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审评

合集下载

普洱茶审评方法-地方标准

普洱茶审评方法-地方标准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在《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T103-2003》中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的感官审评分为散茶(级别茶)和紧压茶两部分。

一、普洱散茶(级别茶)的感官审评(一) 普洱散茶感官审评品质因子普洱散茶品质外形评定条索、色泽、匀整、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色泽两项因子,内质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二)审评方法1. 干看外形:(1)条索:把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分别倒入样茶盘中,比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

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评出供试样相当于标准样的水平。

(2)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

色泽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可以反映出做工的好坏。

色泽褐红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渥堆过程中“发酵均匀”。

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渥堆过程中“发酵不匀”。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

但普洱茶原料以有一定成熟度为好,不过多要求嫩度。

(3)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4)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并做出记录。

2、湿评内质: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克,用150毫升标准审评杯碗,采取2次冲泡法。

将称好的样茶加入审评杯中用沸水冲入后立即倒掉茶水(注意不要让茶叶掉出),随即冲入沸水150毫升,冲泡1分钟,将茶汤倒入坪茶碗中供审评汤色用,然后嗅香气、尝滋味。

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

冲入沸水150毫升,冲泡两分钟将茶汤倒入评茶碗中,再嗅香气、尝滋味,比较辆次冲泡的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后的香气、滋味为准。

(1)香气:比香气的纯度、陈香的持久性及高低。

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有酸味、异味、杂味为差。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基本流程:取样—把盘(评外形)—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1、初制茶取样方法:①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 g~200 g 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 8302《茶·取样》规定执行。

二、把盘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将扦起的茶样缓慢放入称样盘中,同时眼观天平的重量变化,达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够该茶样审评所需的克数。

五、温杯在冲泡时一定要先温洗审评器具,温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温度和达到清洁器具作用,避免在冲泡过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温度太低降低审评杯中水温,达不到冲泡要求的水温,从而影响茶样的内质品质,清洁器具目的是清除残留在器具的气味,避免残留的气味影响该茶的品质。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普洱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发酵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药用价值而著称。

在进行普洱茶的审评过程中,取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四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普洱茶取样方法。

一、“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取样所需的工具,包括品鉴杯、茶叶模具、天平、计时器、水壶等。

同时,要确保取样环境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干扰。

2. 取样茶叶的选择:根据审评的需要,从参评茶叶中选择合适的茶叶进行取样。

一般来说,取样的茶叶应该具有整齐、完整的外形,没有破碎或损坏。

取样时要注意茶叶的均匀性,避免取样过程中对茶叶造成过度损伤。

3. 取样方法:(1)按层取样:将茶叶放入茶叶模具中,以每颗茶叶在模具内单独排列,保持茶叶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粘连。

然后将模具放置于品鉴杯中。

(2)分期取样:根据茶叶的重量,将茶叶按照相等的比例分配到不同的取样杯中。

比如,对于整个茶样,可以将其分为第一品位茶、第二品位茶、第三品位茶和收尾茶四个部分。

4. 样品准备:将取样杯中的茶叶松散开,使其达到饱满的状态,以使茶叶能够充分展开和释放其特有的香气。

5. 冲泡过程:使用沸水冲泡样品,根据茶叶的类型和审评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冲泡时间和水温。

在冲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冲泡的力度和时间,以保证冲泡的均匀和稳定。

6. 品饮和评价:根据冲泡的茶汤,进行品饮和评价。

在品饮茶汤时,可以边喝边评价茶叶的香气、滋味、色泽、汤质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根据茶叶的品相、品质和茶汤的口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四分法取样的参考内容:1. 取样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一般来说,每次取样的数量应在5克左右。

2. 取样的时间:在进行普洱茶的审评过程中,一般选择在冲泡之前进行取样。

3. 取样的范围:根据审评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茶样进行取样,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取样的方法:在进行普洱茶的取样时,可以选择按层取样或分期取样的方法,以保证取样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在普洱茶的评鉴过程中,为了确保饮茶者能够全面了解茶叶的质量和特性,通常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分法”的取样操作过程。

