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禅”的精神和美质:意境淡泊深远,词句朴素古拙,富有意味,同时还充满神秘感和智慧性。
一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道家玄学、儒家心学融合而成禅,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众多文人。
在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则是受禅文化影响较突出的一位。
生活中,他与佛门禅师多有交往,且时读佛经,此非他信仰佛家所有观念思想,只不过是通过佛学的浸润熏陶来修养个人性情,养成一种超达旷远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以及作为写作的需要。
有人说,“平凹”二字本身就是禅意盎然,那么贾平凹把“平娃”改成“平凹”不仅凸现的是亲切平和,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禅味的热爱和追求,自然,他把文集取名为《静虚村散叶》以及把书斋名为“静虚村”也可应证这一点。
其实,这种禅味追求更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散文里——捧卷而读之,可感觉散文里饱含着禅意禅趣,一篇篇如出淤泥的莲花,不染尘俗,晶莹剔透。
贾平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骨子里浸透的是农村里的安谥和自然。
因此,他自然不适应现代大都市的喧嚣浮躁、物欲横流,只钟情于农村乡下冲淡平和的自然。
于是,他蜇居于城市清静的角落,寄情他的“虚静村”,清守静笃,追求心灵的那份清静淡泊。
常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心灵的再现。
贾平凹的散文正是体现了他这样的心境和性情。
他在《生活一种》中有这样的描述:出游踏无名山水,省却门票,不看人亦不被人看,脚往哪能儿走,路往哪儿,喜瞧巉岩勾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硬。
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遂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
归来自有文章作,不会与人同,既可再次意游,又可赚几个稿费,补回那一双龙须草鞋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353.养生不养猫,猫狐媚。
不养蛐蛐,蛐蛐斗殴残忍,可养蜘蛛,清晨见一丝斜挂檐前不必挑,明日便有纵横交错。
复明日则网精美如妇人发罩。
出门望天,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朝露落雨后出日,银珠满缀,齐放光芒,一个太阳后无数个太阳。
墙角有旧网亦不必扫,让灰尘蒙落,日久绳粗,如老树盘根,可作立体壁画,评剧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这种亲近自然、追求淡泊的心境得益于禅宗心法,它使人生处于随遇而安、随缘是任的状态,从而充满了自由,充满了艺术。
贾平凹在《黄地宏散文集序》说:“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如果人要进入高的审美境界,媒介就得是淡泊平和的心境了。
”[1]由此可见,“淡泊平和”不仅是贾平凹追求的生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人的一种心性情趣,是对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
禅家有“空故纳万境”之说,古人又云“是以陶钧文字,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2]因此可以说贾平凹散文里的审美境界的滋生得益于他虚静淡泊的心境。
“虚空”来自于静,而“静”对贾平凹来说就是所谓的“寂寞孤独”。
“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3],“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独,孤独则是文学的价值啊”[4],这是贾平凹自己作文的真实体悟。
“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沦于就事论事;要静,静以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
”[5]可见寂寞虚静的心境是他散文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心理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禅意盎然自由灵动,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贾平凹还多次强调“禅就是平常心”,修禅就是养成一颗“平常心”,即“做平平常常的人,过平平常常的日子”[6],不执不固,不在意尘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经意人生的得失。
他在《黄宏地散文集序》中说平常心是参禅用语,是“一种不经意的疏庸的,似乎无为的状态”[7],“如果引进散文创作必然会有新的境界”[8]。
自然,拥有这样一颗“平常心”,心境才能淡泊虚静,作文时才能摆正自已的姿态,从而写出一篇篇充满个性、真情又没有矫饰,没有做作,没有贵族气的优美散文。
正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贾平凹在散文里形而上地构建了禅意的意象世界和空灵阴柔的意境。
有人说贾平凹的人文取象是“月”,且表现了“月光”的阴柔气。
索其散文里的意象,除《月迹》、《月鉴》、《对月》等篇里的“忧柔的月光”外,还有山、兰、梅、文竹、风竹、落叶、冬花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含“阴柔之气”。
当然,贾平凹的散文境界也有不少阳刚之气的飞动和逍遥,但整体氛围上被这种婉约精微的气象笼罩着,真可谓极尽“忧柔之美”。
再看看散文里的意境:在我身上,有什么斑斑驳驳地动,在我的脚下,也有袅袅娜娜的东西了。
