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

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

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

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摘要: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角色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利用网络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是,要将学校引导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相统一、将网络伦理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相结合、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网络交往;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对策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包括组织管理、协调策划、挫折承受和表达能力等。

一旦进入网络社会,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适应。

如在文字表达能力上,不能准确生动地使用中文或外文,而是以支离破碎的网络文字交流思想,导致语言文字能力的倒退。

再如在思维能力方面,网络的传输是集文字、声音、图象为一体的立体化传输,它使人们的思维简单化、直观化,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再如在获取信息方面,在网上获取的信息不像在现实中的那样概括和抽象,而是只注重对事物的感知,这容易导致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呈现出肤浅化和感性化的特点。

4.网络交往可能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交往是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交往,沉迷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失去了和他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大学生遇到挫折和失意时,不是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选择逃避和放弃,消极地回避现实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转而沉湎于网络交往中。

而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只能与陌生人泛泛而谈。

这极易使大学生陷入孤僻和冷漠之中,甚至逃避现实,自我封闭。

另外,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也极易使他们忽略和冷淡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从而造成自己与现实的隔阂,使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日渐萎缩、冷淡。

5.网络交往可能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混乱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的特点,为大学生角色的认识和角色扮演提供了锻炼舞台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混乱。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一、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1.不当信息的传播扩散微信、微博的风靡是互联网发展到新时代的标志与产物。

在微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同时每个人也都是受众。

在网络信息的使用方面,每一个用户都有分享与传播信息的权利,但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运用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这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在发表自己看法时并未经过全面的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部分学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在网络上随意散布一些带有攻击性的、非理性的言论,对网络秩序和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学生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不明就里就随意跟帖转载,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些大学生经常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些有失偏颇的评论,并引起其他社会群体的关注、转发,一个个微小的事件经过大家的互相热炒而演变成了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

2.网络话语行为失范近些年来,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行为越来越偏离主流轨道,主要表现为对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

这种不规范的使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并未遵循汉语最基本的语用规则,下意识地创造出一些众口相传但偏离主流意义的词汇的行为。

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很流行,许多大学生也以这些网络用语自嘲调侃,但长期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难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和低俗的意味,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包含不文明的字眼,它们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扭曲、错误的价值观念。

这类话语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3.网络使用行为失范网络使用行为失范是指一些用户长时间使用互联网,进而在心理上对互联网产生了依赖,以至于沉溺其中而难以戒除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网络使用行为失范是自我指向型的,以行为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遭受损害为代价。

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一方面会对学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对大学生本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损害产生,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网络交往的主要群体之一。

随之而来的网络交往道德问题却层出不穷,如泄露个人隐私、造谣传谣、网络暴力等。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对社会稳定和文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1. 社会需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所展现出的网络交往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

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需求迫在眉睫。

2. 大学生自身需求。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对网络交往道德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不良影响。

加强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3. 教育内在需求。

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意识到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只有加强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道德素养。

二、对策分析1. 完善网络交往道德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体系,制定相关的思政课程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和价值观。

还应该建立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能力。

2. 强化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具体的思政课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特别是关于网络安全、言语尊重、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

3. 注重实践教育。

教育部门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网络社交活动来加强对网络交往道德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往道德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行为。

4. 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性格、行为习惯的重要形成场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加强对网络交往道德的教育。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1.1 国内研究动态 (1)1.1.2 国外研究动态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2.1 研究目的 (3)1.2.2 研究意义 (3)2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4)2.1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4)2.2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4)3 手机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5)3.1 手机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5)3.2 手机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6)4 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7)4.1每周上网时间情况 (7)4.2在网络上与人交流的时间情况 (7)4.3使用何种交流工具情况 (7)4.4利用网络与现实中亲友的交流频率情况 (7)4.5在网上联系的陌生人占所有网络联系人的比例情况 (8)4.6对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情况 (8)4.7认为网络上认识的朋友是否值得信任情况 (8)4.8在遇到烦恼时倾诉的首选对象情况 (8)4.9对于网恋的看法情况 (9)4.10对在网上可以无所顾忌做事情的态度情况 (9)4.11经常上网对身边同学、朋友关系的影响情况 (9)4.12上网对个人的影响情况 (9)5 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10)5.1 造成大学生目前对网络依赖过度的原因分析 (10)5.2 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11)5.2.1大学生自身方面 (11)5.2.2政府方面 (11)5.2.3学校方面 (11)6 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

