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洲和四大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说课稿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中学李小琴
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第2课时。本章主要讲述了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况,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贯穿于世界地理的始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及重要的大洲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
2.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学习方法
1、小组讨论
2、归纳总结
3、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问导新
问题导入:①地球上陆地和海洋所占的比例怎么样?②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何特点?③地球上有哪些陆地和海洋?
学生活动: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新课,巩固旧知识,问题导入课题:大洲和大洋。
环节二:自主学习、突出主体
学生探究:同学们阅读的教材P32内容,以及教材P32图2.5,理解几个概念。
教师:在PPT展示图2.5,提问两名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及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面主要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三: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出示“大洲分布图”示意图和“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示意图。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文P33~P35,观看图2.6、图2.10和图2.11,观察周围的大洲和大洋,以4人小组合作方式,用5分钟选择1~2个向度写在中卡上,1~2组代表发言,
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
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图中直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课件展示:“大洲分布”示意图和“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示意图。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并抢答:
①、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②、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
④、纬度最高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哪个。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设计意图:读图探究、读图思考,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活动:为巩固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认识,学生上台填图。
教师: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图,并指导学生观看各大洲的交界地带。
学生:在对应的位置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度:观察我们填写的图,发现他们都被分成不同颜色的若干块,那这些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线分别是什么?
环节四:读图思考、拓展思维
课件展示:图2.7 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
活动: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结合图2.7,查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教师: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并识记大洲的名称、位置和洲界。
设计意图:由活动直接引入新知,便于学生掌握应用新知。在活动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五:知识梳理、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由学生进行小结,避免学生出现课上热热闹闹,课后心中空空荡荡的现象。
环节六: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识
活动:看图填图
学生:开火车式地按照顺序说出板块或大洋的名称
教师: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空图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得名称和位置的记忆。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