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劳动输入与输出的主要省份用工分析

我国劳动输入与输出的主要省份用工分析

我国劳动输入与输出的主要省份用工分析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结构、密度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分省差别,且同样的人力资源在不同的省生产效率也有很大差别。

从国家层面来看,如果人力资源能够充分配置在生产效率较高且对国家财力贡献较大的省份,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不会因人力资源不足受到负面影响。

目前,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6个省份长期保持对中央财政较大的贡献,只有掌握这6个省份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才能有效判断“招工难”的情况及产生的影响。

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苏杨,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解答。

从普查数据来看,北京、上海两地由于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

其中,北京常住流动人口达704.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2%;上海相应指标分别为897.7万人和39%。

在广东和浙江,两省常住流动人口总量很大,广东是2149.7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61%;浙江相应指标分别为1182.4万人和21.72%。

在江苏、山东两地,两省常住流动人口总量大,但占比并不太大,江苏为9.38%,山东仅为2.21%。

因此,从整体的劳动力使用状况来看,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化对北京、上海的经济状况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其次是广东和浙江,再次是江苏和山东。

劳动力资源足以保障未来几年的劳动力需求支撑全国六大经济省份的主要人口流出大省以南方省份为主,安徽、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

六大经济省份的年龄金字塔显示,仅有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表现出明显的“底部收缩”态势,也就是说,未来新进入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将会明显减少,在假定经济发展方式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可能需要其他外省市补给流动人口,其他4个省份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则没有表现出这种紧迫性。

从支撑六大经济省份的6个人口流出大省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除湖北省年龄金字塔底部有明显收缩之外,其他5个省份0岁-14岁人口所占比例依然较大,这对于六大经济省份来说,是一个较好的人口信号。

2018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

2018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

目录
Contents
01 2018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明细 02 人口分布地图上概览
2 人口分布地图上概览
劳动力人口密度
>8000 6000<x<7000 5000<x<6000 4000<x<5000 3000<x<4000 2000<x<3000 1000<x<2000
<1000
新疆 西藏
4000 3000 2000
3890 3836 3667 3502 3175 3004 2986 2922 2910 2820 2506 2405
2071 1936 1880 1833 1644 1588 1476 1240
1000
629 463 433 220
0
黑龙
内蒙
广东 山东 河南 四川 江苏 河北 湖南 安徽 湖北 浙江 云南 广西 江西 辽宁 福建
万人
说明:1、劳动力人口按平均年纪15-64岁 2、数据来源《世界人口大全2018全国各省总人数排行榜》,截止2018年全国人口总数139008万人
1 劳动人口分布概况
2018中国各省/直辖市劳动人口分布状况 省/直辖市 广东 山东 河南 四川 江苏 河北 湖南 安徽 湖北 浙江 云南 广西 江西 辽宁 福建 黑龙江 人数(万) 8284 6884 6538 5610 5856 5112 4665 3890 3836 3667 3502 3175 3004 2986 2922 2910 省/直辖市 陕西 山西 贵州 重庆 内蒙古 甘肃 吉林 上海 新疆 北京 天津 海南 宁夏 青海 西藏 人数(万) 2820 2506 2405 2071 1936 1880 1833 1644 1588 1476 1240 629 463 433 2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长点 。同时 , 大量农 村 劳动力 的转 移 , 有力 地 推动 了城镇 建设 , 加快 了城市 化 水平 的提 高 。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的 阶段 性特 征
3徘徊阶段(95 . 19 年一2 年) ∞0 。上世纪 9 年代 0
中后期 , 乡镇 企业 发 展跌 入低 谷 , 中和 苏 北地 区更 加 【 键 词】 劳动 力 转 移 ; 力机 制 ; 约 因素 关 动 制 【 中图 分 类 号 】F 2 3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编号】 10 — 6 7 ( 0 9 O _ 0 6 0 文 0 3 8 3 2 0 ) l 一0 9 — 5
全部转移人数 的 3. , 19 年提高 了 2. 个 百 85 比 95 36
城” 。外 部转 移则 指 的是 农 村 劳 动 力从 一 个 地 区 向另一个 地 区的转 移 , 即离 土 又离 乡 。江 苏 省 农 村 劳动 力转移 , 明显 的 阶段性 特征 。 有
1 萌芽 阶段 ( 9 8年 以前 ) . 17 。改 革 开放 之 前 ,
济的发展 , 家庭副业 、 多种经营的不断兴起 , 尤其是乡
纯 收入 的 比重 达到 了 5 . , 农 民收入 增 长 贡 29 对
献 率达 到 了 5 , 4 已成为农 民收 入 提 高 的第 一 增
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 。
以江苏为例, 年均递增 1. , 05 转移率达到了 4. , 44 平均每年提高 20 个百 分点 。这一时期主要是 以内 .2 部转移 为主 , 占全部转移人数的 8 以上 。 o
从整 体上 看 , 一 时 期 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不 但 速 这

