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想体 系
在马克思看来 , 黑格尔哲 学之后 的青年黑格 尔批判 哲学是唯心 主义哲学 , 实质上 , 它就是德意志 意识 形态 , 它是具有抽象性 、 思辨 的 、 虚 假 的思想 体系 。无 论是 费 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 还是鲍威 尔的 自我意识哲 学和 施 蒂纳的利 己主义 , 都 只不 过是颠 倒 了意识 与存在 、 思 想与现 实的关 系 , 是用纯粹 的思想批判代替 以实 际活动 来反对 现存 制度的一些抽象 的、 思辨 的哲学 和对现 实采 取非批判态 度 的思想体 系 。“ 德 国的批判 , 直 至 它最 近 所作 的种种 努力 , 都没有离开过哲学 的基地 。 ” 【 I J 可 见 , 德 国青年黑格 尔派的批判 哲学 , 只不过是在 黑格尔客 观 唯心主义哲学 的基地上进行 相互的辩论 , 它们 的批判 只 是停 留在纯粹 抽象 思想 领域 。尽 管这些 青年 黑格 尔 派 讲的都是所 谓 “ 震 撼世 界 ” 词句, 他们 只 不过 是 用 一些 “ 词句来反对这 些词 句 ; 既 然他们 仅仅 反对这个 世 界 的 词句 , 那 么他们 就绝对 不是 反对现 实的现存 世界 。 ” 【 l J 6 6
V . 3 2 №. 4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 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孙 淑 桥
( 毕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 州 毕节 5 5 1 7 1 ] 0 )
[ 摘
要】 在《 德 意志意识形态》 中, 马克思从 两个不 同的层 面使 用和把握 “ 意识 形态” 概念 。其一是指 意识形 态

同时 , 他们对 宗教的批 判也仅仅是停 留在对 宗教观念 的 批判 , 把世 俗的问题转 化为宗 教的 问题 , 对世 俗 问题则 采取 了非批判 的态度 。这样一来 , 抽象性 、 思 辨性 、 虚假

利益视角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利益视角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n u e sa d h n t r o l a d nd rt n t e au e f ca s a d s in e o r it d oo . I tl S h t e s o l e o p s d o t e d g t m n s n c e c f Ma x s ie lg y t e l U ta w h u d b p o e t h o ma s a d s i
的产生、 发展 、 消亡、 本质 以及功能的 内在联 系。从利益视 角来审视和考察意识形态对于认 清意识形 态“ 终结论” “ 、普世论” “ 、 多元指 导论 ” 的实质 以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态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 驳斥虚假性责难具有重要现 实意 义。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 设必须反对脱 离生动的实践 活动 的教条主义 , 不断把握和 实现人 民的利益诉 求。
ie lg u o k h s e v a e h rl t n h p b t e t e b n f n e p o u t n a d d v lp n f t e i e lg ,t e e e t d oo y o t o a r e ld t e eai s i ewe n h e e t a d t r d c o l o i h i n e eo me t o d oo y h b n f h i a d w te n wa f t e i e lg ,a d t e r lt n hp b t e h e e t a d e s n il a el a u cin o e i e l g .I i n i r g a y o h d oo h i y n ea i s i ewe n te b n f h o i n s e t s w l s f n t f t d oo a o h y t s h lf l fr U o r c g i e e s n e o h e r f ” e e d f i e l g ” u ie s l v u s a d ’ l p e g i e o d oo ” ep o S t e o n z t se c f t e t oy o t n o d o o 。” n v r a a e ” n u eh h h y l ’ t l u d f ie lg . mu i y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现实意义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现实意义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现实意义探究引言:意识形态是指通过对社会思想的塑造和灌输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体系。

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指导与血脉相连的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意识形态》)在德国的全面推广和实施,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它为民众提供了价值观的指引,塑造了民众的社会观念以及政治信仰,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至今仍在连续。

本文将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进行深度探讨,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意蕴1.1培育人民的国家意识《意识形态》以国家作为核心,通过宣扬、教育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培育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吸引人民对于国家的热忱和奉献精神。

通过渗透国家意识,可以加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1.2塑造人民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通过一系列教育和宣扬活动,塑造了德国人民的社会观念。

它强调社会团结、整体利益,提倡公认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通过强调团结与公共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冲突,增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进步。

同时,它还重视灌输与培育个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整体利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乐观贡献。

