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4 PPT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除了成功塑造我军英雄人物形象外,《红日》还出色地刻画了几个富有特色 的反面人物。作者着重通过战局的发展逐层剖析他的丑陋灵魂。当 我军在孟良 崮包围了张灵甫的军队时,他虽然惊慌不已,也曾经担心国民党内部争 斗造成 “孤军突击”的后果,但是马上又被内心升腾起的威严和虚荣战胜,依然陶 醉 在 “天下无敌”的美梦中,这种心理描摹直接戳穿了张灵甫刚愎自用、色厉内 荏 的本质。在艺术构思上《红日》也体现出独到之处。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 个战役的描写 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全篇既有对战争全貌的观照,又有对战时 各个侧面的展示;既 有战争场面气势恢弘磅礴的表现,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画 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 密相间、起伏跌宕,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对 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是独具特色,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岩》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
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的命运展开描写的叙述模式,成功地塑造了
一系列英雄群体形象:有铁血丹心、铮铮正气的成岗;有忍辱
负重、长期装疯的华子良;有背叛自己的阶级、热切追求真理
的刘思扬……这些英雄形象像浮雕一样镌刻在当代文学的人物
画廊中。
《红岩》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它结构严整宏大,始终体现 出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在刻画人物时注意对比和层次,把英 雄人物的信仰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与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恐 惧胆怯两相对照;同时,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之间也相互映衬 ,有力地展现出当时斗争的历史面貌。采用多变的手法刻画人 物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对革命者受刑和就义场面的描写 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空间,避免了叙述上 的单调、重复。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刻画人物 和事件时有时放不开拳脚,人物个性不够突出等。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四章 郭沫若: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精神
《凤凰涅槃》 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 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饱含着诗人对 祖国的眷恋之情。诗 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 个 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得 “新鲜”、“净朗”、“华 美”、“芬芳”,一切都变得 “生动”、“自由”、“雄浑”、 “悠久”。 诗人通过凤凰的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改造的勇气 和决心,是他 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袒露。
16
郭沫若历史剧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 现实主题,表达各种思 想,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每个 人物独立性都很强。
《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 列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屈原、 婵娟、郑袖、宋玉等,其中屈原的形象寄托着作家的理 想,鲜 明生动,满怀激情,感人至深。郭沫若没有将笔墨过多地用于 描写屈原的悲痛、 绝望,而是强调了他的斗争精神,赋予他雷 电般的性格。虽然屈原形象也并不是完美 无缺的,他无法摆脱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可贵的是,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时,尽 管 将屈原作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来刻画,倾注了强烈的理想色 彩,但他还是有意识地注 意到史实的客观性,将屈原所固有的 各种局限性也揭示出来。如剧中对屈原虽凛然难 犯却屈从王权 的描写,就将屈原性格中恪守封建忠义伦理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和观众。
12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 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 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飙 突进的精神特质,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精神,充满了 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反抗现实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 凰 “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 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 求新生的精神。现实世界已经变 得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四周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腥秽如血”,成了 “脓血污秽着的屠场”、 “群 魔跳梁着的 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得陈腐,失 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 “新鲜”、“甘美”、“光华”和 “欢爱”。为了寻求新生,他们集香木自焚。
16
郭沫若历史剧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 现实主题,表达各种思 想,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每个 人物独立性都很强。
《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 列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屈原、 婵娟、郑袖、宋玉等,其中屈原的形象寄托着作家的理 想,鲜 明生动,满怀激情,感人至深。郭沫若没有将笔墨过多地用于 描写屈原的悲痛、 绝望,而是强调了他的斗争精神,赋予他雷 电般的性格。虽然屈原形象也并不是完美 无缺的,他无法摆脱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可贵的是,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时,尽 管 将屈原作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来刻画,倾注了强烈的理想色 彩,但他还是有意识地注 意到史实的客观性,将屈原所固有的 各种局限性也揭示出来。如剧中对屈原虽凛然难 犯却屈从王权 的描写,就将屈原性格中恪守封建忠义伦理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和观众。
12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 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 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飙 突进的精神特质,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精神,充满了 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反抗现实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 凰 “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 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 求新生的精神。现实世界已经变 得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四周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腥秽如血”,成了 “脓血污秽着的屠场”、 “群 魔跳梁着的 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得陈腐,失 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 “新鲜”、“甘美”、“光华”和 “欢爱”。为了寻求新生,他们集香木自焚。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4
文学主体性理论2
• 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以后,很快引发激烈的争论,但 其基本思想,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同。文学主体性理
论是对1980年代文学变革的理论阐发和总结,其所主张的文学 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对当代文学具有现实性的和长久的价值。当 然,如同此前的人道主义理论,它在思想体系上也存在着理想化 的特征与局限性,比如先验的将人的主体性确立为首要的和核心 性的存在和价值等。
文学的本体论理论1
• 1980年代中后期,体现文学独立与自由的另一个现 象是文学本体意识的凸显与相应的理论探讨、批评实 践热潮。这一思潮强调的是文学的自律、自洽特性和文学的“
内部” 研究。以相对和区别于传统文学理论注重文学“外部研 究”的倾向。
文学的本体论理论2
• 这一时期,西方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 构主义等文学理论成为最新的理论范式。理论批评界 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的“形式主义”、“语言学转折” 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潮流。创作领域也出现了注重叙 述、语言等形式的先锋小说等潮流。文学本体论具有形