江苏省人口结构变迁及区域特征分析

江苏省人口结构变迁及区域特征分析


物 ,人 口职 业 结 构 又 在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结 构 变 迁 中建 立 了一 种 联 系 ,人 口职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能 直 接 反 映 经 济
发 展 对 社 会 变 迁 的影 响 。 通 过 产 业 化 过 程 中 人 口职 业 结 构 的变 化 分 析 ,可 以揭 示 社 会 由传 统 向 现代 转 型 时
增 加 了 。 些 产 业 的技 术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些 产 业 原有 一 这 的 职业 内容 发 生 了变 化 ,同样 的 岗 位对 劳 动 者 的素 质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业 结 构 也 就从 从 职

个 侧 面 反 映 了一 个 国 家 的产 业 发 展 状 况 。 劳 动 者 从
期 产 业 化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总 结 出 利 用 资 源 环 境 条 件 推 进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事业 时 在 决 策 上 的 得 失 和 经
验 教 f f 。 江 苏 省 是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最 迅 速 、最 活跃 的 地 区之 近 二 十 多 年来 , 苏 经 济 在 经 济 总 量 迅 速 增 长 的 同 江 时 , 业 结 构 也 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省 产 业 结 构 逐 步 产 全

产 业 与 经 济 ・
江苏省 人 口结构变迁及 区域 特征分析
张 杰 (南京审计 学院 金 融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1 18 5)
# l % g g ~ 。 ≈ l X t 0

要 :江 苏省 三次产业结构 的变动遵循全 国产业发展 的一般规 律 ,即第一 产业人 口比重 下降 , 第二 、三产业人 口比重提 高。其 中 ,第三产 业人 口比重上升 幅度 不断加 快 。人 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政府需 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结论与启示
主要结论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经济 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 结构变化和社会保障压 力增加等方面。这些影 响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增 长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启示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 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以 下措施
03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经济增 长的影响机制
直接影响机制
劳动力供给减少
01
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结构变化
02
老年人消费偏向于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与年轻人的消费偏
好不同,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
储蓄和投资变化
03
老年人储蓄意愿相对较高,而投资意愿相对较低,这会影响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
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发挥其经验和技能,同时改善老 年人福利和医疗保障。
发展老年服务业
鼓励发展家政、康复护理、老年文化等服务业,满足老年人的基 本生活需求。
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
开展老年人心理咨询和关爱行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江苏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适应新的经 济发展需求。
鼓励创新创业
降低创业门槛,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
加强国际合作
利用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开放优势,加强与 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

(完整word)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完整word)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大学本科学年论文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带来的问题与对策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统计****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教授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带来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的提高与不断发展,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1]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各国政府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本文着重于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通过对2007~2012年的老年人口数据建立GM(1,1)模型,并对2014年的65岁以上人口总数与其所占比重进行了预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GM(1,1) 模型预测产出性老龄化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由各项研究与数据来看,虽然目前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比例比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但今后几十年中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过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联合国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奥坎波表示,老龄化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各国应未雨绸缪,制定相应对策可以使社会更好地适应人口的这种变化。