1.3引导人民的政治信仰《意识形态》通过政治宣扬和教育,塑造了人民对政治的信仰和追求。

它提议一种政治参与的精神,强调个体对国家政权的忠诚和支持。

通过灌输政治思想,它使人们形成对特定政治信仰的认同,对国家政府保持高度的支持和忠诚,促使人民乐观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政治进步。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2.1加强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当前社会的多元化、文化冲突等问题,使得个体的认同感愈发模糊。

意识形态通过培育国家意识和认同感,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团结一心面对来自内外的挑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结合 我 国 的实 际 , 为推进 我 国新 时期社 会 主义 意识形 态建 设 实践进 行 深入 地研 究。
[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 态; 中国意识形态 ; 主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中图分类号] A 8 1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0 2 7 4 ( 2 0 1 7 ) O 1 —0 0 4 3 —O 5 【 作 者简 介】 张杨 , 女, 中共 中央 党校 马 克 思主义 专业硕 士研 究生 。
2 . 意识 形 态具 有 阶级 性 。意 识 形态 所 具 有 的 阶
级 性 是 指 在 阶级 社 会 中 意 识 形 态 表 现 为 披 着 合 理
性外衣的各种利益诉求 的集中。就像 马克思 、 恩格
意味着 , 统治阶级的统 治 , 不仅表 现在社会物质 领 域 和政 治 领 域 中 , 而日 . , 也 必 然 表现 在 思 想 领 域 中 。 也 就是说 , 在阶级统治 的社会 里 , 统治阶级不仅 作 为物质生产者进行社 会统治 , 而且 , 还作 为思想 生 产者进行对被统治阶级思想意识 的统治 。最后 , 意 识 形 态 是 社 会 中 占统 治 地 位 的物 质 关 系 在 观 念 上 的 表现 。在 整 个 阐述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过 程 中 , 马 克 思、 恩格斯不仅揭示 了意识形态是在社会 中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力量的思想观念体系 , 而l ; L 进一步论述 了意识 形 态 的根 源 问题 , 指 出意 识 是 来 源 于 现 实 生 活的 , 意 识形 态 只不 过 是 占统 治地 位 的物 质 力 量 在
的存在 , 而人们 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 于社 会 的现 实 存 在 也 不 能 架 空 在 社会 关 系之 上 , 意识 形 态作 为 一 种 观念 上 和 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探析

收稿日期:2019-09-24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C Y S 19033);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全面从严治党的三重维度研究”(2017Y B M K 012)作者简介:何佳佳(1993-),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武盼盼(1993-),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探析何佳佳,武盼盼(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444)《德意志意识形态》被称作马克思的“里程碑式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先进思想。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探讨,在信息文明时代是否已经淘汰?是否仍有用?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的国家哲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国家阶级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共同体的论述,仍值得予以关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理论的理论溯源从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演进来看,国家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下简称《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下简称《形态》)中,他的国家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客观历史条件和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的重要反思和科学总结。

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国家问题是不容规避的现实问题。

1843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作品中的系列政治观点的科学归纳,形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理论,从《批判》到《形态》,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演进逻辑从二元对立转向一元统一,经历了从以“人为”到“自然”再到“现实”为基础的演绎逻辑。

在列宁看来,国家问题被资产阶级哲学家、作家和学者复杂化了,成为一个难以解决、弄清的现实问题[1]。

同样,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混沌、复杂时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发表时间:2011-07-05T09:55:25.6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王艳君[导读] 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王艳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

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概念。

[1]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上层建筑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83-02 如同“空气”这一概念发明之前,我们也没有停止呼吸一样。

同样,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前,意识形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早在公元前,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就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雏形。

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科学沦为了神学的侍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幻化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思想被谬误和偏见所左右。

随着中世纪世界观的崩溃和新教的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

培根在《新工具》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共有四种幻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

”培根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都被那些他成为幻象——错误的、不理性的概念——所蒙蔽。

“四幻象假说”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它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

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内容(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虽然拿破仑“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讥讽使得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为流传,但意识形态的概念之所以像今天这样流行,还是由于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探析江崇新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具有丰富性和多维性的内涵。

无疑,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是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和演变,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前提。

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和阐述,清晰地呈现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的批判、建构和超越逻辑,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观念;历史;哲学批判作者简介:江崇新(1993-),女,安徽六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2018-10-18中图分类号A811;B0-0文献标识码A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变革与新历史观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新历史观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建构和超越。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上,显示出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批判路径,他从现实出发,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下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形成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实现了以新历史观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变革。

