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理论

合集下载

透镜-简述成像理论

透镜-简述成像理论

透镜所构成的影像的位置、大小和虚实,以及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 联系等特性,同样可应用于透镜组。这种由透镜组组成的照相机镜头, 无论怎样复杂,无论透镜组如何结构,无论透镜组中有无凹透镜,在整 个镜头组合之后,仍然是会聚性的光组。所以它的成像原理与透镜的成 像原理相同。
针孔成像
在一个不透明的暗箱前端开一个小孔,在暗箱后端贴一张白 纸,作为光屏。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经过小孔,即可在暗箱的 后端成像。根据几何光学原理,被摄物体上的每一光点直线 地穿过小孔落在光屏上,上、下、左、右的光点分别落在光 屏的下、上、右、左方。这样,整个物体的光点即可在光屏 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见下图所示。
针孔成像和透镜成像
针孔成像 透镜成像 透镜成像与针孔成像的比较
像大小与焦距、物距的关系
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透镜焦距的长短与成 像的大小成正比。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 距的大小与成像的大小成反比。因此,物距、 像距、焦距的关系是: 1 1 1 ── + ── = ── 物距 像距 焦距
透镜的光行差
透镜的光线会聚与发散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线通过凸透镜能使之 会聚,通过凹透镜能使之发散。因此,凸透 镜称为聚光透镜,凹透镜称为发散透镜。见 下图所示
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当一束平行光线从左向右投射到凸透镜上,经过凸透镜会聚 于主轴上一点F,该点称为透镜的焦点。当一平行光线从左 向右投射到凹透镜上,经过凹透镜后形成一个发散的光锥。 这些发散的光线很像是从它们延长线的交点F′发出来的, 该点成为凹透镜的焦点。该焦点也在主轴上,并且是虚的。 通过焦点做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焦平面。由焦点至光心的 距离称为焦距。见下图所示
谢 谢!
技术开发部-结构部-王男梓 2009年 30日 2009年3月30日

第十三章 核医学成像理论

第十三章 核医学成像理论

(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核素2.同质异能素3.γ照相机4.静态采集5.电子准直6.衰减校正7.随机符合计数8.图像融合(二)填空题1.放射性核衰变方式有、、、、和。

2.放射性活度是描述的一个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的。

国际单位: ,用符号表示,表示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3.脏器和组织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在体内有其特殊的靶向分布和代谢规律,能够聚集在特定的脏器、靶组织,使其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的浓度差,从而在体外显示出脏器、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和脏器功能及某些分子变化。

4.γ照相机是一种核医学最基本的成像设备,主要由、、及一些辅助设备组成。

是γ相机的核心,主要由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构成,具有的功能。

5.Y照相机可以完成各种脏器的显像、显像和显像。

6.SPECT的图像采集模式包括、,完成计数率较高的静态采集或高剂量动态采集多采用。

7.SPECT扫描时,探头的旋转轨迹有、、、,个体差异的探头运动轨迹保证了SPECT系统具有良好的和。

8.PET心脏显像信息采集多使用,消除心脏运动对采集的影响。

9.图像融合由、和三个过程,其中关键是。

10.PET/CT是采用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PET/MRI采用的衰减校正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A.质子和核外负电子B.质子和正电子C.质子和中子D.中子和电子E.光子和电子2.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A.α射线照射B.γ射线照射C.β射线照射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E.γ和α射线混合照射3.原子核发生电子俘获后A.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放出α射线B.质子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放出β-射线和反中微子C.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放出β+射线和中微子D.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放出中微子,同时释放出特征X射线和俄歇电子E.质子数和质量数不变,放出γ射线4.某放射性物质初始的放射性活度为A0,放置18小时后测得的放射性活度为A18,则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A.1/2A0B.1/2A18C.181n2・ln(A0/A18)D.181n2/ln(A0/A18)E.181n2・ln(A18/A0)5.不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主要特点的是A.灵敏度高B.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C.合乎生理条件D.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E.具有较大辐射效应6.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所采用的示踪剂是A.糖B.蛋白质C.化合物D.多肽E.放射性核素或由其标记的化合物7.99m Tc-MDP骨显像中显像剂被脏器或组织选择性聚集的机制是A.薄晶体可提高γ照相机的探测效率B.薄晶体也可提高γ照相机的分辨率C.高能射线适合用薄晶体D.低能射线适合用厚晶体E.晶体的功能是光电转换8.关于γ照相机晶体,描述正确的是A.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B.细胞吞噬C.合成代谢D.特异性结合E.通透弥散9.针孔准直器的特点是A.缩小准直器与器官的距离,图像可放大B.缩小准直器与器官的距离,图像可缩小C.增加准直器与器官的距离,图像可放大D.增加准直器与器官的距离,图像大小不变E.图像大小与准直器距离无关10.平行孔准直器与图像质量的关系A.孔径越大,灵敏度越差,而分辨率越好B.孔径越大,灵敏度越好,而分辨率越差C.孔径越小,灵敏度越好,而分辨率越差D.孔径越大,灵敏度越差,而分辨率越差E.孔径大小与灵敏度、分辨率无密切关系11.γ照相机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为A.40~80keVB.100~250keVC.300~400keVD.364keVE.511keV12.在动态采集时,选用较小矩阵的目的是A.提高采集速度B.提高图像分辨率C.使脏器放大D.增加放射性活度E.提高检测的敏感性13.固有能量分辨率A.半高宽与峰值处能量的和表示B.半高宽与峰值处能量的积表示C.半高宽与峰值处能量的平方和表示D.半高宽与峰值处能量的平方根表示E.半高宽与峰值处能量的百分比表示14.有关计数率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当视野中活度较低时,γ相机计数率随活度的增加而增加B.当活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计数率开始随活度的增加保持不变C.计数率特征是描述计数率随活度的变化特征D.由最大观察计数率、20%丢失时观察计数率及观察计数率随活度的变化曲线表示E.计数率特征分固有(无准直器,源在空气中)计数率特征和有散射系统(有准直器,源在水中)计数率特征两种情况15.有关系统平面灵敏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描述探头对源的响应能力B.指某一探头对特定点源的灵敏度C.用单位活度在单位时间内的计数表示D.系统平面灵敏度也称灵敏度E.与准直器的类型、窗宽、源的种类及形状有关16.心肌灌注显像经计算机处理得到短轴、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图像,称为哪种显像方式A.平面显像B.阳性显像C.全身显像D.断层显像E.动态显像17.有关探头屏蔽性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描述探头对视野之外的蔽能力B.对患者本身FOV之外放射性的屏蔽:用于探头平面垂直距离为20cm 点源,在距探头FOV边缘前后10cm、20cm、30cm的最大屏蔽计数与在FOV中心处计数率的百分比表示C.对周围环境放射性的屏蔽:将点源置于距探头中心lm,距探头两侧及前后2m处。

