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合集下载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

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探究——概括提升——综合应用等环节,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索、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体验。

 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

 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

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

 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块数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1块的四分之三块是几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四分之一是几块。

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

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

 二、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从刘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刘教师能从整体上。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在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教学目标所赋予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授课者实施了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自如的获取了新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课有法课始,用看分数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接着复习分数的意义、除法,出现分数与平均数、除法与平均数的相互关系,进而通过平均数将分数与除法连接起来,导出课题,“分数与除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可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寻线拾联本节课以分数意义的探究为主线,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分数与除法的最根本联系就在于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基础,在此之上先联系整数除法,逐步深入,在深入中慢慢体会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从根本意义上接纳二者的联系。

三、合作学习学习新课前,教师先“温故”。

设计了几道整数除法题,意在帮助学生回忆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接着出示1÷3的问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从分数的意义出发感受到,把1米长的毛线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

在此基础上探讨3÷4,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就相对简单了也好理解了。

学生在积极的讨论、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发灵感,探索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解决问题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闯关应用。

学生一次次成功闯关,一次次历练,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学用结合,即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即拓宽了视野,又增长了智慧。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严谨、合理、紧凑,教学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足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方法活。

【参考文档】分数,除法,评课-实用word文档 (10页)

【参考文档】分数,除法,评课-实用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分数,除法,评课篇一:分数的除法的评课评:王家利老师《分数的除法》分数除法是数的除法运算的延伸,教学中如何将整数中学生认识的除法运算结合分数的乘法运算过度到分数的除法运算时本节课的难点。

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以旧引新、启发式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

整节课安排有序,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王家利老师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一、找准新旧链接分数除法先让学生复习倒数及分数的乘法,利用乘法运算中的乘数、被乘数、商的关系,让学生写出两个除法。

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

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联系来为学生认识分数除法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导入。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引入教学时,王老师出示题目:1、a(a?0),(2)计算:?“1、说出下列个数的倒数:(1)、45511423”学生很快给出正确回答,之后王老师根据“?5423?815”让学生写出两个除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在充分回顾乘除法的联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计算地归纳出分数的除法法则。

在巩固练习方面,例题和练习以分数的各种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解答和王老师的引导点评,得出分数除法的注意事项:“(1)带分数化成假分数;(2)先约后乘。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很好形式。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王老师这节课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再多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情绪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篇一:《分数与除法》评课稿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评课稿主评:王福元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一、背景介绍《分一分与除法》是一门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课程,主要讲解了如何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分解和除法运算。

该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概念;2. 掌握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3. 学会使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和识别;2. 分数的分解和组合方法;3.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4.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5. 分数运算中的应用问题。

四、教学重点1. 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2. 分数的除法运算;3. 分数运算中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分数的理解;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 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识别方法;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3. 练习演算: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分解和除法运算练习;4.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归纳:通过教师和学生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思想;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具与资源1. 分数示意图、课件和黑板等教具;2. 分数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3. 教学视频和课堂展示资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 学习表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运算方法,能否正确解答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3.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8篇(分数和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8篇(分数和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8篇(分数和除法评课)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1,提问:A,7/8是什么数它表示什么B,7÷8是什么运算它又表示什么C,你发觉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2,提醒课题.述:它们之间毕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二,探究新知,进展智能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提问:A,试一试,你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用分数表示:依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是1/3米.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板书: 1÷3= 1/3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觉: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课件3](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板书: 3÷4= 3/4(2)操作检验(分组进展)①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毕竟能分得多少块饼②反应分法.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其次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B,比拟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3,小结提问:A,观看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学问板书: 被除数÷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全部的例子板书: a÷b=b/a (b≠0)D,b为什么不能等于04, 看书P91 深化.反应: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分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三,稳固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5÷8 24÷25 16÷49 7÷13 9÷9 c÷d2,口算.7÷13=( )÷9= 1/2=( )÷( ) 8/13=(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四,全课小结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五,家庭作业P93 .1,2,3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被除数÷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a÷b=b/a (b≠0)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2一、擅长讨论教材,用好例子教学围绕教材上供应的例题分蛋糕,创设详细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1陆路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陆路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总之,听完课后,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2xx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xx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一课的点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曾老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问题切入,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分数与除法的联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本课从分蛋糕、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除了用小数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商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课曾老师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2、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曾老师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个蛋糕的 就是 个。

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在如何理解3个饼的 就是 个后,又把2个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用分数表示商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3.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曾老师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几个几个的分的?每人每次分得多少个饼?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个?怎样才能看出是几个?也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授课教师:于新波评课教师:王信1、教学过程(1)复习铺垫,引出课题。