社会学论文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

社会学论文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了虚拟世界中。

然而,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社交给大学生带来了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同学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无论身处何地,只需一部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

这种便利性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尤其对于那些害羞或内向的人来说,网络社交成为了一种舒适的方式。

然而,网络社交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可能导致大学生与现实社交的疏离。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忽视了身边真实的人际关系。

这种疏离感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网络社交中的信息传播往往不够真实和准确。

大学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产生误解或偏见。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交中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进而降低了他们对他人的信任度。

为了平衡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大学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他们应该意识到网络社交只是现实社交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

大学生应该尽量保持与身边人的面对面交流,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

其次,他们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

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上网时间表,将时间用于学习、锻炼和与他人交流。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尝试参加一些现实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团、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除了个人的努力,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平衡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过程中。

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社交的作用,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引导和管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加真实和有价值的内容。

总之,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行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交往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大学生个性、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于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交往往容易让大学生失去对他人的尊重和正确认知,甚至滋生网络欺凌、谩骂、传播谣言等不良行为。

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素养,有必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

1.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其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大学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懂得在网络交往中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对社会负责。

2.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高在网络上,个人信息会被记录、传播、泄露。

大学生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

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进行无畏的侵犯。

3. 网络公德意识的培养网络交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大学生需要培养网络公德意识,懂得怎样文明、友善地与他人交往,不做出恶言恶行,有效维护网络平台的和谐与文明。

1. 教育引导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关系,正确处理网络信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2. 网络素养培养高校应该将网络素养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学习网络礼仪、网络安全、网络法律等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技能和素养。

3. 案例教育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网络交往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利弊得失,引导大学生思考正确的网络交往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品质。

4. 家校合作高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实施家校合作教育,共同呵护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家长要多关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和成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浅析

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浅析

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浅析作者:支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虚拟世界已经逐渐充斥这个我们的世界,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

然而,网络世界在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也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对大学生正确网络交往进行研究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内容、利弊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正确引导提出合理构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交往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82-02网络交往引起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 6%,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之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48. 2%。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

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现在可能达到95%左右。

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对网络的热衷程度呈直线上升,网络已渐渐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网络交往问题在大学生交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网络交往的含义网络交往就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之间各种物质、精神和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活动。

网络交往内容多样,。

从信息载体来看,有视频交往、语音交往、文本交往、短信交往等多种形式。

从媒介上看,网络交往具有信息传播快、获取信息量大、交往成本低的特点;从参与者来看,网络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均是以网络作为交往媒介的特殊群体;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网络交往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大大增强。

因此,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主要形式,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内容1、网上聊天。

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最主要的形式,“网络聊天”顾名思义,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依靠网络进行的,以屏幕书面文字表达形式为主的远距离不直接见面的信息交流。

浅析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对策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8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浅析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对策文/苑艺蕾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分析,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性激励和负性影响,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应对和矫正方法,以便学生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网络;人际关系;大学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压力和挑战。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时,有正面的激励和引导,也有负面的影响,如何有效迅速专业地应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1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1.1 交往主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交往的过程中,有研究表示,匿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从而产生与真实角色不符合的社会行为。

在这样一种特点下,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交往交流,会随意、自由、开放。

由于没有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也会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倾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1.2 交往心态的平等性和随意性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在网络交际情感交换的过程中,更容易突破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的局限性,在人际交往的探索和交流阶段,有更深的情感卷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会受外界的因素困扰,交往时的心态是平等的,随意的。

