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名趣谈
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
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曾经有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地名,“一峰书”、“六井孔”、“连理巷”、“棋盘园”、“花园头”……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一个个串联起的老地名,其实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
今天,当我们重新念诵这些或许有些陌生的老地名,追寻蕴藏其中的老故事,对泉州之美,也许也会有更多发现。
地名地图上的城事百科“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尤其老地名往往就像一串密电码,谜底有的是城市命运的烽烟往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缱绻姻缘,有的则是大家世族的荣辱过往,更多的还是市井小民家的鸡毛蒜皮,草根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
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其实就是地图上的民间语文,长挂嘴边的城事百科。
2011年8月,继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泉州开始了历时约一年,囊括全市的地名普查。
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卢坚放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泉州应该借着地名普查,推动老地名的保护。
”泉州的老地名,是极具魅力和底蕴的,曾有一首由路名串联起的歌谣这样念道:“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
”这些或隽永典雅或通俗顺口的地名如今有的依然是旧日模样,有的已经换上新颜,也有的已经沉入历史的烟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再次念起这些名字时心生感怀,甚至恨不得穿越时空,重览它们昔日的胜迹。
因功用得名,名留存城市记忆泉州古城,号称曾有九十九条街巷,这些旁逸斜出、或长或短的古巷就像城市的一条条精密的神经元,存储着城市的全部秘密和过往,而这些久远往事甚至可以在我们铺展开今日的地图,找寻它们的名姓时就窥见一二。
泉郡自古商贸繁盛,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聚集一处的“专业市场”,此般胜景从地名就可窥见一二,比如花巷,虽然它曾经有过“蒙古巷”、“梦果巷”这样更引人遐思的名字,但“花巷”这个诞生不过百年的名字却因为此巷原为传统纸扎花店的聚集地而结结实实地流传了下来;比如豆生巷,因巷中旧时有几户陈姓人家洗出来的“豆生(即豆芽)”格外鲜甜而得名,甚至连巷中水井也得名“豆生井”。
南安地名故事
1千金庙“千金庙”这座古寺,是在金淘镇下墟街的虎厨地方。
它的来历,有着一段风趣的流传:后梁开平年间、开闽王王审知,为寻觅名贤,曾只身云游四方。
经过金淘山后村时,腹中一时饥饿,偶尔受到乡民陈目五的款待,十分感激。
便赠送一袭黄龙袄留念。
陈目五得此赏赐,气焰滔天,横行乡里,欺压乡民,在虎厨这个地方,面对黄旗尖山,建起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
后因污辱其侄媳,受到侄儿的报复。
其侄买通乡绅刘登轩,大书“干全朝”横匾,高悬厅堂,然后赶到福州城,晋见王审知,指控陈目五图谋不轨,妄图造反。
消息传来,陈目五之女陈千金,聪明颖慧,受典故的启发,将“干全朝”改为“千金庙”。
庙中供奉闽王塑像,才解危急。
陈目五死后,“千金庙”香火十分旺盛,尤以王审知的白马和马夫造像逼真驰名(王审知又称“白马三郎”),成为南安三大名刹之一。
2梅花岭柳城街道与官桥镇的交界,有一座气势巍峙的大帽山。
越山而过的梅花岭为南安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交通要衢。
传说岭上的曾经一度梅花岭盛开,山下有个穷苦的乡村姑娘,天天上山采摘梅花,在岭上的路口卖给过往客商,乡人们都叫她“梅花姑娘”或“卖花姑娘”,有一天,一个新上任的年轻知县姓张,乘轿过岭,突然,山风送来一阵阵婉啭动人的山歌声,那清脆悦耳的声韵竟然把张知县吸引住了。
下令停轿,亲自在梅花丛中找到这位唱歌的姑娘。
姑娘聪明秀丽,经过与张知县以歌对答,在邂逅相遇中,居然情投意合。
张知县要娶她为妻,卖花姑娘不敢答应,心怕“门户不对”,“山鸡不敢配凤凰”。
但是张知县是个有情人,竟然为了爱情而弃官,天天登上梅花岭与姑娘相会。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姑娘看见张生确实对她情挚意诚,就答应与他共谐百年之好。
这个岭也就以“梅花”为名流流下来了。
3五马江石井江又名五马江,位于南安石井与晋江东石的交界处。
濒临滨海,眺望金门,为本市重要港口之一。
五马江中有五个浮岩,状似五匹扬鬃欲驰的骏马,四匹头向大海,一匹头回过来。
农历五月初二、十六两日海潮大退的时候,始可看见。
泉州地名典故
泉州地名典故
【最新版】
目录
1.泉州地名来源
2.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
3.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4.泉州地名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泉州,这座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它的地名也承载着许多有趣的典故。
首先,泉州地名的来源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泉州古称“闽州”,因泉州位于闽江口而得名。
后又因泉州湾的地形如同一个“泉”字,故将“闽州”改为“泉州”。
这个地名不仅表现了泉州的地理特征,还蕴含了泉州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其次,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泉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海上起点,曾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