在新历史观下,马克思不仅从现实的人出发,批判了意识形态概念遮蔽性、科学理解了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概念,而且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内涵,还突破了单纯地将英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相结合的任意性,实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揭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阶级性超越特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无论是就《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而言,还是就马克思意识形态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而其中所包含的不足之处,对于我们今天反思和深思意识形态概念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意识形态概念哲学批判路径的分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使用并单独、系统地论述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是他在这一文本中,甚至在之后的著作中也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这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和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张俊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

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

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中图分类号:B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4970(2008)01-0026—04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

他反对“天赋观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的学者眼光。

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

因而我们可以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

他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

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Ideology是由希腊语中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的术语“理念”(eid∞)和“逻各斯”Oogos)合成的新词,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

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们的保留地。

”Ll J9-m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P class="acontentlist"><B></B></P><P class="list1"><SPAN lang=EN-US><o:p>&nbsp;</o:p></SPAN></P>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

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

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

”[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

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

作者: 朱亦一[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61-65页
主题词: 意识形态;虚假性;意识;经验
摘要:意识形态从“祛蔽”的观念学意义到抽象、空想及激进的政治否定性含义,再到马克思将其否定性的存在空间予以固定化和普遍化,由此便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观念雏形,即意识形态是假相、偏见本身而非对假相、偏见本身的克服。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由此而生。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文本分析,重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进入该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域及其内在展开逻辑,以展现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展开过程中本身所蕴涵的理论逻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作者:马媛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之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巨著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代价值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南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继邓小平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进行战略调整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它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第一,《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世界上不存在无阶级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总是附属于一定的阶级且为其利益服务的。

既然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毋庸置疑是无产阶级性质的。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改变,关键要做到一点,即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无产阶级性质。

第二,《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对于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说“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鉴于此,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就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大胆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了对糟粕文化的剔除。

第三,《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表明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它受制于社会存在。

与此同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积极的、革命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反,消极的、反动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发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发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发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理论深度的哲学巨著。

学习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启发,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历史观和对意识形态的思考中,阐述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们的启发。

1.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出发,而是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探寻其背后的经济基础。

这种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注重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2. 历史观的启示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意识形态放置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历史的变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社会阶段的意识形态,并且意识到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进步。

3. 意识形态的思考马克思在书中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他对宗教、政治、哲学等各类意识形态的批评和解析,让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或观念体系,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可以对不同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有更全面的理解。

4. 现实问题的启发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还能为我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发。

通过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这种启发对于我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启发。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告诉我们要注重问题的本质,深入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观的启示让我们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历史变迁;对意识形态的思考帮助我们认识到其产生原因和作用;这些都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作者:杨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杨洋(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基本上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并开创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阐释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等思想。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贡献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46-04《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就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关系做了系统的阐述,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异化观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等做了陈述。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今天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研读马克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探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开篇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当时在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哲学体系开始解体,大众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受到了打击,人们的思想出现了迷茫,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学说泛滥。

针对这种现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这种现状进行揭露和批判,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变化为引子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确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的解读,辨析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提出了他独特的意识形态观,即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存在的表达和反映。

他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超越社会存在的自在思维或独立产物,而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

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定义、特征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

首先,马克思给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他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的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的头脑里的,更是通过交流和实践在社会中相互传播和共享的。

这一定义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性,即意识形态并非个人独有,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传播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

其次,马克思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特征。

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幻性、抽象性和片面性等特征。

虚幻性表明意识形态并非客观真理,而是一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想象和观念。

抽象性意味着意识形态总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而抽象本身是对具体的社会现实的简化和概括。

片面性则反映出意识形态往往只关注社会关系和利益的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存在和影响。

然后,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作用。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主导地位而创造和宣传的一种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来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

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强化自身统治地位,维护阶级利益,同时也通过意识形态来分化和控制被统治阶级,使其保持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状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辨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关于意识形态的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思想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机会。

本文将从概念、组成、特点等方面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

首先,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人类社会、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总体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社会思想,强调以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构成做出了清楚的界定,意识形态由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政治制度、道德准则、经济制度、宗教仰等组成。

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定义了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

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特点也有一定的论述。

从意识形态的性质上来讲,它是一种虚拟的、抽象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它既可以影响一个人,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影响整个社会。

此外,意识形态也有一定的历史性,它会
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从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在当时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的概念、组成、特点都反映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思想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机会。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作者:李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李娜(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其中意识形态部分是整部著作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但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把握却较为困难,因此有必要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明显特征和当代启示等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99-0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而意识形态部分是整部著作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因为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所以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把握较为困难。