[2]截止2006年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1.目前世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是日本,达到了27%.其次是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为26%及25%,且这三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2.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20%以上的国家有27个,其中19个为发达国家。

3.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以上的国家有74个, 10%-20%的国家47个,发达国家13个,占27。

66%.4.老龄化程度10%以下的国家有118个,均为发展中国家。

2006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1%,而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200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

因此江苏省在2002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最新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3篇

最新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3篇

最新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3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第1篇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是我县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难的任务。

它不仅影响到劳动者的干脆利益,而且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水平。

客观分析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对推动我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一)县农夫工的就业状况1、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比重较大。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200541人,实际从业人员195426人。

其中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员114326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58.5%;外出从业人员81100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41.5%。

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的比例超过外出从业人员。

本地从业收入已成为县农夫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2、劳动力外出渠道以自发外出为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人员为81100人。

其中自发组织外出谋业的有56689人,占外出人员的69.90%;政府组织6950人,占外出人员的8.6%;中介组织介绍9069人,占外出人员的11.18%;企业招收8392人,占外出人员的10.27%。

3、省内从业的农夫工的数量高于省外从业的农夫工数量。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的81100人中,选择省内从业的有46694人,占外出人员的57.6%;省外从业的有34406人,占外出人员的42.4%;在省外务工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部与东部地区。

4、农夫工从事行业较为集中,主要从事其次产业。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农夫工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137人,从事其次产业的有51165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6798人。

其次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外出从业形式以务工为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人员中务68253人,占外出人员的84.16%;经商8029人,外出人员的9.9%;从事萁他形式的4818人,占外出人员的5.9%。

2025年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分析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其人口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

预计到2025年,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新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2025年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1.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与背景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通常指60岁及以上)占比增加的现象。

江苏省自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04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6.09%,高出全国4.92个百分点。

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1.2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老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且增速较快。

老龄化城乡差异明显:乡村人口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但乡村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

区域老龄化不均衡:苏中、苏北地区由于劳动力流出多,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高于苏南,但养老机构设施供给明显低于苏南。

二、2025年江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2.1 经济社会压力增大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将显著增大。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将大幅增加,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2.2 劳动力市场变化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

这对经济发展构成挑战,特别是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短缺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随着老年人口退出劳动市场,年轻一代的就业压力也将增大。

2.3 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促进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供求:基于江苏省及其地域差异的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供求:基于江苏省及其地域差异的分析
在着 “ 劳 工 荒 ”、 “ 招工难” 现象 , 研 究 这 些 现 象代 表 的是劳 动力 的绝对 短 缺 还 是结 构 性 相对 短 缺 , 是推 动江 苏省 经济社 会可持 续发 展 的当务之 急 。 劳 动力需 求与 产业 转 型升 级 密 切 相关 , 产业
实 施产业 结构 优 化 升级 、 加 快 构 建 现 代 产 业
缺, 计 量 分 析 各 区 域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对 吸 纳 劳 动 力 的不 同效应 。 对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重
升 级 过 程 中不 同 产 业 结 构 对 劳 动 力 具 有 不 同 的 吸
4 2
辱海 2 0 1 3 . 5
要 的借 鉴意 义 和现实 意义 。 ( 二) 研究 现 状 英 国经 济 学 家 克 拉 克 ( C l a r k, 1 9 4 0) ( 2 ) 对 4 O
两 者 紧密联 系 起 来 的成 果 , 本 文 基 于地 区性 差 异 的视 角 , 以江苏 省为例 , 将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与 劳 动 力 供 求结 合起 来进 行相 关性 研究 , 采用 近 1 3年 江 苏
省 数据 , 分 析江 苏省 劳动 力供需 现状 , 测算 江 苏省
多 个 国家和 地 区不 同时期 三次 产业 劳 动投 入 和总
长期来 看 , 三 次 产 业 比较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差 距 还 比
较大 , 调整 的空 间广 阔 。
这 些研 究 要 么 侧 重 于 对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研
究 , 要 么侧 重于 对劳 动力供 需状 况 的研究 , 缺 乏将
级方 向, 从而科学解决劳动力 问题具 有重要借 鉴意义。本文采用数学模 型测算江苏省及其各 区域 出现刘易斯 拐点的大致时间, 推论 出江苏省刘易斯拐 点的时间并未 到来 , 目前 的劳动力短缺是局 部和结构 性的。在此基