这也使得泉州地名中融入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
例如,泉州的许多地名中都带有“亭”字,这是因为古代泉州的港口贸易非常繁荣,商贾们常常在港口附近的亭子里进行交易。
此外,泉州还有一些地名与宗教文化有关,如清净寺、开元寺等,这些都是古代泉州宗教文化的见证。
再次,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古至今,泉州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这使得泉州地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不管怎么变,泉州地名始终是这座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泉州的沧桑巨变。
最后,泉州地名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泉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
泉州地名已经成为泉州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加强对泉州地名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
总之,泉州地名典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泉州的地理特征,又展现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泉州地名典故
泉州地名典故摘要:1.泉州地名来源2.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3.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4.泉州地名的保护和传承正文:泉州,这座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而且拥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地名。
那么,泉州地名的背后有哪些典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泉州地名的奥秘。
首先,泉州地名的来源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泉州古称闽州,后又改为建州,最后定名为泉州。
其中,“泉”字来源于泉州市区内的泉山,这座山因其泉水清澈而得名。
由此可见,泉州地名的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其次,泉州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故事或传统文化,如“东西塔”地名就源于古代泉州东西两侧的两座佛塔,象征着佛教文化在泉州的繁荣。
此外,还有一些地名反映了泉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五里桥”就是得名于民间传说中五里长的桥梁。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载体。
再者,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也颇具意味。
随着泉州历史的发展,许多地名也发生了变化,如唐代的泉州称为闽州,宋代的泉州则称为建州。
这些地名的变迁不仅见证了泉州历史的演变,也体现了泉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最后,泉州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同样值得关注。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地名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消失,而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对于维护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市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编撰地名志、举办地名文化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之,泉州地名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所熟知,而且见证了泉州历史的变迁。
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对于维护泉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地名典故
泉州地名典故
摘要:
1.泉州地名的由来
2.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
3.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4.泉州地名的现实意义
正文:
泉州,这座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地名也如同其他城市一样,既有来源,也有文化内涵,同时还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并在现实中发挥着一定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泉州地名的由来。
泉州,古称闽州,据说是因为泉州境内的闽江而得名。
后来,因为泉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名也由闽州改为泉州。
其次,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对外开放城市,其地名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泉州”的“泉”字,就取自泉州境内的泉山,寓意着泉水涌流,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来看看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从闽州到泉州,再到现代的泉州市,泉州地名的变迁,反映出泉州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泉州的发展和壮大。