这种取样方法将茶叶按照品级分成四等份,分别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茶叶能够得到全面的、公正的评判。

进行普洱茶的取样操作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茶叶。

根据标准,每个品级的茶叶样品数量应为100克,因此需要按照品级的多少来确定取样的数量。

在取样操作过程中,需要将茶叶均匀分布在一个干净、干燥的取样盒中。

为了确保公正和可比性,需要按照标准确定茶叶的取样位置和数量。

通常,每个品级的茶叶会从不同批次、不同地区的茶叶中随机抽取。

在选取茶叶样品时,需要确保茶叶的外形、色泽和干燥程度都符合规定。

茶叶的外形应该完整,没有破碎的情况。

茶叶色泽应该明亮、均匀。

干燥程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干也不过湿。

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在进行普洱茶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中,取样盒中的茶叶需要进行标志和编码。

这是为了确保每个品级的茶叶都能被准确地辨识和区分。

每个样品都应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在茶叶取样操作完毕后,茶叶样品应该进行密封和保管。

茶叶需要储存在一个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免受到湿气和异味的影响。

为了确保茶叶保存的质量,还可以考虑对茶叶进行真空封装。

经过取样操作后,接下来需要对每个品级的茶叶样品进行评估和审查。

根据茶叶的外形、色泽、气味、口感和回味等方面的特性,对每个样品进行评分和打分。

评估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科学的,以确保评判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普洱茶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是一个严谨和规范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特性能够得到全面的评鉴,为茶叶生产商和消费者提供有关茶叶的信息和参考。

这种取样方法不仅是普洱茶评判的基础,也是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简称评语,就是指通过言简意赅的确切词汇,表达茶叶品质特点与优缺点的专业性用语。

评语就其内容来说,只有两类,一类就是表示品质优质的褒义词:如外形的细紧,细嫩,圆结,重实,匀齐,香气的鲜嫩,清香,清高,嫩甜,滋味的鲜爽,醇厚,陈香,鲜浓,汤色的嫩绿,红艳,清澈明亮,叶底的嫩匀明亮,红匀明亮等。

别一类就是表示品质缺点的贬义词:如外形粗松,短碎,身骨轻飘,花杂,露黄,多茎梗,香气的低闷,粗气,异气,滋味的淡薄,苦涩,粗钝,异味,混浊,叶底的粗老,瘦薄,暗褐等。

下面分别按外形与内质评比的各因子,列出大宗普洱熟茶,生茶,常用的品质评语,并对其含义进行注释。

1、条形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

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与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

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

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经绿为主。

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她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与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与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清高清香高而持久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

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20
④评鉴叶底
色泽:颜色
嫩度:叶质的老嫩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好的叶底:鲜活,光 亮、
均匀、柔软
21
二、茶叶审评与茶艺的区别
1.茶具的不同:
茶叶审评: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规定 用茶量3克、加水量150ml 、泡茶时间5分钟。
22
茶艺泡茶用具:
比较随意,茶、水、用具,随个人爱好来定。
乌龙茶为110ml的盖碗。
4
② 评茶其它用具:
定时器、小天平、茶巾、烧水壶、茶叶品质记 录表、样品柜、废液桶等等。
小天平:
5
3、茶叶审评程序与项目
(1) 茶叶外形审评
扦样→取样→把盘→评茶叶外形→记录。
(2) 内质审评
摆放审评杯→称样 3克→冲泡 5分钟→倒出茶汤→
快评汤色→嗅评香气→品尝茶汤滋味→评看叶底(茶 渣)。(绿茶)
色泽和净度。 ① 条索。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9
② 嫩度主要比锋苗、含毫量、肉条的比
例及茶叶外表的光糙度。 ③ 整碎是比外形的匀整程度 ④ 净度主要比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 物的多少
10
⑤ 色泽
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绿茶—绿色
红茶—红色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无光泽的茶
6
(1) 外形审评
外形审评操作:
把盘:使盘中茶叶分成
上中下三层。
7
上段茶(面张茶):比较粗松、轻飘的浮在表面
中段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
下段茶:体小或碎茶沉积于底层
• 审评毛茶外形时,一般先看上段茶,再看中茶,

