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鼎城三中

文言文课件ppt

文言文课件ppt

文言文词法
01
02
03
04
实词
指有实际意义的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等。
虚词
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介词 、连词等。
通假字
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异体 字。
古今异义字
指意义用法不同的字。
文言文句法
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 示判断。
被动句
用“被”、“受”、“ 为”、“所”等表示被
动关系。
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等成分。
THANKS 感谢观看
文言文课件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语法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翻译技巧 • 文言文写作技巧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定义
01
02
03
定义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 表达形式,主要用于经典 文献、历史记录、文学作 品等正式场合。
起源
文言文起源于先秦时期, 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和 完善。
倒装句
将谓语、宾语等成分前 置或后置。
文言文虚词

用作代词、助词、连词等。

表示代词、副词、语气词等。

表示介词、连词、动词等。

表示介词、连词、动词等。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篇章结构
总结词
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和逻辑关系 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即开头破题、 承接论述、转折过渡、结尾总结。了解这一结构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各段落的内在联系。
文言文修辞手法
总结词
掌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和欣赏其语言之美。
详细描述

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ppt课件

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ppt课件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 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 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 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 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 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 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 “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 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 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可删去。
•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
海之大,有几人欤?”
•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
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 句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 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 我少年中国。”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 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 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 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 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 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 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 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 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 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以:介词,因为。 以:介词:用。 以:介词,凭借。
当死. 而口不讼.直 宣帝嘉.之 鲁芝洁.身寡.欲
死:名词作动词,处死。 讼:名词作动词,争辩。 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好,欣赏。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自身洁。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欲望寡。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 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
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 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实词】
谠.言嘉.谋 芝坐.爽下狱 和.而不同. 塞.天下之望. 【文言虚词】
谠:正直。嘉:美,善。 坐:因犯……罪。 和:谦和。同:苟同。 塞:隔阻,堵。望:怨恨。
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一旦以.罪见黜 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诸葛诞以.寿春叛 【词类活用】
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 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小学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小学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四)被动句
•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 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 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 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 寒冷冷抑制。
•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 其诚(《愚公移山》)
•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 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 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
靠前
• B、形容词用作动词
•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尽:吃尽,吃完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 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 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
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 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 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 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 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 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文言文知识梳理 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梳理  ppt课件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3)、 “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女幸而偶我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ppt课件 29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5)、
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本常见,如“从”代替 8 ppt课件 “纵”,“取”代替“娶”,“当”通“挡”。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又如:卜者知其指意 “指”代替“旨”,“意图” 的意思。 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文较少见。
ppt课件
ppt课件 17
二、一词多义
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 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ppt课件 18
9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 意思。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 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 “措”, 輮通“煣”,
ppt课件 10
一、通假字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 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 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 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 大有帮助。
ppt课件 31

文言文知识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PPT课件

10
回古今异义主页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江河:古—长江黄河 今—河流
好:古—女子貌美 今—一切美好的事物、善 良的品质等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 事物的整体
秋:古—禾谷熟也(秋季)
今—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020年10月2日
11
回古今异义主页
词义缩小
1、词义程用 兼词
2020年10月2日
1
2020年10月2日
通假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2
回主页
通假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假借的现象。
通假的基本规律:
1.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完全同音
2.至莫(暮)夜月明。——声母相同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韵母 相同
2020年10月2日
4
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1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倍(背)蚤(早)从(纵)景(影)罢(疲)辟(避)
2020年10月2日
5
回实词主页
本义——最初造字时的意义。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小男孩)
今—专指妻子的配偶
3、词义义项的减少
迁:古—“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调任, 升职)
“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
今—迁移,变换
2020年10月2日
13
词义转移
1、由表示甲事物的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涕:古—“儿涕而去”(眼泪)
今—鼻涕
今—恢复旧制度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 “因击沛公于坐 。” ❖ 坐:同“座”;座位。名词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为:当作……一样。
第三、表示处所。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译为:在……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函封之
译为:用(乘,凭借)……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 副词。
一、通假字
❖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说:本字——悦 ❖ 借字——说
通假字的类型
❖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译为:善于。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译为:变小变弱。
特殊的 动宾关系
使

为动

用法

意动
用法

文言文知识讲解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讲解ppt课件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朝济而夕设版焉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吾得兄事之 头发上指 常以身翼蔽沛公 道芷阳间行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
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
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晋侯)许君焦、瑕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与郑人盟 皆白衣冠以送之 樊於期乃前曰 士皆垂泪涕泣 乃朝服,设九宾
道芷阳间行 籍吏民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 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 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二、 一词多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它也应该是引申义)
12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说的, 把该词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 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 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 基本意义是“步行”。
7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 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 种: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 的意思。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 是“酒杯”的意思。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本常见,如“从”代替 “纵”,“取”代替“娶”,“当”通“挡”。8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又如:卜者知其指意 “指”代替“旨”,“意图” 的这种意情思况。在我们课文较少见。
9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6
一、通假字
怎样辩别通假字
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 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 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 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 假现象。我们知道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 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 假字。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1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 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2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 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 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21
二、一词多义
(三)、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
意思。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 意还思有。“案”通“按”,“庴”通 “措”, 輮通“煣”,
10
一、通假字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 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 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 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 大有帮助。
13
二、 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就词的来源说的,
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 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最初 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 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作本义, 这时词的本义。
14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
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 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 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 的距离大。如:“这条河很 深”“这个院子很深”“深 山”“深耕”这几“深”用的都是 “深”的基本义。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
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
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
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19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引申义
又如“负”,本义是背载物,载。 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 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 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4
一、通假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 况:
1、同音通假 蒲苇纫(纫,通“韧”)如丝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 也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5
一、通假字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还,通“旋”) 举酒属(属,通“嘱”)客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20
二、一词多义
(四)、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 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 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 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3
一、通假字
例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 的借如字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 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 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把我通假字的基本特 点。
15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引申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 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
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16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17
二、一词多义
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 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18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