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论文(3篇)

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外国教育史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意义;现状;对策一、引言外国教育史作为一门研究外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践教学是外国教育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与外国教育史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项目和师资力量。

这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

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形式主要以参观、考察、调研等为主,缺乏创新和实践性。

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对策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外国教育史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建立与外国教育史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项目和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二战后
主要教育思想 (1)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形成 中的作用,提出“白板论 ”,知识来源于经验,是西 方教育史上“外铄论”这一 教育理论的宗师;(2)提出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道德、 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 质的绅士; (3)强调儿童 德、智、体多方面发展,对 德育、智育和体育进行详细 论述。
思想家的贡献
19世纪
学校:拿破仑时期的中央集权式 教育管理体制; 初等教育在巴黎公 社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免费义务 初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包括国 立中学和市立中学;高等叫表现为 一批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 涂尔干 等师范学校。思潮:国民教育发展 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原则 。 成就:既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 体制,又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 各类教育事业也都获得了教育的发 展。
福泽谕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了新的政 治 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战略,使教 20世纪前期 无 育的发展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紧密 联系起来。 日本
日本
学校1、《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 育法》。2、20世纪50.60年代的教 育改革。《产业教育振兴法》、国 民收入倍增计划》等促进高中、高 等教育,出现“应试教育”问题, 3.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小 学教育,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 代,为适应日本经济发展和世界全 球化进程推进的需要。4、日本掀起 了新的教育开课浪潮。这次浪潮以 20世纪后期 无 教育的个性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为 标准进行的。5、20世纪90年代的教 育改革。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 来,日本政府陆续推出许多新措 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 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审议会提 出了关于高等教育个性化高水平化 经营管理灵活化的改革建议。 思潮:无 成就:教育开课浪潮
国家
时间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产婆术(P20):又称为苏格拉底法,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说明概念或知识,而是通过问答或辩论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2、哲学王(P24):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的真正的哲学家,是有智慧的哲人,有好品格的人。

3、七艺(P24):即文艺复兴时期,智者学派提出的被称为“前三艺”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和柏拉图提出的被称为“后四艺”的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理论。

4、十人长(P122):夸美纽斯提出要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进行分班,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而每个班级里又分很多个小组,每个组10个人,在每个小组中挑选优秀学生作为组长,协助老师督促和考察组内其他学生的学业,必要时还可以替代老师主持若干教学活动,这个组长就被称为“十人长”。

5、自然后果法(P152):是指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当儿童犯了错误和果实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6、教育心理学化:这是裴斯泰洛奇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就是指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其中要求把教育的目的和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7、教育性教学(P241):这是赫尔巴特提出的的一个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

8、思维五步法(P361):这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与思维的结合,五步包括: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就是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须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去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意义更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他们是否有效。

外国教育史(现代)

外国教育史(现代)

(二)进步教育实验
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他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市 的学校教育实验,创立了著名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的 主要特征是: (1)强调儿童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职能;
(3)主张学校课程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 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 学校,作为其进步教育思想的实验场所。
2、成型阶段(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 改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日益专
业化,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称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设备为成年人提供专门的夜校课程。 葛雷制曾被认为是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措施 具有经济而高效的特点,其课程保持了儿童的兴趣。
2011年考研真题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 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 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一战后
,英国的尼尔和罗素等人也开办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教育 实践活动。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
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30年代,开始 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 动作为一场运动结束。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雷迪与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
该校建立标志着新教育的开端,由于了取得巨大成功,被视 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学校基本沿袭传统公学的做法,强调 纪律甚于自由,统一甚于多样,有着更多的斯巴达遗风;学校课 程分为学科课程、体育和手工劳动、艺术类课程、社会教育、道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领导的正义的国家。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

《国外教育史》课程思政设计一、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教育自信之根“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探究历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将历史中的点、线、面勾连形成教育思想史的制度沿革史和教育思想史,贯穿课堂的梳理将横向知识与纵向思维交织成学生内化的教育情怀。

把知识和态度价值观与教育情怀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思政,重点在育人。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教育史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路径。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构想和展望,追溯过去、反思现实,探究教育兴衰的人文历史因素。

从教育史中教育的起源问题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产生、从历史脉络中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探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劣,以文化人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在中国教育制度的理解、树牢学生教育自信之根。

从陶冶人文情怀切入,做让学生敢于思辨,在思辨中批判与反思。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文化自信之魂“教育史里不仅有知识的温度,更有思维的深度;不只有过往,更藏有现在和未来。

我们要用历史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课程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份教育的情怀、文化的自信,求实中创新,立德中树人。

