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校本课程开发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地理教学应该面向生活、接地气,注重体验和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自身情况为基础进行设计与开发的一种课程,具有高度的本地性和针对性,通过对教育、教学、服务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对学生品德、智力、体魄、美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
在地理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需求。
地理学校本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结合行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竞争力与适应市场的能力。
(2)师资力量。
地理学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保障,教学效果良好。
(3)教材教辅。
地理学校本课程需要开发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简化的教材和教辅,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地理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应该注重贴近生活与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
应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践:(1)互课、合作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如互课、合作探究等,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兴趣激发。
(2)户外实践。
通过户外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
以生活情境和实际社会问题为背景,设置情境模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中充分体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方面的变化因素,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全面跨越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以实践探究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例如考察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地理景观的变化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到实际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2. 实验设计:设计一些小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地理规律和现象,例如通过模拟地壳运动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和地震等现象。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收集的方式,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当地的气候变化,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地理项目研究,例如城市规划、农田整治等,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项目,了解到地理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法。
5.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地理信息和数据,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倡导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探究的活动方向和指导,同时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
2.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展示报告、实践成果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把实践成果向其他同学和社区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设计
内容
什么是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要倡导校本课程开发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基本步骤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特色与类型 地理校本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1.课程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课程作为 学科,课程作为计划或目标,课程作为 经验或体验。
(3)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校本课程的结构,包括校本课程的门数,每门
课程的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 (4)学生选课说明 选课说明一般包括课程目录、课程说明、选课
方法等。
教师层面的开发方案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该包括两个基本 部分:一是一般项目,二是具体方案。
一般项目要简要地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 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浙江方言:吴方言 绍兴酒文化、师爷文化、温州祠堂 浙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 温州模式与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基于史学的课程资源
可分为: 基于当地地方史的地理课程资源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课程资源 基于地理学史的地理课程资源
基于浙江地质史、地方史的地理课程资源
良渚文化发育环境研究(朱丽东) 钱塘江流域开发史系列研究 (陈雄) 良渚文化期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
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 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 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 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对课程资源的片面认识
过于注重有形课程资源而忽视了无形的 课程资源
过于注重条件性课程资源而忽视了素材 性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要有一双“慧眼”,勤于思考 要随时记录 要不断更新,要经常整理、归类。 还要与科技馆、博物馆等单位取得联系,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旅游活动课的开设为例生地教研组校本课程是学校或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学校、教师、学生),设计、组织并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是学校一级的课程,是学校自定的课程,因而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生活、增加体验、实现创新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贯彻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都允许和鼓励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的存在。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校本课程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岗教师还是职前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如何组织实施好校本课程,本人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条件;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
其中理论基础是支撑;环境条件是基础;设计及实施是根本。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要求并不很高,主要是指能够直接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实施的目的以及教师的基本理念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
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要为基础的,难以顾及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完善学校办学的个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理念是实践和行动的指南,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体现下列理念。
课程观:课程是教育情景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
学生观:学生不仅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9新课程)
●校本课程将更加体现区域性文化、经济发展需要, 即体现校本(地方)性; ●校本课程将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会有一定 程度的增加;
校本课程开发将可能成为21世纪我 国课程改革的“巨亮点”。
5、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五个”维度
◆1 、科学素养类: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 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 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 2 、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 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 讲、文学欣赏、新闻采访气写作、演讲与辩论、地方 文化等。
开阔视野: 一、关于干旱 二、关于雨雪冰冻 三、关于雾 探究课题:南方特大雪灾
1、西南的旱灾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 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广西、贵州、 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
温家宝总理三下西南,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降水丰富的云贵高原冬半年经常有旱害 发生,分析造成其干旱灾害的自然原因。 ①地处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 ②受厄尔尼诺等影响,有些年份来自印度洋 的湿润气流实力偏弱; ③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 漏比较严重。
思考:这次50年一遇的旱灾可能对西 南地区带来哪些不利影响?面对本次严重 旱灾,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探究 课题 南方 雪灾
2010年1月4日开始的大雪
补充:一、融雪剂种类 国内外使用的融雪剂一般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该类融 雪剂融雪效果好,没有什么腐蚀损害,但它的价格太高, 一般用于机场等重要场所。 另一类则是以‚氯盐‛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融雪剂, 如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钾等,通称作‘化冰 盐’。其优点是价格便宜,仅相当于有机类融雪剂的 1/10,但它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腐蚀是很严重的。我 们常见的融雪剂就属于这类,用的最多的是氯化钠(即 食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十三五”规划期间,我校提出了“依托学校茶果园构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
该课题旨在大力推进我校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实现学生所期待的教育。
本文以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为背景,深层次探讨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做法。
标签: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教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一、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我校位于千年古镇张渚,这里有“苏南屋脊”“梁祝之乡”“茶洲竹海”等美誉,镇内拥有丘陵山地1万余公顷,林、茶、果等林特产品资源相当丰富。