的现代化两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思潮无疑是启蒙主义思潮的延续 ,它深化了对人的理解,也进行了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这个意义 上说,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与前期的现代主义侧 重形式面不同,而是一种更加全方位从思想到艺术的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如上所述,它的非理性的
背景之二:西方现代思想与文学 的影响
• 西方20世纪现代哲学、艺术、文学对国内文学的影响 ,在文革地下文学中即已露端倪。文革结束后,大量 西方现代哲学、艺术、文学涌进国内,对处于思想解 放状态中的人们思想意识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这一
时期影响较大的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各种文学潮流。 这种影响到1980年代后期更为强烈和深入,催生了现代派小说 等现代主义创作潮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PPT
描写农民个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下层知下层知识分子物质上识分子物质上肉体上以及心灵上肉体上以及心灵上精神上精神上的的病苦病苦深刻暴露和批判了封建思想深刻暴露和批判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封建道德吃人吃人的本质及其对人民毒害的的本质及其对人民毒害的深广深广对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的开掘和批判对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的开掘和批判寄希望于民族精神的改革和建设寄希望于民族精神的改革和建设
孙伏园、川岛等组成了语丝社。 其它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
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返回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 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 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 等12人,会员包括先后参加的朱自 清、冰心、庐隐、老舍等著名作家。
“学衡派” :以吴宓为代表的一些欧美留学生, 鼓吹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 等文中非难白话,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 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们撰文驳斥复 古派,予以沉重的打击,其中尤以鲁迅的杂文为最。
郭沫若《牧羊哀话》表达了反帝情绪,《漂流三 部曲》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诉说了他们经济和爱情的苦痛,对旧的社会制度 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张资平的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恋爱生活为题材, 早期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 等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后期的《冲积期化石》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祝福》
祥 林 嫂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他的散文诗 意浓郁,文情并茂, 《背影》、《荷塘月色》 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孙伏园、川岛等组成了语丝社。 其它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
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返回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 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 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 等12人,会员包括先后参加的朱自 清、冰心、庐隐、老舍等著名作家。
“学衡派” :以吴宓为代表的一些欧美留学生, 鼓吹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 等文中非难白话,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 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们撰文驳斥复 古派,予以沉重的打击,其中尤以鲁迅的杂文为最。
郭沫若《牧羊哀话》表达了反帝情绪,《漂流三 部曲》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诉说了他们经济和爱情的苦痛,对旧的社会制度 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张资平的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恋爱生活为题材, 早期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 等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后期的《冲积期化石》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祝福》
祥 林 嫂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他的散文诗 意浓郁,文情并茂, 《背影》、《荷塘月色》 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选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 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文学)形态相对应的观 点,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整个性质”已转变 为“社会主义”的,文学也必然发生“根本性质” 上的变化,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之后, 将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 • 既然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而它们的 关系又呈现为上升的生成过程,那么,笼统地用 “新文学”加以涵盖,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各自的 “性质”不能凸现,削弱文学发展的目的性表达 的后果。这样,在50年代前期的几部文学史仍然 采用“新文学”的称谓之后,到50年代后期开始, “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并开始出现了以 “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 是以这一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 1979年1 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的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 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 动,紧接着,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 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放特质
• 开放性,中国当代文学并不是一个形态完 整的封闭型学科,无论是“五四”以来的 新文学,还是1949年以来的当代文学,时 间上都缺乏明确的下限界定,也就是说, 我们今天并没有让这门学科完全脱离现实 环境的影响,把它放在实验室里作远距离 的超然的观察,对于这门学科的考察和研 究,始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层次
•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随着20世纪新的世界格局的形 成而自崩,原来单一价值体系的士大夫庙堂政治 文化向多元价值体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化 转移,知识分子在民间建立起各自的专业岗位, 以确立新的价值立场和精神传统。中国20世纪文 学史的研究和总结,也同样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和 价值取向,它既融化在具体作家的复杂命运和作 品的美学精神之中,又是抽象地体现在现代知识 分子的继往开来的精神传统之中,在学习的过程 中,我们需要慢慢地摸索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全套精品课件
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 “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3、在具体的创作上,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矛盾的作品,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在文学创 作中,最能显示“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 家王蒙、刘宾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丛维熙等人的 小说创作和流沙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反党集团”的批判。
三、对批判的认识
1、这些批判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 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文学认同其规范的行 为,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作为批判对象的“异端”派由于得不到 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
这些批判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 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
“文革文学”