不同茶叶感官审评步骤及其规则

不同茶叶感官审评步骤及其规则

茶叶感官审评1 审评条件1.1 审评室环境1.1.1 室外环境①审评室周围50 m以内必须无污染源,如卷烟厂、农药厂、化工厂、油漆厂、食堂、卫生间等;②环境必须安静,无噪音,要求音响在60 dB以下;③审评室四周(5 m以内)不宜种植乔木型的大树和香花,以防室内光线暗淡和香气侵入。

③地势干燥,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鲜;④北向房间,北面空旷,光线充足。

1.1.2 室内环境①要求设在二楼以上,反对与办公室混用,座南朝北,北向开窗且均装有30度倾斜的黑色半形遮光板,面积不得小于15 m2;②室内色调: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③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宜保持在15~27℃、恒湿(相对湿度70±5%);④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

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强度为1000~1200 LX灯光),辅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无投影;⑤噪声控制:评茶时,保持安静。

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 dB。

图1审评室样图Figure 1 Sample image of the review room1.2 设备条件(用具)1.2.1 审评台(1)干评台:一般设在北窗口,评干茶用的,高(80~90 cm)×宽(60~75 cm),长度依室的大小和需要而定;台面为黑色亚光(白色的反光耀眼,容易使人疲劳)。

(2)湿评台:主要是放审评杯碗及开汤评内质用,位于干看台后面大约1米之处,高(75~80cm)×宽(45~50cm),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台面为白色亚光,台面应镶边高5 cm,一端留一缺口以利清扫。

注:室内还要配备样茶柜、冷藏柜,用于存放样茶罐等之用,其规格、式样依室的大小而定。

另外还有要消毒柜,用来对所用杯碗消毒清洁,有条件的评茶室可安装空调。

(a)(b)图2干评台(a)和湿评台(b)Figure 2 Dry evaluation platform (a) and wet evaluation platform (b)1.2.2 审评所需用具评茶室的设备应尽量标准化,方可减少误差。

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实用标准

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实用标准

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 GPHB备案号:GPH001-2017古普会标准GPHB/T8216-2017 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古普会应用版)2017-01-06发布 2017-02-06实施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GPH001-2017目次前言 (Ⅱ)引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 古树普洱茶 (1)3.2 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 (1)4.审评条件 (1)4.1 环境 (1)4.2 用具 (2)4.3 用水 (2)4.4 人员 (2)5.审评 (2)5.1 取样方法 (3)5.2 审评内容 (3)5.3 审评方法 (3)6.审评结果与评分 (4)6.1 评分 (4)6.2 结果评定 (5)6.3 特别提示 (5)附录A (7)附录B (8)附录C (9)GPH00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整合了GB/T23776-2009,GB/T14487-2008,GB/T18797-2012,GB/T22111-2008和SN/T0917-2010,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定义;---增加了茶叶活性、灵性及茶气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越陈越真”特性;---增加了对审评结果的特别提示;———修改了审评条件部分关于环境、专用杯碗、用水及审评人员要求;———修改了审评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因子及要素的描述;———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结果与评分方法。

本标准由黄小元个人提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简称古普会)归口,并在古普会试行应用。

本标准起草人:黄小元本标准的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主要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两个部分。

一、外形审评1.观察条索:将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分别倒入样茶盘中,比条索的肥壮程度。

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2.观察色泽:色泽是衡量普洱茶(熟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普洱紧压茶的感官审评包括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

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

对于150ml的审评杯,按照1: 50的茶水比,需称取3g样茶。

嗅香气主要判断香气的纯度,特别要区别霉味与陈香味。

嫩度好的普洱茶叶底含芽量多,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嫩度差的叶底没有芽毫,按压无弹性。