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超声探头(换能器):是一种利用正压电效应将从人体组织、脏器反射回的超声脉冲回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接收电路进行放大、信息处理形成各种图像的装置。

2、X线强度(I):直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x线束的方向上单位面积上的X线光子数目(N)与能量(hν)乘积的总和。

3、X线的质:又叫线质,它表示X线的硬度,即穿透物质本领的大小。

4、光电效应:也称光电吸收。

能量为hν的光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而光子本身整个的被原子吸收,该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5、康普顿效应:又称康普顿散射。

是射线能量被部分吸收而产生散射线的过程。

6、电子对效应:在原子核场中,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在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

7、X线照片的密度:是指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成黑化度。

8、照片对比度: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包括物质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照片对比度和人工对比度等物种对比度,五种对比度在成像过程中相互关联。

9、影像清晰度:指图像能显示更多细节和具有清晰边缘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辨力、模糊度和影像噪声。

10、模糊:物体中每个点经过空间传递成像后,一定能够会被扩展增大变得模糊一些,不可能在影像内真实的还原。

这种物理现象称为模糊。

模糊在X线影像上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背景模糊和影像失锐。

11、影像噪声:医学影像学上将照片密度或影像亮度的随机变化称为影像噪声。

通常由量子噪声、增感屏噪声、X线胶片噪声引起。

12、滤线栅:用于滤除散乱射线对胶片的影响,提高X线对比度的装置。

应置于人体和胶片之间,可将大部分的散射线滤去,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散射线漏过。

13、模/数(A/D):指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即把连续的模拟信号分解成离散的信息,并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字量级,完成这种转换的元件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转换器或ADC)14、灰阶:在影像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现出不同深度的灰色,把白色和黑色之间分成若干级,称为灰度等级,表现的灰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

理解几何光学中的成像理论与方程

理解几何光学中的成像理论与方程

理解几何光学中的成像理论与方程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学科,而几何光学则是光学中的一种简化模型,用来描述光在直线传播时的行为。

成像理论与方程是几何光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的原理。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通常将光看作是一束直线传播的光线。

当光线经过透明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折射定律来描述。

折射定律可以表示为n1sinθ1=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在理解成像理论时,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物方和像方。

物方是指光线从物体发出的区域,而像方是指光线汇聚或发散的区域。

成像理论的目的就是研究物方和像方之间的关系。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的成像方程是薄透镜成像方程。

薄透镜成像方程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像的距离和物像的放大率之间的关系。

薄透镜成像方程可以表示为1/f=1/v-1/u,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v是像的距离,u是物的距离。

根据薄透镜成像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像的位置和大小。

除了薄透镜成像方程,我们还可以用射线追迹法来理解成像原理。

射线追迹法是一种图形法,通过绘制光线的路径来分析成像过程。

在射线追迹法中,我们通常使用三条特殊的光线:主光线、次主光线和辅助光线。

主光线是指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次主光线是指与主光线平行的光线,辅助光线是指通过透镜焦点的光线。

通过射线追迹法,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和像的形状和位置。

当物体远离透镜时,像会在焦点附近形成,且呈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接近透镜时,像会在无穷远处形成,且呈正立的虚像。

根据射线追迹法,我们可以推导出像的放大率,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和透镜的位置来控制像的大小和位置。

成像理论与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眼镜和显微镜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成像理论来确定透镜的焦距和位置,以获得清晰的像。

在摄影和望远镜中,我们也需要根据成像理论来设计光学系统,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第七章 X线成像理论第⼀节 X线成像原理⼀、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是应⽤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种技术。

影像:⽤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维的光强度分布。

若以增感屏-胶⽚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的分布。

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特性及显影加⼯条件。

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的视⽹膜。

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灯的亮度、⾊光、观察环境以及视⼒。

(4)第四阶段:通过视⽹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

物体成像原理

物体成像原理

物体成像原理
物体成像原理是指物体在经过光学系统成像时,各点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在成像面上得到可见的结果。

成像原理主要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两种理论。

在几何光学中,物体成像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理论依据。

例如,当光线经过透明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斯涅尔定律可以预测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角度。

当光线在平面镜或曲面镜上发生反射时,按照反射定律可以确定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像规律:
1.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可以得知,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与凸透镜的焦距和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时,成像位置位于无穷远处,称为无穷远点成像。

2. 物像大小的关系:根据放大倍数的定义,可以计算出物体与像的大小比例。

物体成像时,根据物距与像距的比值关系可以得知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波动光学是几何光学的补充,它将光视为一种波动现象。

光波经过光学系统成像时,根据波的干涉、衍射和透射等特性会产生一系列现象。

例如,在夜空中看到星星闪烁的现象就是由于大气中的折射和干涉造成的。

波动光学的原理可以用于解释像的分辨率、色散和像差等现象。

综上所述,物体成像原理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两个方面。

几何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定律,给出物体成像的基本规律;波动光学则通过对光波的特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像的分辨率、色散等现象。

这些原理在光学系统设计、成像技术和显微镜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第十章 CR和DR成像理论

第十章  CR和DR成像理论

第十章 CR和DR成像理论第一节 CR计算机X线摄影(简称CR),是光激励存储荧光体(Photostimulable Storage Phosphor,PSP)成像。

CR利用IP取代传统的屏/片体系,进行病人影像的高敏感性记录。

尽管看上去与传统的增感屏很相似,但其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它在光激励荧光体中记录X线影像,并使其影像信息以电信号方式提取出来,是实现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的最早成像技术。

一、成像原理(一)工作流程1、信息采集(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传统的X线摄影都是以X线胶片为探测器,接受一次性曝光后,经冲洗形成影像,但所获得的影像始终是一种模拟影像。

CR系统实现了用成像板来接受X线的模拟信息,然后经过模/数转换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

对IP的曝光过程就是信息采集。

2、信息转换(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是指存储在IP上的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

