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个人整理)
绪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2.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科学品质——与时俱进的科学性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本质属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7.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哲学的基本问题(2个方面):(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0.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像13.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3)人类的意识1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和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15.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1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7.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实现性18.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实践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队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3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2)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2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1)基本内容: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 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 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 报》,马克思“从社会退回书房”,通 过消化《莱茵报》的经验、深入研究历 史和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思想上取得 重要进展。其成果主要是5本阅读历史著 作的笔记(也成“克罗茨纳赫笔记”) 和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即《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则 是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已 经接近了新世界观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费 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 一、巴黎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 化劳动学说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 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能量守 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 进化论。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 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科学依据。
• 四、理论来源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 •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 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的综合 和发展。19 世纪初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中 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 来源,它们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则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迪,他 们的不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 。
• 革命绝不是少数人煽动的,也不是少数 领袖人物偶然的行动和动机的结果。考 察革命发生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 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 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 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 找。”
考试不用愁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二章】【供大一下使用】
目录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 (2)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4第一章马哲的诞生第一节 概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学考察 (4)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4-5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的确立一、1841年《德谟克利特的自然主义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个体性和人的自由 (5)2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人 (6)3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 (7)二、哲学的本体与政治、宗教的批判(《莱茵报》时期)1哲学与批判 (7)2国家、市民社会和政治批判 ………………………………………………7-8三、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践辩证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实践与人的本质 (8)2异化劳动理论 (9)3否定和辩证法 (9)四、实践唯物主义原则的确立1实践与唯物主义学说 (10)2对人的本质的说明 (10)3关于宗教的批判 (10)4关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0)5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性质 (10)五、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1人类历史的前提 (11)2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11-12 3世界历史理论 (13)4国家、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3)5历史主义的方法 ……………………………………………………………13-14 第三节 资本主义理论1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14)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运动 (15)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5)本学期小结 (16)3、世界历史理论出发点:工业和商业的活动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工”→ 打破民族的界限(形成世界工场)→ 历史 →世界历史打破民族分工的力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力量。
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概括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I)以阶级关系取代了封建等级制II)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国家III)以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建立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三个观点:I)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因而,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三、“读史使人明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1.尖锐的经济矛盾2.激烈的政治冲突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1.理论转折的先兆2、理论遗产的启迪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二、理论探索的特色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第二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75年版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马克思传》(德)弗·梅林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卡尔·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启示何在?第三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阶段1842——1844年)第一节 从思辨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1.大学时期(1835.10——1841.3):批判宗教,论证自由代表作:《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莱茵报》时期(1842.4——1843.3):信仰动摇,转向现实代表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5):寻求钥匙,提出新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德法年鉴》时期(1843.9——1844.8):区分解放,获取武器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2 — 1844、8):走向历史的深处2.《神圣家族》时期(1844、10 — 1845、1):唯物史观的初步阐发《第三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青年时代的探索和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导言>的学习与研究》高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4.《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侯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吴晓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陈先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思考题:1.何谓“苦恼的疑问”?其实质是什么?2.推动马克思从思辨唯理主义向自然人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政治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4.马克思从历史的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的入口处在哪里?第四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段1845——1848年)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树立(1845春)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1846夏)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阐述(1847年)代表作:《哲学的贫困》《全集》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问世(1848年2月)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四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四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华、魏立中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许俊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奎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东方复兴之路》江丹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周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2.何谓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两者具有什么关系?3.马恩时代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标志有那些?4.为什么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分析的辩证性体现在哪里?第五章 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验证、发展阶段1848—1872年)第一节 欧洲革命对唯物历史观的检验(1848——1852年)代表作:《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第二节 天命之年的成果(1867年)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一、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把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二者统一起来。
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地与劳动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完整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的历史。但是作为哲学史的课程它除了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之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线 索的叙述上,它更应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绪论
• 马哲史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还 要研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但它绝不是原著思想的汇编,而是把这些著作放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 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二、从马哲史研究对象的内容来看,马哲史侧重从 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范畴、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 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 的分析和评论。
• 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并成 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而且马 恩的战友和学生狄慈根、拉法格、梅林、考茨基、 拉布利奥拉等,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绪论
• 第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
