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

常见外科疾病体液丢失或转移的特点
消化道出血或肝、脾破裂出血的病人,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代偿阶段表现为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失代偿时则进入休克状态。
因此,液体治疗的首要问题也是迅速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恢复 有效循环血量。
②测血红蛋白法,收集术中失血污染的纱布、薄垫等,清洗后将血 水与血块、吸引瓶中的血水混匀后用量杯测出总的血水量。并测 其血红蛋白(Hb)值,算出失血总量
③称重法,此法简单易行,即先秤出干纱布重量,再测揩尽全部失 血后的纱布重量,求其差即为失血量(1g按1ml计)
24
术中液体的输注
5.术中继续损失量: (2)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可产生大量横贯细胞液等非功能性细胞外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体 重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20%。
细胞外液又包括血管内液(约占体重的5%)和组织间 液(约占体重的15%)。
功能性细胞外液包括血管内液和组织间液中紧靠毛 细血管和淋巴管的液层,占体重的18%。
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又称“第三间 隙”(third space)的液体。手术创伤和很多外科疾 病都可使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大量增加。
对于感染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病人,则可选择分子量较大的 胶体,如6%贺斯扩容,以利于维持容量稳定。
20
术中液体的输注
术中所需输入的液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术前的额外损失量:如胃肠引流0.5L将丢失30~50 mmol的Na+
和50~60mmol的Cl-。 2.术前生理缺失量:根据4-2-1法则按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量以及禁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液体治疗;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
研究表明,液体治疗能够影响外科病人的预后。
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目前,液体治疗尚存很多争议,如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液体复苏中应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差异,人工胶体或天然胶体的应用指征等,这些问题有的已形成一定的共识,更多仍在探索之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曾于2008 年制定《外科病人胶体治疗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1],但其内容仅涉及胶体治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液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遵照循证医学方法,结合近年来液体治疗领域的相关进展,在上述“指导意见”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仅适用于不能经口或胃肠道补充液体的病人,否则,应尽早停用或相应减少静脉液体输注量;本共识仅针对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常见问题,不包括儿童、孕妇、烧伤、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病人的液体治疗,不包括临床输血及静脉营养等治疗问题。
本共识不具备强制性,旨在为液体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
1 人体液体分布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体液量与性别、年龄、体重有关。
成年男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占体重的55%。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
细胞内液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在男性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约占体重的20%,其中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15%,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表1)。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组成有较大不同,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由细胞膜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同浓度和渗透压平衡。
围术期的液体管理

11~20kg:2ml/kg/hr
中手术:6ml/kg/hr
21+kg:1ml/kg/hr
大手术:8ml/kg/hr
+?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
Ⅰ. 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Ⅱ. 术前禁食所致旳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合 计缺失量; Ⅲ. 麻醉手术期间旳液体再分布 Ⅳ. 麻醉 造成旳血管扩张; Ⅴ. 术中失血失液量。
体液总量 (占体重60%)
细胞外液(ECF) (20%)
血液(PV) (4%)
组织间液(IFV) (16%)
细胞内液以K+为主 细胞外液以Na+为主 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旳主要物质
体液及电解质生理
总体液(TBW)=细胞内液(ICF)+细胞外液(ECF)
细胞外液(ECF)=组织间液(IFV)+血浆溶液(PV)
缺陷:
1)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短暂; 2)外周水肿(蛋白稀释) 3)肺水肿(蛋白稀释及肺动脉楔压升高)
晶体旳输入量一般为缺 失量旳3~4倍
大量晶体液易造成水肿, 涉及脑水肿、肺水肿、肠道水肿
大量输晶体溶液易出 现旳问题
血管内滞留时间短,时效短 难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水分易渗透到血管外组织间隙 易产生组织和细胞旳水肿
不同种类旳药物,不宜经 同一通路输入
推注给药旳药物,不得经 输注给药旳通路推入
危重患者围术 期液体管理
拟定输液旳量与 质
拟定输液旳量与质
迅速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早期按晶体:胶体1:1百分比输
到达尽量快地恢复全身灌注和 微循环灌注旳目旳,并伴有尽量 好旳组织氧合
术中输液旳原则
输液量、质、速度和先后顺序都要有针 对性。所以输液前必须清楚了解: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

01
02
03
04
疾病状态
小儿患有某些疾病时,如感染 、脱水等,会影响其液体需求
和代谢状态。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麻醉剂等 会影响小儿的液体平衡和代谢
。
术中失血
手术过程中的失血会导致小儿 液体丢失,需要及时补充。
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 影响小儿的液体需求和代谢状
态。
03 围术期液体治疗方案制定
目的
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 复。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小儿在围术期容易出现体液失衡,如脱水、水肿等,这不仅 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合理的液体管理对于小儿手术患者至关重要。
意义
通过科学的液体管理,可以维持小儿手术患者的循环稳定,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 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电解质紊乱
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高钾血症、低 钠血症等,影响患儿生理功能。
预防措施建议
个体化评估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及手术类型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液体管理方案。
精确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 等指标,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种类。
