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八年级物理上册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和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

2过程和方法:主要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进行引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

2难点:物体经过两个透镜的作用后最终的成像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嫦娥身居广寒宫,她的美丽与孤独总是令我们羡慕和同情,但这始终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科学家已经利用某种仪器把月亮看得清清楚楚,上面尽是些石头,根本没有任何生命,更没有嫦娥与广寒宫。那同学们知道科学里用的是什么仪器吗?(望远镜)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

2 望远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

3 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4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

5 人类观测宇宙的望远镜粗略的变化史如何?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显微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2)成像原理图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物物物f u f 2<<,物物f v 2>)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物目)

(f v u <=) 反光镜:光线充足使成像更明亮。

(光线较暗用凹面镜会聚更多的光,光线强烈用平面镜反射减弱光线)

注意:

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的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大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两倍焦距外,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上调载物片或下调物镜),同时保持目镜位置不变或者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

④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 目镜放大倍数。

2望远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2)成像原理图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物物f u 2>,物物物f v f 2<<)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物目)

(f v u <=) 注意:

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由于物体据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无意义(因为物距相对于物镜的焦距而言很大,调节物镜的位置基本上使物距的变化不大),可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 ④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距离相等时,看大物体的视角大,看小物体的视角小。 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远近有关,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

明确: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所以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⑤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

明确: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

3 探索宇宙

(1)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

(2)1990年,科学家把“哈勃”望远镜送入太空,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哈勃望远镜可以排除大气层的干扰)

(3)射电望远镜使得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 (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 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