1.3 交往互动的多元性和失范性虽然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有法律的约束,道德规范的制约,但是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由于网络环境的多变性,网络内容的复杂性,网络人际关系会出现失范性的情况。

在缺乏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时,会产生放纵的心理,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无责任感、无道德感和高度个性化的失范行为。

在此过程中,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和影响。

2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2.1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主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从最初的课本中获取,到如今的通过网络搭建的学习平台,享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高效便捷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社交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便捷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交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和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交流思想。

这种跨时空的交往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网络社交在带来便利的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沟通障碍、社交焦虑等问题。

网络社交中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也可能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社交的特点、影响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交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1. 背景介绍:网络社交的普及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网络社交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凭借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受大众喜爱。

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网络社交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更是远超其他群体。

他们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社交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结识朋友的广阔平台。

网络社交的普及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讨论学术问题,甚至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

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网络社交的普及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挑战。

浅谈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_交际礼仪_

浅谈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_交际礼仪_

浅谈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等。

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常常拥有不同的性别,分布在不同的班级、年级、专业,甚至是不同的地区,彼此通过网络进行着人际交往。

并且,部分大学生还会创造机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比如参加实习、参与实践活动等,在与更多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运用虚拟社区类、聊天类、电子邮件类等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帮助自己轻松地进行协作学习,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话题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利用网络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兴趣、感悟和失落等各方各面,其中对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的关注尤其多,这与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理想的特点分不开。

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依赖性越来越强当前社会中很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和拥有自己的交际圈,上大学后,在交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却轻松很多,他们只需要一个代号或者化名就可以广交朋友,并且在网络中言论会更加自由和开放,与现实交往中屡屡碰壁的现状相比,网络是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的交往平台。

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朋友,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也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觉。

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意见对策加强文化建设,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针对当前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有必要有计对性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知识素养,加强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之间的网络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网络交往中存在一些道德问题,如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等。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必要性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而网络交往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如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威胁。

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一些人对道德伦理的约束感降低,容易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网络交往规范,并将其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讲解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和注意事项。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网络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讲座和研讨会,增强学生对网络交往道德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监管和评价。

学校可以设立网络道德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活动,并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道德交流和互助。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态度和价值观十分必要。

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明确的规范,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水平的目的。

只有这样,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才能更加健康、和谐地进行。

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摘要】作为大学生,不能像高中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因为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会面对新的社会交往。

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和压抑。

因此,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克服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努力使自己营造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一、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与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

作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人,都存在社会交往的事实,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如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等,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社交心理障碍。

常见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恐惧心理。

即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更有甚者害怕见人,这种表现称为社交恐惧症。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公共活动机会很少,进入大学后,随着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机会的增多,恐惧心理成为很突出的社交障碍。

自卑心理。

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于成功的想象少,对失败的想象多,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无勇气和信心去交往。

中学时代,学生之间交往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及竞赛让同学们有了更多可以发现在即优势及长处的地方,但这也意味着部分同学会发现自己更多的缺点和短处,这样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害羞心理。

即过多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这种现象多见于较偏僻地方来的大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大学生活是新鲜的但也是令人不适应的,因此,他们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害怕出错,这样反而束缚了自己,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崭新的虚拟数字世界已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伴随网络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正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网络生活带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同时它又使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文章将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分析,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大学生网络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

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单就生活领域而言,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

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交流方式,它给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

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的有利的一面:(一)网上的交往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由于自身的观念或心理原因等造成交往的不顺利,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由于现实交往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完美,使得人们在现实交往中容易走入误区。

现实交往中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在网络交往中迎刃而解或得到缓解,正是互联网具有这种现实交往所不具备的优点,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种种规范对人的影响,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能满足的交往主体意识的精神需要,满足了大学生平等,民主,张扬个性的需要,使大学生交往的自由度扩大,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上升,自身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交往活动起到良好的互动作用。