课程思政,落脚在思政,没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思政引领便浮于表面。

因此,在学生搭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陶冶人文情怀,是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最终落脚点。

描摹人类教育波澜壮阔的历史、梳理各国的教育制度、讲述优秀教育家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从古希腊三杰到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从文艺复兴到隋唐的选人用人制度,分析过往、总结得失,以思政渗入、用专业的知识分析,构建了一张张知识网络,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培育了一个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从筑牢文化自信为本,做让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人,悉心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之魂。

二、课程思政融入点授课对象:大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教材信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9一、课程简介(一)面向对象《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外国教育史-古代史

外国教育史-古代史

三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 昆体良、奥古斯丁)
共和 早期
典型的农业城邦国家
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 ,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 内容: 1.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2.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 3.利用民谣 、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对儿女进行简单的 家庭教育 读写教育 培养目标: 既是合格的农夫 ,又是勇敢的士兵 核心: 道德-公民教育
完备)
教区学校-位置(牧师所在村落) 、设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 、
内容( 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主要学习内容: 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 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最
基本的教育 、教学内容
基督教教育
对教育的评价: 1.局限性- 内容宗教中心; 管教过于严格 2.优点-保存古代文化 ,发展封建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1.社会作用 ,对于巩固女里住政治统治起着巨大地作用
教育的 2.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作用论 3.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
习惯和理性
论体、德、智 、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主要内容: 1.体育- 目的
2.道德教育- 目的 3.智育- 内容、 目的 4.音乐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原因、 目的
《理想国》 中
的教育观
教育 读写算等 体系 尤其重视体操和音乐
高等教育: 四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20); 发展
智慧阶段(20-30); 继续学习阶段(30-35)-哲学 王(50左右) 特点: 1. 以英才教育为中心 ,是一种领袖教育 , 以培养国
家领袖为目的;2.实施考核 ,层层淘汰 ,保证少数体、智、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外国教育史(古代)

外国教育史(古代)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和美育;④ 雅典的妇女社会地
位较低,对于女子教育重视不够。
(三)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重点)
雅典 斯巴达
教育制度
教育特点 教育目标 不同点 教育内容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
开放性、多样性、思想活 跃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身体技能的教育、思想道 德的教育和艺术才能的教 育同等进行,德智体美和 谐发展
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严格性、封闭性 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 对服从的公民
主要进行身体技能和军事 技能的教育
女子教育和男子教育同等 重要
女子教育
相同点
不注重女子教育
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
第二章 古希腊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重点)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所谓“智者”,是指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一批传授辩论术 和其他知识,并收取学费,以此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教人们放弃人间的享乐,通过修行,追求涅槃和来世
寺院(教育机构与学术中心,世界神学的研究中心) 佛教经典 讲道(佛经讲解)与个人钻研相结合 一般为12年 不论种姓,众生平等;重视女子受教育,尼庵与寺院并存 (男僧学习完毕称作“丘尼”,女僧学习完毕称为“比丘 尼”)
招生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第二章 古希腊教育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07年选择题) 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既推动了文化的传
播,又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将“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等知识传授给他人, 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 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供了 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代)一、教育起源论(名、选、填、判)(一)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二)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课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教育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教育起源于劳动。

苏联教育史家米丁斯基《世界教育史》。

该学说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为依据,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

二、古埃及的教育(一)宫廷学校: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

(二)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是一种由政府各部门创建的培养政府各机关合格职官的学校。

职官学校学生大约从5岁开始学习,延续12年,教师往往是以学校所从属的政府机关的官吏。

(三)寺庙学校:在中王国时期,为培训宗教的和专业的人员,寺庙设立很多学校。

这些学校除传习一般知识外,还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较为高深的科学技术。

(四)文士学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充任职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优的人员。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校招生。

这种私人开设的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

水平高的学校还传授数学、天文学、医学。

由于学校的水平不同,学生修业年限也参差不齐。

文士学校起着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古代埃及在学校诞生以前,儿童的教育都由家庭负责。

母亲教养4岁以前的子女,父亲教育4岁以后的男儿。

生产和文化发展以后,他们便在家中以父子传承的方式,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古印度教育(一)婆罗门教育1.早期的家庭教育传统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