合理选择液体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晶体液、胶体液或 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输液。
多学科协作
03
儿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等多学科团队应密切协作,
共同关注小儿围术期的液体管理问题。
05 围术期液体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容量不足
由于术中出血、蒸发和第三间隙液体滞留等原因,导致有效循环 血容量减少,可能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
围术期液体治疗

ASA推荐在以下情况可使用低温 沉淀物 :
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病人的围 术期和围生期; ②VWF病的出血病人; ③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浓度 <0.8~1g/L的微血管出血病人。
⑶Ⅷ因子浓缩物
原料来自大批献血者的混合血浆,易 被污染。(而冷沉淀取自为数很少的献血 者,传染疾病的危险性较小)
⑷凝血酶原复合物
输血浆的剂量取决于适应证及病 人的临床状况。输入10~ 15mL/kg的FFP通常可使凝血因子 增加至正常的30%。只要维持各 凝血因子在正常值的30%以上, 就不会因缺乏凝血因子而致大出 血。必须使用FFP时,须达到 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 FFP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 伤口愈合
(4)失血量的体液补充 视失血多 少而定补液的种类及补入量。
①若失血量不足全身血量的10%,单纯 用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即可补充。 补充量视失血量而定,失血量<5%时, 以等量液体补人,失血量<10%而>5 %时,须补入3倍的失血量。同时测 血细胞比容,若其值不足25%~30%, 应适量补血。 ②大量失血
围术期液体治疗
河池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术中输液的目的
1.保持血管内容量(因术中有失血及丢液) 2.左室充盈压的正常维护 3.能有合适的心排出量 4.使血压保持正常 这些目的实施的最终效益,是使组织有 合适灌注,以保持这些组织的正常功能。输 液不足,手术病人可陷人休克;输入过量, 又易致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这说明,术中输 液的重要性
(1978) 6% HES 200/0.62
(1979/80) 10%, 6% HES 200/0.5 (1999) 6% HES 130/0.4
不同胶体之间的差别
人工胶体的扩容强度与持久度主要与胶体的分子量和半 衰期密切相关
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术后液体管理目标 在不进行静脉液体输注的情况下,促进患者 正常饮食。
术前液体管理
与处于饥饿和低血容量状态(starved、
hypovolaemic state)相比,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处于 适当饱胃和正常血容量状态(fed、euvolaemic state)可缓解麻醉诱导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所带来的 影响。 相关指南建议麻醉前2 h禁饮清液体即可。
血容量症时方可进行快速输注。尽管如此,快速输注也仅 能改善一小部分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血管升压药的给予 或可缓解血管紧张所致的相对低血容量症。
手术应激时,神经激素分泌的调节可能会使尿量减 少,如降至0.5 mL/kg/h,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需要 补液。
监测指标
包括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对于一般择期手术病人多 采用无创检查,如心电监护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SpO2 吸空气>90%,吸氧情况下>95%)、血压 (>90/60 mmHg)、脉搏(60~100 次/min)
体超负荷(fluid overload)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避免
液体超负荷可改善患者转归,尤其是接受大型择期胃肠手 术和胸科手术的患者。
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术中限制性液体管理( fluidrestriction)可使术后并发症减少一半。术后第一 天使用晶体液与术后肠梗阻相关,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因此,合理的围术期液体管理策略十分重要。
LOGO
围术期患者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
液体治疗能够影响外科病人的预后。 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 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 组织水肿。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 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 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 势
3
本次汇报内容总结回顾
01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重要性
阐述了液体管理在围手术期的关键作用,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
障组织器官灌注、促进术后恢复等。
02
液体管理策略
介绍了不同手术类型下的液体管理策略,包括限制性输液、开放性输液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措施
3
容量过负荷预防及处理
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01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
液方案,避免过量或过快输液。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02
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及时了解者血容
量和心功能状况,指导液体治疗。
应用利尿剂
03
对于容量过负荷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利尿剂,排出多余水分,
。
03
术中止血措施
手术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止血措 施,如电凝、填塞、缝合等,确 保手术野清晰并减少术后出血。
02
合理应用抗凝药物
对于需要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应权衡利弊,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和使用时间,以减少术中出血。
04
术后密切观察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和手术部位出血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出血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心理干预在康复中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手术前后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 的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
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信心
心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对手术和 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 从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ppt

▪ (4)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 是目前临床 判断心脏容量的有效指标,EDV=每搏量 (SV)/射血分数(EF),左心EDV 测定采用超 声心动图,右心EDV 测定采用漂浮导管。 肺动脉漂浮导管还可间断或连续监测心输 出量(CO);
(5)FloTrac是一个持续监测心输出量的系 统
▪ FloTrac 是目前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法, 每搏量随正压通气而变化的幅度可以作为 预测循环系统对输液治疗反应的一项有效 指标。
围手术期输血治疗
▪ 输血治疗的原则: ▪ 能不输坚决不输。 ▪ 能少输坚决不多输。 ▪ 只有输血对患者的好处
大于风险时才输。 ▪ 慎用全血,新鲜血。
什么情况下进行输血,输什么样的 血液制品?
