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

合集下载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死亡是真正激励哲学、给哲学以灵感的守护神,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哲学指明路向的引路者。

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给哲学所下的定义就是:"为死亡所作的准备"。

的确,如果没有了死亡这回事,也就很那再有哲学的探讨。

一切宗教、哲学的体系都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得到形而上的观点,这些体系因而是一副解毒药,首要的是对付知道了必然的死亡--而这是反省理智自动告诉我们的。

根据所有那些关于死亡的教导,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人么对死亡的看法--起码在欧洲是这样--并且很多时候甚至是同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都在这两种意见之间左右摇摆:一种意见认为死亡就是绝对的毁灭,另一种看法则是人们可以达致长生不朽,甚至还可保留这原来的毛发、样子。

这种对死亡的先验恐惧正是生存意欲的另一面,而我们及所有生物都的确就是这一生存意欲。

……没有什么比别人正遭受生命危险更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关注;也没有什么比被判以死刑更加可怕。

(可作为做新闻的一条标准)……对有认识力和深思的人来说,这种对生之依依不舍其实显得相当愚蠢,因为生的客观价值相当飘忽;这种生存是否优于非生存起码是有疑问的。

……或许我们还会生存为数不多的年月,但与我们将不再存在的无尽时间相比,这些实在只称得上是沧海一粟。

……对生的这种难以割舍之情因而就是盲目和非理性的,对此的解释只能是:我们的整个自在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对于这一生存意欲来说,生存必然就是至高无上的好处,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的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这一生存意欲本身是没有认识力的,是盲目的。

1)生存意欲就是人的内在本质;2)生存意欲本身是没有认识力、是盲目的;3)认识力对于意欲而言本来就是陌生的,是添加的东西;4)认识力与生存意欲互相冲突,看到认识力战胜了意欲,我们就为之喝彩。

死亡以后的非存在与出生前的非存在不会有什么差别,因此,死后的非存在并不比生前的非存在更让人悲痛。

……这是因为我将不再存在的无尽时间并不比我不曾存在的生前无尽时间更加可怕,原因在于把两者区别开来的只是在这两者之间有过的一场短暂的人生大梦。

浅读叔本华

浅读叔本华

前天读完了那二十几万字,书名叫做《sbh思想随笔》。

早就该为此写点什么的,可是还是磨蹭着推到了此刻。

还是这本书太深刻的缘故,读完想法虽会有很多,但是要表达一二于我却不是易事。

这本书前后读就读了半个月,读完之后又闲了这两天,所以从打开书到现在写点感想,已经是十七八天的时日跨度。

在具体一点一点地阅读的时候,片刻的体会很多,而且深刻,但是其中不少还是一边读着一边就忘了。

推到这个午后才来翻出心中所想,也是好的,我记得这本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并不是能助你增强认知力,而只是唤醒了你内在的某种本质。

书中关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有着成百上千的观点,可在读完写感想的时候我偏偏只记得住“此类”而忘却了“彼种”,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那些能“被我记住的”其实是我内心潜意识早就存在的,而这本书只是通过文字载体做了一项“唤醒”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写的我的感受,都是我“内心被这本书唤醒了的本质”。

多读书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潜意识里的本质被唤醒,多读好的自己又感兴趣的书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现实中的例子总是与sbh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处于自在状态下同读一本书的两个人所能记住的书中文字就是不一样,这体现在记住的内容、数量和深刻程度上,这是由内心本质、兴趣各异和智力高低决定的。

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做到把本记不住的文字背诵下来,很多学生应付考试就对此屡试不爽,但是他们所记住的那些文字由于根本不合符他们的本心,谈不上“唤醒”而只能称作强加,所以只要考试结束,他们立马就会忘掉其中大部甚至——一字不留。

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成才的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出和一位真正天才所创造的相差不多的成果,但若非要从表面深入本质的话,还是难以媲美的,就像“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差距(突然想起了读过的王国维死因分析的一篇文章,王国维发现自己只是个哲学史家而产生绝望了?),前者成才靠经验,后者主要靠悟性,论二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后者显然会远超前者。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2月22日。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