二、内质审评1.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

2.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

对于150ml的审评杯,按照1: 50的茶水比,需称取3g样茶。

3.嗅香气主要判断香气的纯度,特别要区别霉味与陈香味。

4.按照顺序进行审评,包括汤色、香气、滋味等。

汤色方面,普洱茶要具有红浓明亮的特点;香气方面要纯正浓郁,如果是陈年普洱茶,则要具有“陈香”或“药香”;滋味方面要醇厚回甘,口感顺滑。

5.叶底评审也是内质评审的重要环节。

观察叶底是否符合普洱茶的特征,如柔软、肥嫩、有弹性等。

叶底无芽毫、无弹性、颜色暗淡的普洱茶品质相对较差。

三、综合评审综合评审是将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评价的方法。

在评审过程中,需要对普洱茶的外形特征和内质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

外形方面,条索要肥壮、紧结有弹性,色泽要呈现出普洱茶特有的红褐色或深褐色。

内质方面,汤色要红浓明亮,香气要浓郁纯正,滋味要醇厚回甘。

叶底要柔软肥嫩有弹性,颜色要呈现出绿色或黄绿色。

在综合评审中,还需要考虑普洱茶的耐泡程度。

好的普洱茶不仅在前几泡表现出色,而且在后面的泡数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品质。

如果普洱茶能够经受住连续多次冲泡而品质不下降,则说明其品质较好。

茶叶审评技术:实训:黑茶及紧压茶审评

茶叶审评技术:实训:黑茶及紧压茶审评

实训:黑茶及紧压茶审评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黑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级情况,以及各级间的差距。

2、了解不同黑茶之间的品质差异,学会区分。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一)普洱茶审评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普洱茶按形状可分为散茶和紧压茶;按工艺可分为生茶和熟茶;按存放条件可分为干仓和湿仓。

鲜叶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定型——自然存放——普洱生茶;鲜叶杀青——揉捻——晒干——潮水渥堆——风干醇化——风选拣剔——普洱散茶;鲜叶杀青——揉捻——晒干——潮水渥堆——风干醇化——风选拣剔——潮水——压制——自然存放——普洱熟茶。

品质特征:1、生茶:外形:紧结、褐绿——褐红汤色:黄绿、黄亮——红香气:清纯、烟——陈香滋味:浓厚、回甘——醇滑、回甘叶底:肥嫩、黄绿明亮——红2、熟茶:外形:紧结、红褐汤色:红浓明亮,深红——越来越亮香气:陈香滋味:醇厚、甜、柔滑叶底:肥嫩、红褐(二)其他黑茶审评安化黑茶,在益阳安化县,品质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佳。

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

茯砖茶主产于湖南省益阳茶厂,浙江省也有生产。

茯砖茶外形长方形,长*宽*厚为35cm*18.5cm*5cm,净重2.0kg,棱角清晰,四角分明,砖面平整,色泽褐润。

广西六堡茶品质特征为:条索粗壮,长整不碎,色泽黑润光泽;内质香气陈醇,汤色红浓,滋味甘醇爽口,并带有松烟味和槟榔味,叶底呈铜褐色。

湖北老青砖成品茶外形呈长方块砖形(34cm×17cm×4cm),色泽青褐;内质香气纯正无青气,滋味纯正,汤色深黄红稍亮,叶底暗褐呈猪肝色。

三、主要仪器设备1、材料:各类黑茶样品共计8个。

2、设备:审评全套用具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外形审评:散茶外形审评可参考其他茶类;紧压茶外形审评主要评形状、重量、尺寸、松紧、色泽。

2、内质审评: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项。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1、茶叶审评方法:(1)、感官审评:对样审评和非对样审评。

对样审评分为单轨评茶(对照参照样进行单个茶样的评定)、双轨评茶(当两个茶样品质比较接近时,对照茶样进行两个茶样品质的评定)。

(2)、理化检验: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

2、审评室要求:(1)、空气新鲜,无异味(2)、光线明快,阳光不能直射(产生光斑),自然光充足。

(3)、评茶室要干燥,如有条件安装除湿机。

(4)、评茶室要安静。

(5)、评茶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3、评茶人员要求:(1)、在评茶之前,评茶人员不得抽烟、食用辛辣、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2)、评茶人员不得施脂粉,用香水,以免影响评茶的准确性;(3)、评茶人员应保持个人和评茶室环境的整洁。