CR的信息转换部分主要由激光阅读仪、光电倍增管和模/数转换器组成。

IP在X线下受到第一次激发时储存连续的模拟信息,在激光阅读仪中进行激光扫描时受到第二次激发,而产生荧光(荧光的强弱与第一次激发时的能量精确地成比例,呈线性正相关),该荧光经高效光导器采集和导向,进入光电倍增管转换为相应强弱的电信号,然后进行增幅放大、模数转换成为数字信号。

3、信息处理(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是指使用不同的相关技术根据诊断的需要对影像实施的处理,从而达到影像质量的最优化。

CR的常用处理技术包括有谐调处理技术、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和减影处理技术。

4、信息的存储与输出(archving and output of information)在CR系统中,IP被扫描后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同时进行存储和打印。

影像信息一般被存储在光盘中,随刻录随读取。

一张存储量为2G的光盘(有A、B两面),在压缩比为1:20的前提下,若每幅影像平均所占据的存储空间是4M,那么,每张盘可以存图像5000幅。

第六章 基本成像理论

第六章  基本成像理论

(一)名词解释1.体素2.CT 值3.螺距4.原始数据5.重建算法6.重建间距7.容积扫描8.投影9.滤波反投影算法10.迭代重建11.M IP12.V RT(二)填空题1. 能量在医用诊断范围(20〜lOOkeV)内的X线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时,主要形式为和。

2. CT图像中像素的灰度值取决于人体断层组织中对应体素的。

体素体积等于与的乘积。

3. CT成像中探测器的作用是。

阵列处理器的作用是: 。

4. CT成像过程根据数据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5. X 线管和探测器系统启动加速,X 线管采集扫描数据,X 线管和探测器系统 ,检查床移动到下一个检查层面。

6. 因为X线管一探测器系统的旋转为避免电缆的缠绕必须,而这一机械逆向运转又减缓了下一次的速度。

7. 螺旋C T 扫描采用了 ,去除了 X 线管和机架连接的 , X 线管一探测器系统可以旋转。

8. 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可在一次下完成、由于没有层与层之间的 , 一次扫描检查时间。