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

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

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

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的。

有形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人类则是最高级别的现象。

如果没有某中国深邃的形而上学可提供更高的视角,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狭隘的关系。

音乐中的四个声部互相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是平行的关系。

坏得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大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哪怕是大型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不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

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价值也远逊于数量更少、但经过头脑反复了解的知识。

只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互相比较,融会贯通之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

我们所度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余剩饭,通过阅读获得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东凑西凑而成的怪异零件组装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却恰似一个活人。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

这就解释了为何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轻松。

如果一个人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则是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

这对精神思想的摧残甚至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因为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毕竟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大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总的来说,精神营养和身体营养并没有两样,我们咽下的东西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余的经由蒸发、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许多本书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

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去阅读。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又名英国哲学家查尔斯大卫•叔本华,出生于1711年2月22日,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

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伦理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活跃的散文家和诗人。

作为一名"自然神论者",叔本华用伦理学的方法证明宇宙的本质是神的智慧,以及行为规范的神圣来源。

不仅在哲学领域,叔本华更是因为他在新英格兰的生活乐趣而闻名。

作为一个热爱露营的人,叔本华发明了"整夜活动游戏"以及"叔本华游戏",把他的社交生活智慧注入其中,成为他至今仍然受欢迎的生活游戏。

在这一游戏中,参与者需要用编织物或布作为地毯,身边有一把烛火,围绕着它们读诗人“莎士比亚、弥尔顿、谢拉”当然也可以是叔本华自己最喜欢的诗章,同时分享彼此间的情谊,或者用几个小时时间谈人生哲学。

叔本华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让他能够看到生活乐趣中的智慧原点,用以唤醒人们的思想,看到自然和神之间的联系,永远激励人们勇于思索。

他也提出节制,任何行为都有必要受到情报的限制,只有通过理性的节制,才能保证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乐趣。

叔本华在1777年去世,但他对自然及生活乐趣的发现和认识仍被世人珍视和尊敬,他几乎就是一位深刻思想家和伟大的行为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他的生活乐趣也在赋予我们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Part1关于作者生平经历: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由性情孤僻,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主要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Part2:关于本书作者通过在书中讨论众多话题来将其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示人,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所以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

”而托尔斯泰则称其为“不折不扣的天才”。

该书属于作者老年后著作的通俗读物,并引起了欧洲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尼采和之后的罗素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针对本书的几个章节进行深入研究。

论天才部分叔本华在“论天才”一章节中提到,“天才”(Genie)一词的真正所指就是在艺术,诗歌,甚至哲学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能力和认识的人。

我们只能在直观中而非抽象中认识这些柏拉图式的理念,所以天才与凡人的真正本质区别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

天才往往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将自己抽象的想象以文学诗歌的形式表达和展示给人们。

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而天才与人才的区别则在于,后者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更灵活,更准确的推论知识和完成任务,人才往往是思维敏捷,执行力强的人。

但是却不是直观看事物,思考世界的人。

天才能够对相同的世界看得比别人更加深刻,思考的更加客观和直观,世界对于天才的反应也显得更加清晰和纯净。

有些人将天才的形成归结于智力的高低,但是智力对于作者而言,又是另外的哲学境界和哲学概念。

“智力只是发现动因的工具,这本来就是智力的天然使命。

”所以智力智力是与意欲之间直接的,间接的,相联系的事物。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用优美的语言和精辟的见解,揭示了生活中真实的痛苦,给我们一个警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居安思危。

读他的文字,似乎在浮躁中感受到一点平和,在狂热中感受到一点清醒,在盲目中感受到一点理性。

他的许多想法在* *中仍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它警示我们,生活是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才能决定自己的世界,才能在这个广阔的世界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先生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有一尊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朝拜。