90后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2025年教育文档

90后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2025年教育文档

90后高校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人是社会动物,社交是一种本能,社会交往活动简称社交,是人们运用肯定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1]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交在高校生中越来越流行。

以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和脸书、人人网、快乐网等网络社交平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高校生社交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本探讨以宿迁学院高校生为探讨对象,对高校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来改善高校生网络社交。

在本次调查中,男生所占比例为60%,女生所占比例为40%。

一、高校生网络社交的定义及现状网络社交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符号、文字、图像在计算机或者手机中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沟通的一种社交方式。

[2] 高校生在网络社交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社交网络的产生变更了原本运用口耳鼻眼和传统媒体进行社交的方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社交在高校生的社交以及日常中也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

网络社交能开拓高校生的视野,也为日常生活供应了便利,肯定程度上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提升自我价值。

但是,高校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难免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步入高校之后课业比中学时轻松了不少,一个人的精力是固定的,高校生就把余下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上,网络社交更是已成了高校生日常生活中必不行少的一部分,详细数据如下:10%的高校生运用社交网络时长占上网时长的15%以下,10%的高校生占15%到30%,60%的人占30%到50%,20%的人占50%。

其次,网络社交的盛行必定削减了高校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甚至影响到高校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不情愿与人面对面沟通只选择通过网络结交挚友进行沟通,导致现实交往圈越来越小性格也因此变得孤僻。

最终,网络社交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网络诈骗,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利用高校生涉世未深的特点,以交友或者遇到困难等缘由博取高校生的信任和怜悯进行诈骗,轻者财产受到损失,重者生命平安受到严峻威逼。

大学生网络社交论文

大学生网络社交论文

大学生网络社交论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交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朋友们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社交网络结识新的朋友,甚至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交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现状、影响和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了大学生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相比传统的面对面社交,网络社交的优势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大学生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们保持联系,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

此外,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与陌生人结识的机会,打破了传统社交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得大学生们的社交圈更加广阔。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影响1. 形成虚拟社交群体:通过网络社交,大学生们可以加入各种兴趣或者校园社群,与有共同爱好或者背景的人结识、交流并分享信息。

这种虚拟社交群体的形成,让大学生们在网络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提升社交能力:网络社交也给了一些内向性格的大学生们一个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在虚拟社交群体中,大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3. 增加社交压力:虽然网络社交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交压力。

通过社交网络,大学生们时刻都在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刺激,需要不断地维护自己在网络社交中的形象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1. 移动化发展: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提升,移动社交将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主流趋势。

更多的大学生们将通过手机应用来进行社交,无论是基于位置的社交还是即时通讯工具,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多元化平台:大学生们将更加多元化地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QQ、微博、抖音等,以满足不同的社交需求。

社会风气方面写促进大学生面对面社交不依赖网络的建议

社会风气方面写促进大学生面对面社交不依赖网络的建议

社会风气方面写促进大学生面对面社交不依赖网络的
建议
前网络时代,人际交往主要以相同地域、时间、职业、血缘为基础建立的熟人交往,交往对象范围比较窄,其中一方是主动方,另一方是被动方,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处境较为尴尬。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跳出了熟人小圈子,扩展到了整个人群。

交往对象跳出了时空、业缘、血缘的控制,由看得见碰得着的交往对象发展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对象。

网络人际交往最特别、显着的特性就是虚拟性。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之间是通过见面为纽带来连接彼此的情感。

如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倾向与人与移动设备互动的方向倾斜,弱化了现实交流。

在网上,大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没有人来干扰、约束、制止他们,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对他们条条款款的约束。