(4)、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评茶术语的应用。

4、泡茶水温一般要求:沸滚起泡为度。

5、大众绿茶、红茶、黄茶、白茶、花茶:3g,150ml,茶水比为1:50。

乌龙茶:5g,110ml ,茶水比为1:22。

黑茶、紧压茶:5g,250ml,茶水比为1:50 。

普洱茶: 3g,150ml,茶水比为1:50 。

6 、感官审评分:干茶审评【干看外形(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和开汤审评【湿评内质(汤色、滋味、香气、叶底)】,评定茶叶品质时应两者兼评。

评茶程序:把盘→称样→开汤→计时→过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7 、称取茶样3g,由低级到高级,由左到右,投入审评杯。

8、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采制技术(采摘标准、方法、时间,加工技术等)鲜叶质量(栽培管理、肥培措施、生态环境、品种差异等)。

9、影响茶叶形状的因素:品种、栽培条件、采摘质量、制茶工艺技术、贮藏条件。

10、茶叶储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及其卫生条件。

11、茶叶色泽有色物质的分类包括:脂溶性: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溶性:黄酮类、花青素、叶绿素转化产物、多酚类氧化产物。

12、绿茶色泽的化学组成:(1)、干茶色泽及叶底色泽:脂溶性色素为主。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 Evaluation:
• Tenderness, evenness, color, intact or broken.
• Elasticity, thickness, flat or swelled, bold or thin
18
二、绿茶审评 Evaluation of green tea
•我国的精制绿茶以外销的珍眉为大宗;其次是珠茶; •还有少量蒸青绿茶。眉茶和珠茶除部分以地名茶原籍出口外, 主要还是根据各地眉茶品质特点,实行定量定质拼配成号码 茶,对国外销售。
14
(三)、香气——(三嗅:热、温、冷嗅)
1、嗅香方法分为:热嗅:分辨缺陷;温溴:分辨优次;冷嗅:分辨持久。
• Smelling aroma • 1. The methods: • Hot: distinguish the defects • Warm: distinguish superior teas from inferior ones • Cold: distinguish how long the aroma will last
12
2、不同茶叶冲泡方法
Brew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tea
1)、 绿、红茶(国际规定)及白茶和花茶:3g茶、 150ml沸水、5’( 其 中 绿 茶 4min),茶水比为1: 50
1) green tea, black tea, white tea and scented tea: 3g tea, 150ml boiling water, 5’(or 3’, 5’) The ratio of tea to water is 1:50
Holding plate:
Pick up samples: primary tea250-500g, refined tea200-250g

普洱茶标准

普洱茶标准

《普洱茶》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C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 6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冷冻饮晶、饮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94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06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10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脂和澳氰菊酡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C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 茶水分测定GB/T 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10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GB/T 8313 茶茶多酚测定GB/T 9833.6 紧压茶紧茶C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NY 5244 无公害食品茶叶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 10036 紧压茶运输包装S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计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普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叶,因其独特的发酵工艺而备受青睐。

在进行普洱茶的品鉴和评价时,通常会采用“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下面将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先,进行普洱茶饼的取样操作。

普洱茶饼是普洱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态,饼形密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茶叶的保存。

在取样之前,需要将普洱茶饼小心翼翼地拆开,尽量保持茶饼的完整性。

然后,根据取样比例来计算所需样品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取样比例为100克茶叶中抽取10-15克进行品鉴。

其次,进行普洱茶散茶的取样操作。

普洱茶散茶是指茶叶被分散在袋子或者罐子中的形态,相对于饼茶而言,散茶更容易取样。

在进行散茶的取样操作时,需要将茶叶均匀地摆放在一个干净的容器中,注意不要弄混茶叶的不同部位。

然后,根据取样比例来计算所需样品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取样比例为100克茶叶中抽取10-15克进行品鉴。

接下来,进行普洱茶单片的取样操作。

普洱茶单片是指从普洱茶饼或散茶中抽取的一片茶叶,通常用于对茶叶的品质进行较为深入的评估。

在取样之前,需要将茶饼或散茶小心翼翼地拆开,尽量保持单片茶叶的完整性。

然后,根据取样比例来计算所需样品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取样比例为100克茶叶中抽取1片进行品鉴。