但是通往这尊佛像的台阶是许多花岗岩,来自与它相同的岩石。

最后,这些步骤变得不服气。

他们抗议佛像说:“我们是兄弟,来自同一座山。

为什么有人站在我身上崇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佛陀对这些步骤说了一句模糊的话。

他说:“因为你才四招就到了* *的岗位,我就被砍成碎片成佛了。

”* *的社会给人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只有一个人能有效地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将这种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反张力。

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只是构建这种内在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只是经历了挫折、磨难、反复训练,甚至千篇一律才成名,才被大众认可和追捧。

这是他自己说的:“人老了,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叶一样一去不复返了,然后名声就像冬青一样开始发芽。

”我认为,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就必须理解他的人生。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由于叔本华被认为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他的悲观思想必然有其客观原因。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178833541860)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育,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澳大利亚。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他被柏林大学聘为讲师,因与黑格尔的灾难性竞争而离开讲坛。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19世纪后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叔本华在其美学随笔中,深刻地探究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美学见解。

首先,叔本华认为美是一种感官体验,它是无法用概念或语言来描述的。

美不是一种含义,而是一种感受。

他说,“美不是关于思想的,它是关于感受的”,因此,唯有自身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美。

其次,叔本华提出了“观察者和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我们感受到美的时候,其实是对于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在精神之间的一种契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共鸣。

这就意味着,美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体验,是主客相互交融的表现。

叔本华还强调了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

美是一种短暂的、无法逆转的感觉、体验。

他认为,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是它的一大特点,因为美的消失也意味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

叔本华感性地理解美为“花开一时,雨过天晴”,只有在短暂的那一刻才能完美地体验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再次体验到它。

除此之外,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还包括对于艺术的看法。

他认为,美学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美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他甚至主张艺术应该以一种时空的方式展示,让观众置身于艺术作品的场景中,真正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神韵。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美学随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感性层面去理解和探究美和艺术的思考框架。

他提出的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的观点,让人们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并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逆转性。

他关于艺术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去探寻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感,并将之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全新视角的解读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了人生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探讨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主题深度方面,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探讨了世界本质、人生意义、痛苦与解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主题深度不仅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例如,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探讨,使我意识到世界的无常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他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内心的宁静。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巨著。叔本华在其中提出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意志主义,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在书中首先对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一区分是不彻底的,因为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意志的表象,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的观点,让我对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世界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去思考和解决。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根源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痛苦源于生存意志的无法满足。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欲望。这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并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400字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400字

总体素质根源埋藏太深!虽然我们的性格是连贯和始终如一的但由于人的总体素质根源埋藏太深我们并没有能力仅靠一些零星素材就可以断定哪些素质能够在某一情况下共存,哪些却不可以。

我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就是一出持续上演的喜剧。

内涵丰富的人会觉得这些乏味无趣但平庸之辈却乐此不疲。

报复是甜蜜的。

看穿一个人看透一个人太难慢慢琢磨吧复仇是以地狱之火烧熟的味美无比的一小口食物。

每一个愿望在实现了以后才让我们发现这愿望或多或少只是一种假象,复仇以后的感觉也是同样如此。

如果精神非常活跃,那它是无法跟耐性相妥协的。

耐性是麻木不仁的人精神呆滞贫乏的人和女人与生俱来的优点。

不过耐性如此有用和必要也就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悲惨特性。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面了。

人应该练就一身本领控制情绪思考的方向什么时候该思考什么什么时候该放下。

别被坏情绪坏事情左右及时融入又可以随时抽身。

要不然很容易会被周边的事物所累。

好好坏坏起起伏伏,我们也一起跟着律动随之就会有焦虑不安!。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虽然叔本华作为哲学家出名,但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可通过他的“美学随笔”来了解。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强调人的感性体验。

他认为,美是我们感性体验的结果,是一种现象,不是在物体本身的品质或形式中,而是在我们的感官和情感中。

美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即它不是存在于物体本身的,而是存在于人与物体的互动之中的。

人们可以通过美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叔本华将美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客观美和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那种被广泛的人群一致认为是美、无须条件就能判断的美。