一、“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 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 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 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 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 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 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 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 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3、在具体的创作上,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矛盾的作品,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在文学创 作中,最能显示“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 家王蒙、刘宾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丛维熙等人的 小说创作和流沙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反党集团”的批判。
三、对批判的认识
1、这些批判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 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文学认同其规范的行 为,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作为批判对象的“异端”派由于得不到 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
这些批判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 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
“文革文学”
一、“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 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 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 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 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 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 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 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 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56年发表《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奠基之作, 标志他由杂文转向散文创作的开始。
❖ 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 《晴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长篇 历史小说《愤怒的海》。
❖ 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
❖ 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 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 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
❖ 2、巧妙的构思,深远的联想 ❖ 散文在选材上比较自由。秦牧同志充分地运用了
“散”这一特点,进行巧妙构思,联翩浮想,又做 到突出主题,发人深省。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常常 有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花市》全文五个 部分。
❖ 3、丰富的词汇、精当的比喻 ❖ 秦收同志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在脑子里建立一个
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不足:
❖ (1)立意深刻,格调高昂,言近旨远,闪 耀着深邃的思性。
他的散文始终讴歌这样的主题——赞美伟大 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 鞭笞丑类,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在遥 远的海岸上》华侨、向日葵 《沙面晨眺》 “租界区”帝国主义的罪恶。《赞渔猎能手》 等。
❖ 作为一种曾被当作典范的文本,杨朔散文的 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 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艺 术表现有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 情——升华——点题/杨朔模式:开头设悬念; 中间善“转变”,卒章显其“志”。);缺 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恰恰是这些弊端,又 曾经给几代读者,其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 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他的散文, 可能会矫正我们某些观念的偏颇。
❖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 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
杨朔《香山红叶》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 圣陶《游了三个湖》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 记》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
❖ 繁荣原因:
①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 ②《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 意识扶持。
❖ 这时期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 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 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 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 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 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 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 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 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 《小丫扛大旗》。
❖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 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 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 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 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 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 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 《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 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 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 《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 里峨眉》。
杨朔的《雪浪花》
❖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 出版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 《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茶花 赋》、《杨朔散文选》等,中短篇小说集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 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和《洗兵马》(上部)。1978年,人民出版 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版《三千里江 山》;翌年出版《杨朔短篇小说集》。
❖ “非我化”
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 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 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 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 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 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 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 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 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 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 “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 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 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 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这就是存在 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 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 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 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 (3)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写景叙事,形声色香 流于笔端,抒情议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语言 生动流畅,潇洒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 ①用字造句比较讲究。他追求情与物融合,意与 境交织;一段民歌或古诗,几句谚语或比喻,形 成一种幽默风趣。