最后,进行普洱茶泡茶的取样操作。

普洱茶泡茶是指使用热水将茶叶冲泡出茶汤,对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进行评价。

在进行泡茶取样操作时,需要将适量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根据取样比例,添加适量热水进行冲泡。

取样一般在冲泡后的1分钟内进行。

综上所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是一个比较常见和标准的取样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不同方面对普洱茶的品质进行评估,以便更全面和客观地判断茶叶的优劣。

同时,在进行取样操作时,需要保持茶叶的完整性和干净卫生,以确保取得准确可靠的样品。

干茶审评报告模板范文

干茶审评报告模板范文

干茶审评报告模板范文干茶审评报告模板范文(700字)一、茶叶基本信息1. 茶叶名称:干茶2. 茶叶类型:普洱茶3. 产地:云南省4. 生产工艺:发酵二、外观特征1. 茶叶外观:干燥均匀,茶叶形状饱满,颜色深沉。

2. 茶汤颜色:红棕色,透明度高。

3. 茶叶香气:深郁香气,带有陈皮和干果的香味。

三、口感体验1. 茶汤口感:滋味浓郁,入口醇厚。

2. 回甘:茶汤具有明显的回甘感,较为持久。

3. 口感层次:茶汤首先展现出醇厚的口感,接着逐渐转为清爽的口感。

4. 余味:茶汤具有较强的余味,口中留香。

5. 醇厚度:茶汤的醇厚度适中,无过于厚重的感觉。

四、评价与意见干茶是一款具有独特风味的普洱茶。

其外观整齐饱满,颜色深沉,透露出一种内敛的稳重感。

茶汤的红棕色显示出茶叶的成熟度,透明度高,品质较好。

干茶的香气浓郁而深沉,带有明显的陈皮和干果的香味,让人倍感愉悦。

在口感体验方面,干茶展现出醇厚的口感,入口柔和顺滑,能够迅速饱满地充盈整个口腔。

茶汤的回甘感较强,且持久,使人回味无穷。

口感层次的转变也较为流畅,由醇厚过渡到清爽,没有突兀的感觉。

茶汤的余味持久,口中留香,令人心旷神怡。

整体而言,干茶的醇厚度适中,既有厚重感又不会过于沉重,令人沉醉其中。

综上所述,干茶是一款优秀的普洱茶。

其优秀的外观和香气,以及浓郁的口感体验使其备受茶友们的喜爱。

然而,对于一些口感较嫩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干茶的口感较为浓重,建议在饮用时适量控制冲泡时间,以调整口感。

总体来说,干茶是一款推荐给喜欢浓郁口感的茶友们尝试的茶叶。

以上是对干茶的审评报告,希望对茶友们进行选购和饮用时有所帮助。

不同人的口味和审美有所不同,这只是个人的主观评价,希望茶友们在饮用干茶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做出选择。

陈皮普洱审评用语

陈皮普洱审评用语

陈皮普洱审评用语1、外形: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

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和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

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

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金绿为主。

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清高:清香高而持久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