主观美是指那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感受力,而这种美是每个人亲身经历的,因此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力也不同。

普遍认同的客观美比较容易定义,因为人们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认知和共识,而主观美却因人而异。

叔本华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能充分体现人们的感性体验以及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

叔本华认为,美感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等来实现的。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创造美感。

艺术创造美感的过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释感觉”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不仅要依靠语言或概念,而要通过作品来感受其中的一种“精神氛围”。

这种氛围不是作品的物质要素,而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背后的“动机”。

叔本华还提出了“艺术家的境界”这一概念。

他认为,艺术家的境界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与艺术自身无关的品质。

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力并不一定与他受过艺术教育的多少有关,而在于这种内心状态的丰满和深厚。

艺术家的境界越高,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创造也越来越successful。

虽然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非完美,但是它深刻地表达了人们与美的关系。

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后意蕴。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

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

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

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

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

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哲学读后感最近看了叔本华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感觉很费解,如果你要接受,总有种颠覆我们所学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还是非常正确的!书中有段这样解说人生!人这一生,幸福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有的时候你越是追求。

幸福越离你很远!幸福总是在你不确定的时间地点出现。

而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预料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幸福,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初看这些话得时候感觉很不爽!总感觉作者对于人生太不积极!可是你慢慢想来,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幸福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无法说自己现在是否幸福。

有钱的,没钱的等等!幸福其实是一种琢磨不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映往往是不同的。

因为尺度不同所以衡量就会有区别,尤其内心!但痛苦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

当你身体的某一部位受伤的时候,你的全身会因此而难受,当你因为某些事郁闷时,你的心情会烦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描述的,感觉得到的。

在所有人身上也是同一种感官的!因此当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时候只要减轻自己的痛苦,幸福感自然会出现,所以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有的时候,我们遵循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换个方位考虑,也许会更接近真理!而作为我们人类,我们除了继承,我想更重要的是创新以及前进!希望我们大家学会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

或许世界会给你不同的他。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二】: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不是颠倒过来,要纠正先入为主的概念必须花很长时间,因为直观知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入为主的概念相抵触。

正是这一原因使得人变得那样肤浅乏味。

从个别看到普遍,正常人却只在个别事物看到个别事情。

从这些人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认识活动严格地服从和受制于他们的意欲活动。

因为一切活动都来自于意欲活动,而认知本身却是不带痛苦和愉快的。

因此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因为意欲活动,智力片面化。

动物的认识是主观的,从来也不会客观,动物的意识是完全形而下的。

只有当智力脱离了意欲及所有目的、打算的控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活动起来,我们才具备了从事创作的能力。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我们开始认识美得时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从意识中消失了。

当人脱离了自己的意欲及其目标,才能客观纯粹。

天才经常在非常悲惨的条件下生存——这是因为天才为了客观的目标而牺牲外在。

大多数人的脸上都是干巴严肃的,就像跟动物的表情一样没有变化,从来不会笑。

我们很少看到美与实际用处结合在一起。

高大挺拔的树木是不结果子的;水果树都是矮小和难看的;但矮小、野生、几乎没有香味的玫瑰却可以结出果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一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天才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小孩。

最聪明的猩猩是年幼。

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异常发达的肌肉组织。

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能见人之所不能见。

就像受孕一样,它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情绪。

黑白比彩色更能迎合优雅的趣味,而彩色只能更吸引有欠修养的人,彩色大多是感觉器官。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物质我们不会以一张客观的陌生的眼睛注视镜子中的自己,但这样做却是客观了解自己的条件。

意欲的活动,当它变得那样强烈,以致在我们的意识里远远地压倒了认识力,使我们变得更像是一个意欲的生物,而不是一个认识着的人——在这时候,我们就是世俗。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_0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_0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第一篇:高贵的静默——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感】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一一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思想随笔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

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

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

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

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

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人明显地始终是渺小不堪,永远无法成为伟大,但反过来的说法却是不可以的,亦即一个人是彻底的伟大,也就是说,在每一刻都是那样伟大;、为人是用泥土做成,习惯是他的乳娘。