我校在“依托学校茶果园构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指导下充分考量了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教育环境、文化氛围,再结合课程资源优势充分认识到我校学生应该深度融入“茶果之乡”的自然氛围之中,认识茶果、了解家乡、学习差异、宣传茶洲果乡。
对此,我校因势利导,将通用技术课程——现代农业技术与校本文化相互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地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构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果校本课程体系。
经过深思熟虑,我校选择高中地理学科的人教版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基础,将地方悠久的茶果栽培历史与丰富的人教版地理课程资源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如“茶果园基地建设”“茶果校本课程建设”等课程,并设置“茶的栽培与制作”“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等主题,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单元相关联,共同探讨“家乡的农业园区变化”这一与家乡茶果栽植文化相关联的主题内容,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家乡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将茶果园文化与高中地理学科联系起来且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构这一新兴的联合式校本课程实施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托校内的茶果园基地与镇内的茶果文化资源进行课程选择优化、生成重组和实施,全方位打造全新的具有互动性内涵的地理校本课程,保证地方茶果文化与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合二为一,互融共生,不断拓展、深化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地理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涉及面广泛,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来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
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特点,设计相关的实践探究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考察、实验、调查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深入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实践探究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究项目,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相关部门和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导向,形成有针对性的地理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核心价值观等。
地理课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地理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教育引导,塑造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教学、地理探究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地理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地理学还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可以通过课题研究、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这样才能让地理校本课程真正发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地理教育是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地理技能、地理知识和地理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教育,探讨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教育特点核心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独特、根本、基础性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道德素养、健康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和团队合作素养等。
地理学科教育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以下特点:(一)注重实践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印象、体验学问,这种基于实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等素养。
(二)注重跨学科。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整合的视角,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维素养。
(三)注重地方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身处的地方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
(四)注重复合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胸怀视野、全局思维、宏观意识、负责意识等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二、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展开课程教学活动和引领学生自主实践等形式,达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理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掘学生的潜力。
(一)课程设计原则地理校本课程设计需要基于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
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2.注重实践性。
以活动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提供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实践。
3.注重实时性和实效性。
以学校实际需求和学生能力水平为出发点,考虑到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特点,提供有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地理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具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课程;二是关注跨学科的融合,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关注社区资源的利用,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四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还需要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持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只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地理课程的校本开发是以实践探究能力为基础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实践探究的环节。
在学习地理气候与环境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气候观察活动,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带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候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人口增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和后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地理实践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
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地图制作与使用、实地考察地理现象和地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解释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表过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中认识地理规律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被列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顺应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2000年~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这个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地理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无疑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大势,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扩充了课程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又突出课程发展的过程,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范围。
学校及教师在以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课程发展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考虑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除了课程方案、教材之外,也尤其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正式的学科、非正式的活动课以及潜在课程。
从空间结构看,该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
3.加强了学校权责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的决定权,故校本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决策权力的分配。
随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实施,学校会被赋予比过去更多更大的课程决策权力,这会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会使学校在取得更多的专业权责和权限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课程取舍的机会,对其发展出来的课程也有更多的主导权、拥有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有效地调动学校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基于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PPT优质课件
(一)如何选题?
▲宜小不宜大 ▲宜浅不宜深 ▲宜点不宜面
特别要注意避免学术性过强、学科体系过于 完整。要注意弱化“知识与技能”,强化“过程 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三种途径
(1)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某些知 识领域的兴趣,形成学校课程的选题。
(2)通过课后与学生的接触交流,发现学生对某些 社会现象或科技领域有探究的欲望,转化为学校课程 的选题。
(二)如何编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的雏形
课程纲要(五个要点,1500字)
(1)课程背景(需求分析) (2)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3)课程内容(课序式、章节式、专题式) (4)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 (5)评价方案(自评互评、过程与态度评价等)
案例一:《人和环境》课程纲要
1.课程背景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学科特色: 竞赛学科——竞赛辅导课程 地理学科——增强校本课程(如在校园地理、 社会调查、野外基地的课程建设)
3、用课程平台打造教师队伍
如何促进教师的转型?
传统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如何提升课程的能力?
执行型教师——创新型教师
如何发展教师的专业?