02
中世纪外国教育史
基督教的教育
教会学校
基督教教育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教会学校是其主 要的教育形式。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宗教教义、道德规范和 基本的读写能力。
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不仅是宗教修行之地,也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 场所。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都在修道院里学习或工作。
教士的角色
教士在基督教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精神 领袖,也是教育者。他们向信徒传授宗教知识,同时也关 注信徒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强调学科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主张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现代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通过立法保障适龄儿童接 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
求家长送子女入学。
中等教育制度
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两种类型,为学生提供多 样化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 生等层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 识和研究能力的训练。
03
近代外国教育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个性解放和自
由。
教育内容与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古典文学、艺术 、历史等学科的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
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个性、情感和感官的满足,提倡以人 的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强调教 育实践的重要性,提倡教育方法的革新。
A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个 性发展,提倡教育内容应符合儿童
的兴趣和需求。
B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主题:伦理道德“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理想国》《法律篇》认为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与教育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昆体良(35-100)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忏悔录》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拉伯雷(1493-1553) 法国《巨人传》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洛克(1632-1704)英国《教育漫画》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绅士教育内容: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教育论》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

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

P356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

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

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

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

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

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

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倡导学术自由风气,被称为“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的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21、哥廷根大学:1737年在德国创办,是效仿哈勒大学的产物,较之于哈勒大学体现出了更多学术自由的进步特性。

这两所大学的学术自由、注重研究的风气、将自然科学纳入大学课程,以及政府对大学的资助和控制等近代大学的特征已初现端倪,为柏林大学的创办积累了经验。

22、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

是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P3332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受柏林大学理念影响,体现了德国大学理念,科学研究是第一职能。

24、康奈尔大学:创建于1868年,坚持开放性、实用性、适应性的新型大学理念,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教育着称的“人民的大学。

”至此,大学三大职能已具雏形。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25、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

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

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26、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

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

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二、简答题1、史前教育的特点答:a.生活性。

史前教育与生产活动及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育方式也通过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进行。

b.宗教性。

史前社会生活的宗教性决定了史前宗教教育的重要地位。

c.保守性。

史前教育是一种使儿童继承传统和习俗的过程,注重服从。

d.平等性。

具有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权平等,但后期分化。

e.仪式性。

成年礼仪式承担了重要的教育职能,奠定了学校产生的基础。

2、成年礼的特征和意义答:成年礼意味着一个人完成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其地位和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征:与儿童生理紧密联系;不是一个短暂的仪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恪守斋戒和禁忌并接受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一般伴有宗教仪式。

意义:蕴含着学校教育的萌芽成年礼的制度性要素:对教育对象有一定要求;需要特殊的有隔离作用的场所;需要接受特殊的学习和教育;需要专门负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教育者。

3、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特点答:a.阶级性、等级性明显。

b.大多设施简陋,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c.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等d.脑体分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e.方法简单,体罚盛行。

4、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答:不同点:教育体制:城邦完全控制;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军事教育;公民教育教育目的:培养战士;培养和谐公民教育内容:军事、道德教育;多样化的内容教育方法:服从师训,道德灌输;启发诱导,理论思辨总体评价:形式单一,程度较低;形式多样,程度较高共同点: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奴隶无权受教育;都重视军事教育。

5、教会办教的特点答:a.教育目的宗教化:培养神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势力巩固统治b.教学内容神学化:《圣经》、神学化的七艺c.教育方式:教士即教师、个别化教学、绝对服从d.教学方法:口授记背、纪律严格、体罚盛行e.具有等级性6、简述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欧洲新大学理念)答:(1)提倡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2)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学习自由,即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大学生活方面的自由选择。

教学自由,即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不受干涉,能自由传授知识。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借鉴哥廷根大学的“习明纳”这种师生共同参与、融教学与研究活动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众多研究所。

7、综合中学运动的特征和评价P3828、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主要观点、意义三、论述题1、中世纪大学教育特点和影响答:(1)教育特点:○1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有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世纪后,大学逐步成为由师生组合的团体,学生一般有“同乡会”教师一般有“教授会”○2从领导体制看,有学生型大学和教师型大学。

即由学生团体或教师团体决定学校事务。

○3课程内容:文、法、神、医学○4教学方法:演讲(普通演讲、特殊演讲和粗略演讲)和辩论(普通和自由辩论)○5学位制度:学生学习3到7年,修完规定课程,经考试及格便可获得学位。

学位有硕士、博士、文士。

○6特权主要有:迁校的自由、不用交纳税费、有司法审判权、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大学中获得学位的人具备教学资格(2)影响:○2迅速成为欧洲文化复兴和传播中心,也成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其追求和传播高深的学旨、世俗化的趋向、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理想、组织原则、教育教学制度、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乃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3局限:宗教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宗教性、落后性、保守性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答:(1)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3)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4)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都把矛头指向了传统教育,批判传统教育观和一些做法②都要求改革,并且进行了实验③都对以前的教育着作深入研究,并在之上提出新的观点④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⑵不同点:①欧洲重视校园环境,美国偏重课程方法②欧洲注重全面发展,并不偏废知识的传授;美国较极端,忽视了教育中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