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p 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2、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指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 身份或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指那些被某些成员用作做其群体的参 照对象的群体,它包括以下几个意义: 它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 个人渴望的目标; 个人观点的来源 。
24
在什么情况下,群体或个人会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呢? 西方许多社会学家,例如R.Merton、R.Levine, D.Campbell D.Campbell等提出以下几个假定:内群越团结, 排斥外群的倾向越大,越少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成员从所属群体中所得的满足越大,以外群为参 照体的可能越低。 因此以外群为参照群体的人多是群体的游离分子, 或异己分子。
21
成员交往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局部的。 既然是非工具性的,就必然是全面的。成 员间的沟通深而广,且自由公开,首属关 系不可替代。 次属群体: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 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 接成的社会群体。例如学校、工厂。目的 在于实现实际目标,而不是为了提供感情 上的支持。
22
26
第四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对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十 分深刻的影响,那么,它怎样影响群体成 员的行为呢? 二人群和三人群 最小规模的群体就是二人群。无论一个群 体是由那些人组成,目的是什么,群体规 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总是普遍适用的。
27
小群体与大群体 数量变化,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它的数 量会变得更加复杂,例:每增加一个人员, 在可能的社会关系的数字上就有了一次几 何级数的增长。 在群体的规模中,二人关系是社会交往中 的最小单元。
13
2、类集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 George Homans:彼此有持续交往的人群 就是群体。 Davy: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 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具有某种共同 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
14
群体内部成员有身份一致感,认为彼此同 属一体。 群体外成员也认同他们的一致身份,即承 认他们是同属一体。 二、身份一致感是群体的主要特征。 群体的形成 人为什么要形成群体? 相互满足是主要原因。
30
规模与成员相互沟通。规模越大,个别成 员彼此之间的沟通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 而转向于整个群体的沟通。 与个人沟通和与整体沟通是不同的,前者 具体,后者抽象。规模与成员关系的亲密 程度。成员数量越少,群体规模越小,成 员越亲密。
31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规范 什么是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活动中被认为是合 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 标准化的观念,使得一个社会的群体有别于一个 仅仅是人的聚合的特征之一,就是一套规定成员 们该怎样做的共同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形成 的。他受一定心理机制的制约,人们在共同生活 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将其格式化,规范化, 社会学家把这种规范化的经验称为定型,群体规 范就是定性。
18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彼此具有共同点是相互吸引 的主要因素。 那么那些属性相同或相近才能相互结合? 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接近的人,较容易成群。 在各种态度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具有重要地位, 支配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看法,所以价值观念不 同的人很难长久结群。 性格,在性格方面以性格和爱好最重要。 社会阶层,以上两个要素都属于个人因素,这点 是社会因素。
第三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 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 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 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 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 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 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 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 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1
三、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2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 互动越顺利。 A 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 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 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 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7
四、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 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 认为社会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 罚的过程。
8
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 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 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 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 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 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
c、威廉·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 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场景, 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 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 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 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指出了共 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 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发展 首属群体很可能是唯一的群体类型,目前尚存的 传统的农村社区是由熟人组成的社群。因此彼此 的关系较接近首属关系。 现代社会是由不认识的人组成的,除了家庭的人 和朋友外,与其余人交往就属于次属性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个人首属关系比例下降。首属关系的质量下降, 这表现在:离婚率高,首属关系常常变得十分紧 张。儿童的单亲家庭增长:更多依赖家庭外的社 会环境。精神病自杀,酗酒、吸毒、社交淡漠的 高比率。
19
一般来讲,同一阶层的人结合的可能性较 高。因为他们在上述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 观上,一般态度、兴趣、生活习惯等各方 面较接近。 除了这些个人的心理因素外,不同阶层代 表不同的经济能力,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是 人分群的重要因素。
20
三、群体分类 1、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我们以成员身份归属划分分析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又叫初级群体,指成员之间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 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例:家庭、朋友、亲属。 首属群体的特征:首属群体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具有这种关系的人是有感情的,既然有感情,相处时就会 觉得满足,因此,它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首属群体是非工具性的,这是它与次属群体的一个主要界 限。
17
2.形成群体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才接成群体,但人要相互吸 引必须有个先决条件,这就是接触的机会,从这 个意义上讲,接触的机会就是形成群体的一个先 决条件。决定接触机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自 然空间的距离。 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即具有共同点。 接近是相互吸引的先决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接近只是为双方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本身 并不必然导致相互吸引。
25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多个群体并存,那些生存能 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群体的,作为参照 群体的可能性较高。 同理,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阶层的话,则位置越 高的职业或阶级常会成为其他职业或阶层的参照 群体。 在社会流动较为活跃的社会,以外群为参照 的较 为普遍,因为上升的途径是开放的,对上层群体 的渴慕与期待是很显然的事。