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粗气:粗老叶的气息。

一般陈年生茶所具有的味道。

青臭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一般生饼新茶多有的味道。

6.普洱熟茶香气:鲜甜:鲜爽带甜感。

以适中于滋味。

甜和:香气虽不高。

但有甜感。

果香:类似某种鲜果香。

好的普洱茶有桂圆香味,糯香。

7.汤色:黄绿:以金为主,绿中稍带黄的汤色。

绿黄:金黄为主,黄中稍带绿的汤色。

浅黄:物质欠丰富,汤色黄而浅。

莹黄:汤色晶透,无杂质。

一般多是5年以茶的生茶所具的汤色。

黄红:汤色显酒红色,莹透无杂质。

陈年的普洱生茶所具的汤色。

当然湿仓茶也会这样,但茶底不净,有刺鼻霉味,汤色混浊。

喝茶审评总结

喝茶审评总结

喝茶审评总结引言喝茶审评是一种专业的茶叶品评活动,旨在评定茶叶的质量、风味和口感等特征。

这项活动对于茶叶生产商、茶叶爱好者以及茶叶市场销售者都非常重要。

通过喝茶审评,人们可以了解茶叶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地选择和推广茶叶产品。

本文将总结喝茶审评的过程和要点,并探讨其在茶叶行业中的意义。

喝茶审评的过程1. 选取茶叶样品在喝茶审评开始之前,首先需要选取茶叶样品。

样品应当具有代表性,来自于不同的产地、种类和制作工艺的茶叶都应该涵盖在内。

样品的数量和品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但通常会选择至少5种不同的茶叶进行品评。

2. 准备杯具和水源在开始喝茶审评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杯具和水源。

杯具应当干净无异味,最好使用专门的品茶杯。

水源应当为过滤或矿泉水,确保不对茶叶的品味产生干扰。

3. 正确冲泡茶叶冲泡茶叶是喝茶审评的重要环节。

应当根据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来确定合适的冲泡温度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绿茶、白茶和黄茶适宜使用80℃-90℃的水温,红茶和普洱茶适宜使用90℃-100℃的水温。

4. 品尝茶叶并记录评分品尝茶叶是喝茶审评的核心步骤。

在品尝的过程中,需要细致观察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和口感等特征,并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通常包括外观、干香、茶汤香气、滋味、回甘、喉韵等方面。

5. 分析评价结果在品尝完毕后,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茶叶的评分对比,可以得出茶叶的优劣之处,并评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销售潜力。

同时,还可以提供改进和优化茶叶生产工艺的建议。

喝茶审评的意义1. 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喝茶审评为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评价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可以推动茶叶生产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提升茶叶的附加值,从而推动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

2. 市场推广与消费引导喝茶审评的结果可以作为茶叶品种推广和市场营销的参考依据。

通过评选出优质的茶叶产品,可以提升茶叶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对茶叶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促进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

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

花腋生,被柔毛。

苞片2,早落。

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

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

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

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

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

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按照依制法,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渥堆处理,生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茶越存越醇香。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而熟茶冲泡出来是金红汤色。

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们接触到的茶商是多么的专业,他们泡茶过程中手法如何的熟练且华丽,冲泡出来的茶汤有多么好喝等等。

今天,我把自己的泡茶经验分享给大家。

品茶的时候要温喝,茶汤温度稍烫嘴,更不是一杯接一杯的品饮。

当你喝茶的时候,需要让茶汤完整的浸泡你的口腔内每一个部分,浸泡过程中,感受茶汤对口腔内各个部位的刺激点和刺激强度。

当这杯茶喝下后之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用舌头轻轻摩擦上颚,体会涩感的最佳办法。

涩的强度、存留持久度会在这次尝试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

涩的强度、涩的点位和持久度,可以直接定义茶品血统上的正否和制作工艺上的优劣。

当我们喝下一口茶之后,在后面的几分钟内,请做另外两个动作:用口呼吸数次并吞咽口水——这是检验茶品仓储问题或茶质强弱最好的办法。

大家谨记一点,茶质强的新茶和湿仓茶都会对口腔粘膜产生收敛性,这是口腔粘膜抵御刺激的一种保护。

但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把熟茶泡得更好喝?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

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

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

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我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

略有心得有体会。

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审评思路主要是按照一下步骤: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

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

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

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

但其汤感较佳。

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

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

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

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

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适当激发茶的香。

追求香气.醇——汤的均
衡协调。

泡一杯带香,醇,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

你也许听过这么一段话,是描述每一泡茶的口感的。

是这么说的:
“一道水,
二道茶,
三道四道是精华,
五道六道也不差,
七泡有余香,
八道有余味,
九道十道仍回味。


看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第三道和第四道是精华。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

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

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

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

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

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

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

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

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

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

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

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

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低冲:水线短,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

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

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

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

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

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

顺势而动,以和为贵。

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

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境由心造,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

”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本文抛砖引玉,望与诸位有志于茶者思考交流,共同精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