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alysis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4.4 磷光光谱法 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
2013-7-15
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 1575 年 他 提 到 在 含 有 一 种 称 为 “ 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了极为可爱的天蓝
J
分子能级示意图
5 4 3 2 1
0
S2
5 4 3 2 1 T2
S1 2
1
0
0
5 4 3 2 1
0
T1
第一、第二 、…电子激发 单重态 S1 、 S2… ; 第一、第二 、…电子激发 三重态 T1 、 T2 … ;

S0 2013-7-15
5 4 3 2 1
0
单重态与三重态
受激有机分子的电子激发态可以归纳为两种状态:
2013-7-15
14.1.5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 分子结构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窜越过程的速 率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 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1. 激发光谱
固定发射波长 扫描激发波长 荧光激发光谱与 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类似
固定em=620nm(MAX)
ex =290nm (MAX)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2013-7-15

2.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固定激发波长 扫描发射波长
S0 2013-7-15
外转换
14.1.2 荧光(磷光)的量子效率
荧光量子效率的定义: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F 激发分子总数
F
kF k F ki
i 1 n
发射的光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
kF、 主要取决与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 ki主要取决化学环境, 同时也与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 大多数的荧光物质的量子效率在0.1~1之间; 例如:0.05mol/L的硫酸喹啉,F=0.55; 荧光素 F=1 化合物
撞,从而使荧光分子以无辐射形式跃迁回到基态;氧的熄灭
作用; 自猝灭:荧光物质浓度较大时,激发态分子与基态分子碰撞 。
2013-7-15
(5)内滤作用
内滤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的
荧光,使得体系的荧光减弱。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2013-7-15
(1) 跃迁的类型
对于有机荧光物质:
n →π* εmax< 100 π→π* εmax≥104
π * →π
π* → n
平均寿命10-5~10-7sec 平均寿命10-7~10-9sec ; kS → T小
π*→π 是有机化合物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具备下特征: ①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 ②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
③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为π * →π型; ④取代基团为给电子取代基。
2013-7-15
(2) 共轭效应 产生荧光的有机物质,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共轭体系越 大,离域大π键的电子越容易激发,荧光与磷光越容易产生。 例如芳香族化合物:
化合物 苯 0.11 205 278 萘 0.29 286 321 蒽 0.46 365 400 丁 省 0.60 390 480 戊 0.52 580 640 省
特点
(1)灵敏度高
检测下限:0.1~0.001g/cm-3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
2013-7-15
定量依据与方法
(1)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和荧光量子效率 :
If = Ia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 l c )
C H
C
H
F=0.75
F=0.03
反式二苯乙烯 强荧光物质
顺式二苯乙烯 非荧光物质
电离效应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OH O-
OH
O-
OHH+
OHH+
pH=1, 有荧光
2013-7-15
pH=13, 无荧光
无荧光
有荧光
(4) 结构刚性效应 荧光物质的刚性和平面
芴 联苯
性增加,有利于荧光发射。
F=1
F=0.2
P/F
λ Fmax(nm) λ Pmax (nm) τ
p(s)
含有重原子的溶剂,由于重原子效应荧光减弱、磷光增强。
2013-7-15
2013-7-15
4)取代基的位置**** 空间位阻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H3C -O3S N CH3
H3C SO3N CH3
立体异构体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H C H C
2013-7-15
14.1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
14.1.1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E2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υ υ
, ,
2
1
υ ,0 E1 υ υ υ
2
3 2 1 0 3 2 1 0 3 2 1 0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
转动能级;
J J J
1
0
E0
2013-7-15
3 2 1 0
If = I0(1-10- l c ) = I0(1-e-2.3 l c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If = 2.3 I0 l c = Kc
2013-7-15
(2)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试样测定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
线,再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未知试样的荧光强度,在标准曲线 上求出浓度;
2)吸电子取代基减弱荧光 —C=0, —NO2,— COOH
不产生 p →π共轭
O
NO2
硝基苯:不产生荧光、弱磷光
2013-7-15
二苯甲酮:弱荧光、强磷光 S1 →T1的系间窜跃产率接近1
3) 重原子取代基效应
—Cl, — Br , —I
S1 →T1的系间窜跃由于重原子的存在增强
化合物 萘 0.093 315 470 2.6 1-甲基萘 0.053 318 476 2.5 1-氟萘 0.068 316 473 1.4 1-氯萘 5.2 319 483 0.23 1-溴萘 6.4 320 484 0.014 1-碘萘 >1000 ~ 488 0.0023
F
λexmax(nm) λemmax (nm)
2013-7-15
(3) 取代基效应
1)给电子取代基加强荧光 —HN2, — NHR , —NR2, — OH, — OR 产生 p →π共轭 化合物
相对荧光强度
苯 10
苯酚 18
苯胺 20
苯基氰 20
苯甲醚 20
λ emmax (nm) 278~310 285~365 310~405 280~390 285~345
比较法:
在线性范围内,测定标样和试样的荧光强度,比较;
2013-7-15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无机化合物
与有机试剂配合形成荧光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 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14.1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章 分子发光光谱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14.2 分子荧光光谱仪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14.3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S1
T1
S0
基态
S0
激发态单重态
S0
激发态三重态
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性: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 代数和(0或1);大多数有机分子电子数偶数,基态:电子自旋 成对,是单重态;激发态:单重态、三重态;三重态能级比相 应单重态能级低(洪特规则);
2013-7-15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分子的去激发
2013-7-15
14.2 分子荧光光谱仪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激发光源、样品 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基本流程如图: 光源:氙灯和高压汞灯, 或染料激光器(可见与紫外 区) 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 的第一单色器和选择发射 光(测量)波长的第二单色 器;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2013-7-15
F
0.11
0.29
0.46
0.60
0.52
2013-7-15
wenku.baidu.com
14.1.3 分子荧光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荧光(磷光)均为光致发光
MX hv i MX *
i 1
n
MX MX hv j
* j 1
n
IF4800
4400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600 1200 800 400
蓝移:
△ E n →π*