28
群体的大小与可用资源的关系 3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群体规模与可用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成员 越多,人力资源越丰富。
29
但要注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于管理方 面的原因,以及可利用资源内的有限性问 题,常常是当人数增加到一定规模时,效 益反而递减。 群体规模与成员的参与程度 规模大小影响成员参与程度。在一定时间 内,规模越大,每个成员平均所能参与的 群体活动就越少。
11
第三节 社会群体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生活许多都是以群 体形式进行的,由于社会群体的重要用途 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成了社 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12
一、社会群体的性质 1、社会类别 社会类别指一群有某种特征的人。如;婚姻状况, 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但它: 不构成社会结构; 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 不必交往; 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
3
B、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 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 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10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 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到1945年在《动机和人格》 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 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 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 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 D 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 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 工作。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 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 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 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9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 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 越没有价值。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 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 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 值; 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 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 价值。
15
1、满足与人际结合的关系? Peter Blau 人的许多欲望都根源于社会生活, 也就是说人要从社会结合中获得满足。 这样的满足可以分为两类: 内在的,指的是个人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 外在的,个人不能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但可以 通过群体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
16
形成群体的理由是与群体所服务的需要有 关的,这种需要分为: 1) 工具性需要,指群体可使我们完成一 件个人单独难以完成的事,许多工具性群 体是十分必要的。 2) 表意性的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 的感情上的需要,这常常是为了相互的支 持和完全的自我表现。 工具性群体也时常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
5
二、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 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 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 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的愿 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 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 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 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 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2、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指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 身份或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指那些被某些成员用作做其群体的参 照对象的群体,它包括以下几个意义: 它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 个人渴望的目标; 个人观点的来源 。
24
在什么情况下,群体或个人会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呢? 西方许多社会学家,例如R.Merton、R.Levine, D.Campbell D.Campbell等提出以下几个假定:内群越团结, 排斥外群的倾向越大,越少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成员从所属群体中所得的满足越大,以外群为参 照体的可能越低。 因此以外群为参照群体的人多是群体的游离分子, 或异己分子。
21
成员交往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局部的。 既然是非工具性的,就必然是全面的。成 员间的沟通深而广,且自由公开,首属关 系不可替代。 次属群体: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 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 接成的社会群体。例如学校、工厂。目的 在于实现实际目标,而不是为了提供感情 上的支持。
22
26
第四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对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十 分深刻的影响,那么,它怎样影响群体成 员的行为呢? 二人群和三人群 最小规模的群体就是二人群。无论一个群 体是由那些人组成,目的是什么,群体规 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总是普遍适用的。
27
小群体与大群体 数量变化,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它的数 量会变得更加复杂,例:每增加一个人员, 在可能的社会关系的数字上就有了一次几 何级数的增长。 在群体的规模中,二人关系是社会交往中 的最小单元。
13
2、类集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 George Homans:彼此有持续交往的人群 就是群体。 Davy: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 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具有某种共同 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
14
群体内部成员有身份一致感,认为彼此同 属一体。 群体外成员也认同他们的一致身份,即承 认他们是同属一体。 二、身份一致感是群体的主要特征。 群体的形成 人为什么要形成群体? 相互满足是主要原因。
30
规模与成员相互沟通。规模越大,个别成 员彼此之间的沟通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 而转向于整个群体的沟通。 与个人沟通和与整体沟通是不同的,前者 具体,后者抽象。规模与成员关系的亲密 程度。成员数量越少,群体规模越小,成 员越亲密。
31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规范 什么是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活动中被认为是合 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 标准化的观念,使得一个社会的群体有别于一个 仅仅是人的聚合的特征之一,就是一套规定成员 们该怎样做的共同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形成 的。他受一定心理机制的制约,人们在共同生活 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将其格式化,规范化, 社会学家把这种规范化的经验称为定型,群体规 范就是定性。
18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彼此具有共同点是相互吸引 的主要因素。 那么那些属性相同或相近才能相互结合? 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接近的人,较容易成群。 在各种态度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具有重要地位, 支配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看法,所以价值观念不 同的人很难长久结群。 性格,在性格方面以性格和爱好最重要。 社会阶层,以上两个要素都属于个人因素,这点 是社会因素。
第三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 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 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 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 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 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 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 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 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1