最后,泉州地名在现实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的根和源,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的家乡。
同时,泉州地名也是泉州市的文化名片,它代表着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泉州旅
游、学习和生活。
泉州泉港历史人文趣事
历史人文趣事前序一:爱这一片土地作者:-- 木木在异乡的那一天,自认乐观爽朗且不易生气的我,竟然为一个人说泉港怎么不好而歇斯底里般的与人据理力争,并且耿耿于怀,只因他说我的故乡不好。
这时才惊觉原来自己已爱这片土地好深好深了,而以前每一天在她的怀里来来往往竟从不曾感觉到这份浓烈且厚实的热诚之爱。
只有在这平凡的异乡的风里,在这异人的不屑里,才感觉到的那份最最深刻的痛,原来便是最深沉的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像当今许多青少年朋友一样强烈地怀有远方的梦,“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好风景”。
我渴望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流浪,我厌倦了这过于熟悉的街道和脸孔,我渴望一种完全崭新的景象,甚至是陌生的一切。
于我来说,陌生是一种距离的美丽,我喜欢在旅途中与完全陌生的人交谈,因为那不知对方过去的两个人,才能够完全真诚地不用任何担心地天南海北地侃起大山来.下车之后,挥挥手,茫茫人海,“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了”,从此,失之千里,又是陌生。
可是,当我走在异乡的风里,走在异乡的街道上,走在陌生的人群里,才深刻地体会到“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才更加思念起故乡的亲情、那根深蒂固的亲情.那每一张因过于熟悉而被厌倦的面孔,此时竟然放出了温柔的光芒。
“溪水急着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着重回土地”.急匆匆地乘车回家的我,此时对这句诗的体会再深不过了。
下车的时候,天地一片斜风细雨,却还有一位故乡的老者出来踩脚踏车谋生。
他隔着风雨远远地向我挥手,“后生仔,你去哪里?”“龙厝海边。
”我说着就上了车。
“我也是前亭人。
”他热情地附和着.“老阿伯,今天下雨,你怎么还出来?”“没办法,我有一个儿子还在念厦大,每个月要我给250元的生活费用,我如果不出来赚钱,拿什么给他?”。
我听着听着,眼泪就差点禁不住顺着雨水流下来,这是怎样纯朴的故乡人啊,这是怎样的一份亲情啊,老父为了念大学的儿子风雨兼程地出来赚钱,这是怎样令人感动的一幅人间图画啊!在故乡的风雨里,每走一步,我的心便有一阵钻心的疼痛,原来,这便是爱了,这便是刻骨铭心的爱了。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泉州是福建省地级市,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籍贯地,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1)泉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城市。
(3)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4)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此为泉州建制之始。
(5)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的丰州改称泉州(治侯官),这是泉州地名之始;泉州成立之初的辖境很大,相当于今福建全省,泉州得名于府城东北泉山的一眼孔泉。
(6)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泉州改闽州,武荣州改泉州,辖晋江、南安、清源、莆田四县,此后的“泉州”才相当于今泉州。
(7)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置晋江县(今鲤城区)为附郭,此为泉州建城之始。
(8)唐朝中后期的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9)南唐时期,原籍泉州桃林县(今泉州市永春县)的留从效被封为“清源军节度使”,他主政泉州期间,在城墙边绕植刺桐,“刺桐城”因此得名。
(10)宋元时期的泉州港超过广州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港,更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不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是茶叶、瓷器和香料。
(11)蒲寿庚叛宋降元事件发生在泉州,蒲寿庚在泉州杀死南宋宗室、士大夫、百姓、官兵等数万人,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朱元璋曾于洪武七年(1374年)大赦天下,唯独没有赦免蒲寿庚后裔,《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12)八闽文化的先驱者——欧阳詹是唐代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人,他也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3)《题临安邸》作者的真实姓名是林外而不是林升;林外是宋朝泉州晋江(今泉州市晋江市)人。
泉州地名的来历
福建省泉州市有哪几个下属县?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3个县级市。
(还有一个金门县未统治)丰泽区面积13 2平方千米,人口18万。
邮政编码362000。
鲤城区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27万。
邮政编码362000。
洛江区面积382平方千米,人口17万。
邮政编码362011。
泉港区面积326平方千米,人口37万。
邮政编码362801。
区人民政府驻山腰街道。
石狮市面积189平方千米,人口31万。
邮政编码362700。
市人民政府驻八七路。
晋江市面积721平方千米,人口103万。
邮政编码362200。
市人民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南安市面积2035平方千米,人口148万。
邮政编码362300。
市人民政府驻溪美镇。
惠安县面积762平方千米,人口92万。
邮政编码362100。
