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二单元 古代汉语语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10)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11)敢不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12)敢不唯子是從。(《左傳·哀公六年》)
(13)荀偃命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 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14)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現代漢語:唯利是图、唯你是問、 惟命是從、唯才是舉。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 而》)
(2)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3)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4)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6)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壞晉館垣》)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9)毋吾以也。(《論語·侍坐》)
例外情況: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王風·黍離》)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論語·陽貨》)
(16)以天下之民莫為之也,然而是子独為之。 (《荀子·君道》)
(17)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韓策 二》
這條規律没有第一條嚴格。 《論語》中代詞賓語後置8例,
《論語子張》 同類現象: 奈之何(奈何)若之何(若何)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否定詞“弗”和“勿”與及物動詞搭配時,後邊往往 不出
現賓語。 “不”、“莫”、“未”、“無”與動詞搭配時後多
帶賓語 ——如果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就放在動詞後邊。 ——如果賓語時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往往分布在動 詞前面,否定詞後邊。
(2)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莊子逍遥遊》 (3)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齊 晋鞌之戰》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一、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踰者?”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序和省略

古代汉语——语序和省略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一、古代汉语的语序(一)主谓倒装句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如:①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表示疑问的主谓倒装句如:④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⑤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⑥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二)宾语前置句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以上句中,前后两句都是动词“欺”带宾语,前句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因此位于动词“欺”前,后句宾语是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②“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以上句中,“奚冠”和“冠素”也是个对比,“奚”为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前,“素”为名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的后面。

再看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于)”的宾语不前置。

例如:⑩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⑾奚以知其然也?(《北冥有鱼》)⑿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⒀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⒁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⒂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⒃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⒄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介词“于”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于”功能相当的“乎”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2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上》)(2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以上“恶乎”都是宾语前置结构,相当于“于何”。

“恶乎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学恶乎始恶乎终”即求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这种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如“不”“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修飾語、中心語”屬語法學 範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造詞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選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許的。衹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語義重心也就不同了。
丁邦新:《論漢語方言中 “中心語—修飾語”的反 常詞序問題》
《方言》2000年第3期
“牛公”、“牛母”這樣的 結構並不是别的語言擴散 的結果,仍然是“修飾 語—中心語”的結構,合 於漢語一般的詞序規則。
與表行爲動作的數量有關的 詞序問題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
(莊子·養生主)
卽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 十下。(百喻經·五人買婢共
使作喻)
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 匝西去。(水經注·河水)
THE END
〈1〉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經·碩鼠)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論語·陽貨 )
丙、賓語用代詞復指構成 的賓語前置。
〈1〉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 是繼。(齊桓公伐楚)
〈2〉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 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 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齊桓公伐楚)
年》)
1.1. 在三種特定的條件下, 賓語可以/應該/必須放在動 詞的前面:
甲、疑問代詞作賓語:
〈1〉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2〉項王曰:“沛公安 在?”(鴻門宴)
〈3〉良問:“大王來何 操?”(鴻門宴)
〈4〉誰爲爲之?孰令聽之?
(司馬遷《報任安書》)
乙、否定句中,如果賓語 是代詞,那麽代詞賓語應 該放到動詞的前面。
李訥(LI,CHARLES N): 遠古漢語:SOV 上古漢語:SVO 現代漢語:SOV

古代汉语的词序2

古代汉语的词序2

古代汉语的词序2四、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就是文言文的一种关键句式,它通常存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计未定,Ayen可以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Ayen可以使报秦者”,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谋可以并使报秦人”,“人”就是中心语,“可使报秦”就是定语。

“者”就是标志性词语。

(“者”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谋(可使报秦)(的)人。

找寻什么样的人?找寻(可以派遣回去报告秦国)的人。

主意搞不清楚,想要打听个可以派出回去答复秦国的人,又打听没。

“谋”,找寻。

“报”,回复。

译者时将定语提及前面,译作为:主意没拎的定,找寻一个可以使臣回复秦国的人。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弱”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爪牙”和“筋骨”就是中心语,“利”和“弱”就是定语。

“之”就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并无真的意义。

(蚯蚓没坚硬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可以在地面和地下民主自由活动,依靠的就是有恒心存有毅力专心致志。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道》)(甲壳类:喝的意思。

或:有时。

天下:吃掉这句话译者为:(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够吞下一石粮食。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千里马”,“马”是中心语,“千里”是定语。

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上古疑问句(3)
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奚——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 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论语· 宪问)
曷——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国策)
焉——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 在用 “不、毋(无)、未、莫”等否定 词的上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 般要前置。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 传· 僖公二年》)
代词“是”作宾语直接前置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 周南· 葛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 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 公伐楚)
三、宾语用代词“是”、“之” 等复指
特点: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 词“是”或“之”复指,“是”或“之”也要放 在动词的前面。如: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小雅· 节南山)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 僖公五年) 今吴是懼而城於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进)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 勾践灭吴)
上古否定句(5)
上古汉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这 条规律并不十分严格,不前置例子不难找到。例如: 1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 2 有事而不告我。(左襄28年) 3 无欺我也。(吕氏春秋· 贵因)
对比:
4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 李广传) 5 汉果不击我矣。(汉书· 赵充国传) 6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 黍离) 7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娇。(魏风· 园有桃)
谁——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乡人长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左传)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2古代汉语的词序

2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般语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定)主(状)谓(补)(定)宾
加强语气时,某些句式可倒装(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列· 汤问) 谁欤,哭者?(礼· 檀弓)
先秦的特殊语序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 古汉语中,宾语处在动词的前面有 三种句式。
数词前面加“者”复指的特殊句 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 三,终不肯受。《战国策· 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者三。 (《鸿门宴》) 盖一岁则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耽耽有是哉?
思考与练习:

1. 古代汉语有哪几种特殊的词序?古文遵循这些规律 时是否同样严格?请举例说明。
宾语本身就是代词的两种情况

(1)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 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只用 “之”,不用“是”。如: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 之谓乎? 2.“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赵盾) (《左传· 宣公二年》)
“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 凝固形式,
1.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 王霸》) 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 传· 襄公二十四年》)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目的:强调宾语
特点: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和在宾语和 动词之间还插入一个“是”字或“之”,复指 提前的宾语。 例子:

1.姜氏何厌之有? (《郑” 《齐桓公 伐楚》 3.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 僖公五年》

丁、“莫”字句(=无+或,none=not+one) “莫”现汉是否定动词.“不要,不”义;古汉语是否 定性的无定代词,没。 ①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 滕上) ②莫我知也夫!(论· 宪问)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2020/7/1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 的前面。例如: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夫,指示代词。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 传·昭公十五年》)
③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例①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 “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 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 的女子穆姬所生。
③(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 格式。例如: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 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周 南·葛覃》)
③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韩之战》)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 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 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 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④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 子·梁惠王上》)
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 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 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 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漢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舉例:分類: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1)賓語必須是代詞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否定副詞有“不”、“弗”、“勿(無)”、“未”、“非”、“否”等;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

再如: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詩·周南·汝墳》)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

吾嘗聞之矣。

(《孟子·滕文公上》)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

(《論語·先進》)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衛風·碩鼠)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54——P256註意事項:(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

(P293)(二)否定副詞“弗”、“勿”的否定句一般不帶賓語。

二、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教材290、291頁疑問代詞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爲兩組:誰、孰、何——————主、謂、賓、定安、惡、焉、胡、奚、曷——————賓、狀——馬忠《古代漢語語法》34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其基本格式爲:疑問代詞(+助動詞)+謂語動詞————謂語動詞(+助動詞)+疑問代詞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

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案三、以“是”、“之”爲前置標誌的賓語前置(一)“是”、“之”是代詞復指還是前置標誌王力、郭錫良等認為是復指楊伯峻等認為是標誌※把“之”、“是”看作代词的文章如丁素红《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中“之”语法的类推》(《职大学报》2003年第4期)等,教材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2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下册46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更多的教材和语法学著作是把“之”、“是”等作为助词的,语法专著如许敬生《医古文语法知识》(218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黄江海等《文言句式例析》(11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265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3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66—67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26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下册799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等,教材如吴福熙《古代汉语》(30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34页,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朱星《古代汉语》(下册19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赵仲邑《古代汉语》(37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周秉钧《古汉语自学手册》(29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荆贵生《古代汉语》(修订本)(56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向來有學者把‘之’和‘是’視為代詞,起‘複指’作用,但主其說者都認為‘之’和‘是’只是把賓語提前的一種語法手段或標誌,沒有實在意義,無法譯成現代漢語。

既然如此,就不如視其為結構助詞,既簡捷又不至於互相抵牾。

”--------陳煥良:《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64期)。

(二)古漢語中,爲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邊,條件是在賓語之後加上結構助詞“是”、“之”等作前置標誌。

例如:①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四年》)②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左傳·僖四年》)③不仁而可與言,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離婁上》)趙歧《章句》:“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家也?”④諺所謂“輔車相依,脣忘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左傳•僖五年》(三)以“唯……是……”结构为宾语前置形式“唯……是……”結構的賓語前置形式是單純以“是”為前置標誌的賓語形式的變體。

“唯”字突出了動詞動作行為對賓語的限定性,是對動詞動作行為指向的進一步確定與限定,即動詞動作行為只能作用於該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而不能及其他,即“使動作行為的物件更加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70頁。

“名詞性成分作前置賓語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出現在‘惟(按:《國語》中字作“唯”)+名詞性賓語+動詞謂語’的句式中。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67頁四、沒有結構標誌的賓語前置主要包括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和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兩種情況。

(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左傳•僖四年》)(2)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裏仁》)(3)昭王南徴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僖四年》)例句等見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巴蜀書社2003。

第二節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本節內容包括雙賓語動量表示法一、甚么是雙賓語一個動詞後帶有表人和表事物的兩個賓語。

其表人者在前,稱“間接賓語”;表事物者在後,稱直接賓語。

二、雙賓語的位置“甲骨卜辭中雙賓語的位置不太固定。

到了周秦,逐漸統一起來。

”向熹:《簡明漢語史》130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于甲骨文中雙賓語位置不太固定的語法實例,可參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197——209頁,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三、雙賓語動詞的類別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分爲兩種類別:授予義動詞與教示義詞。

授予義動詞包括“予”、“授”、“賜”、“遺”等;教示類動詞包括“教”、“示”、“言”、“告”等。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对双宾语谓语动词的分类複雜,可以參看。

四、已經學過的雙賓語動詞例句(1)公賜之食,食捨肉。

(2)語之故(3)告之悔五、雙賓語動詞的特點首先,双宾语动词“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其次,“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的动词“做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事。

”当然,此类动词的存在首先依赖于实际语言活动中事物交接要牵涉到三方面的关系和“三方面之间具有怎样的交互关系”这一事实的存在。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1964年第1期。

钱宗武先生根据对今文《尚书》双宾语动词的考察,认为“所有双宾语动词都具有两个性能,一是施动的迁延性;二是施动的双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