△ E n →π*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
(3)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例
如苯胺;
2013-7-15
(4)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荧光分子与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荧光 强度减弱。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猝灭剂 碰撞猝灭(动态猝灭):被激发的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发生碰
色。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 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 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 是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1867年,Goppelsroder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 应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 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2013-7-15
-O
O C
O
N N
荧光素 不产生荧光
产生荧光
偶氮苯
COO-
F=0.92
-O C COOO
N N
偶氮菲
酚酞 产生荧光 不产生荧光
2013-7-15
2. 环境因素
(1)溶剂的影响
无溶剂化作用 △ Eπ→π* > 有溶剂化作用 △ Eπ→π*
在极性溶剂中:
红移:
(2)温度的影响
率增加;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2) 有机化合物
见表 2013-7-15
2013-7-15
2013-7-15
荧光计上配上磷光测量附件即可对磷光进行测量。在有 荧光发射的同时测量磷光。 测量方法:
14.4 磷光光谱法(理解)
通常借助于荧光和磷
光寿命的差别,采用 磷光镜的装置将荧光 隔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荧光(磷光)分光光度计:
激发 单色器
光源
样品池
发射 单色器
检测器
2013-7-15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测量池(吸收池)
荧光分光光度计 样品池
It
It IF,p I0
I0
2013-7-15
14.3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2013-7-15
14.1.4 荧光光谱的特征
1.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2.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样 )成镜像对称关系。
3 2 1 0
S1
2013-7-15
3 2 1 0
S0
2013-7-15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nm
2013-7-15
3.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 的能量(如能级图 2 , 1),产生不同吸收带, 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 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 ’2 )。
振动弛豫
S2
内转换
反系间 窜跃
系间 窜跃
1. 辐射跃迁的类型 荧 磷 光:10-8 sec 光:10~10-3 sec
紫 外 可 见 吸 收 光 谱
S1
2. 无辐射跃迁的类型 振动弛豫: Vr 10-12sec T1 外 转 换:无辐射跃迁 回到基态
荧光 磷 光
内 转 换:S2~S1能级
之间有重叠 系间窜跃: S1~T1能级 之间有重叠 反系间窜跃:由外部获 取能量后 T1 ~ 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