大学生心智的成熟在于参加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磨砺,而网络的这种交往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建立发展,他们沉浸网络这个花花世界,急需张扬个性,追求个性发展,他们趋向于冷漠,对他人对社会的漠不关心,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而这种逃避责任、没有约束的行为使得社会关系愈加冷漠。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当今学生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很容易导致网络交往中道德规范的缺失和失控。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入手,分析加强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策略。

现今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人互动,还是通过网络论坛或博客发布观点和见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关键途径。

网络交往中存在着一些道德隐患。

首先是网络伪装。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选择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采用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的道德原则,还容易导致误解和欺骗。

其次是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

网络交往中存在着一些人利用虚拟身份进行言语攻击、恶意传播谣言或霸凌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是网络侵犯隐私。

在网络交往中,有些大学生将他人的个人信息或隐私信息泄露出去,对别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犯。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原则,也容易引发恶意传播和滋生网络犯罪。

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学校应当将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增加相关课程的设置。

网络伪装、网络暴力和网络侵犯隐私等问题应该在课程中得到全面的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和道德意识。

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

学校可以加强对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建设良好的网络交往环境。

对于校内的网络暴力行为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应该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交往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行为。

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

家庭和社会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和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道德的重视和认识。

网络社交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教学论文1500字

网络社交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教学论文1500字

网络社交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教学论文1500字网络社交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教学论文1500字一、引言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是指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紧张、害怕,以致语无伦次、面红耳赤、手足无措,难以自制,缺乏现实社会的交际能力。

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

然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常把这种社交障碍错位的定性为内向或是害羞,直到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时才去重视。

伴随着Web2.0主流技术的深入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然步入网络化信息时代,而凭借生动、好玩、简单的新社交体验而持续走红的微博、微信、微视,已成了大学生之间的一种时尚,无须见面或是打电话,只需要打开这些软件就可以了解身边亲人或朋友们的最新动态,沟通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

目前,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即时沟通的免费聊天软件,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

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对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社会学博士袁岳在其发表的博文《从社交恐惧到社交厌恶》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宁愿选择宅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也不愿走出去和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时至今日,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由线下转为线上,呈现出线上线下两极化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可归为两类:一是线上思维活跃、侃侃而谈;线下语无伦次、沉默寡言;二是线上线下不言不语、自我封闭,沉醉于自我世界中。

这两类的学生因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现实交际能力萎缩,在现实与人交往中特别敏感、心跳加速,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

因此,他们极力回避参加同学聚会,不敢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害怕在公开场合里上台讲话,害怕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逃避他人注视的眼光等。

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活动

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活动

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网络人际交往属于一个近些年来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

其固然在一定程度只能算虚拟行为,但也往往会影响到现实中人与人的社交活动。

网络人际交往作为传统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之外,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其容易造成这个年龄段青年在人格、情感、人际交往这些方面出现畸形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成熟的转型期,并且自我约束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形成了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日渐消沉,这个应当引起国家、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上互相交往的现状,研究思考网络虚拟交往对大学生的利弊,并提出若干对此类社交的不利方面能规避或改善的建议,来帮助大学生找到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阳光网络交友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际健康社交AbstractsNet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long to a topic that has department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it can only be considered a certain desegregation behavior, but also often affect the reality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Interne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n not turn a blind eye, it is likely to cause this age group of young people in personality, emo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se areas of abnormal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mature transition , And self-restraint is poor, easy to indulge in social networks, the formation of obstacles in the growth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f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 will make students increasingly depressed, this should cause the country, schools,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own attention Th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a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on the Internet, studies the pros and cons ofnetwork virtual communi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void or improve the adverse aspects of such socialization to help students find a feasible sunshine network The road to friends.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Social;Health Network目录TOC \o "1-2" \h \z \u摘要1Abstracts 3引言5一.网络社交的含义及特点5(一)网络社交的含义5(二)网络社交的特点5(三)网络社交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性7(二)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9三.促进大学生健康网络社交的对策10(一)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社交的管理10(二)社会应建立社交网站道德规范体系11(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网络交往的教育12(四)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网络交往引导12(五)大学生应提高网络交往的意识13结语14参考文献15谢辞17引言网络社交的强力助推器,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传统的面对面聊天、鸿雁传书、手机的电话短信,后来发展到更加快速方便又经济廉价的网络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虚拟世界已经逐渐充斥这个我们的世界,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