纵向的精深——横向的拓展
讲授好课仅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开发好课程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信 息的获 得和处理、问题的发现和形成、研究的过程方法的培养,以及 研究过程中知识的综合与运用的训练,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与学校的〈小课题研究〉课程 的实施相结合。
(4)促使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该课程同时也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部分,体 现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把它延伸到隐性课程 领域,包括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提高环保道德,提 倡学生通过环保社团、环保特色班级和“志愿者服务 队”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绿色学校” 计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地理的奥秘)
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地理的奥秘)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地理的奥秘)背景在教育领域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资源和需求,经过教师团队的创新和研发,定制化地开发的课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以探索地理的奥秘为主题。
目标本校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探索地理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此外,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1. 地球的结构与大地运动:介绍地球的各层结构和大地运动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2. 气候与环境:讲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环境问题与地理相关的解决方法。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技能。
4.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野外考察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实验实践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能力。
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实地考察报告等。
资源支持为了保证本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
学校将提供专业的地理教师,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地理实验室。
社区资源包括地理名胜、自然保护区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预期效果通过对地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我们预期本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创新方法。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旅游活动课的开设为例生地教研组校本课程是学校或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学校、教师、学生),设计、组织并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是学校一级的课程,是学校自定的课程,因而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生活、增加体验、实现创新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贯彻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都允许和鼓励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的存在。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校本课程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岗教师还是职前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如何组织实施好校本课程,本人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条件;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
其中理论基础是支撑;环境条件是基础;设计及实施是根本。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要求并不很高,主要是指能够直接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实施的目的以及教师的基本理念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
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要为基础的,难以顾及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完善学校办学的个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理念是实践和行动的指南,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体现下列理念。
课程观:课程是教育情景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
学生观:学生不仅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一、地理教师需扩展自己的知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停留在某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实现多个学科的整合与结合。
所以,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以及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教师需要熟悉和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整合与开发校本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因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需要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提前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关于水资源的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深入思考和体会。
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地理校本课程也会实施得更加顺利和有效。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水资源的资料,也可以进行实地采访,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进行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下冊中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扮演导游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特征和一些特色的农业。
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锻炼学生用地理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是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把生活情境整合到地理校本课程中要想保证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生活情境。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也能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在地理校本课程中,要着重突出生活化知识,让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关于自然灾害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生活中一些实际的情境整合到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校本课程开发是重点之一。
不过,由于缺少经验和参考模板,所以对许多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的挑战,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
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探讨相关途径,以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帮助。
标签: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解决途径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以学校為基地而开发的校本化、个性化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教学提供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中来,但是,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一)开发理念有问题,认识有偏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满足学校和学生需要。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还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意所在,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但是,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教师不清楚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地理校本课程的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更像是一项强制性的任务。
许多学校开发地理校本课程,不过是追赶潮流的跟风行为,他们没有制定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且片面地将开发地理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画等号,许多资料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照搬,结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只开发出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
(二)合作意识淡薄,效果不理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和整合地方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还要动员学校成员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都参与进来,以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许多学校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都以个体教师为开发主体,只有少数学校采用了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形式,采用开发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可以说非常少。
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初探5篇
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初探5篇第一篇: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初探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初探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黄旭东一、地理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新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因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与2009年组织地理组教师编写了地理校本教材。
二、地理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1.以课程标准为本乡土地理是我校地理校本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学习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标准中,乡土地理的标准如下:λ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λ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λ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λ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λ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λ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2.以生活实际为源生活中调查发现学生对临沂的道路名称、方位、特产、景点等知之甚少。
因此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出使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
如果我们的学生遇到外地人问路或想了解临沂,能如数家珍般把临沂介绍给人家,他该有多么自豪。
3.为了学生的发展编写地理校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地理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视域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水平,成为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地理校本课程是地理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理校本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其次,通过地理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此外,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地理教育的转型与升级。
因此,深入研究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其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对于推动地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深入挖掘地理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地理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地理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地理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探讨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核心素养元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总结地理校本课程实践中的方法与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动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推动地理校本课程的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 正文2.1 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科的认知理论、地理教育的教学理论以及核心素养理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把一部分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
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
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
但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搞“独立王国”,相反,它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参照点。
通常,国家课程开发实行“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使用从“中央”到“外围”策略,表现出基础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特点。
缺点是课程单一、时效性差。
而按校本课程实行“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表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
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一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
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精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特色化。
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由于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
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地理基础性课程由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其中
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拖编。
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其次是地理学习策略课程开发。
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
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2.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它主要包括博知、励志、广行三类。
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旅游地理)等。
博知课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
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
“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
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发展性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
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此类课程在地理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合作开发,指“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联合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一种是教学情景互动开发,也称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即在教学中,由师生与课程的互动关系而不断地补充、突破、创新而开发出来的课程。
目前在实践中多采用教学情景互动开发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是:
1.教师从本校办学理念、需求分析(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资源评估(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考虑,进行初次课程设置。
2.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一问卷调查等方法提供反馈和建议,使课程设置更合理。
之所以关心学生在课程决策上的参与有两个原因。
一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兴趣;其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增强。
二是如果学生能自行决定自己的研究科目,将大大推进学校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3.校本课程试运行,进一步搜集信息。
4.通过反馈信息获取经验和进行再调整。
5.校本课程相对稳定。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专业能力,不能因循守旧,要时时关注学生需求和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要有主体性意识,勇于表达对课程的希望和建议。
这样才能真正促使课程不断良性运行,并在运行中达到课程开发完善之目的。
四、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困难
首先是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
据我们对江苏东台市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师调查,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仅有52%,有意自编教材并愿担负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仅有13%。
有47%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强加的负担。
其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学校和地理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地理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也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承担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勉强开发也只能在现行学科上“打转转”,只能是学科类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
第三,多数学校现有设施场地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经费投入、硬件不到位。
多数学校缺少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校外地理实习基地。
此外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对地理校本课程开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