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研究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92f72350b4c2e3f57276331.png)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分析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
![分析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41fb0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5.png)
分析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被广大读者所推崇和喜爱。
作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短篇小说在其全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展开分析,以期探究鲁迅短篇小说的文学理念、艺术手法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启示。
一、鲁迅短篇小说的文学理念鲁迅的文学理念核心是反抗和解放,他通过小说作品抨击了封建主义、帝制主义、民族主义等陈腐观念和压迫者,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实,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渴望。
在其短篇小说中,鲁迅经常采用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深刻探究人性、历史、文化等问题,展现了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鲁迅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1.描写生动细致,形象丰满。
鲁迅善于把生活细节描写入小说,博采众长,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例如《故乡》、《药》等小说,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具体生动,刻画出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压抑。
2.对比鲜明,起伏波澜。
鲁迅在小说中善于采用对比手法,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之美相对立,营造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悬疑,激发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例如《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在对比中刻画出人性的善恶、劣根性与人性的拯救。
3.夹叙夹议,言简意赅。
鲁迅的小说常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让旁白或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点明小说的主题,使文章更加紧凑而言简意赅。
例如《药》、《一件小事》等小说,在经过短暂的夹叙之后,把握节奏,提炼出精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鲁迅短篇小说的社会启示鲁迅的短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启示人们反对虚伪、愚昧、奴性等消极现象,推崇进步和民主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代表作品《阿Q正传》深刻探究了中国社会陋习下的民族性格特点,发出了反抗的呐喊。
《孔乙己》则展现出人性的纯粹与真善美的感召力,警醒人们不要随意评价他人。
这些都对后来的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价值,通过深刻的文学思考,揭示出了身处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解决之道。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bf56f72f60ddccdb38a0c7.png)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adb331f111f18583d05a1f.png)
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
二、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驱者)。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2db04027284b73f2425047.png)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1 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
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贫民,尤其是市民。
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
值得注意。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3 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
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
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4 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
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
应注意研究。
6 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
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
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03105ca602768e9951e738f7.png)
《长明灯》 1925年的小说 批判封建主义并热情赞 颂反封建民主战士的作品。疯子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疯子”,实际上是又一个被迫害的反 封建民主战士的形象。他却要坚决地“熄掉长明灯”。
他没有丝毫“劝转”吃人者的打算,更不怕封建统治者的 威胁迫害,勇敢地发出了“我放火”的战叫,表现了作者 彻底烧毁万恶的封建社会的坚强意志和不妥协的反封建 的战斗精神。
四、反映被压迫的劳动妇女问题
1.《祝福》祥林嫂这个“回头人”出嫁的悲剧,深刻地反 映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从而 表明了只有彻底地推翻旧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政治,才 能使祥林嫂那样的劳动妇女们得到真正的解放。
2.《离婚》爱姑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说明了被压迫人民必 须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才能进行更坚决、更彻底的反 抗斗争。
反映出鲁迅在苦闷中追求,在探索中前进的思想。正如 他在扉页上引用的《离骚》中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者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文坛,标志着中国文学现 代化时代的到来。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开拓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给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 了艺术圭臬。
它最早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 后、五四时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社会现实生 活面貌,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作者所关注 和探索的中国革命的一些其他的重大课题。
写作于1921年的《故乡》反映了旧中国军阀混战下农村 破产、凋敝的真实图景。
鲁迅《故乡》主题研究的新进展
![鲁迅《故乡》主题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7b0436dd36a32d737581d9.png)
二、《故乡》入选教材情况
《故乡》自1921年问世以 来,一直作为经典作品被选进 中学语文教材,即使2001年新 课程改革以来,经教育部正式审 定通过的8套初中语文教材中, 就有7套教材把《故乡》作为必 读篇目选入课本。 这8套初中语文教材分别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中华书局、江苏教育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农民问题”说 “农民问题 说”。认为小说 通过闰土这个普 通农民半生的悲 苦遭遇,概括了 19世纪末年到五 四时期农民所受 的深重苦难,深 刻地反映了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 农村的真实面貌。
2.“农民问题”说
鲁迅《故乡》和当时一般小资产阶级 单纯排遣知识分子个人思念故乡的离愁 别绪不同,而是借故乡人事、风物的追 忆和描绘,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 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 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 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 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 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中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 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 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在 《故乡》中,作者站在广大被压迫、被 剥削的农民的立场,不但深切地反映出 他们受压迫的痛苦,而且为他们呼号, 喊出了心灵深处要求解放的愿望和呼声。 严家炎:《<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 主义》