9. 由于16层CT 一次旋转获得的,相对每层分配到的射线量也。

10. C T 图像重建算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理论基础的解析类重建算法,另一类是以解方程为主要思想的。

11. CT成像中投影射线束的形状大致分为三类: 、、。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CT成像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最大的优势是A.极大地降低了 X线辐射剂量B.真正断面成像,密度分辨率高C.可动态观察人体器官影像D.图像空间分辨率高E.可任意方向成像2.关于像素与体素,说法不正确的是A.像素是数字图像最小单元,属二维概念B. 体素是人为划分的人体组织单元,属三维概念C. 像素的灰度值取决于人体断层组织中对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D. 像素的灰度值是体素在XY平面的投影,与体素的体积大小密切相关E.体素的体积与像素的面积大小和层厚相关3. CT值的单位是A. KWB. HUC. WD. SvE. Gy4. CT值是指A. 物质的密度值B. 体素的厚度C. 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值D. 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对比值E. 体素的体积5. 下列人体组织中CT值最低的是A.肌肉B.骨皮质C.脂肪D.脑脊E.肝脏6.CT图像重建运算中计算的对象是A.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B.体素的体积大小C.体素的平均密度值D.像素的灰度值E.图像矩阵大小7. CT成像的基本步骤中不包括,A. X线产生B.数据采集C. A/D转换D.图像传送、打印E.图像重建8.投影是指A. X线穿过人体后剩余的X线强度B. 穿过人体之前的X线强度C. X线透射过程中被吸收部分的总和D. 原始数据E. X线发射源发出的X线强度9. CT成像中A/D转换环节的目的是A. 将穿过人体的X线转换成电信号B. 便于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C. 对探测器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D. 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数字图像E. 将数字图像转换成模拟光学图像显示10. 影响像素CT值的因素中不包括A. 管电压B.体素的平均原子序数C.体素的平均密度D.窗宽-窗位E.部分容积效应11. 关于螺旋CT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滑环技术,球旋转曝光B. 因扫描轨迹是螺旋线,故称螺旋扫描C. 螺旋CT扫描方式实现由二维解剖结构图像到三维解剖结构图像的飞跃D. 螺旋CT扫描仅仅是人体的一个层面E. 螺旋CT采集数据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形空间内的容积数据12. 对于4层螺旋CT,若选择床速是20mm/周,扫描层厚10mm,则螺距为A.0.5B.1C.2D.4E.813.关于螺旋扫描的叙述的是A. X线球管连续产生义X线B.被检者随检査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C. 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D.扫描速度较慢E.扫描轨迹呈螺旋状14. 下述螺旋CT的扫描优点,不正确的是A.缩短扫描时间B.明显提髙空间分辨率C.减少被检者接受的X线量D.动态扫描E.减少图像的运动伪影15. 关于CT准直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指示照射野范围B.可减少散射线,提高图像质量C.用于决定X线束厚度D.单螺旋CT机可决定层厚E. CT准直器有两种:X线管侧准直器和探测器准直器,这两个准直器必须准确对准16.关于螺距,叙述不正确的是A.螺距是螺旋ct扫描方式产生的新的成像参数之一B.螺距的定义是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准直器宽度的比值C. 螺旋CT扫描若螺距等于零时与常规CT扫描相同D. 增加螺距使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增加并使图像的质量提高E. 螺距等于0.5时,层厚数据的获取一般采用两周机架的旋转及扫描17. 在临床应用中,螺旋CT检查效果不如常规CT的部位是A.胸部B.腹部C. CTAD.头部E.肝18. 与常规CT扫描相比,不属于螺旋CT扫描优点的是A. 整个器官或一个部屏息下的容积扫描,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B. 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的提高,使对比剂的利用率提高C. 层厚敏感曲线增宽,使纵向分辨率改变D. 可任意的回顾性重建,无层间隔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E. 容积扫描提高了多方位和三维重组图像的质量19. 有关单层螺旋CT螺距的叙述正确的是A. 螺距是每秒床进距离与层厚的比B. 螺距是准直宽度与球管旋转一周床进的距离的比C. 大螺距比小螺距图像质量好D. 无间隙螺距扫描的螺距为1E. 大螺距纵向分辨率高20. 螺旋扫描中有关重建间隔的叙述,正确的是A. 重建间隔与扫描层厚一致B. 重建间隔大于扫描层厚C. 重建间隔与螺距一致D. 重建间隔是相邻两横断面图像之间长轴方向上的距离E. 重建间隔由扫描长度决定21. 螺旋CT扫描,层厚敏感曲线(SSP)增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螺旋CT扫描的实际层厚较预定层厚增加B. 螺旋CT图像噪声降低C. 螺旋CT图像对比度增加D. 螺旋CT扫描,纵向空间分辨率增加E. 螺旋CT扫描,部分容积效应增大22. CT扫描中理想的层厚敏感曲线(SSP)应该是A.矩形B.像素C.灰阶D.螺距E.窗宽23. 在单层螺旋扫描方式中,决定扫描层厚的是A.检查床的运行距离B.探测器的排列方式C.像素的大小D.前准直器的宽度E.矩阵的尺寸24. 以下叙述中,哪一项不是多层螺旋CT的特点A.与非螺旋CT相射剂量更低B.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C.CT透视定位更加准确D.提髙了 X线的利用率E.扫描速度更快25. 有关时间分辨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时间分辨率的高低决功能B.与采集时间无关C.与重建时间有关D.单位时间内采集图像的帧数E.它是评价影像设备性能的参数之一26. 关于重建间隔的概念的是A. 重建间隔即为重-的*相邻两层横断面之间长轴方向的距离B. 当重建间隔小于重建层厚时,采集数据将被重复利用C. 当重建间隔大于重建层厚时,部分采集数据将被丢失D. 采用较小的重建间隔,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E. MPR图像质量主要决定于重建间隔,与采集层厚设置无关27. CT机将X线锥形射束转化为扇形射束的部件是A.滤过器B.准直器C.窗口D.探测器E.定位系统28. 单层螺旋CT在硬件方面的重要改进是A. 增加了机架的重量,以抵抗滑环连续旋转的离心力B. 增加了探测器的数量C. 采用了滑环技术D. 采用了“飞焦点”技术E. 采用了电子束和四个阳极靶面29. 单层螺旋CT和非螺旋CT相比不同的是A.纵向分辨率有所下降B.横向分辨率有所下降C.高对比分辨率上升D.密度分辨率下降E.空间分辨率保持不变30. 螺旋扫描方式的不利之处是A. 扫描速度快B. 可获得容积数据C. 快速无间隔扫描可充分发挥对比剂的增强作用D. 采集的原始数据是不对称的E. 可进行较多的后处理31. 首次证明二维物体可以通过其投影数据重建影像的数学理论是A.傅里叶变换B.中心切片定理C. Radon变换D.卷积定理E. Cormack 变换32. 关于中心切片定理,说法不正确的是A.又称为傅里叶切片定理B. 通过Radon变换及傅里叶频域的中间转换,实现对原密度函数的重建C. 是目前迭代类重建算法的数学理论基础D. 印证了 Radon的重建理论E. 傅里叶变换的目的是将投影数据变换到频域后易于数学处理33. Radon变换是基于何种形状的投影数据进行图像重建研究的数学理论A.平行束投影B.锥形束C.扇形束D.螺旋状容积数据E.放射状34. 目前CT图像重建最常用的算法是A.直接傅里叶变换法B.滤波反投影法C.总和法D.锥形束算法E.迭代重建算法35. 滤波反投影算法中滤波的目的是A.加快重建运算速度B.消除反投影法中边缘失锐现象C.滤除无效的投影数据D.扩大图像矩阵E.避免二维傅里叶变换36. 卷积反投影算法与滤波反投影算法的区别A.重建运算速度B.能否消除边缘失锐现象C.图像重建矩阵大小D.滤波实施环节不同E.投影射线束形状不同37. 确保相同的图像质量下,可以有效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的算法是A.直接傅里叶变换法B.滤波反投影法D.锥形束算法C.总和法E.迭代重建算法38. 数据重排算法中数据重排的目的是A. 消除边缘失锐现象B. 将锥形束投影数据变换为扇形束数据C. 将扇形束投影数据转换为平行束数据D. 将平行束投影数据转换为扇形束数据E. 去掉无效的投影数据39. 将螺旋CT扫描获得的螺旋状容积数据转换为平面投影数据的方法是A.数据重排B.螺旋插值处理C.三维重组D.空间坐标变换E.反投影40. 迭代算法与滤波反投影算法相比最大优点A.重建运算速度快B.图像逼真C.所需运算存储空间小D.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E.可去除部分容积效应伪影41. 关于CT图像后处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像评价处理包括CT值大小、距离等测量B. 二维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C. 多平面重组属于三维图像重组,但显示为二维D. 三维重组包括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阴影显示和容积再现技术E. CT仿真内镜属于三维图形重组42. 关于CT图像后处理术语搭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CPR—曲面重组B. CTVE—CT仿真内镜C. MPR—多平面重组D. VRT—容积再现技术E. MIP—最小密度投影43. 关于表面阴影显示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维效果好B.显示物体内部结构C.对于距离、体积等测量准确D.可实行三维图像操作E.仿生效果好44. 关于曲面重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B. 是在一个指定的参照平面上,沿感兴趣器官画一条曲线,并沿该曲线作三维平面重组C. 可使弯曲的器官拉直、展开,显示在一个平面上D. 对于所画曲线的准确与否依赖性很大E. 图像可以真实反映显示器官的空间位置和关系45. 关于重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重组是不涉及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B. 原始扫描数据通过阵列处理器采用特定的算法得到的图像C. 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D. 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E. 图像的层厚越薄、图像数量越多,重组效果越好46. 不属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是A/多组CT值测量B.图像局部放大C.改变窗宽D.图像反转E.矢状重建47. 当CT的采集矩阵为512x512时,应选择的显示矩阵为A. 64x64B. 128x128C. 256 x 256D. 256x512E. 1024x 102448. 关于CT窗口技术的概念,不正确的是A. CT图像是由许多像素数字图像B. 扫描后得到的原始数据在计算机内重建后的图像是由横行、纵列组成的数字阵列,也被称为矩阵C. 像素加上深度后,被称为体素D. 扫描野是指X线照射穿透受检者后到达探测器,能被用于图像重建的有效照射范围E. 根据已知的扫描野和矩阵大小,可以计算出体素的大小49. CT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不包括A. MPRB. CPRC. SSDD. SSPE. VRT50. 关于重建与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最后得到能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该处理方法或过程被称为重建B. 重组是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C. 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D. 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E. 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的数目越多,重组的效果越好51. 关于CT值的概念,正确的是A. CT值反映了物质的密度B.反映了物质内水的成分C.是物质密度的绝对值D.不同的机器产生的CT值不同E.根据CT值可以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52. 关于窗宽、窗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窗口技术即为在限定显示感兴趣区信息的方法B. 宽窗宽通常用于组织密度差别较大的部位C. 窄窗宽显示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D. 双窗是一种普通的非线性窗E. 当窗宽确定时,窗位越高则图像越黑53. 计算像素尺寸的公式是A. 像素尺寸=矩阵尺寸/扫描野B. 像素尺寸=扫描野/矩阵尺寸C. 像素尺寸=(矩阵尺寸+像素深度)/扫描野D. 像素尺寸=扫描野/(矩阵尺寸+像素深度)E. 像素尺寸=扫描野/像素深度54. 关于重建时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将扫描原始数据重MS像所需时间B. 重建时间短可以减少运动伪影C. 重建时间与矩阵的大小有关D. 重建时间与计算机内存容量的大小有关E. 重建时间与阵列处理器的运算速度有关55. 为观察脑组织结构,常取窗宽和窗位为A. 60HU、20HUB. 150HU、25HUC. 400HU> 35HUD. 80〜100HU> 35HUE. 1000〜1500HU>350HU56. 关于窗宽、窗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窗宽增大,图像对比盛B. 窗位一般根据不同组织器官进行相应调节,不影响图像亮度C. 组织差别较大的部位用宽窗宽D. 组织对比度较小的部位用窄窗宽E. 窗位的设定应取所需观察部位的平均值57. 矩阵越大,图像质量越好,但矩阵不能太大。