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
安溪县面积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万。
邮政编码362400。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永春县面积14 52平方千米,人口55万。
邮政编码362600。
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
德化县面积2210平方千米,人口31万。
邮政编码362500。
县人民政府驻浔中镇。
泉州地名的来历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
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
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
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
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
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
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趣谈中国地名
趣谈中国地名中国地名趣谈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故事很多。
仅中国的历史、地理,就是个研究不完的课题。
整天编稿的我,总免不了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打交道,时间长了,慢慢发现中国的地名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的地名是很有规律的,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江、湖、河、海、山、水、溪、源、城、田及安、兴、宁、顺、昌、丰、崇等吉祥字。
请看:“湖”:安徽有芜湖市、巢湖市、太湖县,太湖县是佛学家赵朴初的家乡;江苏有金湖县、建湖县;连新疆都有博湖县,因为境内有博斯腾湖而得名。
“江”:黑龙江省有牡丹江;广东有湛江,那是新兴的外贸港和军港;廉江,那是出红橙的地方;湖南有平江,是彭德怀的家乡;湖北有枝江,听说白酒很出名;江西有九江;云南有丽江......“海”:带海的地方以浙江为最多,宁海、临海、定海;天津有静海;广东有澄海;海南有琼海;云南有勐海;广西有北海......“河”(川):山西有河津;广东有河源;河南有唐河、潢川;江西有黎川、遂川;云南有剑川、龙川;陕西有洛川、宜川;宁夏有银川;湖北有利川;江西有临川,是出才子的地方......“山”:黑龙江有双鸭山、克山;河南有平顶山;四川有乐山;江苏有昆山;浙江有象山、江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是湖南韶山;连事实上没有山的上海市都有金山、宝山......“水”:甘肃有天水;江西有修水、吉水,吉水是毛主席的祖籍地;山西有文水,那是武则天和刘胡兰的家乡;江苏有涟水;贵州有赤水、六盘水;西藏有曲水;湖北有广水;陕西有白水......“溪”:江西有贵溪、资溪、金溪;安徽有绩溪、郎溪;福建有松溪、尤溪、明溪、安溪,安溪有名茶“铁观音”;重庆有巫溪;四川有苍溪;广东有遂溪;浙江有慈溪、兰溪,兰溪是赵四小姐的故乡......“源”:辽宁有凌源;吉林有辽源;山西有沁源;山东有沂源;宁夏有泾源;甘肃有渭源;河南有济源;江西有婺源......“田”:以田为名的以福建、江西为最。
泉州地名趣谈
泉州民间流传着从“一”字至“十”字的古地名,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
在北门街东北侧.因这里有“一峰书院”,是明代泉州人为纪念谪官来泉在此讲学的江西人罗伦(号:一峰)而建的书院.后人因简称书院附近地区为“一峰书”二郎巷</FONT>——在东街东段北侧。
因巷内有祀二郎神(俗名杨戬)的庙宇,故称“二郎巷”。
三圣宫</FONT>——宫在涂门街南侧羊公巷内面向.宫内奉祀衡文帝君(即关帝)、文昌帝君、梓潼帝君三神像,故名。
四脚亭</FONT>——在后渚港入仁风门(即东门)古道上,后亭村与洋店村之间.因古道边有一供行人歇息的路亭,故以此为地名五塔巷</FONT>——一在西街西段南侧.古代在该巷头有五个地穴,上面分别盖着五个石塔,六井空</FONT>——在西街东段北侧裴巷尾东北部(今华侨新村南).该地有一口大古井,井盘有六个汲水孔,故名“六井空”。
七里庵</FONT>——庵在东门外凤山以东的山岭上.这里是泉州往福州驿道上的第一个陂段,往来行人常在此憩歇。
该地距州城七里,故名。
八尺岭</FONT>——在新门外大霞美与溪尾之间(属南安县辖)有福泉山。
《南安县志》引《闽书》载:“(福泉山)山有八尺岭,宋大观间(1107—110年).有徐道人居地.既示寂,居人塑真身祀之.祈雨辄灵”。
此地因出名。
九史巷</FONT>——在涂门街北后城北向.相传古代该巷住着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人因称其居住地为“究史巷”,因“究”与“九”谐音,而泉州方言“九”与“狗”同音,后化为“狗屎巷”.今定名为“讲史巷”。
十字街</FONT>——泉州市区道路以南、北二街为中轴线,北段与东、西二街交叉的称为“顶十字街”,中段与新门、涂门二街交叉的称为“中十字街”,南段与天后宫路、土地后路交叉的称为“下十字街”一般巷名都是二字或三字的。
泉州城内却有不少四字的巷名,如东街有“二郎后巷”,西街有“五夫人巷”,新门街的“老先生巷”等。
泉州的故事和来历的作文
泉州的故事和来历的作文
《泉州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泉州的故事。
泉州是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
很久很久以前,泉州就有很多人在这里生活啦。
有一个叫郑成功的大英雄,他就是从泉州出发,去打坏人,保护我们的家园。
他可勇敢啦,带着士兵们一起战斗,大家都很佩服他。
还有呀,泉州的开元寺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那里有很大很大的佛像,看起来特别慈祥。
每年都有好多人去那里拜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泉州的海边也很美哦!渔民们每天早早地出海捕鱼,有时候能捕到大大的鱼,晚上就可以一家人一起美餐一顿。
泉州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比如肉粽、面线糊。
咬一口肉粽,满满的都是香味。
小朋友们,泉州是不是很棒呀?