▪ 1、浓缩红细胞
▪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 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病
▪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 细胞。
▪ 围术期第三间隙液体转移量约为10mL/ (kgh)
▪ (4)麻醉导致血管扩张补充量 ——不同 手术创伤的液体再分布和蒸发丧失液:
▪ 小手术0-2ml/kg; 中手术创伤2-4ml/kg; 大手术创伤4-8ml/kg
▪ (5)围术期失血量
▪ 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凝血因子、血浆 和部分组织间液丢失,因此需要针对性对症 处理:①红细胞丢失及处理;②凝血因子丢 失以及对症处理;③血容量减少以及对症处 理。失血量的精确评估应采用称重法,即将 手术所用敷料和吸引瓶内吸引量之和,但切 除的器官和组织也会影响估计失血量的实际 量。
▪ 5、全血
▪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 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 3、新鲜冰冻血浆(FFP)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进展与争议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一、GDT策略回顾
•GDT概念
二、GDT研究进展
• 心脏手术
三、GDT争议探讨
• GDT有效性
•GDT历史起源
•GDT核心原则 •GDT决策指标
• 非心脏手术
• rit Care. 2009;13(3):211.
上海新华医院
传统指标CVP与PAWP
Chest. 2008 Jul;134(1):172-8. N Engl J Med. 2006 May 25;354(21):2213-24. Lancet. 2005 Aug 6-12;366(9484):472-7.
上海新华医院
GDT核心
GDT从危重患者推广到了ICU、急诊科、围术期……
Chest. 1992 Jul;102(1):208-15.
GDT核心:氧供需平衡,维持组织灌注、器官功能
上海新华医院
小结1
GDT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 以科学的、经过验证的参数指导临床治疗 从危重患者推广到了ICU、急诊科、围术期 维持氧供需平衡,维持组织灌注、保证器官功能
Anesth Analg. 2011 Jun;112(6):1392-402.
上海新华医院
动脉波形描记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8 Jun;22(3):388-93.
Blant-Altman表明Vigileo监测的CO同PAC具有较好一致性
上海新华医院
PiCCO-GDT降低正性肌力/缩血管药物用量
Vigileo-GDT降低液体和正性肌力药物用量
围手术期液体补充治疗的研究进展

1 1 晶体 液 目前 临 床 上 使 用 的 晶体 液 分 为 电解 质 液 和 非 电 .