回过头来,身后原来是柳、草,荫影匝匝铺了一地,层次那样分明,浓淡那样清楚……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风,草面在大幅度的波动,满世界价潮起泠泠声,音韵长极了,也远极了,也远极了。
夜色愈加神秘,我差不多要羽化而登仙去了呢。
-----《月鉴》情景交融,意境阴柔虚静,充满神秘。
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山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空谷箫人》月亮,竹,山共创了一个淡淡的意境,有“镜花水月”的朦胧美和韵味美,我与之冥合成“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60、P261. [2]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篇.[M] 古籍出版社, 1998. P125. [5]贾平凹. 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1. [6]贾平凹. <贾平凹禅思美文>序.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民出版社, 1998. P1. [7][8] 贾平凹. 黄宏地散文集序.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53.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丽,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
-----《夜在云观台》月的朦胧,叶的迷丽,潭的清远,在夜里融成幽远迷离空灵冲淡的意境。
贾平凹的散文凸显心境,富有意境,而心境、意境都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才得以表现。
禅家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应心”,“不立”非“不用”,相反,禅家却最能够活用语言,重视语言文字的圆活自然无碍。
贾平凹深得禅家精髓,他的文字处理自然朴质,无雕琢,无修饰,有“清水出芙蓉”之妙。
“我反对把语言弄得花里胡哨。
写诗也是这样,一切讲究整体结构,整体感觉,不要追求哪一句写的有主动意,越是表面上有诗意,越是整个没诗意,你越说的白,说的通俗,说的人人都知道,很自然质朴,而你传达的那一种意思,那一种意念越模糊。
”[1]这便是他追求的语言的最高境界——“无言”了,如他在《平凹携妇人游石林》中认为石林无法用文字处理写出的是“大美不能言”,《匡燮散文序》中说的“大言者不语”。
“无言”不是不需要文字处理,只是用最少最精妙自然而朴质的文字充分表现情绪心境。
“水无色,色却最丰。
”[2]语言到最精妙处便如清水般质朴自然,模糊多蕴了。
正是如此,贾平凹都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写,力求“是酒,就表现它的淳香,是茶,就表现它的清淡,既便是水吧,也只能表现它的无色无味”[3]般的去接近事物本质。
这种特点尤其在那些以描写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的篇章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此,写紫阳城的山径小路就是“纵横交织,如绳索乱扔”(《紫阳城记》);写月色中的黄甫峪的水,就是“半个圆的白,再一旋,是半个圆的黑”;写马石砭峪的雾,就是“天地搅和得如牛奶状”,写遥闻深山里樵夫们的说话声,就是“但一团嗡嗡,不知何语”;写月亮是“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月迹》),河西的沙是“白得像烧过的灰”(《河西》);写男人则有“竹的气质,有节有气,性情倔强”(《入川小记》);写风雨中的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忽大忽小,忽聚忽散”(《风雨》)。
《商州又录》11篇,可以说是朴质的语言运用之最。
在这里,冬天的山是“清清奇奇的瘦”,雪后的山是“浑圆圆”的白,河面上冰的裂纹是许多“纵纵横横”的线,峡谷中的雾是“成团成团”的涌。
作者竭力去掉人为痕迹,去追求一种“无笔而妙趣天成”的境界。
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虽明白如画,一目了然,却蕴含丰富,直契客观事物本身,使事物的本来面目直截了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作为媒介则为人所忽略了。
同时,贾平凹还喜欢用圆活弹性的语言,这些圆活弹性的语言不追求理性,但遵循情感的幻想逻辑,可以说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它包含着事物的多种意义而不是单一地直白表露。
事物内部本来就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因素,要想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充分地揭示这种丰富复杂性。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除了起始阶段的个别篇章的语言尚存在着较为清晰的概念化和理念化的痕迹外,成熟后的贾平凹的创作总是将事物的无限性包含在语言的有限性之中,有如禅家“二道相因”的表现方式,用“具象”来显示“抽象”,这样,他笔下的语言似淡似浓,似拙似雅,摆脱了枯燥空乏而显得意味隽永,给人“空灵圆活”的感觉。
写沙漠中的石峡壁洞,是“空空的洞穴里,泥涂的墙皮驳脱无余,看不见任何壁画,但石壁天然的纹路却自成了无数绝妙的线条”(《敦煌沙山记》),既写出其破败苍凉,又状出其深奥古朴。
写大漠梦城里的马蛇子,是“蹿行,快极,只见影子不能辨其身纹”(《梦城》),既写出了马蛇子的自然形状,又写出了大漠的神秘和旅行人内心的惊惧。
写庆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 <废都>之谜[M]. 团结出版社, 1993. P58. [2]贾平凹. 品茶.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P57. [3]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 漓江出版社, 1996. P512.寺的早晨,是“古木森森,绿草茵茵,阳光激射,落影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