如8÷4,10÷5,100÷50,2÷3,2不能被3整除,那么2÷3的商怎样来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

(2)学习新课。

①学习例2。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出示例2,读题,列式,然后教师演示讲解。

②学习例3,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首先出示例题,读题后引导列式,然后教师操作、演示、讲解。

(用3张圆纸片表示3块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剪下来,这一份就是每个孩子分得的。

因为这一份是从三块饼上剪下来的,也就是3个1/4块,所以3÷4=3/4(块)。

教师操作,演示的过程用圆纸片粘贴在黑板上。

)(3)寻找规律:通过对两个算式的比较可知,两个整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即: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就是:a÷b=a/b(b≠0)。

(4)巩固练习。

练习时间占全课的1/3。

2、评课实录主持者:李老师请你先说说本节课设计思路授课者: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我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让学生记住这个知识,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

主持者:您认为这堂课的特点是什么?授课者:这节课的特点是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与讲授法。

如学习1÷3=1/3,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例3时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3÷4=3/4。

参与者1:本节课教学仍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束缚。

教师只注意了自己教的优化,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优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参与者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下,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的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发现规律,在这种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学生较好掌握了所学知识,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一课,感触颇深,钟老师的个人素质非常很好,个人的语言魅力强,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很到位。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效果也非常好,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钟老师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二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从钟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在改错训练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5、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钟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

6、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1参加了小学数学听课评课的学习。

两堂精彩的练习课带给我们不仅是教学的学习,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让我们受益匪浅。

高老师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最难忘的是,潘老师的笑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堂课都是笑脸相迎,很坦然,透着一股大将之风。

整堂课,潘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先是通过男生女生人数的例子做一些基础练习,强调单位量乘以对应分率等于对应量。

然后进一步做了喝矿泉水的例子,此处非常精彩,不仅是学生,而且让我们也明白了除了常规的方法,比较还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单位“1”.一道题,潘老师挖得很深,多样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

接着利用条形图进行练习比较,原型为买衣服打折问题,其实是异曲同工,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这两堂课都很好地诠释了“聚焦练习课例打造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有层次的进行练习设计,贴近学生学情,聚焦练习难点,挖掘练习的生长点。

希望以后这种活动多多开展,让我们成长更快。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2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

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

“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分数除法》评课稿范文听了郑立辉老师主讲的《分数与除法》,感觉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这节课基本可以看做是上节课的提高课,使学生学会如何把分数和除法联系起来。

对于这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一、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这一点,郑老师做得很好。

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拿纸片代表饼进行分,用实物进行操作,然后配以课件演示。

直观地认识新知识,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把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在分饼时,首先小组合作分,然后个人自己分,接着离开学具分,最后老师直接出题。

学生说出发现,总结规律: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然后运用规律做习题,从而使新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在习题的设计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既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又考虑到个别智力超群同学的`提高练习。

郑老师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习题类型:做一做、动脑筋、明辨是非、看看你学得怎样、提高练习。

总之,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能切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

整个教学设计重点突出,设计合理,具备个人特色。

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非常灵活,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显着。

整个教学过程,郑老师做到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能创造性使用投影与实物展示。

在这里,我也提出一点建议:在学生代表小组,到黑板前汇报把3张饼摞在一起分,学生演示时,这时老师由于着急,替学生剪了饼。

我想,让学生自己剪,自己分,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分数与除法》评课稿(通用8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与除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篇1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

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

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

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篇2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

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

五年级《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五年级《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五年级《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二课时的内容。

从整个单元来看还是属于分数的意义板块。

是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历史,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所表示的另一种意义的认识。

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学会从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对《分数与除法》教与学的概述《分数与除法》一课的设计目的是从春游4人小组分披萨的情境引入。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培养学生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中,体验从情境中抽象出“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除数不为0)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

学情透析: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注意给学生搭建从具象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数学的脚手架,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尊重知识的逻辑基础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让他们在操作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解决,理解分数既能表示一种分率,在两个整数不能相除的情况下又能表示具体的量。

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形象思维转化为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处的商(除数不能为0)。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顺势合情推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对周xx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活动设计做以下评析。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评课稿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评课稿(精选10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以供参考。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评课稿篇1《分数除法三》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以判断出是用乘法或除法进行解答,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因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听了胡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三》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用活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现的情景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新旧链接,注重兴趣的激发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数量关系及解方程,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找出列方程的切入点,为知误的迁移做好了铺垫。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老师出示情景图后,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否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1、难点没有突破,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还分不清用乘法还是用方程来解答,斗致了许多同学出错,我们能否再想想其它的办法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范文《分数除法》评课稿