• 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 初,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论的创立和 量子力学的诞生,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面貌并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的矛盾更趋激化,帝国主义国 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三、“读史使人明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1.尖锐的经济矛盾2.激烈的政治冲突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1.理论转折的先兆2、理论遗产的启迪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二、理论探索的特色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第二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75年版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马克思传》(德)弗·梅林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卡尔·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启示何在?第三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阶段1842——1844年)第一节 从思辨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1.大学时期(1835.10——1841.3):批判宗教,论证自由代表作:《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莱茵报》时期(1842.4——1843.3):信仰动摇,转向现实代表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5):寻求钥匙,提出新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德法年鉴》时期(1843.9——1844.8):区分解放,获取武器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2 — 1844、8):走向历史的深处2.《神圣家族》时期(1844、10 — 1845、1):唯物史观的初步阐发《第三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青年时代的探索和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导言>的学习与研究》高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4.《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侯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吴晓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陈先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思考题:1.何谓“苦恼的疑问”?其实质是什么?2.推动马克思从思辨唯理主义向自然人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政治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4.马克思从历史的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的入口处在哪里?第四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段1845——1848年)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树立(1845春)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1846夏)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阐述(1847年)代表作:《哲学的贫困》《全集》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问世(1848年2月)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四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四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华、魏立中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许俊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奎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东方复兴之路》江丹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周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2.何谓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两者具有什么关系?3.马恩时代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标志有那些?4.为什么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分析的辩证性体现在哪里?第五章 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验证、发展阶段1848—1872年)第一节 欧洲革命对唯物历史观的检验(1848——1852年)代表作:《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第二节 天命之年的成果(1867年)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讲义
变转想思的思克马 节一第
节环个几的变转想思期早思克马述概、4 。同不何有场立的者尔格黑年青他其与解理的识意我自对思克马、3 。解 理的系关间之家国和会社民市对尔格黑与思克马较比试、2 �在何想思的论子原鲁鸠壁伊和特利克谟得较比思克马、1 �题考思
�3481----9381 �哈巴尔费向转尔格黑从思克马 章二第
论 绪 书 全
》义主思克马新欧东《著卿俊衣 》义主思克马的国中代当《著良奎张 》史学哲义主思克马《编主森楠黄
目书考参
义 讲 》史 学 哲 义主 思 克 马 《
�快愉习复您祝-----义讲》史学哲义主思克马《森楠黄
2 望愿和想理的争斗而福幸的类人为有具、1 质素本基的家想思为作思克马、一
人始创的学哲义主思克马是斯格恩和思克马
�快愉习复您祝-----义讲》史学哲义主思克马《森楠黄
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
P10主体(观念)通过实践劳动的对象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人是美的本质力量的感观2.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P15个人的感觉与社会化,文化状态的高低有关。
什么样的主体生产什么样的对象,对象反映主体人只能记住对有意义的符号人的实践的丰富性人的感觉是社会化的感觉,人的的社会化和社会化感觉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与它的实践对象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马克思,恩格斯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P86答: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P87 答: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思想具有阶级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受统治阶级支配。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5.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答: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6.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凡真实的⼈⽣总是相遇。
(——马丁布伯)第⼀章什么是哲学⼀、“哲学”⼀词的词源Philos(爱)+Sophia(智慧)哲学的基本性质: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类智慧①哲学研究的不是某个特定领域,它关注的不是细枝末节②研究⼈与世界的关系(⼈对待世界的⽅法、态度),⼈和世界打交道⼆、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1、智慧不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知识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science 科学;wissenschaft学问,科学,学术,知识。
既包括⾃然科学在内的世界上的所有的科学)是以⼈与世界关系为中⼼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把握2、哲学问题:总体(普遍)的问题哲学:客观地研究世界,研究⼈们对待世界的⽅式、⽅法、态度,是⼀种有关境界的学问。
⾃然科学:天为什么下⾬哲学:什么是因果关系⼈为什么会死⼈如何对待死亡三、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1、为了让⽣活⽐⽣活更多(为了更好地在世界中⽣活)“边缘境况”:科学技术⽆能为⼒领域。
例如:感动是内⼼的真实情感,油然⽽⽣。
(雅斯贝斯提出)为了解决“边缘境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哲学。
2、哲学是⼀门“life work”①⼈只要活着,就需要哲学,需要哲学智慧。
哲学区别于宗教:哲学——⼊世(更好地⾯对与解决问题);宗教——出世(逃避问题)②哲学总是源⾃于⼈们的现实⽣活。
⼈⼈都有⾃⼰的哲学。
(这⾥的哲学指的是常识,是⾃发的、发散的,未经思考的。
)真正的哲学: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家的哲学:⾃觉地经过理论的加⼯和反思的、系统的③具有⼀种实践的定向哲学不是纯粹理论的东西,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活,⼜⾼于⽣活,扎根于⽣活。
Life work:⽣命的劳作,在⽣命的劳作中所⽣产出来的有关⽣命的作品四、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的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征)1、哲学是⼀种⾃由思想(⾃由思想≠主观思想=批判地思想)苏格拉底:批判的⽜虻⿊格尔:所谓⾃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学习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马哲史涉及的代表人物:•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B:改革开放时期,还给予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与普列汉诺夫等人以一定的地位;C: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一些被称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三个五十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三个五十年、三大历史形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末期)•三个小阶段:•第一,19世纪40年代初至1848年,创立阶段。
•第二,1848年至187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和1871年革命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研究中检验、运用和发展。
•第三,1872年至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传播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个50年,是形成、创立和系统化的50年,是凯歌行进的50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中国取得重大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三个小阶段:•第一,19世纪末至1917年,在俄国的发展。
•第二,1917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由发展到停滞阶段。
•第三,从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50年,其间虽然出现过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取得重大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艰难曲折中发展(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由发展到失败。
•2、20世纪50年到中期至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曲折发展。
马哲资料(整理版)
马哲题目材料 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
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论》材料 2 :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材料 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
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请回答:( 1 )材料 1 、 2 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 2 )怎样理解材料 3 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区别?【答案要点】 (1)①材料 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马哲史涉及的代表人物:•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B:改革开放时期,还给予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与普列汉诺夫等人以一定的地位;C: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一些被称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三个五十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三个五十年、三大历史形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末期)•三个小阶段:•第一,19世纪40年代初至1848年,创立阶段。
•第二,1848年至187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和1871年革命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研究中检验、运用和发展。
•第三,1872年至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传播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个50年,是形成、创立和系统化的50年,是凯歌行进的50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中国取得重大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三个小阶段:•第一,19世纪末至1917年,在俄国的发展。
•第二,1917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由发展到停滞阶段。
•第三,从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50年,其间虽然出现过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取得重大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艰难曲折中发展(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由发展到失败。
•2、20世纪50年到中期至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曲折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1)基本内容: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
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
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德法年鉴》1.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3.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4.马克思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
(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问题6: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未发表),1932年公之于世。
答案要点如下: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
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
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建构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支柱,也是《手稿》批判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重点。
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的批判的同时,洞察到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
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来,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问题7:论述如何理解《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
(“神圣”:讽刺布·鲍威尔的狂妄自大,是“对批判的批判”)答案要点如下: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
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
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