关于意识形态理论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具体阐述。

因此本文侧重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明显特征和当代启示等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当时德国思想界,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绝对精神的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们思想迷茫,各种学说和思想竞相宣扬达到顶峰。

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学说泛滥,在思想上迷惑了不少人,更为严重的是,在德国的现实面前,许多试图改变的人们却找不到理论的支点,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对此,马克思不得不给予揭露和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象征着中古期社会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不仅涉及到德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还涉及德国的文学、语言、宗教和传统。

书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反映出拥有良好的意识形态是创造团结及发展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有助于实现政治愿景的政治理论。

它涉及到政治愿景的构建、修改、实施和坚持,重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个体和社会之间形成相互独立而又合作的关系。

意识形态还可以作为观点的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重点阐述了“团结”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只有团结的民族才能取得成功,并将其视为积极改变人类历史的力量。

这意味着,拥有共同的愿景、友谊和信念,团结的民族才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这些团结的联系,必须是基于平等、尊重和相互关心,排除一切可能的种族主义、宗教认同和法律制度的差异。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一部对民族意识形态的重要贡献。

它认为,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团结的精神,以及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发挥其民族价值,从而取得真正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浅析
、 事情 最普遍的哲学 。 社会的发展过程存在全程 、社会活动的大量事务存在全 程, 社会存在新陈代谢是全程运动的普遍内容。 社会上的~切 事情都有它所属的全程过程和全程运动 。 所以 , 人们必须要 全 程 的认识事情的发展和演变 , 才能完成社会 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 , 种阶级社会都存在发展和演变 , 以阶 每 所 级社会 的全程运动是 由各种存在发展和演变 的短程运动 的阶 级社会组合的 ,所以人们很容 易见到了阶级社会发展 的全部
内容 。 任何社会的全程运动都存在新 陈代谢——存在是是——
运动 。 科学的运 用的全程运动存在全社会的始终 , 满足社会的 物质文化需要是这项全程运动 的普遍内容。 以, 所 科学全程运 动即有普遍性 , 又有特殊性 。
全社会的活动天天有全程运动 内容 , 进行着短程运动 , 一 步一步的实现全程运动。做社会 各种规划 , 生产计划 , 工 做 做 作计划 , 实现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有全程运动 , 所以人们必然有 头有尾 , 有过程地实现 这些计划和规 划 , 进行天天有运动有静 止的工作 。 教学、 生产 、 科学 的全程运动普遍性依然是在一定 的位置 和环境里 , 全面运 动或全体运动 同一时间 、 全体一致 的 、 全面 统一的开始进行 ; 既有运动 又有静止地进行全程运动 , 全程运 动的各种运动全部 、 同时 、 始终全体一致和全面统一的进行运 动。 全程运动 的各种运动全部 、 同时 、 始终协 调一致的进行运 动 。全程运动 的全部运动或全体运动在同一时间 、全体一致 的、 全面统一 的动动结束。 教学 、 生产 、 的全程 运动 也都 是有一系列存在发 展 、 科学 演变 、 静止时期的短程运动 完成 。教学一年为一个发展时期 , 教学升级为演变 时期 , 放假为静止时期。 以教学的全程运动 所 也是有节奏 的进行 。 科学的发展使社会产生变革 。 科学的进步 就是科学的演变 , 科学 的升级就是科学的演变 , 科学等待和满 足社会的需求是科学 的静 止时期 。 , 的全程运动也是 所以 科学 有节奏地前进 。 所以了解全程运动哲学 , 认识全程运动是十分 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收稿日期:2007Ο10Ο20作者简介:张俊梅(198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张俊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

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

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8)01Ο0026Ο0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的学者眼光。

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

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保留地。

”[1]9Ο10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英国学者拉瑞恩提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

关于意识形态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具体阐述。

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意图实现的理论目的、政治实践目的,这样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

一、Ideology :从观念的科学到“理性的狡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背景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位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

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

他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 ”,Ideology 是由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eidos )和“逻各斯”(log os )合成的新词,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

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

因此,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初始阶段“展现了一种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规律以增进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获得更大幸福的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态度”[3]。

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

它联系着启蒙运动的理想,特别联系着对世界(包括社会—历史领域)理性认识的理想,以及对人类自觉的理想[1]8。

然而在拿破仑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了贬义词了。

当他的政府在已有的宗教支持下向帝制演变时,他对于那些提倡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家的批评就不可避免了。

拿破仑借助于这个词表达了对这些理论家的不满:“意识形态,这种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巧妙地寻找第一原因,希望在此基础上确立人民立法,而不是从关于人类心灵的知识和历史的教训中获取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可爱・62・的法兰西的一切不幸归罪于它”[1]8。