解 质 液 。电 解 质 液 是 围手 术 期 常 用 的 液 体 , 要 有 醋 酸 林 格 氏 主
液( 即勃 脉 力 A) 乳 酸 林 格 氏液 ( R) 生 理 盐 水 ( ) , 电 、 L 、 NS 等 非
【 要】 围 术期 病 人 常 因术 前 禁 食 禁 饮 以及 其 原 发 病 或 合 并 症 导 致 水 与 电 解 质 平 衡 紊 乱 , 不 能 及 时纠 正 , 术 中 摘 如 在 和 术 后 极 易发 生严 重伴 并发 症 。 围手 术 期 液 体 治 疗 的 目的是 维持 良好 的 微 循 环 灌 注 , 持 内环 境 稳 定 。本 文 综 述 围 手 保
1 围 手 术 期 液 体 治 疗 的 种 类
脏功能 , 偿 麻醉手术对 于心脏 功能 的抑制 , 利 于保 持术 中 代 有 血 流 动 力 学 的稳 定 。 ]
2 2 液 体 治疗 对 血 液 流 变 性 和 微 循 环 的影 响 胡 青 梅 等 [ 在 . 5 ] 麻 醉 前 按 2 ~3 ml( g・ ) O 0 / k h 的速 度 分 别 输 入 6 羟 乙 基 淀 粉
作用持续稳定 4 6 , ~ h 血管 内半 衰 期 为 3 。 菲 克 雪 浓 的 半 衰 期 h
为 5 左 右口 。 万 汶 还 可 能 减 少 内皮 细 胞 损 害 , 到 进 一 步 改 h ] 起
善微循环的作用_ 。 8 ] 3 围术 期 液体 治疗 对 凝 血 功 能 的 影 响
( S和 L HE ) R。结 果 发 现 , 注 6 HE 输 S后 红 细 胞 的 平 均 变 形 能力加大 , 而增加微循环 的有效灌注 ; L 从 而 R组 血浆 粘 度 、 红 细 胞 的 聚 集 性 和 红 细 胞 变 形 性 明 显 下 降 , 致 血 管 通 透 性 增 可 加 , 浆 外 渗 , 成 组 织 水 肿 。 Wo sn r 血 造 es e 等 研 究 万 汶 对 临 床 4 O名 外 伤 患 者 血 流 动 力 学 、 流 变 学 等 的 影 响 证 实 万 汶 扩 容 血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PPT

开发新型监测技术
开发更加精确、实时的监测技术,以 提高围术期液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
06
结论
总结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 治疗方式,通过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和液体平衡 状态,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以维持病人正常的生 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需要医生、护士和病人 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时监 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病人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 方案,遵守治疗方案的要求,及时报 告不适症状和异常情况。
护士应该密切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和 液体平衡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 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 技术,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确保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顺利 实施和病人安全。
维持酸碱平衡
通过调节呼吸和药物治疗 ,保持血液酸碱度在正常 范围。
选择合适的液体和输注速率
根据治疗目标选择合适的液体
如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确定输注速率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输注速率以满足治疗需求。
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降低病人发生心肺疾病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和病人康复质量。
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需要使用先进的监测设 备和技术,如中心静脉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监测等,以确保准确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和液体 平衡状态。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 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围术期目标导向 液体治疗方案,并实时监测和调整治 疗方案。
。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和尿液的相关检查,以评 估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 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患者的 内环境状况。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手 术风险及液体管理需求。
术中评估
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 血压、呼吸、体温等,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失血量
观察手术野出血情况, 评估失血量,以便及时
调整液体补充策略。
监测尿量
定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指在手术前 、手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的 液体补充、维持和调整的治疗措 施。
目的
旨在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内环境稳定,确保手术安全顺利 进行,并促进术后恢复。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循环稳定
通过补充和调整液体,可 以维持患者的循环血量,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酸碱平衡失调预防与处理
监测酸碱平衡指标
围手术期应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 析和酸碱平衡指标,了解酸碱平
衡状况。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酸碱失衡,如补充碱性药物或酸性 药物等。
注意呼吸功能影响
呼吸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 调,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 正常通气功能。
PART 06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液体管理有助于预 防术后感染、肺水肿、深 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
促进恢复
适当的液体管理有助于患
01
02
03
04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 、手术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
化的液体管理方案。
平衡原则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避 免电解质紊乱。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和补液课件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手术过程 中,患者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 ,因此,对患者的体液平衡进行评估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手 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液体管理的目标
01
02
03