三、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2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 互动越顺利。 A 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 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 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 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7
四、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 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 认为社会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 罚的过程。
8
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 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 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 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 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 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
c、威廉·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 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场景, 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 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 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 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指出了共 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 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发展 首属群体很可能是唯一的群体类型,目前尚存的 传统的农村社区是由熟人组成的社群。因此彼此 的关系较接近首属关系。 现代社会是由不认识的人组成的,除了家庭的人 和朋友外,与其余人交往就属于次属性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个人首属关系比例下降。首属关系的质量下降, 这表现在:离婚率高,首属关系常常变得十分紧 张。儿童的单亲家庭增长:更多依赖家庭外的社 会环境。精神病自杀,酗酒、吸毒、社交淡漠的 高比率。
19
一般来讲,同一阶层的人结合的可能性较 高。因为他们在上述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 观上,一般态度、兴趣、生活习惯等各方 面较接近。 除了这些个人的心理因素外,不同阶层代 表不同的经济能力,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是 人分群的重要因素。
20
三、群体分类 1、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我们以成员身份归属划分分析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又叫初级群体,指成员之间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 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例:家庭、朋友、亲属。 首属群体的特征:首属群体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具有这种关系的人是有感情的,既然有感情,相处时就会 觉得满足,因此,它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首属群体是非工具性的,这是它与次属群体的一个主要界 限。
17
2.形成群体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才接成群体,但人要相互吸 引必须有个先决条件,这就是接触的机会,从这 个意义上讲,接触的机会就是形成群体的一个先 决条件。决定接触机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自 然空间的距离。 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即具有共同点。 接近是相互吸引的先决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接近只是为双方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本身 并不必然导致相互吸引。
25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多个群体并存,那些生存能 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群体的,作为参照 群体的可能性较高。 同理,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阶层的话,则位置越 高的职业或阶级常会成为其他职业或阶层的参照 群体。 在社会流动较为活跃的社会,以外群为参照 的较 为普遍,因为上升的途径是开放的,对上层群体 的渴慕与期待是很显然的事。
28
群体的大小与可用资源的关系 3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群体规模与可用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成员 越多,人力资源越丰富。
29
但要注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于管理方 面的原因,以及可利用资源内的有限性问 题,常常是当人数增加到一定规模时,效 益反而递减。 群体规模与成员的参与程度 规模大小影响成员参与程度。在一定时间 内,规模越大,每个成员平均所能参与的 群体活动就越少。
11
第三节 社会群体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生活许多都是以群 体形式进行的,由于社会群体的重要用途 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成了社 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12
一、社会群体的性质 1、社会类别 社会类别指一群有某种特征的人。如;婚姻状况, 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但它: 不构成社会结构; 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 不必交往; 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
3
B、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 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 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10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 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到1945年在《动机和人格》 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 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 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 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 D 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 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 工作。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 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 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 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9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 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 越没有价值。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 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 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 值; 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 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 价值。
15
1、满足与人际结合的关系? Peter Blau 人的许多欲望都根源于社会生活, 也就是说人要从社会结合中获得满足。 这样的满足可以分为两类: 内在的,指的是个人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 外在的,个人不能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但可以 通过群体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
16
形成群体的理由是与群体所服务的需要有 关的,这种需要分为: 1) 工具性需要,指群体可使我们完成一 件个人单独难以完成的事,许多工具性群 体是十分必要的。 2) 表意性的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 的感情上的需要,这常常是为了相互的支 持和完全的自我表现。 工具性群体也时常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
5
二、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 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 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 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的愿 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 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 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 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 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