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for 文库欢迎加我qq 527697197百科名片《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入选语文教材本文已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课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课本及苏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第27课《短文两篇》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元祐更化时,苏东坡认为新法并非完全不符合实际,故又反对彻底废除新法。
绍圣绍述时,苏轼更被一贬再贬,最后直到现在的海南省。
苏轼的失意与他的政治选择有很大关联。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标志着从西魏发端、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胜利结束,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诗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一】导入——铺垫月情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如此东西确实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能够朗照,能够寄寓,能够见证!师:苏轼曾悲月——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师:苏轼曾叹月——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师:苏轼曾问月——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苏轼曾祭月——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苏轼曾咏月——〔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确实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二】破题——蕴涵月情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师:就这些?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师:特别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那么材料中能够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生:朋友知己生:志同道合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基本上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三】朗读——体悟月情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能够对比原文进行翻译生:〔表达情节〕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伙点评下他的翻译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那个地方还由一个比喻词“如”师:情节清晰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生朗读〕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师:“欣然”是什么意思?生:“快乐地样子”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师:呵呵,从哪里能够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师:纠结?具体说呢?生:旷达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生:两种都有可能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生读〕师:老师也来示范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四】披文——分析月情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师:第一段老师差不多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预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投影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各组研究,2分钟后——〕师:请各组依次回答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师:好,接着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表达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缘故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如今的心境一般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如今因“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生4:“欣然”是快乐地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快乐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师:第五组——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如今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因此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查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缘故师:太精妙,你特别会知人论世啊生6:“遂”解释为“因此、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能够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查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特别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生7:“寻”,查找如今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查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师:“寻”能否换成“访”?生:“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因此特别快想到了怀民,因此急切的查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师:有道理第八组——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如今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师:妙不可言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间或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能够说,什么都能够不说;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就如此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了【五】赏析——感受月情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能够“披文入情”也能够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师:请大伙对比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出示课件,生对比师个别辅导〕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只是少有像我们如此的闲人罢了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那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师:你的赏析特别准确再有——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雪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明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特别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特别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关于趋炎附势的官人特别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基本上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因此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师:“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那个地方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难道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只是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难道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一般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特别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久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基本上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因此他此刻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结语——月情袅袅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假设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师:下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配套练习参考答案21《桃花源记》配套练习册答案一、. (1)咸全、都(2)缘沿着(3)寻随即,不久(4)规计划3.(1)“要”通“邀”邀请(2)“止”通“只”只有。
4. C5.(1)交通: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
(2)妻子:为妻子和儿女;今意专指男人的配偶。
绝境:为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意为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
(4)无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不管”。
6.(1)C(2)C(3)A(4)C7. (1)问/所从来(2)后/遂无/问津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 B9.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先世避秦时乱二、(一)1.东晋陶渊明2.(1)通“邀”邀请(2)又(3)做标记(4)原来的,从前的3.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外面的人从来没到过桃源,桃源人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一无所知。
4.表现了那里美丽祥和,安宁和平。
,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
5.可以从向往安宁和平的,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等方面回答。
(二)1.(1)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2)荒草遮蔽了与外界的交通,鸡鸣狗吠互相唱和。
2.与“土地平旷……并”一段文字一致。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转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的社会情境。
22《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一、(1) xīn (2) tái (3) rú(4) dú (5) fán (6) yū (7) zhuó (8) xiè2.(1)有名(2)灵异(3)这(4)香气(5)形体、身体(6)应当(7)隐居的人(8)亲近而不庄重3.略4. D5. C6. (1) 濯清涟而不妖(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周敦颐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一)1.(1)这。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鲁教版
二十六课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
(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平看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课件):27《短文两篇》1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 些特点?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 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解析:D 项中分别是“寻找”和“随即,不久”的意思。) 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C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苏轼,与其父_苏__洵_____、其弟_苏__辙_____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 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王__安__石__、_曾__巩_____、欧__阳___修___,以及唐代的 _韩__愈_____、柳__宗___元___。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__川__之___美__,__古__来__共___谈__。极力描写 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高___峰__入__云__,__清__流__见___底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陶__弘__景__,字____通__明__,号__华__阳__隐__, 居有“__山__中___宰_”相 之 称 。 标 题 中 第 二 个 “ 书 ” 的 意 思 是 _书__信_____ , 题 目 的 意 思 是 __回___复__给__谢___中__书__的___书__信___________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精彩开篇词中国的文人好像与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久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秀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日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纯洁奇特。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力量。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奇特,培育同学宠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宠爱生活、追求奇特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四周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劳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观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奇特。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直立,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日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观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观赏。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7 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ABC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ABC内容预览:《短文两篇》达标试题A卷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示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惨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开放探究试比力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的(),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山东省临沂市费城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学习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学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交辉四时俱晓歇乱颓竞未复与2、翻译重点句子: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同桌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4、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为背诵做准备。
二、激情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三、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写作背景1、解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五、合作研讨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4、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5、写了哪些景物?6、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六、质疑探究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6、找出本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七、知识拓展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八、课堂检测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朝代);古人常以官职为号,文中“康乐”就是(朝代)诗人的号。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昔日欲颓.(2)能与其奇.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6)欲界..仙都4、翻译下列句子(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九、布置作业1、背诵这篇课文。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学预习1、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陵.( ) 与其奇.者( ) 荇.( )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4、翻译下列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情境导入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绘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
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三、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四、合作研讨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5、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五、质疑探究1、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2、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6、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六、知识拓展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教师预设答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两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练习课)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家,________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翻译下边两个句子,并说明它们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具有___(2)节节而为之为:__画______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