一、故乡:感情的依托,失意时的退 身之地
自古以来,不少的 文人、墨客,无论漂 泊何处,一旦遇到挫 折,往往会用思乡的 脉脉温情,化解心中 的郁积,发出“不如 归去”的感慨。故 乡就像一湾静水,随 时接纳他们在风浪 中颠簸的人生之舟。 对鲁迅来说,故 乡已失掉了这一功 能。
鲁迅小说的研究
![鲁迅小说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6c3a6633687e21af45a940.png)
鲁迅小说研究作业班级:2010级姓名:李耀妮一、解释题1、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2:《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4、“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借主人公狂人之口,所表达的审视历史和反叛传统的心声。
在《狂人日记》小说本文的语境及其创作的社会时代语境下,“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反问句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习惯、流俗等等的质疑、否定、批判、变革的意识。
5、“狮子似的的凶心,兔子的懦弱,狐狸的狡猾”指把人比喻成狮子一样凶狠,肉食动物,残忍,或比喻成像兔子这样的素食主义者一样胆小,看到狮子这样的凶狠动物就胆怯,又或者比喻成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因为狐狸会狐假虎威。
6、“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答:说明孔乙己生活非常贫困落魄,却还死要面子,穿一件破旧不堪的长衫,摆读书人的架子,说明了他的迂腐和旧日的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5776fe770bf78a6529547d.png)
鲁迅作品分析1.体裁的选取以及文章结构:●作者鲁迅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不仅吸引了读者更是衬托出整件事情的荒唐可笑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而辫子这一形象的设置更是别具深意,展现了对于政治只有片面狭隘理解的民众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从侧面展现了革命者不贴近民众。
●作者鲁迅以点概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民众接触面之窄和愚昧无知的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显现出作者鲁迅对于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之情。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的选择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这在揭示主题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日记体的记叙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新颖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延展了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使文章可以以主人公的见闻为线索,借由主人公之口去反映整个社会状态,大大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更是以辛辣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民的压迫,反映了愚昧无知的人民对于“吃人”社会毫无感知,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由此文唤醒中国民众业已麻木的灵魂。
●然而鲁迅显示依然对于社会是充满希望的,他也自内心发出了真挚诚恳的呼唤。
●令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坦诚,感受到了他对于旧制度下的中国的深深担忧和作为革命者独自奋战的寂寞之情,感受到了他对于民众深深的诚挚的呼唤和希望民众觉醒过来,参加到革命中的热切希望。
●《药》一文以时间为轴。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结构上,文章围绕线索“血馒头“选取了四个关键的场景,买药,吃药,议药和上坟,从多角度展现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认知。
2.中心思想的表达:3.文章开头:●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adaf6cddccda38376baf9e.png)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402b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1.png)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f30239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4.png)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欢迎大家阅读!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虽受到果戈理小说《疯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但后者却青出于蓝。
二者虽都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然而后者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方法上都与前者有着质的区别。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随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一、主题的现代性――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
《狂人日记》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洪流中,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作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点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①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
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大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聩的。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doc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doc](https://img.taocdn.com/s3/m/984ab95051e79b8969022600.png)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纲.docl小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自学考试人纲一、课程性质及具设置日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口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H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木课程的日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日标《引言》(一)学习的日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丿力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Z处。
(二)章节内容2、魯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丿力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舉秋门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门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1- 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魯迅小说崇高的丿力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止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叔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小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屮蜩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屮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屮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初探