他轻蔑地称他的这些反对者们为幻想家、空想家、脱离实际的梦想家,赋予“意识形态”一词以完全否定的含义。

自此,“意识形态”不再只是指观念学,而且也开始专指一些错误的、脱离社会现实的观念。

这种贬义性用法也开始流行开来,意识形态概念也开始摇摆于肯定与否定的含义之间。

另外,意识形态也逐渐地与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在观念领域进行的自觉的政治操练。

法国大革命所营造的启蒙理性与革命实践之间的令人震颤的社会情景为德国思想家们理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方面,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显然呈现了理性的不足,在他们的“审美教育纲领的底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情感,一种反映了他们自己对理性力量的不确定性的模糊性”[4]。

另一方面,德国历史主义思潮提供的历史哲学框架又为理性提供了“避难所”,它使得理性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辩证运动确证自己、实现自己。

例如对黑格尔来说,“一个特定时代的思想不能自称自身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们显然都是相对于变化着的历史情境而言的。

如果历史有理性、有意义的话,那么它也必定存在于整个历史过程中,而不能从特定的个人或时代的部分性意图中寻找。

因为个人的和时代的计划是著名的‘理性的狡计’的手段,用以造成通常远不同于原先思想家所期望的结果。

”[1]9德国历史哲学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扬弃”了启蒙时代理性中感性与理性、个体和整体、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分裂,运用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放置在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意识形态研究的维度和深度,为马克思创建以历史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支援。

当然,众所周知的是,由于黑格尔精神哲学固有的头脚倒立的特质,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只能成为他所宣布的人类精神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意识形态概念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产物,是近代科学理性发展的产物,更是资产阶级塑造自身意识形态的结果。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表明了西方政治理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意识形态政治的产生。

在意识形态政治中,一方面,人的理性能够自觉地去把握政治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概念———即对政治意识的意识———有可能成为政治操纵的工具。

意识形态政治的这种矛盾性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意识的内在矛盾:在形式上,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普适价值,但在实质上,这些普适价值观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利益。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来说,它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这种内在矛盾。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使用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本身获得非比寻常的地位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论著的出版开始的。

此书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从文本和最新的研究资料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初并不打算写一本大部头的论著,而只是试图针对《维干德季刊》的德国哲学界的混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目的是想界划他们已经获得的新世界观与被超越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根本异质性[5]5。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集中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当时德国思想界,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绝对精神的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们思想迷茫,各种学说和思想竞相宣扬达到顶峰。

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学说泛滥,在思想上迷惑了不少人,更为严重的是,在德国的现实面前,许多试图改变的人们却找不到理论的支点,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对此,马克思不得不给予揭露和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按照当时的使用方法,用“意识形态”指称一系列虚假的观念体系,对当时德国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展开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无论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还是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施蒂纳的利己主义,都只是“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天真的幼稚的空想”[5]2,虚假的观念体系。

这里的虚假主要是指其颠倒了物质现实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

即没有把观念摆在适当的位置。

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本身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另外,“虚假”还表现在他们把批判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通过将现实问题化为宗教问题,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虚假的批判关系。

由于批判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仅仅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因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5]14。

应该说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的使用方式“受惠于拿破仑对于理论家们的主张的攻击,他和拿破仑都蔑视对脱离实・72・际的政治观念的偏爱,他们都深信这种观念和偏爱是幻想或误导”[6]。

但是,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是大大超过拿破仑的。

马克思的创见不在于这一概念的使用,而在于他利用这一概念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的批判的基础上,认识到“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16,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除了将意识形态用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进行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使用还有一个更为一般的用法。

他在该著作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5]65这里预示着马克思给了“意识形态”一个新的概念,即用“意识形态”指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代表其阶级利益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在这个意思上,意识形态不一定完全是“虚假”的。

因为在这里,意识形态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理论的一部分,是一种用来使人们认同现存社会制度的价值体系,这一点来说它谈不上虚假,并不含有价值上的否定意义。

只有当统治阶级成为一个落后的阶级,它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编造出一系列思想或幻想,用来维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才表现为一种虚假的、虚幻的观念,如马克思提到:“要说明这种曾经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方法,以及它为什么主要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就必须从它与一切意识形态家的幻想,例如,与法学家、政治家的幻想的联系出发,必须从这些家伙的独断的玄想和曲解出发。

”[5]76第三,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

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借以团结、发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口号。

马克思写到:“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由普遍意义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