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_人地关系地域系_省略_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_陆大道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胡序威、李柱臣等先生的文章,庞效民博士也在写作中给予了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来稿日期:1997-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2。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陆大道 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提 要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
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
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
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今吴老虽届矍铄之年,依然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地理学的跨世纪发展而谋划良策。
关键词 吴传钧院士 地理学思想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学术贡献今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的80华诞。
从1936年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开始,他从事地理工作已逾60年。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其价值与应用方面在当代受到了普遍重视,如文化景观的形态与发展、稳定与演化、文化景观的生态与环境等。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原苏联学者们
培根
荀子
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环境绝对论正好相对,它们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强。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感知论
文地理学家
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了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适应论
(又称调整论)
罗士培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生态论
巴罗斯
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从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
索尔
哈特向
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
(1)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
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
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
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
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
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
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人文地理课程,我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也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的学习收获,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山地地区的人们通常从事农耕和畜牧等与地势相关的产业;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从事渔业和海洋资源开发。
这些不同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其次,人文地理学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导致土地消耗、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等,以促进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和谐发展。
另外,人文地理学还研究了地理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差异。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学,我了解到不同地理空间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差异不仅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也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我来说,这一点尤为有趣,因为它展示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提醒我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后,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
例如,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我也学习到了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以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者:聂碧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长河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与影响,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发展会使整个生态及自然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个良性的能量转换,运用有限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发挥,实现生产产量的提高,将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对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较健全与完善的地域系统,使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走向科技化、巅峰化。
本文主要介紹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建立的意义及其如何更加完善的建立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关键词: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地理环境,也不是地域系统,而是将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统一的研究其中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各种结构及特点,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建立的重要意义。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如何定量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如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地关系会更加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研究和寻找规律,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人地关系和谐有利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建造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一、人地关系1.动态结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化,人类也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措施,所以整个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结构,属于动态系统。
当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时,大自然会予以反击,发生受到破坏时的各种恶劣天气、气候、地质灾害等环境破坏;反过来,当人们发现大自然予以了人们以环境破坏的警告,就会改变继续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保护环境的动作,这是一个往复的动态过程。
人文地理 第三节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
地理环境
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 在时间上不断发展变化
狭义的地理环境: 自然综合体
广义的地理环境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岩石、土、水、 大气和生物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风土 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观等物质或意识
人类活动
物能交换
地理环境
2、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自然特征 社会经济水平 投入结构
评价人地系统的重要参量
(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过程
根据人地系统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可将其演进模式归结为以下四种: 1、指数增长模式 如在特定时段内,由于区域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导致资源消耗 量和“三废” 污染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加快的增长过程 P
T
2、收敛平衡模式
20世纪60年代
区位的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特别是人文地理科 学的研究中心,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式来处
理多种变数,以定量研究取代定性描述
“数量革命” 促进了地理科学转化为总结归纳客观规律的科学
20世纪70年代
“理论革命” ——系统论观点的运用
区域地理科学被提高到重要地位 以地区为单元来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 的区域地理科学,被视为地理科学应用层次的核心。
以地域为单元和基础, 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 域系统的唯有地理学
地理科学始终在关注区域问题,但关注的角度是人群 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实践及其发展决定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不是人 地关系,也不是区域,而是二者的综合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
(二)基本根据Ⅱ:逻辑根据
复兴区域地理科学成为一时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的中心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一)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
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适应和改造。
一、概述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人地关系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产生。
例如,古埃及人依靠尼罗河的农业灌溉系统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社会。
而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文明也是建立在高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基础上的。
在现代,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地理环境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人地关系的要素人地关系的研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是地理资源。
地理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广泛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资源进行消耗和破坏。
其次是地理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条件是指地理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例如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后是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
人类通过这些活动来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利益。
四、人地关系的影响人地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例如,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对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都有影响。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一)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
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
人文地理笔记

人文地理笔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人文地理学关注于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现象,揭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本篇笔记将重点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人文地理学概述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考察人类的行为、思维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塑造,来揭示地理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关注人类活动,而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环境。
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完整性。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考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实地考察,通过亲自观察和调查,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
实地考察可以帮助人文地理学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人地关系,并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材料。
2. 统计分析: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常常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可以揭示出地理现象的普遍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地关系。
3. 实证研究:人文地理学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形成理论。
实证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三、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1. 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背后原因和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习惯和需求,可以优化住宅区的设计和布局。
2. 旅游业发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所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通过合理利用地理文化背景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3. 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

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活动及其作用的学科。
它探索了人类社会和文化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塑造了地球上的人文面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深入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重要性。
一、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如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
其次,城市发展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张。
再次,经济活动也是人文地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以农业为主导,而一些地区则发展出了多样化的产业。
最后,文化传承是地球上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通过时间的积淀和人们的努力得以传承。
二、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人地关系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
首先,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地球的地理环境也对人类活动产生着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对农业、工业、居住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限制或促进着人类的活动。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人文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世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增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能力,以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
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城市、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资源,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生实践心得分享人地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生实践心得分享人地关系的理解与思考在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学术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人地关系。
我在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反作用。