江苏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

江苏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

多 :大量 先进 的家用 电器 的广 泛使 用及社 会协作 化程 度 的 近年 来 , 我 国 的就 业 形势 十 分严 峻 , 劳 动 力市 场 长期 提高让 很 多家庭生 产效率 大幅 度提高 ,家庭生产 时 间相 对 处于供 大干 求 的整体 状 态。对那 些处于 劣势 的女性 群体 而 缩短 , 这 无 疑增 加 了女性 的空佘 时 间 ; 计 划 生育 的实施 , 女 言 ,能够 拥 有 与 男性 同等 的工作 机 会 与 条 件 变得 尤 为重 性生 育率 的下降 , 减轻 女性 的负担。 如上 所述 的种 种人力 资 要 。我们 可从 以下几 方面入 手 改善这 一情 况。① 贯彻 性别 本 的增 加 , 使 得女性 的劳动参 与率 处于不 断提高 的状 态。 平等观念, 以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 ②构建平等的教育体 3 _ 2 工 资与工龄挂 钩 的工资制度 推动劳 动者尽早 就业 系 , 提 高女 性 的文化 素质 与就 业 技 能 , 减 少 就业 歧视 现 象 : 在计 划 经济 体 制 时期 , 我 国便开 始 实施 了工龄 津贴 这 ③ 增强 自身的平等观念 , 内化的两性平等意识 ; ④ 完善法 方案 , 一直被 延 续至今 。 尽 管 经历 数 次变革 , 企业 在 分配 律 法规 , 加强 社会 监督 , 保障职 业 女性权 利。 工 资制 度 中相 继确 立 岗位 工 资制 度 , 能力 工 资制 度 , 但 工 4 . 3 发挥人 口政策 的积极作 用 作 年 限仍 被 企 业特 别 是 国 有 的垄 断 企 业 用于 制 订 工作 薪 我 国 现执 行 的人 口政 策 可 以概 括 为 三句 话 : “ 控 制 人 资 的重 要依据 。 很 多女 性 为提 高工作 年 龄 , 放 弃 高 学历 的 口数量 , 提高人 口素质 , 改善人 口结 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 的人 口政策 ,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劳动力供给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劳动力供给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人 口 的 劳 动 力 供 给 量 为 2 27 6 .0万 人 , 比 2 0 0 0年 减 少 1 .7万 人 : 非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的 劳 动 力供 给 置 为 6 .1 68 01
的 各 类 专 业 人 才 , 高 劳 动 力供 给 的质 量 和 效 率 , 将 提 必 成 为泰 州 各 级 政 府长 期 的重 要 目标 。 文通 过 对 区域 劳 本 动 力就 业 发 展 变 化 的 考 察 、 析 和 评 述 , 纵 深 的 角 度 分 从 分析 劳 动 力 就 业 数量 和 结 构 变 化 的 趋 势 , 以及 对 未 来 泰
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劳动就业变化的影响, 并据此提出加强劳动力培养、 优化劳动力供给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产业结构 ; 劳动力 ; 就业结构
中图 分 类 号 : 0 1 F6.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04 (0 20 — 0 8 0 17 — 5 72 1 )3 0 1— 3
度 的 就 业 人 口有 3 .9万 人 , 1 .% , 2 0 78 占 34 比 0 0年 提 高
开局之年 , 济发展迈上 新台阶、 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 经 结 改 革开 放 实 现 新 突 破 、 乡面 貌 发 生 新 变 化 、 会 发 展 城 社
取 得 新 进 步 。在 这 飞 速 发 展 的 大背 景 下 , 州 区 域 劳 动 泰
《 隍 院霉 f)02 锏 辛 21 年第 3 i 期
经 济 理 论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劳动力供给研究
— —
以 江 苏省泰 州 市为例
蔡 成 浩 张 中兰 z
泰 州 2 5 0 ) 2 3 0
( .2 苏 省 社 科 院 泰 州 分 院 ,江 苏 1" . r -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苏靖江市为例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苏靖江市为例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苏靖江市为例徐 进(中共靖江市委党校,江苏靖江 214500)作者简介徐进(),男,江苏靖江人,中共靖江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