❖ ②联想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潮汐和船》 从潮汐到海滩,从轻舟到古今航船发展——独木 舟到原子破冰船。
❖ 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 兴盛的原因:①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②阶 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 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 (2)这一时期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 雄们的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 《志愿 军一日》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 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 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 中的女青年
3、艺术特色:
❖ (1)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水的情景。
❖ (2)工于“诗艺”,言意洒脱。诗的意境, 诗的语言,剪栽炼字。
❖ (3)善于“升华”,卒章显志。从“一朵浪 花”到“无数浪花”。
秦牧的《花城》
❖ 秦牧(1919-1992),当代著名散文家。原名林觉 夫,广东澄海人。
❖ 27年间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中篇小说 《黄金海岸》儿童文学《巨手》等。
丰富的仓库,而且对这个仓库里面的珍藏不能够搁 置不理,要培养对于词汇性能的高度敏感,要能够 精确地掌握它们的涵义。
结束
不足:1、缺乏抒情性。2、用“知识”代替 “自我”,缺乏深层的个性。3、有些材料 用过又用,失去新意。
《花城》
❖ 《花城》是秦牧同志的著名散文,它写于一九六 一年二月,收入同年六月出版的、以《花城》命 名的作者十年散文集。现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长河浪花集》。
主题思想:《花城》不仅写出了广州的年宵花市 盛况,还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 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歌颂了新的时代, 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祝福亿万人民的幸福与 欢乐。
第四章 27
概述
❖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 艺术特色:
为了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在 具体写法上,本文还匠心独运,采取了一些
高超手法。
❖ 1、平常的题材,独特的见解
这一篇散文,写广州年宵花市,可说是平常 的题材,但表现的古老节日充满青春光辉以 及赞美艰苦劳动和由艰苦劳动得来的幸福这 一见解是颇为独特的。平常的题材令人感到 亲切自然,而独特的见解使人感到新颖、深 刻,这正是秦牧散文思想魅力所在。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 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 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 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 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 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 情散文。《荔枝蜜》、《茶花赋》、《雪 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 作。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 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岁。
杨朔散文创作特色:
❖ 如前所述,杨朔是十七年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三 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他的创作对一 个时期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经 被当作典范而赢得广泛赞誉,并且有众多追随者, 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创作模式。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杨朔模式”是一个 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并不取决于人们怎样评价杨朔, 重要的是杨朔散文已成为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杨朔模式”则是中国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 化精神载体。因此可以说,对杨朔散文研究的意义 远远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2、主题思想:
❖ 《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 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 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作 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 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 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 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 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
❖ 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 《晴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长篇 历史小说《愤怒的海》。
❖ 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
❖ 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 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 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
❖ 2、巧妙的构思,深远的联想 ❖ 散文在选材上比较自由。秦牧同志充分地运用了
“散”这一特点,进行巧妙构思,联翩浮想,又做 到突出主题,发人深省。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常常 有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花市》全文五个 部分。
❖ 3、丰富的词汇、精当的比喻 ❖ 秦收同志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在脑子里建立一个
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不足:
❖ (1)立意深刻,格调高昂,言近旨远,闪 耀着深邃的思性。
他的散文始终讴歌这样的主题——赞美伟大 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 鞭笞丑类,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在遥 远的海岸上》华侨、向日葵 《沙面晨眺》 “租界区”帝国主义的罪恶。《赞渔猎能手》 等。
❖ 作为一种曾被当作典范的文本,杨朔散文的 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 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艺 术表现有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 情——升华——点题/杨朔模式:开头设悬念; 中间善“转变”,卒章显其“志”。);缺 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恰恰是这些弊端,又 曾经给几代读者,其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 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他的散文, 可能会矫正我们某些观念的偏颇。
❖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 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
杨朔《香山红叶》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 圣陶《游了三个湖》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 记》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
❖ 繁荣原因:
①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 ②《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 意识扶持。