《泉州的来历》
嘿,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泉州是怎么来的。
听说在很久很久之前,泉州这个地方就有人住啦。
那时候的泉州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和汽车,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样子。
泉州这个名字啊,可是有来历的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里有一条很厉害的河叫“泉河”,所以就叫泉州啦。
以前的泉州人靠着种地、捕鱼过日子。
他们勤劳又善良,慢慢地,这里变得越来越热闹。
泉州的港口也很重要呢,很多外国的船都会来到这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也把我们这里的好东西带到了别的地方。
就这样,泉州一点点地发展起来,变成了现在这个美丽又好玩的城市。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泉州吗?。
泉州地名趣谈
泉州地名趣谈地名来历和地域变迁泉州在福建举足轻重,在全国也颇负盛名。
仅跻身于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全省头一个撷取此顶桂冠,就有不少话儿可谈。
泉州这名称,最早出现在隋朝初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据历史记载,隋灭陈后,把丰州改名泉州,废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
但那时的丰州不是现在的丰州,泉州也不是现在的泉州,而是福州。
其所辖范围,相当于福建全省。
所以,那时的泉州,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福建。
泉州这名称在本土落地生根,是从唐景云二年开始的,距今也一千两百多年了。
福州之所以叫“泉州”,是因为那里“地开三尺即见泉”;而泉州呢?据《府志》载:“乃因清源山之流乳泉,湛然澄清而得名”。
可见,这来历也很有魅力。
泉州所辖地域代有变迁。
概而言之,大抵大时北到闽江下游,南到金、厦等地,连澎湖也曾隶属泉州,称“泉州外府”。
但此后固定的范围,大概与今之晋江地区相仿。
这是明洪武年间定下来的。
明代福建有“八府二州”,泉州是八府之一;清代福建的“九府二州”,泉州府领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五县和马巷、厦防二厅,就与今晋江地区差不多。
所以,泉州更准确地说就是晋江流域一带。
这是历史形成的。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麓,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得名,全长四百多公里,东溪和西溪分别从永春和安溪汇聚而来,在南安双溪口汇合流入泉州平原,滋润着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出璀璨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泉州和晋江密不可分,它是述说泉州时不能不首先涉及的。
《泉州晚报》1985年4月20日鲤鱼城的形成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
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v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
但那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
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福建泉州地名的由来
福建泉州地名的由来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上,泉州不只一个,而有两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而南方的这个福建泉州,也并不是一个开始就指现在的泉州市。
这些史实,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须加以说明,以释疑滋。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
清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说:“按二汉及晋,雍奴、泉州各自为县,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
”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
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
他生于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号“百泉居士”;最后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闽南。
说一句笑话,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泉州”的名比福州还古啦!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
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
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
那时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芜,坟冢垒垒。
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晋江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
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
要是有人想举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庆祝大典,前年就应该举行了。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推荐)泉州地名那些事儿
(推荐)泉州地名那些事儿裴巷,因传说道教仙人裴道人得道成仙之前,常常在此巷中卖驱魔镇邪的草药而得名,原有一座裴仙公宫。
旧馆驿,因南宋年间曾在此设立专供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驿站而得名。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曾经有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地名,“一峰书”、“六井孔”、“连理巷”、“棋盘园”、“花园头”……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一个个串联起的老地名,其实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
今天,当我们重新念诵这些或许有些陌生的老地名,追寻蕴藏其中的老故事,对泉州之美,也许也会有更多发现。
地名——地图上的城事百科“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尤其老地名往往就像一串密电码,谜底有的是城市命运的烽烟往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缱绻姻缘,有的则是大家世族的荣辱过往,更多的还是市井小民家的鸡毛蒜皮,草根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
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其实就是地图上的民间语文,长挂嘴边的城事百科。
2011年8月,继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泉州开始了历时约一年,囊括全市的地名普查。
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卢坚放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泉州应该借着地名普查,推动老地名的保护。
”泉州的老地名,是极具魅力和底蕴的,曾有一首由路名串联起的歌谣这样念道:“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
”这些或隽永典雅或通俗顺口的地名如今有的依然是旧日模样,有的已经换上新颜,也有的已经沉入历史的烟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再次念起这些名字时心生感怀,甚至恨不得穿越时空,重览它们昔日的胜迹。
因功用得名——老地名留存城市记忆泉州古城,号称曾有九十九条街巷,这些旁逸斜出、或长或短的古巷就像城市的一条条精密的神经元,存储着城市的全部秘密和过往,而这些久远往事甚至可以在我们铺展开今日的地图,找寻它们的名姓时就窥见一二。
泉州地名文化初探
泉州地名文化初探江西地名研究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
一般说来,地名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是具有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因此,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少有关民族、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宗教、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来说,地名学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泉州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地名与方音特点地名与方音关系密切,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泉州话语音重要特点之一的文白异读,理所当然也会在本地地名的读音上反映出来。
泉州一带的地名读音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文白读在地名中的不同使用,有时与该地名得名的早晚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安”是本地常见的一个地名用字,在泉州以至闽南一带,以“安”命名的县份就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华安”、“诏安”等。
然而,前三个地名中的“安”泉州人说成(白读),而后三个地名中的“安”则说成(文读)。
追溯一下这些县份的建置历史。
不准发现,“南安”、“同安”的名称,唐代以前就已使用,“惠安”的立名虽稍迟些,但也在宋初(太平兴国六年。
即公元981年)就出现了。
而“安溪”的得名则迟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华安”、“诏安”的得名也都是宋以后的事情。
当然,文白读音在地名中的使用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仍以“安”字为例。
晋江的安海,古亦称“安平”。
据史籍记载,这两个名称宋初时就均已出现了,论理都应采用白读,然而,“安海”中的“安”念的是白读,“安平”中的“安”念的则是文读。
这种分别就不是因为得名早晚的关系,而是由于“安平”系来自“平安”一词,而“平安”系书面语词(书面语词方言中一般采用文读音)。
有人也许会问:“泉州”这一名称也早在唐景元二年(公元711年)就已出现了,而且,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乃因清源山(亦名“泉山”)之孔泉“味甘而洁,湛然澄清”而得名,今“水泉”(即泉水)之“泉”泉州话用的是白读,为何“泉州”中的“泉”用的却是文读?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什么是泉州?