——席勒:《华伦斯坦之死》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

——歌德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

天才人物太过稀有了,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没有哪一样罪恶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

”——尚福尔天才出现在他的时代就像彗星闯进了行星的轨道——彗星古怪的运转轨迹对于行星那、井然有序的轨道而言是奇怪和陌生的,天才很难与他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

相反,他把自己的作品远远地抛在前路。

而时间只有在随后才赶上他的步子。

“我的时候还没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

这样,这些成就马上就能找到常识者。

相比之下,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过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

其他人也不会直接意识到这种成就。

能人就像一个击中了无人能及的目标的弓箭手;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

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

”——歌德“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以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不会找到买家。

”“在儿童期,系统相对肌肉系统的比例,远远大于在其后的各个时期。

但在其后各个时期,大部分其他系统都要优于神经系统。

人们都知道,如果要详细研究人的神经,那都会选择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

”——毕夏正因为小孩没有那种孕育着不幸和灾祸的欲望,所以,他们的意欲活动节制有度,并屈从于认知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儿童期所特有的无邪,聪明,理性等特质。

充裕的认识力超过了意欲的需要,由此导致的认知活动占据了优势。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

“为达到这一目的,当缺乏身体力量时,智力就是必需的,但获得了体力以后,其他的各样功能就会失去其用途……物种得以保存的前提条件既可以是动物的智力素质,也可以是它们的机体素质。

”这最后的一句话证实了我提出的原则:智力如同爪、牙一样,不过,就是为意欲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

幸福、满意的本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它们只不过是痛苦的终止;但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

世事的发展也不允许我们完全以无动于衷、置身事外的看客身份在这一世界生存。

相反,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的巨大的木偶戏里上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几乎一刻不停地感受着连接他的绳线发出的牵引,他也就身不由己地随之而动。

如果一个人打算把文艺女神的垂青——我指的是这个人的文学天赋——当作一棵摇钱树,那在我看来就有点像一个把自己的姿色作为生财之道的姑娘。

为了可鄙的利益,这两种人都把那本来应该是他们内在的自由禀赋糟蹋了。

我歌唱,就像那栖息枝头的小鸟。

从喉咙里发出的歌声,已是丰厚的酬报。

——歌德:《歌唱者》智慧加上一笔遗产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阳光。

——所罗门“人与命运的搏斗”就是悲剧的普遍主题——这是50年来我们那些好发空洞、单调、不知所云,甜腻得让人恶心的言论的当代美学家异口同声说出的看法。

这种说法的前提假设就是:人的意愿(意欲)是自由的——所有无知者都抱有这一奇想;除此之处,我们还有一种绝对命令——不管命运如何阻挠,我们都必须达到这一绝对的道德目的,或者执行其指令。

上述的那些先生们从这种说法获取鼓舞和喜悦。

不过,那个所谓悲剧的主题却是一个可笑的看法,因为我们与之搏斗的对手根本就是隐身的、戴着雾一般头罩的侠客;因此,我们发生的每一击都落入虚空;机关算尽要躲开这一对手,但偏偏一头扎进他的怀里。

再者,命运是全能的,与之搏斗因而简直就是可笑至极的大胆妄为。

我们与命运拼争,就像玉米束子反抗镰刀。

——《唐璜》拜伦命运,显示您的威力吧:我们并不是自己的主宰,命中注定的就必然发生,那就让它发生吧!(命定如何,就该如何)——《第十二夜》莎士比亚我会大胆无畏地说出,通行天下的真理。

——歌德谁要是像我这样,在所有的历史中都不由自主地看到了同一样的东西,正如在万花筒的每次转动时,我们都看到换了个花样的同样东西一样,那他是不会参与到这种狂热兴趣之中的。

