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德法年鉴》

1.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3.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4.马克思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问题6: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未发表),1932年公之于世。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