然而,网络世界在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也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对大学生正确网络交往进行研究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内容、利弊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正确引导提出合理构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82-02
网络交往引起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 6%,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之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48. 2%。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

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现在可能达到95%左右。

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对网络的热衷程度呈直线上升,网络已渐渐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网络交往问题在大学生交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网络交往的含义
网络交往就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之间各种物质、精神和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活动。

网络交往内容多样,。

从信息载体来看,有视频交往、语音交往、文
本交往、短信交往等多种形式。

从媒介上看,网络交往具有信息传播快、获取信息量大、交往成本低的特点;从参与者来看,网络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均是以网络作为交往媒介的特殊群体;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网络交往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大大增强。

因此,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主要形式,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内容
1、网上聊天。

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最主要的形式,“网络聊天”顾名思义,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依靠网络进行的,以屏幕书面文字表达形式为主的远距离不直接见面的信息交流。

2、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一种多人在线游戏,它把很多人联系在一个网络中,人们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在媒体技术的展现下,在传媒舆论的渲染下,在虚荣心理的驱使下成为众多大学生放不开、割不断的网络情结。

3、bbs交流。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网络用户用来交换信息的场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即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bbs,上传写好的文章,又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

因其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bbs已经成为高校中极具魅力的网络
服务。

4、收发e-mail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原本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要目的而开发的,现在却成为大学生中一种使用程度很高的人际沟通方式。

许多大学生e-mail
来来往往不知疲倦,因为e-mail可传递文件、信息、卡片、图片或动画等,很是方便快捷。

5、其它。

大学生网络交往还包括网站浏览、网上交友、信息查询、软件下载、休闲娱乐等等,这些与上述几种活动相比较已属传统项目,因此不再赘述。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双重效应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我们带来科技的享受,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求知途径,扩大了交往范围,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而高科技的运用
也激发了内在潜藏的巨大创造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增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形
成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全球意识等现代观念。

但是,很多大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网络上,导致了一些负面情况的产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现实交往(包括恋爱)以及心理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如不良学习习惯、网恋等,因迷恋网络,导致他们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感,形成人际交往的异化。

大学生在网络交往
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受到潜在威胁,处世态度可能消极化,更倾向于逃避现实;破坏欲望扩张,犯罪心理被激发,而遭到侵害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精神心理发生畸变。

由于过分迷恋网恋,游戏感情,情感易挫,人格分裂等,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

网络交往还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文化构成单一化,它可能消除民族文化身份,同化青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网络交往之所以带给大学生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有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网德规范、信息过滤不足以及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使大学生难以抵御网络交往的诱惑。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应对措施
(一)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占领意识,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进网络,使之成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要不断强化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大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
传播。

(二)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之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优化校园网的内容结构,实现网络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利用好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到心理咨询上网,心理辅导教师能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对话。

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在网上与大学生就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向大学生推荐社会上优秀的心理网站。

利用网络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辅导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
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
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
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

(三)改善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和引导。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环境将会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越来越难以离开网络。

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

为了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
的发展平台。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让大学生们及早充分认识网上信息垃圾以及宣扬淫秽、暴力等不良价值观的黑客站点的危害性。

同时,适当地限制大学生们的上网时间,从而有节制地利用网络。

参考文献:
[1]李兵宽,李国涛.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4,(09).
[2]吴守良.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02).
[3]杨克旭,王立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模式初探[j].思想
理论教育,2008,(13).
[4]高旭,姚岚.“网络依赖”的成因及其救治[j].辽宁教
育,2005,(z1).
[5]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