薄透镜成像理论及应用

薄透镜成像理论及应用

薄透镜成像理论及应用引言:薄透镜是光学中常见的元件之一,它的成像原理和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薄透镜的成像理论,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一、薄透镜成像理论薄透镜成像理论是光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薄透镜是指其厚度相比于其曲率半径来说非常薄的透镜。

根据薄透镜成像理论,光线通过透镜时会发生折射,并在另一侧形成一个成像。

1.1 透镜的焦距透镜的焦距是薄透镜成像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焦距是指光线经过透镜后会汇聚到的点或者看似汇聚的点。

对于凸透镜来说,焦距是正的,而对于凹透镜来说,焦距是负的。

1.2 透镜成像公式透镜成像公式是薄透镜成像理论中的核心公式。

它描述了物体与成像之间的关系。

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位置、成像的位置以及成像的放大倍数等信息。

1.3 光线追迹法光线追迹法是薄透镜成像理论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绘制光线的路径,可以直观地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追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并预测成像的效果。

二、薄透镜的应用薄透镜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还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薄透镜在光学仪器、眼镜和摄影等方面的应用。

2.1 光学仪器薄透镜在光学仪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薄透镜组成的。

薄透镜的成像原理使得光学仪器能够放大远处的物体,使其能够清晰可见。

2.2 眼镜薄透镜在眼镜中的应用是人们熟知的。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可以通过佩戴适当的薄透镜眼镜来矫正视力。

薄透镜的成像原理使得眼镜能够将光线正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视力。

2.3 摄影薄透镜在摄影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相机中的镜头就是由薄透镜组成的。

薄透镜的成像原理使得相机能够捕捉到清晰的图像。

此外,透镜的不同焦距可以实现不同的拍摄效果,如广角、望远等。

结论:薄透镜成像理论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薄透镜的成像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现象。

薄透镜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光学仪器、眼镜和摄影等领域。

第十一章 DSA成像理论

第十一章  DSA成像理论

第十一章 DSA成像理论第一节基本原理一、成像原理(一)概述DSA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于数字荧光成像。

60年代初,X线机与影像增强器、摄像机和显示器相连接。

60年代末,I I结构上开发了碘化铯输入荧光体。

80年代初,开始了数字X线成像,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模数转换(A/D)后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分析和保存。

这种系统实际上是X 线电视系统与计算机数字图像系统的结合。

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它使得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促进了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亦促成了专门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的设备——DSA系统产品的诞生。

(二)成像原理DSA是建立在图像相减的基础上的。

最早是利用两相似图像照片,作光学减影处理,来突出两者间的差别。

目前的DSA是基于顺序图像的数字减影,其结果是在减影图像中消除了整个骨骼和软组织结构,使浓度低的对比剂所充盈的血管在减影图像中被显示出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影像增强器将透过人体后已衰减的未造影图像的X线信号增强,再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对增强后的图像作一系列扫描。

扫描本身就是把整个图像按一定的矩阵分成许多小方块,即像素。

所得到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模/数转换成不同值的数字,然后存储起来。

再把采集到的造影图像的数字信息与未造影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所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经数/模转换成各种不同的灰度等级,在阴极射线管上构成图像。

由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被消除,仅留下含有对比剂的血管影像。

对釆集到的没有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矩阵存于存储器1内作为mask像。

把釆集到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矩阵存于存储器2内,称其为造影像。

然后经运算逻辑电路使两图像对应部分进行数字相减,则得出减影图像矩阵,存入显示存储器中,再经显示器显示出耒,即减影像。

成像理论第二章02

成像理论第二章02

• 当X光子进入生物组织后,与电子相互作用,形 成高速电子和散射线。 • 高速电子在通过组织时,与沿途原子相互作用, 使其电离或激发,所以这些都产生化学变化和 生物损伤。 • 有些高速电子还可以发生辐射性碰撞而产生轫 致辐射,这些轫致辐射与散射线又像原射线一 样继续与物质的原子作用,重复上述过程。 • 通常一个入射X线光子的全部能量都转移给电子, 平均需30次左右的相互作用
• 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与三种基本作用的 关系 • 在0.01~10MeV这个常见范围,几乎所 有效应都是由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这三个基本过程产生
四、其他作用
• 1、相干散射 •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干涉的散射过程称 为相干散射。 • 否则就是非相干散射,康普顿效应是非相干散 射 • 相干散射:瑞利散射、核的弹性散射、德布罗 克散射 • 当入射光子在低能范围0.5~200keV时,瑞利 散射概率不可忽视,因此相干散射主要是指瑞 利散射
二、康普顿效应
• 1、康普顿效应又称康普顿散射,是射线光子能 量被部分吸收而产生散射线的过程。
• 具有能量为hv的入射光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相 互作用时,光子交给轨道电子一部分能量后, 其频率发生改变并与入射方向成φ角射出(散射 光子),获得足够能量的轨道电子则脱离原子 束缚与光子入射方向成θ的方向射出(反冲电 子),这个作用过程成为康普顿效应
光电效应示意图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放出光电子的原子变为 正离子,原子处于不稳 定的激发态,其电子空 位很快被外层电子跃入 填充,同时放出特征X 线光子。有时特征X线 在离开原子前,又将外 层电子击脱,该电子称 俄歇电子
E hv EB
• 光电效应实质:物质吸收X线使其产生电离过程 • 此过程中产生次级粒子:(1)负离子(光电子、 俄歇电子)(2)正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 (3)特征辐射 • 2、光电效应发生概率——三方面因素限制 • (1)物质原子序数Z的影响——光电效应的概 4 率与Z的四次方成正比: 光电效应概率 Z