人类生命是那样的短暂和仓促,它分散于无数百万个个体生命之中。

后者大批成群地一头扎进被称作“遗忘”的巨兽那永远张开的、等待着它们的大嘴洞里。

“所有的战争不过就是偷窃而已。

”——伏尔泰看着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无拘无束地率性而为,或寻找食物、照顾自己的孩子,或与其同类交往——这是一种多么特别的乐趣!这些动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些动物能给观赏者带来愉快,主要是因为它们把我们人的本性以如此简朴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这世上只有一种会说谎的生物,那就是人类。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他死后能够记住他,这一愿望在那些野心勃勃的人身上发展成为对于向后名声的渴望——这种愿望,在我看来,似乎源自对生命的执着。

当看到自己与现实生存的一切可能都被割,这一个体生存就只有抓住那唯一剩下的——虽然那只是在理念上的生存;因此,它也就是抓住了一个影子而已。

希望就是把渴望某一事情的发生混淆成认为这一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被希望抛弃的人,恐惧也同样放过了他;智力并不是一盏不燃烧油的灯,它需要得到意愿和激情的供应。

——培根每一个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内心自然会燃起报复的炽热渴望,并用人们经常说:报复是甜蜜的。

“复仇是以地狱之火烧熟的,味美无比的一小口食物。

”华尔特·司各特不过,耐性,如此有用和必要也就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悲惨性。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面了。

“些微的理由就足以让我们发怒。

——尤维纳利斯愤怒很快就会造成一种假象,那是由愤怒的理由被出奇地歪曲和夸大了所致。

而这种假象本加剧了愤怒,而加剧了的愤怒又再度夸大了这一假象。

这种互相作用持续加剧,直到形成贺拉斯所说的“的暴怒””。

我们个人生活的路线和事件,就其真正的含意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而言,大致就像的镶嵌砖块组成的图案作品。

当我们太过,靠近这些图案时,我们无法辨认出这此图案展现的内容,也看不出们的含意,更看不出它们的美之所在。

只有在与这些图案相隔一段的距离,上述东西才会一一显现。

通常,人的幸福处境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过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得靠近距离或者走进树林中以后,原先的那种美感就了。

我们置身于树林之中,但却不知道那种美已经于何方了。

我们经常羡慕别人的处境,原因就在这里。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存在着,但却又不曾真正地觉察到自己的生存。

一切伟大、高贵的事物,其本质已决定了它们只能孤独地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

一切并不那么重要。

——《变形记》卡夫卡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为它如此烦心——柏拉图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哈姆莱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德带来的缺点。

——乔治·桑对于平庸的人来说,谦虚只是诚实而已;但对于具有非凡能力的人而言,谦虚却是一种虚伪。

你以自己的能力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而又无悔当初的尝试和最后的成功。

——尤维纳利斯神志不清歪曲了直观;疯狂则歪曲了思想。

思想的最低一级是算术,这一点可由这一事实来证明:算术是唯一可以用机器来运行的思维活动。

厌恶人类的迈森有一次在单独一人的时候笑了起来,并且被人看见了。

人家就问他为何单独一人时仍会发笑。

“这正是我发笑的原因”,迈森回答说。

就像医生可以医治别人,偏偏不能医治自己一样;所以,在生病时,他就得找一个同行医治。

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

偶然在生活中是没有位置的,和谐和秩序把持着对生活的统治。

——波洛提奴斯“人们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但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命运的指引。

”“每个人的行事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指挥脚步的并不是行进的那个人。

”——耶律米亚在性格保持不变这一前提下,动因决定了既定性格的作为。

“命运引领顺从者,但拖曳不情愿的人”(塞尼加语)真实的才是美的;真实的才是可爱的。

——波瓦洛:《书信》所有这一切,不过就是为了服从那君主般的、无处不在的大自然意欲的旨意,以最适当的方式为种属效劳,尽管这是以个体为代价。

可见所愿的本能都好像是按照某一目标概念而行事,然而头脑中其实并没有这一概念。

一旦行事的个体缺乏能力理解种属的目标,或者不愿意追随这一目标,那大自然就会把本能植入这一个体之中。

因此,一般来说本能只是给予动物,而且主要是最低等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只有很微弱的理解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