在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实践中,我们往往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实验等方式来深入研究人地关系。
其次,人地关系的理解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组织方式、行为特征等。
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在我的实践中,我曾参与了一次田野考察,研究的课题是农村人地关系的变迁。
我们选择了一个小村庄进行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和观察,我发现农村人地关系的变迁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了解了农村人地关系的具体情况,还深刻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人地关系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进行人地关系研究时,要结合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虑。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人地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的失衡和不协调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可能会引发资源浪费、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思考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几点思考黄助群(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摘要: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作为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更要以全新视角创新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的基本特征,处理好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关系,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和基本规律,协调好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地关系发展历程创新视角机遇挑战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一直都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
从19世纪末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其中心课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却始终离不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变化,演进趋势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但是人地关系基本规律却是不变的。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地关系的发展规律对于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然而,人类社会却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人文地理学与人地关系理论以及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球表层(地)上人的活动,也就是“人”与“地”的关系,是人改造地表或者适应地表的一个过程。
它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理论主要包括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和文化景观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客观的人地关系认识的反映。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开始即已存在的客观关系,对这种关系,人类早就有各种认识。
地理科学产生以后,把地球当作人类的家乡来进行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各个方面,探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制约的关系。
人地观点一直在地理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中,不管是环境控制或环境影响的论点,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论点,其着重点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论是近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
科学的人文地理学是近代产生的,从它开创时起,就以探讨人地关系为其主旨,以人地关系理论来解释地面上的种种人生事实,因而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帅婷婷(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学号:20141013017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1.1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
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探讨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旨在深入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是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城市、农田、交通网络等人文要素。
人类活动则包括居住、生产、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人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常依靠灌溉农业来维持生计;而在山区,人们则发展了梯田农耕等特殊的农业形式。
通过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地理环境,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仅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常常成为商业和贸易中心,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分析、统计数据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研究数据。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来获取更加全面和精确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地理学家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人地关系研究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人地关系研究还可以为地理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课人地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人文地理课人地关系的认识与思考人文地理课教案:人地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引言: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通过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到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地貌、土壤等因素对农业、渔业、畜牧业等农牧业的影响;- 水体、水资源对人类居民点的选择与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防灾准备措施;-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发展对土地利用与资源的消耗;- 工业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治理;- 交通运输对自然景观的改变与人地关系的影响;- 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解决办法。
二、人地关系的挑战与机遇1. 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的矛盾;- 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威胁;- 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2. 人地关系带来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国际合作与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三、思考与讨论1. 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哪些特定的地理环境?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2. 你认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又有哪些消极的方面?3. 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 怎样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请提出你的看法。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人地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创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帅婷婷(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学号:20141013017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1.1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
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
法国历史及地理学者费玻尔在所著的历史学的地理学导论一书中称这种观点为或然论。
或然论强调了人类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倡导并发挥了人力足以改变自然的具体概念,与决定论一样或然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
或然论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对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改变后的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而这一研究本是或然论可望取得理论进展的最佳方向。
1.3适应论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认为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这种适应,即意味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4生态论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
生态论的要义可概括为: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无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
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
然而,生态学的研究并不能涵盖地理学和人地关系的所有内涵,也不能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无限制的应用与扩展。
1.5环境感知论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
,他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有。
人们一旦形成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
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要了解某一接团在该环境中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全面的误差,就必然从文化集团所产生的环境感知入手。
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由于人对环境的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他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又影响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所以,环境感知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6“天人合一”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二为一[2]。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后经儒、道诸家的共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我国较早的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该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影响极大。
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北宋哲学家张载等。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物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充分认识“天道”的规律性。
这样,这里所说的顺应、改造也都是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顺应和改造。
1.7文化景观论在近代科学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德国学者施吕特尔在拉采尔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创立了“景观论”概念,后经帕萨格尔、美国的索尔和苏联地理学者的推进确立了地理学的景观研究方向。
景观论者认为,人是地表景观形成的主要力量,强调通过景观识辨、景观分类、景观过程、景观评估、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来建立系统的景观研究体系,以此来考证地表各种可见和可感事物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景观研究有其优点:景观把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景观作为区域的整体外观,体现了地理学的地域性;景观论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中抽出实体的、可见的或可感知的事物,使其研究对象趋于具体明确,易于观察,便于实证,避免了“关系”的模糊、笼统之嫌。
然而景观论同样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它忽略了社会的运作、人类行为、文化及社会营力,难以建立完整的系统理论。
在“时地事”的开放系统中,若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区域联系相结合,单纯的景观研究往往会出偏差。
景观研究本质上是土地综合体、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方面,离开土地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必然走向死胡同。
因此,景观学派要发展,必须回归其母体——土地综合体上,并要注重人地相互作用中潜存与现实、过程与结果的研究。
2协调论协调论认为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应建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虽然人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张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具有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人类并非优于其他生物,不应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环境。
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才能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
协调论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取决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阈值,更不能以生态灭绝为代价。
人地关系协调论在看待人地关系时彻底地抛弃了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的思维模式,不认为“人”和“地”之间哪一个更根本、更基础,不存在着谁决定谁的关系,“人”与“地”之间应该是处于平等、互补的关系,是共同生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者不应是谁优于谁的关系。
3人地系统的实质和内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指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3.1人地系统中的“人”系统是以一定秩序相联系的一组事物,人地关系是包括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变量的一种系统。
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人。
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同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人类具有思维、创造能力,并能制造工具和开发技术,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作为具有价值力的人群,不仅要寻求发展,而且还要不断开发自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占据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并在生存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这种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
其他生物种群与人一样,都是人地系统的的一员,都拥有各自生存的权利、需要和价值。
人类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协调的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之上。
只有当人类活动能够促进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的活动才是正确的。
3.2人地系统中的“地”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
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气相、液相和固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转化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空间。
二是指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能力影响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的主体是人类,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由人类改造或控制下的人为环境迅速扩大,其扩张性和力量已迫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
“地”有以下属性:①数量的有限性;②地域的差异性;③制约性和可变性;④有限的稳定性;⑤层次性和复杂性;⑥整体性3.3“人”与“地”的关系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