04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 碱平衡。
防止患者发生脱水或水肿。
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液灌 注充足。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和补液课件
目 录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概述 • 围手术期补液治疗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临床实践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新进展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病例分析
01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概述
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的 体液平衡进行干预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和组 织灌注充足。
02
围手术期补液治疗
术前补液治疗
01
02
03
纠正低血容量
对于术前有低血容量的患 者,应及时补充晶体、胶 体或血液制品,以改善循 环状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 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内 环境稳定。
预防感染
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 ,应适当使用抗生素或其 他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
术中补液治疗
病例四: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液体管理
总结词
稳定、个体化、预防
详细描述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可能与患者的紧张情绪、血容量变化和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应保持患者情绪稳 定,根据个体化需求调整补液量和成分,同时预防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病例五: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液体治疗
总结词
控制、监测、避免
VS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液体治疗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部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的种类、量和速度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以及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不同而千变万化。
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氧供,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和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液体治疗的观点比较保守,基本上倾向于采取限制性策略。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有关液体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即便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还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着近平共同的认识。
1.体液、电解质生理1.1正常体液分布人体含水量随性别、年龄及脂肪分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成年男性身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为50%。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体重的70~80%。
体内水分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其中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的部分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对体液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2电解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离子。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有着精确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各部分体液成分内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1-,二者的生理浓度分别是(135~145)mmol/L和(96~106)mmol /L。
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约占血浆总渗透压(280-320mOsm/L)的(77~90)%;而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Ca+和Mg2+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组织中,体液中的浓度很低。
但是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神经电活动的形成和传导、肌肉收缩、酶活性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总是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的,机体通过四种方式来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各生理间隙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osmosis)、扩散或弥散(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transpt)和过滤(filtration)。
2.输液时的血浆容量扩张(PVE)动力学理论上,静脉输液后,一部分液体滞留于血管内成为有效循环血容量,而另一部分则将进入组织间隙甚至细胞内。
不同成分的液体静脉输入后,其在机体各个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别甚大。
而在临床液体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兴趣的是静脉输入的液体有多少能够留在血管内,成为补充机体所需的有效循环血容量。
液体在机体内各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决定于Starling 平衡:即QkA[(Pc-Pi)+σ(Iii-IIc)](Q:液体转移量;k:毛细血管滤过系数:A:毛细血管横截面积:Pc:毛细血管静水压;Pi:组织间隙静水压;巧:反应系数;IIi: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IIc: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
由于白蛋白不能向水和电解质一样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其反射系数为1.0),再加上毛细血管总横截面积很大,因此,尽管白蛋白在生理情况下提供的渗透压在血浆总渗透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0.5%),但它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同时,Starling平衡还可以很好的解释在大量输入晶体液后组织水肿发生的原因:系大量的晶体液使nc明显降低所致。