第一章 概论(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第一章 概论(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2020/3/7
16
CR (Computed Radiography)
2020/3/7
17
• (2)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 •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是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
控制下,采用专门研制的X射线探测器直接把X射线信息影 像转化为数字图像信息的技术。
• CT成像优势:①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能准确地反 映横断平面上组织和器官的解剖结构;②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出普通 X线检查所不能显示的病变;③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 ,可通过各种计算进行定量分析;④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
2020/3/7
26
三、磁共振成像
• 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珀塞 尔(Edward Purcell)首先发现了磁共振现象,由此产生的磁共振波 谱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对物质的非破坏性分析。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纽 约州大学的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和劳特伯(Pual Lauterbur)将磁共振用于医学成像,20 世纪80 年代被快速地发展 起来成为医学影像新技术。
2020/3/7
28
四、超声成像
• 1942年奥地利科学家达西科(Dussik)首先将超声技术应用与临床诊 断,从此开始了医学超声影像设备的发展。
• 1954年瑞典人应用M型超声显示运动的心壁,称为超声心动图。 • 人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二维B型超声,至70年代中期,实时二
维超声开始应用。
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 血管造影检查是对注入血管造影剂前后的图像进行相减, 得到无骨骼、内脏、软组织背景的清晰的血管影象,而血 管的形态,结构反映了多种疾病的基本信息。

成像理论

成像理论

名解1.铝当量mmAl:指一定厚度的铝板和一定厚度的其他物质对X线具有同等量的衰减效果时,此铝板的厚度称为滤过物质的铝当量。

2.实际焦点actual focal spot:从阴极灯丝射向阳极的高速电子流,经聚焦后撞击在阳极靶面上的面积称为实际焦点,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聚焦槽的形状、宽度和深度。

3.阳极效应anode effect: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

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4.硬化效应:吸收系数μ与X线能量之间有着依赖关系,X线能量愈低吸收系数愈大,吸收系数随X线能量的增大而减少,这意味着在X线光谱中低能射线将比高能射线更快地被过滤掉,这种现象称为X线束的硬化效应。

5.T1(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纵向磁化由0恢复至原来数值的63%所需的时间,用于观察解剖结构。

6.T2(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去相位导致横向磁化矢量衰减,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降到原来数值的37%所需的时间,用于观察病变。

7.掩模mask:在对比剂进入欲显示血管区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一帧图像贮于存储器内,作为掩模,也称蒙片,它与在时间上顺序出现的充有对比剂的血管图像(充盈图像)一点点的进行相减。

8.信噪比SNR:用来表征信号强度同噪声强度之比的参数称为信号噪声比。

SNR值愈大,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愈小,信号传递质量就愈高。

简答1.简述产生X射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要有一个电子源,能根据需要随时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2)要有高速电子流,为获得高速电子流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有一个高电压产生的强电场,使电子从中获得高速运动的动能;其二是有一个高真空度的空间,以使电子在高速运动中不受气体分子的阻挡而降低能量,同时也能保护X线管灯丝不致因氧化而被烧毁;3)要有一个能经受高速电子撞击而产生X线的靶面。

2.简述非晶态硒板平板探测器成像的基本过程?直接转换FPD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转换为数字图像。

第五章 TEM成像理论

第五章 TEM成像理论
(1)菲捏耳半波带法推导完整晶体运动学方程
k ko g s
ko k s
传播因子,常数可省略
(2)波恩近似法推导完整晶体运动学方程
将晶体势场当作一种微扰,利用量子力学的波恩近似方 法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求得透射和衍射波的波函数。
K
其中
5.1.2 衍衬运动学理论的应用
等厚条纹: 当衍射晶面偏离矢量S保 持恒定,则衍射强度为:
Ig
s
g
1
2 ts sin 2
衍射强度Ig随晶体厚度t的变化规律
当s=常数时,随样品厚度t 的变化,衍射强度发生周 期性振荡,振荡周期为 tg=ζg=1/s
tg=ζg
=1/s
等厚条纹形成原理的示意图
• 等厚条纹的应用:因为同一条纹上晶体的厚度是 相同的,通过计算条纹数目来估算薄晶体的厚度。
(1)设电子束每经过一层原子产生散射的份数qg=πa/ξg, a为dz柱片中的原子面间距,dz内含有dz/a个原子面,每 个原子面对透射束振幅改变的贡献为(q0· φ0(z)),故整个 dz厚度晶体对沿前进方向散射的贡献为:
(2)同上,每个原子面对衍射束振幅改变的贡献为 ( q g· φg(z)),当考虑从衍射方向转移到透射方向时,应附 加一个位相变化:
质厚衬度 N 0 0
Qt
∵ ∴
( t ) A
对同种材料,QA=QB 由于肉眼能分辨的最小衬度为5%,因此A区与B区的 最小厚度为
对异种材料,若QA>QB,则在同样厚度差下衬度提高。
衍射衬度
明场像
暗场像
中心暗场像
明场像
衍射衬度的理论解释
• 衍射衬度运动学理论:电子束进入样品时随着深度 强度增大,在不考虑吸收的条件下,透射束不断减 弱而衍射束不断加强。 • 衍射衬度动力学理论:随着电子束深入样品,透射 束和衍射束之间的能量是交替变换的。能精确地解 释晶体中衍射效应,但是数学推导繁琐。

惠更斯原理与成像公式

惠更斯原理与成像公式

惠更斯原理与成像公式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成像理论。

而在成像理论中,惠更斯原理和成像公式是两个基本概念。

本文将从惠更斯原理的提出入手,探讨其与成像公式之间的关系。

一、惠更斯原理的提出与意义惠更斯原理是由法国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678年提出的,它认为光的传播遵循波动理论,每个点上的光传播方向是各个波前的垂直。