![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9f0fa38482fb4daa58d4bc0.png)
现当代文学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初探万紫曦 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摘要:很多人都会放弃一些东西而去追逐另一种东西,但是谁都没有鲁迅这般,放弃的如此潇洒,如此有价值。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启蒙文学家,为中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本文将选取最具价值的《呐喊》和《彷徨》进行研究,从“文学启蒙”和“艺术批判”两个角度,探析鲁迅的作品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启蒙;艺术;研究文学的启蒙和艺术的批判是对《呐喊》和《彷徨》的最适合概况,这两部作品贯穿了鲁迅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不但是国人研究鲁迅的起点,也是国人研究鲁迅的基础。
《呐喊》作品真实的记录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了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表现出了鲁迅对民族生存和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
一、《呐喊》、《彷徨》的写作背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弃医从文”,这个决定也就为鲁迅的文学批判方式打下基础。
自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呐喊》《彷徨》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起初鲁迅是文学作品并没有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但是随着人性的觉醒,中国的文学渐渐的从封建的政治附庸中独立出来,无论从形式行上还要内容上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而鲁迅的小说和散文的文笔犀利,像一把钢刀直击反动派的胸膛,也直接敲打在人们群众的头上,激起了很多的启蒙知识分子从各个方面,自觉的实践着对中国文学启蒙的追求。
鲁迅小说《呐喊》与《彷徨》的创作和发表,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作家去实践文学启蒙,在批判腐朽的制度时,也激励着全中国的人们去打破传统,立足出新,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中国社会[1]。
二、启蒙的追求与艺术的批判(一)启蒙的追求鲁迅弃医从文的壮举最早是受到我国另一位文学大师梁启超的影响,梁启超力图通过小说的感染力来发挥小说的社会教育的功能,以此实现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最终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c99598852458fb770b56f6.png)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意识人格塑造摘要: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孤独意识。
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这种孤独意识无处不在。
正是这种孤独意识,鲁迅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偏执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意识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鲁迅正是在“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望”与“绝望”的纠葛中走向孤独,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一鲁迅创作的年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政府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使鲁迅深感孤独、无望。
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1}在鲁迅看来,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
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反抗孤独”的人生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表明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鲁迅心灵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
那时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少年鲁迅的心灵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了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
坎坷的遭遇使鲁迅从小便用带有阴郁、怀疑、憎恶的眼神看待眼前这个世界,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内向、孤僻又略带偏执的性格。
鲁迅的青年时代,也同样和“黑暗”伴随在一起。
那时他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便毅然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
在留日期间,他亲身体验了民族被歧视的耻辱,遂弃医从文,要疗救国民的灵魂。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0360a5deefdc8d376ee327e.png)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1918——1922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年lO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1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和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和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觉醒年代鲁迅研究报告
![觉醒年代鲁迅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9a9c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6.png)
觉醒年代鲁迅研究报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觉醒年代》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报告将重点分析《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鲁迅在《觉醒年代》中对旧社会的封建伦理和道德进行了深入批判。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压迫,呼吁人们觉醒并反抗这种社会制度。
鲁迅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现代科学和知识的推崇。
他通过描写科学家、医生等职业人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学和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鲁迅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和改革,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
此外,鲁迅在《觉醒年代》中也展示了他对于个体命运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存在着善良和邪恶,只有通过对人性的觉醒和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解放。
最后,鲁迅的艺术手法在《觉醒年代》中也得到了有力展现。
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影响力。
同时,他运用讽刺和讥笑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批判,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
总之,鲁迅的《觉醒年代》是一部艺术与思想相结合的杰作。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鲁迅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fa52449336c1eb91a375de7.png)
文献综述题目: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刘晓燕学号:110105011专业:对外汉语2013 年11月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前言鲁迅作为一名封建斗士,他笔下的国民性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笔下的国民性进行探究,想从中找出国民性内在的涵义,并指出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学界就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试图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年),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翻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弱小民族文学。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