什么是泉州?选自:誰最中國鯉好,泉州。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之上,遥远的东南沿海之角,静卧着一座海滨古城。
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她的名字叫——泉州。
保泉山上的石乳泉下达于江,其巅有清源洞,以泉名山及州,故名“泉州”。
三朵浪花扬起,刺桐开遍全城。
这里,古称温陵,又名清源,雅号刺桐。
因城郭形肖鲤鱼,又被称为“鲤城”。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航,福建半壁文化江山在这里撑起,宋朝第一大港在这里辉煌,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在这里扬名。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恍若穿越千年历史,一路走来,一路惊喜。
这也是一座奇怪的城市。
朱熹曾盛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里遍地庙宇,多神并存,虽为“泉南佛国”的故乡,却也不妨碍其他信仰的崇拜。
“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
”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浸润之中,所有的神奇与奇怪,都会因为这里是“泉州”,而变得更加奇特。
泉州这座小城里,唯人间烟火与神的烟火生生不息。
祠堂庙宇、老树新花,都如土沁般活在泉州人的日常里。
这里被神庇佑。
三步一庙,五步一堂。
清真寺挨着关岳庙、静美的天主教堂、供奉白狗塑像的白耇庙、香火鼎盛的天后宫、泉南堂遥望泉西堂、古老的清源山老君像石雕、摩尼教的草庵、天下第一奇庙的解放军庙…泉州,这座世界级的宗教博物馆,敞开胸怀,将千年间的多元文化巧妙融合。
最热闹的,要数每月农历廿六,开元寺的“勤佛日”庙会了。
一年十二场勤佛活动中,正月头敬许下心愿,腊月尾敬亲自还愿。
流动的人群中,闭目聆听缭绕的梵音,排队吃碗斋面,也感身心通透,康体自然。
再去逛逛西街集市的庙会,在满街圣人之中,就会发现,这是一座活的古城。
这里烟火缭绕。
寺庙、古迹、民居、街巷紧紧挨在一起,清净却也不失繁华。
一脚踏进北宋年间的西街,古老的街道上,茶馆古厝,楼宇林立,满街小贩,熙熙攘攘。
泉州人的早餐从一碗面线糊开始。
热腾腾的烟气中,面线糊很好地和肠胃熨帖。
阳光透过树影洒下斑驳的日光,隐约能听见寺庙里唱诵经文的乐声,拐过街角,绕过小巷,遇见邻居,招呼一声:“食未?”刺桐花在一旁开得正盛。
泉州故事与传说《梦粿巷》
泉州民间传说《梦粿巷》
泉州南大街中段南鼓楼左畔,有一条胡同,通常叫做卖粿巷,它的原名是梦粿巷,人们把“梦”字讹音为“卖”字。
如果考察这条巷的故事,那么,梦粿巷还是顾名思义的名称。
据说早时有一位泉州知府,碰着一个节日端坐在府署内,似乎是因为他精神疲倦睡着了,灵魂飘荡荡恍惚进入一间矮屋里,见着一位白发老媪在厅中凄切地哭泣,那厅里的棹(同“桌”)上陈列了几碗粿子,祭祀那些木主。
知府老爷梦醒之后,心中不胜奇异,因此无精打采地踱至府署口,独自一个走至南大街,从南楼旁的胡同进去,看到一座矮屋,不禁暗自忖道:“这间矮屋不就是我刚才在梦中进去的地方吗?”于是不加迟疑地进入。
朝里面认真再瞧,刚才那老媪捧来祭的粿子还没收去。
再一会儿,那白发老媪已从里面来到厅堂。
真的如他梦中所见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知府老爷向前和老媪谈话。
“老伯母!这屋子是你的吗?”
“是,你问我何事?”
“没有什么事,你排列这些粿子干什么?”
“别说吧!说起来好伤心!今天不是节日吗?这些粿子是祭我儿子的。
”
“你的儿子几时死的?”