这个原理的提出,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它为解释光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光的传播并无清晰的理解,而惠更斯原理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光的传播与变化。

其次,惠更斯原理为成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成像规律,揭示出光的传播与成像之间的联系。

二、惠更斯原理与成像公式的关系光学成像是研究光线从物体上的每一点出射,最终汇聚在像面上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惠更斯原理来描述光线在成像过程中的变化呢?这就需要借助成像公式的推导。

首先我们来看惠更斯原理在成像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该原理,每个点上的光波可以看作是一个次级光源,发出的是以该点为中心的球面波。

当这些球面波经过透镜或反射后,根据光的传播规律会聚于一点或发散出去。

聚焦于一点时,我们称之为实像;而发散出去时,则形成虚像。

这种由入射的球面波到成像的过程,可以用成像公式来描述。

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成像公式的基础。

成像公式分为透镜成像公式和反射镜成像公式两种情况。

透镜成像公式可以通过透镜的形状和折射率来推导,而反射镜成像公式则是根据反射定律得出的。

无论是透镜还是反射镜,在成像过程中都是用光的传播规律来描述。

而这个传播规律正是惠更斯原理所揭示的。

在成像公式中,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参数是物距和像距。

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或反射面的距离,而像距则是指成像点到透镜或反射面的距离。