就靖江市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采取一系列促进就业富民的对策措施,以实现“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72-03 靖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江阴大桥北侧,与苏南隔江相望。

近年来,随着两江江阴、靖江联动开发,靖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走在了沿江开发的最前沿,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也随之上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问题。

所谓“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富民之基”。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抓沿江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加就业和促进充分就业,着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大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靖江市职业介绍中心数据显示,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2.21万人,其中就业人数20.66万人,就业率达93%。

从产业分布看,一产从业1.87万人,占9.05%,二产从业8.4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0.86%,三产从业10.35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09%,三个产业就业比例为9.05∶40.86∶50.09。

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8.79万人,占总人数的84.61%,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4.61%。

分布行业主要有:机械业3.42万人,机电电子行业1.29万人,轻纺2.18万人,建筑业1.55万人,商业服务4.49万人,家政0.75万人,其他行业5.11万人。

分布地区主要有:本镇就地转移6.78万人,镇外市内3.51万人,泰州市内2.35万人,市外省内4.06万人,省外1.97万人,境外0.12万人。

2018年末江苏省就业人口简况

2018年末江苏省就业人口简况

2018年末江苏省就业人口简况
根据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18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750.9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9.01%。

与2017年末相比,就业人口减少6.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24个百分点。

全省就业人口分三次产业的数量分别为764.89万人、2033.39万人、1952.6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6.1%、42.8%、41.1%。

与2017年末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分别减少34.42万人、7.7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加35.23万人;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下降0.7个、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

在总人口低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全省常住人口就业总量近年来呈波动式下降态势,与此同时,就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

分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体现出,第一,城镇化发展持续快速稳定的推进,第一产业继续呈挤出效应,就业人数保持较大规模的缩减。

第二,在劳动力资源的缩减、供给侧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

同时,再就业帮扶行动和职业培训计划,有效解决了释放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了就业形势。

第三,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深化,新型行业不断涌现,也是就业人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推进,针对老年人口的服务行业增加迅速。

江苏务工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江苏务工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江苏务工现状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许多人选择前往江苏务工。

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报告旨在对江苏务工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概述1.1 人口流动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农民工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江苏省有超过2000万的农民工外出务工,这些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1.2 劳动力结构江苏务工人员的劳动力结构以年轻人为主。

大部分务工人员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他们到城市务工以谋生为目的,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同时也有一批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前往江苏省的经济发达地区。

二、问题分析2.1 就业机会不均衡江苏省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分布不均衡。

许多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而对于内陆地区的农民工来说,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一些农民工的收入难以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2.2 工资待遇不公平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农民工来说。

他们在城市务工,虽然工作辛苦,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一些企业将劳动力成本降至最低,这导致了劳动力的超剩现象。

2.3 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不足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用工单位可能会无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工作环境较差,福利待遇不足。

他们可能面临长时间的工作,低保护费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们长期稳定地在城市就业。

2.4 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较为充足,但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的问题仍然较多。

他们在城市务工的同时,还需要面对孩子教育和自身的医疗保健问题。

由于流动性较大,农民工在城市享受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机会相对较低。

三、解决措施3.1 加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政府可以加大驻地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中国区域经济比较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比较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比较分析区域经济是指根据一定的空间范围,对于该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资金流动、资源配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劳动力数量、区位优劣、政策导向等面向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分布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为广东省,达到了11.26万亿元,其余依次为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省份。