“距现在四十年前……”
知府回到衙门,发现他的生日正是老媪儿子去世之日,因此悟了,刚才他在梦中吃的必是去享受老媪的祭祀了。
那么这老媪就是他前生的母亲无疑了。
这一来不由得动起他的孝思,马上打发差役前往老媪家中,迎她到家里,对她道述梦中的情况和他诞生的年岁月日,自是奉食老媪和他的生母一样。
这稀奇的事传遍泉州城,人们遂把老媪所居的胡同,命名为梦粿巷。
灵魂鬼神之说原不足信,可是地名如此。
据说有这样一个来历,而且这个传说来得很久又很普遍,把它录出来以待他日考证。
晋江地名
晋江历史文化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原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
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
怀念晋地。
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
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
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
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
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
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
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
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
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
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
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
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来历和地域变迁泉州在福建举足轻重,在全国也颇负盛名。
仅跻身于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全省头一个撷取此顶桂冠,就有不少话儿可谈。
泉州这名称,最早出现在隋朝初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据历史记载,隋灭陈后,把丰州改名泉州,废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
但那时的丰州不是现在的丰州,泉州也不是现在的泉州,而是福州。
其所辖范围,相当于福建全省。
所以,那时的泉州,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福建。
泉州这名称在本土落地生根,是从唐景云二年开始的,距今也一千两百多年了。
福州之所以叫“泉州”,是因为那里“地开三尺即见泉”;而泉州呢?据《府志》载:“乃因清源山之流乳泉,湛然澄清而得名”。
可见,这来历也很有魅力。
泉州所辖地域代有变迁。
概而言之,大抵大时北到闽江下游,南到金、厦等地,连澎湖也曾隶属泉州,称“泉州外府”。
但此后固定的范围,大概与今之晋江地区相仿。
这是明洪武年间定下来的。
明代福建有“八府二州”,泉州是八府之一;清代福建的“九府二州”,泉州府领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五县和马巷、厦防二厅,就与今晋江地区差不多。
所以,泉州更准确地说就是晋江流域一带。
这是历史形成的。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麓,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得名,全长四百多公里,东溪和西溪分别从永春和安溪汇聚而来,在南安双溪口汇合流入泉州平原,滋润着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出璀璨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泉州和晋江密不可分,它是述说泉州时不能不首先涉及的。
《泉州晚报》1985年4月20日鲤鱼城的形成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
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祐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
但那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
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到了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规模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称“罗城”。
这是泉州的第二个城郭。
泉州的第三个城郭,是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建的,但他没有改动旧城,而是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以保护当时大量来华经商的外国人,称“翼城”。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却是元朝的事。
元至正二年(公元1353年),监都契立玉“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鲤鱼城到了这时,才算形成。
泉州的城郭几经沧桑,现在城墙无外可寻了。
但其陈踪遗迹,还是可以找到的。
子城的范围上面讲过了。
罗城呢?现在横贯泉州,与涂门街、新门街平行的,连接通淮门和临漳门的濠沟,就是罗城的南城河。
其北侧的“后城街”,大概与罗城有关,可它现在却处在市区的中心。
至于整个鲤城,只要看一看古城的七个城门的遗址,就清楚了,它与解放前泉州的旧城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泉州晚报》1985年4月30日《温陵》的来历泉州古时候叫温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
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
“温陵”一名的由来是怎样?泉州在什么时候开始有“温陵”的名称呢?现在还是难以肯定。
根据泉州地方文献所记,说是因为南宋时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
这时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
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但去年夏天,在市郊九日山东峰上,发现有一个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体粗壮有力。
石刻内容大意是:有一个叫祖夷仲的提点刑狱(管理狱讼的官吏,北宋淳化时所设)巡按温陵……这时是元祐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元祐”是北宋哲宗赵煦年号。
它距朱熹生长的时代南宋,相距约百余年。
这个石刻说明在北宋时,泉州就已经出现了“温陵”的名称了。
再看《泉州府志》唐韩传,其中有一段大意说:唐朝人韩,寄居闽中……死后,他的儿子寅亮对郑文宝说,韩死的那一天,温陵官员听说他家藏的典籍箱筒还很多……这又说明了比北宋还早的唐朝,泉州已经见到“温陵”的称号了。
明朝编纂出版的《莆阳文集》,载有唐以前人林蕴所写的“泉山铭”,铭文大意说:泉山,原来是泉州的古地方。
现在的福州就在这个地方。