通过物距、像距以及透镜或反射面的参数,可以很方便地计算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惠更斯原理和成像公式在成像理论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背材(阻尼吸声块):作用是吸收背向 辐射的声能,最好使背向辐射的超声全部透进 吸声块中并衰减掉,不再反射回压电元件。 • 背材由耐磨的环氧树脂薄膜、钨粉、二氧化钼、 铁氧体、橡胶粉组成。 • (4)声隔离:通常在压电晶片、吸声块和壳 体之间加软木、橡皮、尼龙等材料进行声隔离, 消除金属制成的壳体与晶片之间产生的振动耦 合对超声能量辐射的影响。
• 在医学诊断中: • 超声波发射是利用压电晶体的逆压电效应, 即应用交变电压使压电晶体产生机械振动, 振动频率与所加交变电场的振动频率一样,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 超声波接收是利用压电晶体的正压电效应, 即把超声反射波对压电晶体的机械压力转换 为电信号。
• (二)超声探头 • 在医学超声中,能实现电能与声能相互转换的 装置称为换能器,又称探头(probe)。其作用 是产生和接收超声。 • 使用最多的是压电式超声换能器,利用逆压电 效应将电能转化为晶体振动的机械能,使晶体 振动而产生超声波,发射至需要检测的人体组 织内。
• 超声仪器中广泛应用压电陶瓷材料,如钛酸钡、 钛酸铅、锆钛酸铅等多晶体结构。 • 多晶体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产生机制与单晶体 石英有所不同,多晶体压电陶瓷由于其内部结 构存在许多自发极化方向一致的小区域分子集 团,类似于铁磁体的磁畴,或称电畴。经过人 工对这种材料外加强极化电场处理后,使压电 陶瓷中杂乱无章的电畴基本上转到与极化电场 一致的方向;当极化电场除去后,电畴基本保 持不变,而且成为很强的剩余极化。图8-11 • 处理后的材料再施加较小的交变电场时,这些 电畴将发生转动,其长度将沿外电场方向发生 交替变化。
• ②从穿透深度的角度来看,工作频率越高, 则衰减成正比地增加,必然使探测深度减 小。若要求较大的穿透深度,就必须选用 较低的工作频率。 • 工作中应在工作深度与频率之间取合理的 折衷。 • 探测距离较大的不宜采用较高频率。如: 肝脏、妊娠子宫等超声探测2-3.5MHz
• 要求深度不大的可以用较高频率提高分辨 力。如眼球、乳腺等探查一般选7-10MHz。 • 另外,探测组织的距离不大,但衰减很快, 即半衰距非常小或者超声穿透的界面较多, 如颅脑、肺等,也不宜选用较高频率,一 般1-2MHz
• 接受超声时,利用正压电效应将从人体组织返 回的超声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由接收电路 进行信息处理 • 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间歇脉冲工作方式,因此, 同一探头可以分别完成发生和接收功能。 • 分类—单晶片与多晶片
• 单晶片探头是最基本 的结构:主体和壳体 组成 • 1、探头主体 发射和 接收超声的能部分, 由压电晶体、面材及 背材构成。性能主要 取决于晶片材料、晶 片直径与厚度、面材 前保护层的耦合、背 材的阻尼吸收等
• (1)面材(保护层):作用是防止压电元件与 人体组织经常直接接触导致磨损、碰坏或氧化 等。探头与人体组织接触的端面加有保护层。 选用衰减小、高耐磨、柔顺性好的材料,其声 阻抗应接近人体组织的声阻抗。 通常将保护层 兼作为声阻抗匹配层,其厚度为λ/4
• (2)压电晶片(压电振子):是探头的关键元 件,决定探头电能与声能的互换能力。 • 材料:多采用锆钛酸铅,近年新材料聚氟乙烯用 来制成薄膜探头 • 晶片几何形状和尺寸根据临床需要来确定 • 晶片厚度与工作频率相关,晶片越薄,频率越高。 频率在1~10MHz时,一般单晶片圆形探头压电 体的直径8~12mm左右,两面有涂银薄层,焊接 导线作为电极。
• 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称压电晶体,亦称换能器 (transducer)。 • 正压电效应:对晶体两端施加压力或拉力时, 晶体的两侧表面会出现异名电荷产生电场分布 效应。 • 逆压电效应:当晶体的两端施加一交变电场时, 晶体厚度有所改变,即晶体沿着电轴方向出现 压缩或拉伸
• 压电晶体:自然生长的单晶体(石英、电气 石);人工培养的单晶体(硫酸锂、铌酸锂、 酒石酸钾钠) • 图8-10表示SiO2结晶形成的石英晶体的压电效 应原理。 • 图8-10a表示晶体在无外力时,两侧不带电荷
• 其指向性函数为:
• 式中,d表示两个点声源之间的距离,λ表示点 声源辐射声波的波长。 • 当d=λ时其指向性图案如图8-14所示,可见, 此时点声源S1,S2在能量集中的主瓣旁边还出 现了一些副瓣
• 3、圆形单晶片振源的超声场 圆形晶片处于发 射状态时,就像一个往复振动的活塞,因此常 称为圆形活塞振源,简称圆活塞或圆探头,它 是医学超声诊断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探头。 • 设定:①圆形晶面声源由无限多个点声源组成 ②圆形晶面各点为同相位、同速率的振动③声 场中任一点M的声压是晶面所有点声源辐射到M 点叠加的结果,其指向性如图8—15所示
• 1、点声源的超声场 对于单个振子,当它的 尺寸极小时,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点声源。根 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它所产生的超声场是 没有指向性的球面波 图8-13 • 2、两个点声源的超声场 两个点声源所产生 的超声场是由两个点声源子波叠加的结果,其 超声场呈一定的指向性分布而形成声束,称为 超声的指向性。
• 2、壳体 起支撑、密封、绝缘、承压、屏蔽以 及保护压电元件的作用,也是探头与仪器的电 气信号连接的插接部件。
• (三)超声场能量的空间分布 • 不同的超声源、不同的传播条件将形成不同的 超声能量分布。 • 超声场:在医学超声诊断中,将超声源能量作 用的弹性介质空间称为超声场,用以描述波动 状态。 • 理论上,一般根据医学物理学中的惠更斯—菲 涅尔原理为理论基础进行超声场的理论分析
• 上式表明,脉冲超声波的频率响应正是综 合了各谐波分量频率响应特性的结果。另 外,求宽频带脉冲超声波的近场长度和半 扩散角时,应先求出各个谐波的近场长度 和半扩散角,然后求其合成结果。
二、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 医学诊断中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传 播路径上遇到不均匀介质界面发生反射的物理特 性。 • 向人体内发射超声波脉冲,当超声遇到人体组织 和脏器界面时即有反射回波,检测这些回波信号 并对其进行接收放大和信号处理,最后在显示器 上出现。
• 图8-10b所示,当晶体受到一定外力压缩作用 时,硅离子和氧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这种离子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使分子间的电场 发生不平衡,在晶体的上面出现负电荷,晶 体下面出现正电荷,这就产生了正压电效应
• 图8-10c所示,当晶体在拉力作用下,晶体两侧 会出现与压缩时相反极性的电荷。
• 图8-10d和图8-10e表示了石英的逆压电效应,其 本质是被束缚在晶体中的电荷与外电场相互作用 产生形变,引起晶体的压缩或拉伸。
• 连续波—脉冲波 • 基本原理:超声脉冲回波法,就是把几兆 赫至几十兆赫的高频超声脉冲发射到生物 体内再接收来自生物体内的反射波(回 波)。 • 超声脉冲回波法,通过检测回波脉冲就可 以获得有关超声脉冲在介质内反射界面的 位置信息和方位信息。
• (一)基本原理 • 人体组织和脏器具有不同的声速和声阻抗,因 而在界面上会反射超声波(又称回波)。 • 这些分界面两边介质的声学差异不大,所以大 部分超声将穿过界面继续前进。当遇到第二个 界面时,又将产生回波,并仍有很大部分超声 能量穿过第二个界面继续前进;这样可以产生 第三个、第四个回波。超声在组织中衰减,因 此接收回波个数有限。
• 实际上,Dmin比理论计算值大数倍。如果病 灶处于Dmin内,则反射信号在脉冲尚未发射 完就已返回探头,已无法接受而漏掉,所以, Dmin以内ude距离称为“盲区” • 为了缩短盲区,只有缩短脉冲宽度τ,但这样 又可能使发射超声能量减少,影响灵敏度。 • 通常在适当缩短τ的同时,提高超声频率,使 能量不至于减少,即缩短盲区,又不影响灵敏 度。
• 2.脉冲重复频率 • 脉冲重复频率Fp:每秒超生脉冲发射的次数, 它由电激励的频率所决定,即: Fp=1/T • T表示脉冲间隔时间,即脉冲发射周期,也是 声波往返可利用的最大时间。 • 脉冲重复频率Fp 决定了仪器的最大探测距离。 Dmax=cT/2
• 3.脉冲宽度 • 脉冲宽度τ指超声波脉冲的持续时间。最小探测 深度与脉冲宽度的关系密切。 • 探头即发射脉冲又能接受脉冲,只有当探头在发 射脉冲停止以后,处于静止的期间,才能接收。 • 当反射波回到探头的时间大于脉冲宽度,发射脉 冲与反射脉冲才可能被分别接收到。 • 最小探测深度:
• (2)远场特性:远场声源和声强比较平稳, 可以用作超声诊断。在远场区中,当声程x>5L 时,声压P将随着距离x的增加而明显减弱。在 2L处,声强变为原来的1/2,而声束半径增大 为1.35r,半扩散角θ可由下式计算:
• 一般要求半扩散角在3.5º 以下。为减少远场扩 散,常常对声束进行聚焦
• 上述讨论是连续波的讨论。 • 超声治疗主要利用大功率的连续超声波 • 医学诊断中常用脉冲超声波。脉冲超声波易于 发射和接收,同时脉冲波的检测可以基本避免 发射信号和反射信号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的灵 敏度。
• 4、脉冲波的超声场 • 三种波形:单尖脉冲、具有几个周期的窄脉冲、 方波调制脉冲 图8-17 • 对脉冲波的超声场用傅立叶变换进行分析,即 将脉冲超声波分解为多个正弦(或余弦)波的 叠加,从而通过分析各个频率的正弦波的声场 分析脉冲波声场,即:
• 可见,脉冲超声波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谐波分量, 其最大能量发射的频率称为中心频率f0, f0=1/τ。 脉冲持续时间τ越短,中心频率f0越高。一个脉 冲的声能往往集中于中心频率附近,其总声压 P将是n次谐波对应声压平方和的平方根,即:
• 为了能分清回波个 数和发射的先后次 序,超声回波使用 脉冲波束,即每发 射一个脉冲接收几 个回波,这种成像 方法称为脉冲回波 法。
• 脉冲回波测距,就是测定发射脉冲与回波之间的 时间间隔t,算出反射界面与探头之间的距离。 由于声脉冲通过同一路径一往一返,这时距离S 即为:
• c受频率的影响很小,通常忽略不计,生物组织 取其平均值为1540m/s。
• 运用这个原理,将探头的扫描运动与显示器上光 点的扫描运动巧妙配合,把回波信号作为光点的 亮度调制信号,即用亮点来显示反射回波的界面, 这样就构成不同的扫查与显示形式,从而制成相 应各种形式的医用超声诊断仪器。 • A-MODE,B-MODE,M-MODE,D-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