❖ 这时期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 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 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 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 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 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 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 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 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 《小丫扛大旗》。
❖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 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 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 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 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 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 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 《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 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 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 《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 里峨眉》。
杨朔的《雪浪花》
❖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 出版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 《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茶花 赋》、《杨朔散文选》等,中短篇小说集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 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和《洗兵马》(上部)。1978年,人民出版 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版《三千里江 山》;翌年出版《杨朔短篇小说集》。
❖ “非我化”
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 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 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 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 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 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 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 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 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 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 “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 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 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 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这就是存在 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 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 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 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 (3)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写景叙事,形声色香 流于笔端,抒情议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语言 生动流畅,潇洒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 ①用字造句比较讲究。他追求情与物融合,意与 境交织;一段民歌或古诗,几句谚语或比喻,形 成一种幽默风趣。
❖ ②联想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潮汐和船》 从潮汐到海滩,从轻舟到古今航船发展——独木 舟到原子破冰船。
❖ 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 兴盛的原因:①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②阶 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 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 (2)这一时期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 雄们的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 《志愿 军一日》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 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 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 中的女青年
3、艺术特色:
❖ (1)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水的情景。
❖ (2)工于“诗艺”,言意洒脱。诗的意境, 诗的语言,剪栽炼字。
❖ (3)善于“升华”,卒章显志。从“一朵浪 花”到“无数浪花”。
秦牧的《花城》
❖ 秦牧(1919-1992),当代著名散文家。原名林觉 夫,广东澄海人。
❖ 27年间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中篇小说 《黄金海岸》儿童文学《巨手》等。
丰富的仓库,而且对这个仓库里面的珍藏不能够搁 置不理,要培养对于词汇性能的高度敏感,要能够 精确地掌握它们的涵义。
结束
不足:1、缺乏抒情性。2、用“知识”代替 “自我”,缺乏深层的个性。3、有些材料 用过又用,失去新意。
《花城》
❖ 《花城》是秦牧同志的著名散文,它写于一九六 一年二月,收入同年六月出版的、以《花城》命 名的作者十年散文集。现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长河浪花集》。
主题思想:《花城》不仅写出了广州的年宵花市 盛况,还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 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歌颂了新的时代, 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祝福亿万人民的幸福与 欢乐。
第四章 27
概述
❖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 艺术特色:
为了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在 具体写法上,本文还匠心独运,采取了一些
高超手法。
❖ 1、平常的题材,独特的见解
这一篇散文,写广州年宵花市,可说是平常 的题材,但表现的古老节日充满青春光辉以 及赞美艰苦劳动和由艰苦劳动得来的幸福这 一见解是颇为独特的。平常的题材令人感到 亲切自然,而独特的见解使人感到新颖、深 刻,这正是秦牧散文思想魅力所在。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 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 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 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 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 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 情散文。《荔枝蜜》、《茶花赋》、《雪 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 作。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 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岁。
杨朔散文创作特色:
❖ 如前所述,杨朔是十七年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三 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他的创作对一 个时期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经 被当作典范而赢得广泛赞誉,并且有众多追随者, 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创作模式。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杨朔模式”是一个 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并不取决于人们怎样评价杨朔, 重要的是杨朔散文已成为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杨朔模式”则是中国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 化精神载体。因此可以说,对杨朔散文研究的意义 远远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2、主题思想:
❖ 《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 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 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作 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 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 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 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 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