董奉昇注解说,泉州,即侯官地界。
不久,拆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
追究其源,其实是一个地方。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温陵究竟包括现在那些地方。
据《隋书》地理志里说,隋朝灭了陈国,改丰州为泉州,后改为闽州,又改为福州。
《汉书》朱买臣传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内容大意是:……出兵航行海上,直入泉山。
颜师古注说,泉山,就是现在泉州的山。
从颜师古时候来说,唐贞观初的泉州就是现在的福州。
清乾隆二十八年,郭庚武序重刻《泉州府志》中也提到:泉州的地名,从隋唐开始,经历五代,管辖的地方都不一样。
名叫泉州,实际上是兼有福州、兴化、漳州三府的地方。
这说明当时的泉州,即现在的福州。
据明弘治重刻《兴化府志》卷一,叙群县条也有这样记载,内容大意是:泉州得名,是从福州开始。
因为福州地方开地三尺,就有泉水,所以名叫泉州。
从上面许多资料来看,不但证明“温陵”的名称,在唐以前就有了,它的地域实包括今天的福州直至闽南的泉州、漳州等地。
从这里,可以改正地方志所记的“清源山……有乳泉,也名泉山”,泉州一名从此而来的说法。
《泉州报》1963年5月11日名副其实的“温陵”温陵,是泉州的别称。
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早,甚至在她还未建城之前,这片土地早就叫温陵了。
因此,与其说它是泉州的别称,不如说是古称。
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
泉州的确是这样。
它地处清源山之南,背风向阳,又滨临东海,惠风和畅,而且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暖适度,气候宜人。
所以宋代的钱熙写诗赞清源山说:“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
”不仅如此,清源山的余脉,还盘桓起伏于市区,形成了四五个小小的山丘,它们分别是:东北隅的虎头山,北隅的云山,东隅的鹦鹉山,西隅的昇文山和峨山。
虎头山又名松湾,相传那里有晋代古松四株而得名。
其地即今之崇福寺一带。
云山就是现在的公共体育场,宋代州治就设在这里,至今仍是古榕林立,直插云天,浓荫蔽日,岚气氤氲。
鹦鹉山在承天寺之后,因山上有巨石卓立如鹦鹉而得名,宋王十朋称它是“泉南杰出一高峰”。
昇文山上面多奇石,宋代状元曾从龙的家就在这里。
明代陈章应“以科第特起泉中”,其后代为竖坊曰“龙头里”,所以后来改称龙头山。
峨山在龙头山以西,因山上有峨泉而得名。
上述这些小山历经千年,阅尽人间沧桑,同时也因此而不断地被刨低铲平,或盖了寺庙,或废为民居。
到了现在,“山”看不出来了,只留下蜿蜒起伏的地势,供后人凭吊。
对泉州这种地理和气候特点描述得最为生动的,莫过于从北方流寓于此的晚唐诗人韩了。
他在《清源山南台岩》一诗中写道:无奈离肠九日回,强摅怀抱立高台。
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泉州晚报》1985年5月10日剌桐城雅号趣谈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剌桐,往年城郭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剌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剌桐城。
剌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
历代诗人对剌桐的题咏不少。
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
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剌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否则反是。
所以剌桐又名“瑞桐”。
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面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剌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曾写下这么一首诗:闻得乡人说剌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
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
为此写下了一首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剌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
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
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剌桐花谢剌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市剌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泉城已渺剌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剌桐树。
愿关心剌桐的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泉州晚报》1985年5月17日泉州街巷名称探源泉州不仅是福建省的文化古城,在昔有“海滨邹鲁”之称。
在中古时代还是中国著名的对外交通港口,东南亚各国商人来此贸易的极多。
因此,这座古城,不特文物古迹到处皆是,即里巷街道的名称,亦皆有其历史根源。
兹将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如下简单介绍:胭脂巷胭脂巷的正名是燕支巷,元朝时居住着一支由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而迁居泉州的家族,其后人世代安居于此,成为了“苏氏一条街”,因此被称为“苏氏祖闾”(简称“祖闾苏”,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胭脂巷因三口胭脂井而得名。
这三口胭脂井分别位于祖闾苏民居的庭口、中落和后院。
胭脂井的名字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是这三口井的井水呈粉红色(胭脂色);一是人站在井边,映出的人影呈粉红色;另一种传说则是,三口井的水可以用来制作胭脂。
豆生巷在闽南话中,豆生其实就是"豆芽",传说以前住在这里的人,经常在这两口井边,洗豆子, 闷豆生,卖豆生,而且豆生很好吃.后来,渐渐出名,就把这条巷子叫做豆生巷了。
羊公巷为什么不是公羊巷呢?据说,萧望之是汉代的著名儒家之一,为官清正,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又是孝子,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
后来萧望之被宦官弘恭、石显诬陷,饮鸠自杀。
萧望之冤死后,天子祠祭,并把他作为功臣绘像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萧姓族人后来也把他奉为祖先神来崇拜,建庙以祀。
而泉州民间王爷崇拜由来已久,祠庙遍于临江、沿海,祭祀尤为隆重。
祭祀有两个特点:一是献以生羊。
二是“放王爷船”。
以羊祭祀古礼称为“少宰”之祭,规格甚高。
富美宫(为纪念萧望之所建)古有放生公羊的风俗。
一说萧望之对母亲非常孝敬,以公羊牵车载母,自己在后面推车;一说羊性温顺,吮吸母乳时必下跪,都是褒扬萧望之孝行。
祭羊不杀,放生的公羊,脖颈上挂有牌子,角上刻有记号,白昼外出游逛觅食,夜晚回宫卧于庙下,民间视作“神羊”,没人敢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