2.1血浆容量扩张(PVE)的静态动力学下面的公式可以用来预计静脉输液后血浆容量扩张的静态效应:PVE输入容量×(PV/VD)(PV:血浆容量;VD:液体的分布容积)。
对一个体重为70公斤的人来说,其体液容积按体重的60%计算,约为42,000ml,而血浆容量大约是3000毫升。
静脉输入不含电解质的溶液时(如5%的葡萄糖溶液),它的分布容积就是体液容积(体重的60%,约42,000m1)。
因此,静脉输入500毫升5%葡萄糖溶液后其扩容效应为:500×3000/4200036(m1);对于电解质溶液来说(如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其分布容积等于细胞外液(体重的20%)。
因此,其500ml静脉输入后扩容效应为500×3000/14000107(m1);而对于胶体溶液(白蛋白、右旋糖、羟乙基淀粉)来说,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的情况下,它优先扩张血浆容量,每一克血管内白蛋白能保持水分14~15毫升,因此500毫升5%的白蛋白(25克)大约可以扩张血浆容量375毫升。
2.2血浆容量扩张(PVE)的动态动力学用上述静态动力学模型和著名的Starling定律研究液体在不同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们都是以假定体内存在固定的液体间隙为基础的。
而事实上,液体进入机体后,它随时都在血管、组织间隙和细胞内外不停迁移。
为此,Stahle于1997年提出了类似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一级和二级(one--two-of-fluid-space,VOFS)数学模型来研究静脉输液后血浆容量的扩张效应,以探索静脉输液后扩容的峰效应、清除速率等。
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药物进入体内后有固定而明确的结合部位(如白蛋白、受体等)。
因此,药物进入体内的分布容量是固定的,其目标容量也是固定的。
在采用数学模型来研究静脉输液容量扩张效应时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示踪剂,因为静脉输液并没有输入一种新的可测定的物质。
Christer和RobertG等以健康自愿者为对象评价了3种内源性示踪剂(血液水浓度、血浆白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对单次剂量的6%右旋糖酐70、乳酸林格液(LRS)、7.5%盐水的示踪效果,认为血红蛋白浓度简单可靠、重复性好。
为了分析高渗、低渗液体的容量扩张动力学,Drobin等在2002年提出了液体的三级动力学模型(有关模型的复杂数学推导与计算不是本文所涉及的内容)。
输液动力学分析最终有助于弄清动态液体输入和出血、创伤、麻醉、手术对液体需要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清醒自愿者的轻度失血后,输入的晶体液与血容量正常者相比,有更大比例保留于血管床内;在异氟烷深麻醉下,给绵羊输入晶体液时血浆丢失的速度与清醒状态下相同,但液体的丢失主要是在异氟烷作用下积聚于组织间隙而不是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3.围术期液体需要量对围术期液体需要量的估计,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维持性液体治疗需要量和补偿性液体治疗需要量。
3.1维持性液体治疗指病人术前因进食障碍或禁食而导致的液体丢失,包括隐性失水和显性失水两部分。
隐性失水是通过皮肤蒸发和呼吸丢失的水分,机体能量消耗的25%用于隐性失水的散失,每1kcal能量消耗可引起0.5m1水分丢失。
机体每日能量消耗的估计有两种方法:①以体重为单位计算方式:0~10kg 为100kcal/kg/d;11~20kg为50kcal/kg/d;20kg以上为20kcal/kg/d:②以体表面积单位计算1800~2000kcal/m2/d。
因此,体重为60kg的病人每日能量消耗大致为:10×100+10×50+40×202300(kcal/d)。
那么,该病人的隐性失水量为2300×0.51150(ml/d)。
显性失水主要是指通过尿液排泄而引起的水分丢失。
根据测算,每100kcal能量的消耗约可引起65m1水份丢失。
因此,体重为60kg的病人每日显性失水估计为:0.65×23001495(m1)。
此外,机体每消耗1kcal的能量,还可经生化反应产生0.15m1内生水,即0.15×2300345(m1)。
故每日维持性液体需要量总量为:1150+1495-3452300(m1),即相当于1ml/kcal/d。
3.2.补偿性液体治疗补偿性液体治疗是指对由于疾病、麻醉、手术、出血等原因导致的液体丢失进行补充。
它包括:①术前液体损失量(即禁食禁饮);体重为1~10kg按4ml/kg/h,11~20kg按2ml/kg/h,21kg以上按1ml/kg/h。
体重60kg的病人其禁食禁饮损失量估计为:10×4+10×2+40×1100(ml/h)。
对于特殊病人还应包括呕吐、腹泻、高热、异常引流量:②麻醉和手术丢失量:小手术丢失量为4ml /kg/h,中等手术为6ml/kg/h,大手术为8mi/kg/h:③额外丢失量,主要为手术中出血量。
3.3.围手术期液体量的估算根据上面的叙述,体重为60kg的病人,经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接受3小时中等大小的手术,其围术期输液量大致计算如下:(2300×8/24)+(100×8)+(6×60×3)+出血量2647+出血量(m1)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理论计算值只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作为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病情、心肺功能、体温、环境、病人精神状态、进食进饮情况等)和监测结果作出判断。
而且,在补液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液体的组成(晶体、胶体、张力、全血或成分血)和补液的时机和速度,并根据输液的反应和监测结果不断调整补液方案,这样才能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保证组织、器官的代谢平衡。
4液体种类4.1晶体液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小于1nm,或当光束透过时不产生反射现象的液体称为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
等张晶体液是临床液体治疗最常用的液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不同的晶体液其成分不同,但最值得麻醉医师关注的是Na+、乳酸和C1-。
生理盐水中C1-的浓度要高于生理浓度,大量输入会引起剂量相关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因此,临床上很少以生理盐水作为主要的液体治疗措施。
但是,在机体存在代谢性碱中毒倾向的情况下,如高位肠梗阻、胃肠吻合口瘘、频繁呕吐等,则可适量给予生理盐水。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脱水总是伴随着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
作为二碳化合物的前体,乳酸在肝脏代谢后可以产生HCO3-,对于纠正酸血症是很有益的。
反之,过量的乳酸也可能形成碱血症,而且,大量的乳酸必然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对于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应予注意。
正常的血脑屏障对Na+离子不通透,血浆Na+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脑微循环和血浆之间很大的渗透压梯度。
比如,血浆Na+浓度变化5mmol/L,将引起血浆渗透浓度相应变化10mOsm/Kg,相当于186mmHg。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脑组织水分和颅内压(ICP)的改变。
动物试验证明,通过血浆置换法使麻醉兔的血浆Na+降低6.5mmol/L,就可引起脑皮质含水量的明显增加和ICP上升。
血脑屏障这种增强血浆Na+变化对脑组织含水量和ICP影响的特点,是我们在使用高张或低张晶体液治疗时不应忽略的问题。
如前所述,根据Starling定律,等张晶体液静脉输注后,保留于血管内的比例很小,约为20%左右(不含电解质的晶体液更低,不到10%),因此,要依靠晶体液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需要量将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