同时,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居于前列。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市场需求、资金流动等经济指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具体的比较分析。

以广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例,在GDP总量上,广东省高于江苏省;而在人均GDP方面,江苏省要高于广东省。

也就是说,虽然广东省的总体经济实力更强,但江苏省的人均收入更高。

此外,这两个省份在产业结构上也有较大差异:广东省的重化工业和制造业更加突出,而江苏省的轻工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更为发达。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省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不同选择,同时也与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等有关。

除了这些拥有较为明显区域特色的省份,我们还有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正在加快追赶的。

例如,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同时政府也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地区在一些领域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也需要解决资源利用、人力水平、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与其庞大的地理和人口资源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依托本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国际合作将成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政策落实、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也需要不断努力,以保证全国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促进多元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摘要】江苏省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原因主要包括生育率下降、医疗技术进步和人口寿命延长等方面。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老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城乡人口明显差异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压力增大、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变化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江苏省可采取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等措施。

未来,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仍将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研究和制定更有效的对策。

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未来需要加强研究和应对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关键词】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分析、经济社会影响、应对措施、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研究、应对措施。

1. 引言1.1 介绍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数量众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60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仅在城市呈现,也在农村地区逐渐显现出来。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在于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

这种特点导致了社会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增加,医疗、养老等服务需求大幅提升,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江苏省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导致人们的寿命延长,同时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结构老龄化。

江苏省的社会政策。

江苏就业分析报告

江苏就业分析报告

江苏就业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江苏省的就业情况。

通过对就业人口、就业结构、就业市场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可以了解江苏省当前的就业形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人口与就业情况江苏省是中国最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总人口为8000万人,其中就业人口约为6000万人。

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的经济支柱,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就业结构分析2.1 制造业就业江苏省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

制造业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纺织、化工等行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制造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制造业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2.2 服务业就业服务业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之一。

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3 农业就业尽管江苏省的农业占比相对较低,但农业仍然是一部分人的就业来源。

农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农村劳动力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就业也在逐渐减少。

三、就业市场分析江苏省的就业市场相对活跃,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3.1 人才供需失衡尽管江苏省就业市场需求旺盛,但人才供需之间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某些岗位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就业结构转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江苏省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型。

传统的制造业就业面临挑战,而新兴产业的就业潜力巨大。

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职位和机会。

3.3 城乡差距江苏省的城乡差距一直是就业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

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薪资待遇也更好,而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人口与劳动力分析09资源 098322145 徐佩佳江苏省统计局对外发布了《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比十年前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十五”期间,江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在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了劳动就业压力。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做好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分析,把握未来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劳动力供需状况分析(一)从供给状况看,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4870万人,占总人口的65.21%,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资源丰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70万人,增长3.62%,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九五”期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增速开始趋缓。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

2005年,全省劳动力供给量[1]达5100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了300万人。

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4600万人,增加了250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00万人,增加了50万人。

(二)从需求状况看,就业总量继续放大,且保持着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全省就业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就业态势良好。

2005年末,全省就业总人口达到45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34%。

“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91.9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4万人,增长2.1%。

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01.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446万人,增长26.94%,平均每年增加89.2万人。

城镇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由2000年的54%提高到2005年的56%,保持较高水平。

(三)从供需状况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且矛盾较为突出从供给方面来讲,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全省劳动适龄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随之持续增大。

此外,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短缺,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据2005年人口调查资料计算,全省6周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2年,仅为初中二年级;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较低,仅占7.7%,远远低于德国(23.8%)、加拿大(52.5%)、韩国(24.9%)等国家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讲,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弱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

1990年以来,随着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的深化,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买方市场逐步形成,重复建设后果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效应已大大减弱,就业弹性系数没有超过0.05。