范文《分数除法》评课稿

[精华]《分数除法》评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除法》评课稿1本次教师培训,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

邱老师用本色去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老师充分了解学情,以实际问题直接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操作、探究中体验、感悟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绝不是教师一、二句话的讲述就可以完成的。

邱老师把这一过程的认识同样以问题起疑,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探究中感悟。

我感觉本节课的重点突出的还不太够,在点拨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教师要点拨到位,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

《分数除法》评课稿2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

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

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

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评课稿: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我听了___老师上的《分数与除法》课后,收获颇丰。

虽然内容简单,但如果单纯从形式上去教学,其中的算理往往被忽视。

___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新知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___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教师讲小兔子请客分水果这一情境展开问题,使学生自觉融入新知识的研究,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___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4分之3,3块饼的4分之1,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3、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在本课中,___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4、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

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

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研究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5、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注重了知识的传递和迁移。

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先研究,然后再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显示了教师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无法预料的精彩教学效果。

6、作者在这一段中强调了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分数的评课稿

分数的评课稿

分数的评课稿分数的评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的评课稿1本次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组织教学很好。

主要体现以下两点: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除法》评课稿5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评课稿主评:王福元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张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3、创造性张老师团队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好。

小组活动分工合理,井然有序。

张老师这节课在动静转化设计得比较合理,小动()次,大动1次,使重点知识强化的次数攀升。

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学习。

5、主动整节课张老师较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适时放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汇报等形式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6、能动学生能主动地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可以看到某些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时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也强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团队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1、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2、“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三: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单位换算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并解决“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多少?”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小组准备4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谈话引入:“分”是什么意思?在数学中有一种分法,要求分的公平合理,这种分法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运算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数叫什么数?既然除法和分数都与平均分有关,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分数的例子,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情境导入:(1)讲故事故事开始了: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是辛苦。

一日,他们又赶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

于是,唐僧命悟空和八戒去找些吃的。

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还真找着食物了。

看:(出示课件)有8个桃子,4个梨,1个大西瓜,还有3张饼。

看到这么多食物,这可乐坏了沙和尚,刚想伸手去拿,唐僧“慢——”,沙和尚只好把手缩了回去。

唐僧这时还没有想好怎么分呢。

(2)出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一样一样地分。

)a、先分桃子:师:这个主意不错。

谁能列式?生:8÷4=2(个)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生:平均分的问题,一般用除法。

师:说的真好。

接着?b、分梨:生:4÷4=1(个)师:很好,谁还能帮他们接着分?c、分西瓜:生:1÷4= 师:谁会求出商?(生:0.25;1/4)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白色的圆片,它就代表那个大西瓜,小组内的四名成员就代表师徒四人,在小组内分分看。

(生操作)师: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想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分法?组1:我们把这个圆片对折,再对折,然后(按折痕)展开。

师:真聪明。

计算除法,在得不到整数商时,除了可以用小数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d、分饼:师:饼呢?你能列出算式吗?生:3÷4=师:为什么用3除以4?生:因为师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师提问: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到1张吗?商用什么数表示?(生有的喊分数,有的喊3/4)师: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张,是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呢?2、动手操作,验证答案。

师:每个小组都有三张彩色圆片,就代表这三张饼。

小组四人先商量商量怎样分才公平,然后确定出一种方案,一起动手分分看。

(小组操作)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展示自我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交流)组1:我们组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师: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将自己得到的饼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请一生将自己所得的饼拿到黑板上拼一拼。

)这是多少呢?生:3/4张。

师:真不错。

你们同意他们组的分法吗?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

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个1/4张,就是3/4张饼。

是这样吗?生:是的。

师:真不错,真会动脑筋。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将每人得到的饼,分别拼在一起看看各是多少?生: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3、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试想:如果正准备分饼时,遇到了一个饥饿的老奶奶,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想象一下怎么分?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一生交流想法和算式。

(教师板书:3÷5=3/5张)4、概括提升: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指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两个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生2: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分子和分母;师:同学们说的很到位。

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

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生:分数线。

师:是呀,它们都象征着平均分。

那么商呢?生:分数。

师:真聪明。

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a/b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板书:(b≠0)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师:你真善于思考。

是呀,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分数是一个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是一种运算。

篇四:《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李林波上课人:杨杰评课人:李林波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