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
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

1、2008年9月11日晚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随着行业内的各大知名企业也纷纷被查出产品含三聚氰胺,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信任危机。
为应对危机,有人认为:相关企业应针对这一事实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问题奶粉,对受害儿童作出相应赔偿,提供检查、治疗费用等;乳制品行业应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乳制品行业应该尊重价值规律,生产优质的产品。
结合背景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乳制品行业怎样应对信任危机。
(12分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总的来说,“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
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试用唯物论有关道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
(8分)答案1、(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相关企业应针对这一事实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问题奶粉,对受害儿童作出相应赔偿,提供检查、治疗费用等。
(4分)(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乳制品行业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4分)(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认识论主观题

设问3:(小角度)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或:认识 或:真理
答 案:真理三个角度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分析(材料 中……是属于真理) (2)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分析 ②真理是有条件,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在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要正确对待错误。 + 分析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设问2:请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或:只要求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 案:辩证关系两个角度 (决定作用 + 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要 勇于实践。 + 分析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 + 分析 答 案:只问“基础”四个角度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有了……实践, 才有……的认识理论政策措施。(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分析:……实践推动了 ……认识理论政策措施的发展。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 (如实践活动中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的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等) 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实践结果证 明…认识/思想正确/错误。(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分析:…认识是为了推动/指导/ 服务于…实践。(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019年认识论主观题集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集锦1.材料一电脑运行中热量如何散发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历经四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散热的问题,从而可能推进信息技术巨大的突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做出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了电脑散热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探索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及研究中采用了分子束外延等先进方法以及生长的新材料为最终实现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提供了条件。
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解决了电脑散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巨大的进步,也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主观题

认识论主观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
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指出,要“把回顾总结40年改革开放同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吸取改革开放历史经脸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
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
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10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必将产生新的实践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和发展对共性、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必将产生新的实践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可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说明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和发展对共性、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其演变经历了下列过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
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实
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况下制定的。
色 GDP 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
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认可。
.
读材料后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1 )认识是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随
主观题训练
1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
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
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
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唯物论 认识论 主观题训练

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训练1.我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中国政府承诺,在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哲学依据。
2.材料一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及其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的调整材料二选举法的修改是大势所趋。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09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选举法修正案草案;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
选举法的修改,促进了我国选举制度不断完善,使得组成各级人大的代表名额分配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客观实际,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
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的调整,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3.材料一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世博会主题的变迁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关系的?4.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2010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落成。
在国家馆的设计中使用了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斗拱曲线被拉直,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同时,中国馆设计了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
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中国馆的设计还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时代课题。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和建设加以分析。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1、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②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答: (1)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①应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正确结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
(9分)答:①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3分);②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3分);③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错误的发展观带来严重问题。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3分)。
3.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12分)答:①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政府在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反腐。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基于我国反腐败形势政府密集反腐出招。
世界的反腐实践证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创新反腐机制。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反腐败要树立新理念,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
(4分)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分)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8分)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认识论主观题例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 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 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 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 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 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 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实践中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3)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 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 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 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 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 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 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 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 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 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 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 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 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 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重点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①认识的含义;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①真理的含义;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12分)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认识论练习参考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23、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
在推动核电发展和应对核事故过程中,人类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和发展对核电安全的认识(4分);运用对核电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核电建设,使核电安全日臻完善(4分)。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23、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
在推动核电发展和应对核事故过程中,人类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和发展对核电安全的认识(4分);运用对核电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核电建设,使核电安全日臻完善(4分)。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第6课)第一种类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答: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分)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分)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分)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分)1、(2012北京卷)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2分)第二种类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二种类型:关于实践的主观题例题: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
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政治哲学主观题专项训练辩证唯物论第一种类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例题:大城市郊区的农夫,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阅历,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夫改种粮食,结果农夫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运用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
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结合本地实际,吩咐农夫改种菜为种粮,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吩咐,给农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1、材料一: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心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中心确定实行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十大政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10分)2、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实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
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确定调整思路:依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夫发展市场前景广袤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
三年下来,不仅使农夫快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高中政治【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主观题集锦

高中政治【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主观题集锦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中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智慧的A市人想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来破解,对保护自然生态有功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
在近两年的摸索中,A市市政府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新的补偿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以及村落大小、人口多少,实现差别化补偿。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A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8分)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脑运行中热量如何散发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历经四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散热的问题,从而可能推进信息技术巨大的突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做出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传统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都是“先拼音,后识字”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材却是“先识字,后拼音”。
认识论——主观题讲解(修改了4)

第一步审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点——认识论的知识
(1)含义
实践观
(2)特征 (3)类型:
第二步:精细审题干提取信息
认识有差异
(1)含义 (2)认识过程的特点
认识论
认识观
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什么内容 西文字母词Fra bibliotek(3)种类: (4)产生认识差 异的原因
途径与方式
1.含义 2.属性
真理观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4.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途径与方式
1.含义 2.属性
真理观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4.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争论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 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 展”。(12分)
第四步:组织答案——五部曲
1.一据设问
2.两个结合 理论与材料、演绎和归纳 3.三个要素 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4.四个部分 5.五个化 四种语言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层次化、规范化
2.属性
(2)真理是有条件的
求索真理 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真理观)
(3)真理是有具体的
3.绝对真理和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客观性) 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 界,每一个真理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 相对真理: 限的。(1)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对整个客 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 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1)对立: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二者是对立的。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认识论 主观题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绝密★启用前201*年**中学同步教学测试试卷**测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非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
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
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
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依托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农业方面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坚持不懈地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生态建设摆脱了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
鄂尔多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统计局的测评结果中,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市第28位。
鄂尔多斯市的发展是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八大胜利召开,回首十年: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里,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在中国历史的时序中只是一个细微的刻度,但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却是一个铭刻很深的关节点。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在被迫中断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开启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这种被动转型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败,又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有所前行。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汇总(2016年)

1.某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天文数字合本地实际,命令农民改种菜为种粮,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领导错误的命令,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2.横跨在活动断层上的地面建筑遇到强震时会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建筑不在活动断层上,而且质量好、抗震标准高,即使发生强震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为此,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使防震减灾工作化被动为主动。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横跨在活动断层上的地面建筑遇到强震时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情况,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使防震减灾工作化被动为主动3.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重点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①认识的含义;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①真理的含义;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臶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一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转变和发展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
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
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的。
5•材料一:GDP —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
“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实践中出现了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到政绩考核等方面一系列问题。
材料二: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核算体系, 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GDP只反映了经济由此导致在经济建设即在现有的GDP中4.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认可。
读材料后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认识是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
随着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传统GDP指标的诸多缺陷,绿色GDP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传统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由此导致了经济建设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决定了认识必须向前发展,实现了由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变。
(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绿色GDP作为一种更加科学的认识,建立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某地区过去因为资金缺乏,强调引进外资,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引进项目不适合当地的条件,结果经济效益不高。
为此,当地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新规划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整顿开发区和引进项目,将原有的工业园区从19个减少为7个,取消70个再建投资项目。
把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其结果是平均每亩投资密度由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
政府将“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这一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7•材料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 )结合材料一,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2分)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2分)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分)③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说明了这一点。
材料二:美国《侨报》称: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
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所蕴涵的“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哲学道理。
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
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认识论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