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亦如此。

由表1知,1980年至2005年的5个时期,在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连续为负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小且在走低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虽为正值,但199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作用并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年)有关数据计算。

因此,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并且2005年的状况要比2000年更为严重些,剩余劳动力达到了5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10万人。

因此,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何扩大劳动力需求成为江苏今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江苏未来五年劳动力供需预测(一)劳动力供给预测劳动力供给预测是根据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现有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形成劳动力供给所做的预测。

以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推算2006-2010年劳动力供给数量。

劳动力供给量主要由以下三方面人口构成:一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首先假定江苏省是一个人口封闭的区域,即不考虑迁移因素。

那么,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分别为4999万人、5011万人、5010万人、4991万人、4967万人。

其次,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资料测算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假定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入学年龄上的差异忽略不计),那么,高中二年级及以上在校学生均在劳动适龄人口内(忽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带来的省际间学生的流动)。

据此,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应大致包括2001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

依此类推,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应包括2006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业的在校学生。

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为278.63万人,占2001年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58.9%;2004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占2000年普通中等在校学生数的56.5%。

今后,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普通中等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和比例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由此推算,2006-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25万人、367万人、402万人、421万人、440万人。

此外,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人口调查资料同样可以测算出,在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在家料理家务、丧失劳动能力者基本上每年保持在50万人左右。

综合判断,2006-201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4624万人、4594万人、4558万人、4520万人、4477万人。

二是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2005年,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比2000年增加了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人,占相应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34.88%,比2000年上升了0.22个百分点。

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低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大。

(2)农村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高。

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和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老年人口大多享有退休劳动保险,因而参与劳动者较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供养和子女赡养,参与劳动者较多。

今后五年,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量。

而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又会相应增加劳动力供给量。

根据相关资料推算,2006-2010年,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数要大于2000-2005年每年增加数。

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预计2006-2010年,全省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仍将保持在每年增加10万人左右的水平。

三是由省际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

江苏是人口净流入省份,呈现出量大、增速快的特点。

根据调查资料推算,2000-2005年,省际间净迁移人口年均增加13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

并且随着江苏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净迁移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按此测算,2006-2010年因省际间人口净迁移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将分别增加14万人、15万人、16万人、17万人、18万人。

综上所述,可以推算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见表2)。

今后五年内,劳动力供给量每年在5000万人以上,但随着时间推移,呈逐年减少的趋向。

表2 2006-2010年江苏劳动力供给量(单位:万人)(二)劳动力需求预测应用经济计量学原理和劳动经济理论,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模型来描述劳动就业需求。

模型的基础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其中:Y为产出,L为劳动力,K为资本,T为时间趋势,A、、、均为常数。

函数表示各生产要素及技术进步对产出贡献的大小。

变形为,(2)(其中,、、、)表示产量、资本装备和其他与时间趋势有关的因素对增加就业的贡献,其中L、T、Y、K的意义与式(1)同,B、、、为常数。

为描述全省就业的历史与现状,用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理论上的劳动力需求模型为(根据式2转换)。

根据1990-2005年相关资料,进行参估计得到:(3)(0.037506)(0.000774)(0.010463) (0.008829) R2 =0.98,F=158.28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到2900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为60000亿元。

用模型(3)可以求出2006-2010年江苏劳动力需求分别为4527、4544、4562、4581、4600万人。

结合劳动力供需可以看出,2006-2010年,全省劳动力剩余分别为611万人、575万人、532万人、486万人、435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仍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劳动力供给量的逐年减小而劳动力需求的逐年增加使得供需的缺口在逐年下降,供需矛盾在逐步缓和。

三、对策建议(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动力需求目前,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三大产业结构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相适应,三大产业就业份额与产值份额也没有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相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资料见表3。

也就是说,在第一产业排挤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能力弱化的情况下,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就业份额均未超过40%,与发达国家相比分别低15多个、25多个百分点,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也没有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潜力仍然巨大。

因此,要在继续加强第一产业,着力调整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就业弹性最高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形成合理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城乡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