先后参与主编了《莽原》《语丝》等文艺期刊。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二鲁迅国民性的研究状况关于国民性的定位问题,陈鸣树认为:在研究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思想时,首先要确定国民性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大于阶级性的概念。
是指不同阶级处于同一民族因而形成的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进一步阐明: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虽然他对国民性问题认识的深度和侧重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ec222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3.png)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0812)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 、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 、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 、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疾病与隐喻 鲁迅小说研究
![疾病与隐喻 鲁迅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6c77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7.png)
结论
总的来说,疾病与隐喻是鲁迅小说中的重要主题。通过揭示人物的生理疾病 和心理困境,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鲁迅成功地传达了他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 怀。同时,他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也使得这些主题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对于未来的研究,虽然我们已经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与隐喻 主题,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例如,可以从文化角度进一步比较和分 析鲁迅与其他文学大师在处理疾病与隐喻主题时的异同;也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 深入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叙述策略和情节构造如何呈现疾病与隐喻主题;此外,还 可以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对鲁迅小说中疾病 与隐喻主题的接受反应和理解差异。
疾病与隐喻 魯迅小说研究
01 引言
目录
02 疾病与隐喻的主题
03 文学形式的分析
04 情感表达的解读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 人文关怀。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与隐喻成为两个重要的主题。疾病不仅是生理 现象的反映,更是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的写照。隐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暗 示和类比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本次演示将从疾病与隐喻的角度,深入探讨鲁 迅小说中的相关主题。
疾病与隐喻的主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常常与隐喻相结合。他通过描述人物的生理疾病,反 映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精神痛苦。例如,《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患有严重的 神经衰弱症,他的“吃人”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象征性批判。此外, 《药》中的小栓的肺病,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性描述。
鲁迅还通过疾病的隐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在《祝福》中,祥林嫂的 境遇凄惨,她的痛苦和挣扎象征着旧社会下女性的困境。同时,她的死亡也是一 种隐喻,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 故事新编·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
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
《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
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
具体的说,就是在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身上出现了现代生活的情节,而且这种现代生活的情节并不局限某部作品而是从第一篇小说作品贯穿于全部作品。
《故事新编》的这种表现方法同现代美学范畴中的“怪诞”的表现已无二趣了。
(《故事新编》中的古代人物使用现代语言, 古人生活中出现现代生活的因素, 这对于描绘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来说, 显然是历史生活中“自然所没有”的情形。
这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夸大, 甚至变形了原来生活中的人或事。
这种重新创造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古今重叠, 作品中出现了漫画般夸张或变形, 甚至有些幻想色彩的古代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很容易令读者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那些古代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畸形混乱和荒唐却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物的本质持征和生活心态。
这就达到了艺术芙的要求: 形式是光怪陆离, 违反常态的, 但它却是寓真于怪, 以扭曲的形态, 曲折地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的要求, 因而它是可以达到艺术美的。
细节的怪诞,《故事新编》中的怪诞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 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愿望, 而更多的则取决于生活本身。
社会是人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这当中也许会产生许多始料未及, 超出人们意愿和理智范围的奇特现象。
文学中的怪诞是揭示这种社会生活的奥秘。
1 .深层文化心理语境中的“一”对“多”的外结构模式 A .行动元的价值指向向深层掘进所谓行动元, 就是推动故事向前进发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角色可以成为一个行动元,也可以成为多个行动元, 而多个角色有时也只能构成一个行动元。
º对立的行动元之间构成矛盾冲突。
然而《呐喊)( 仿徨》却显现
出另一种截然不同景观。
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外在紧张, 亦没有柳暗花明的曲折, 散漫的日常生活场景流淌着浓郁的原汁气息展现于我们面前。
只有细细地品尝, 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深处的内在紧张, 这是一种灵魂的无意识的角逐。
B
. “一”对“多”的外部结构模式出于消遣的目的和其它种种原因, 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行动元往往被构筑为单一对立的矛盾冲突, 因而其结构大多便呈现为“一”对“一”的线性平面构架。
《呐喊》《仿徨》的故事行动元采取的则是一种“一”对“多”的结构形态。
先觉者的现代意识及其存在权利、弱小者的奴隶资格和封建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和维护者的正常人性是“一” , 封建传统文化是“多”。
1叙述者主体意识支配下的内部结构方式在《呐喊》《仿徨》中, 由于故事的“一”对“多”的向心立体架构, 多种矛盾都失去了延展的势能, 矛盾之间的并列互补关系使之无法构成自身运转的具有强烈消遣功能的故事链, 这意味着故事自足性的极大消解, 叙述者的结构功能因而也便显得意义非凡。
第一, 这种内部结构方式使小说在故事层面上以更为经济的篇幅容纳了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 同时也使“一”对“多”的外部结构也难以实现。
第二, 这种内部结构方式也为对故事价值蕴含的发掘、提升进而构筑一个更富于主体独创性的意蕴空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难看出, 由于外结构模式的变革, 内结构方式的引进及其强化内外结构的相互叠印使《呐喊})( 仿徨》的意蕴空间获得了古典小说无法比拟的深广度, 创作主体精神结构的渗入更是古典小说中见所未见。
正由于此, 当代研究者们对《呐喊》《仿徨》主题学层面的研究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向度: 一是王富仁先生的“镜子”论; 一是汪晖先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论。
前者侧重于文本的外部结构研究, 后者侧重于文本的内部结构研究。
综合这两种研究成果亦可证明叙事结构的内外变革大大地拓展了《呐喊)( 仿徨》的意蕴空间, 从而从一个方面为《呐喊)( 仿徨》的现代艺术品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