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版)(最新)全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旨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通过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人物的品德典范,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基本道德规范。

2. 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法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法治意识。

3. 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行为习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5.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6. 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 反思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新课标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提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些措施,新课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均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公民。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1. 前言《新课标》是指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解析将详细阐述《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2.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指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公民意识。

具体目标则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政治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方面: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经济学基础、时事政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整体内容。

2.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4 评价体系《新课标》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业成绩。

3. 《新课标》的特点3.1 时代性《新课标》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

3.2 思想性《新课标》强调政治课程的思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科学性《新课标》在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性,力求提高课程质量。

3.4 实践性《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 结论《新课标》是我国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对课程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针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又该如何解读,下面就针对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等内容,为大家整理出这篇《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1.新课标的初衷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

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

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第一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新课标的第二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2. 新课标的修订2006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工作,到2007年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2017年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

3.课标修订的原则(1)深入完善的原则;(2)与时俱进的原则4.修订后课标的变化(1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6)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7)修订后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8)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9)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10)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二、新教材的编写原则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原则2. 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原则3. 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原则4. 遵循青少年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原则5.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三、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1. 教材的总体设计2. 教材的呈现方式3. 教材的逻辑进路4. 教材基本意图5. 教材的总体框架四、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

③ 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即教师要使学 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 从感性认识上升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使思想 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 品德的过程。
④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 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 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 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②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 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③ 实现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3)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世价值, 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 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 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 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 而不是孤独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
(2)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 方法。
(3)课标提出 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①向教师提出要求,如:教师要启发、引 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
2,课标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 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级的动词自 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 体现。
3,对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课标”意义 以及这些动词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要有准 确的把握。
(三)关于“活动建议”
1,这里的“活动建议”,实际上是活动建 议示例或提示也就是说,活动建议并没有给出 教学中所有的活动,也不与内容标准一一对应, 只是一个提示性建议,只具有参考价值。
(3)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 特征。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应特别关注 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 学习与发展规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选取素材;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和民族精神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 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性质和目标
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理念的 重要学科。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合道德教育和法 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培养 良好的品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结语与展望
总结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编制历程,展望未来在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 育的发展方向。
及时收集反馈,对课程标准进 行持续评估和改进,确保其与 时俱进、符合实际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道德培养
法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培养学生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批判思维
公民责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增 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协同发展
二者应协同推进,形成有机整 合,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和法治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 奠定基础。
纪律教育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自律意识
纪律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 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确保校园安全
安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 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确保校园生活安 全。
促进全面发展
诊断方式 反馈途径 诊断时间
个人自评、教师观察、同伴互评 、家长反馈等
面谈辅导、家校联系、学习档案 等
定期进行,及时跟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库
建设涵盖教材、教案、教学视 频、在线课程等丰富资源的数 字化课程资源库。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 克服“逆反”心理。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 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 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 教师的感情。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 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团结合作、 乐于助人的品质。
★新课标的 “分类目标” 中的有关规定:
▲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中有:热
爱生命、自尊自信、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权利、追求公 正、具有责任感、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
▲在 “能力” 目标中有: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
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 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 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 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 反思、增强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等。 。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法用法
目 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 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利。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增加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 目标:
1,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 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 识青春期心理。 ● ●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 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 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 质。
2,自尊自强
目 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小学品德最新课标

小学品德最新课标

小学品德最新课标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品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其课程标准也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演进。

最新版的小学品德课标,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遵守法律和规则的自觉性。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道德教育:教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3. 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授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5. 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道德规范。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体验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4. 案例教学:运用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道德判断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态度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学习成果。

4.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之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于2006年启动修订,2007年年底出修订稿,经调查研究、中外比较、听取意见,至2011年4月基本定稿,2011年11月正式颁布。

2012年3月,新教材编写工作启动,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中央领导的关怀指导,学科专家的审查支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2016年秋自七年级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新教材。

一、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及原则修订背景。

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导致要求要变,德育课程要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公民教育功能。

学生变化,思想变化,导致教育要有针对性;理论变化,提法变化,教育要有时代感。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

思想不僵化,不犯自由化,就要保持政治敏锐性。

有定力、不随波逐流就要扬弃不合时宜的,与时俱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修订原则。

完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

二、新课标强调的教育理念(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价值观较量新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出现了思想意识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导向。

对党和国家的评价和态度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导向对老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加强了关于生命探索教育,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短暂、顽强和脆弱的,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在于奉献和创造,要悦纳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解读

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解读

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热爱生活、乐于探究、负责任的公民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强调体验性。

2. 明确课程性质,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

3. 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以主题关系为线索,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4. 强化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案例讨论、辨析,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感悟真善美,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5. 强调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用性,通过典型案例和情境活动的设计,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案例的供给,通过必要的辨析学理提示,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6. 注重引导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当前和长远的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

7. 按照内容标准中的话题要求,确定教材的主题、框题和节题。

8.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体现一定的弹性,留有必要的空间,供各地选择使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三、课程设计思路1. 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统筹规划教材结构。

2.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3.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铺垫或背景,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4. 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内容,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 既注重通过具体的情景进行教育,也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

6. 既注重运用图画、照片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内容,也注重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讨论、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理和践行。

7. 既注重运用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感悟和反思生活,也注重运用归纳式和演绎式等逻辑推理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

8. 既注重运用历史的眼光引导学生审视现实问题,也注重运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未来问题。

9. 既注重运用国家社会的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也注重运用公民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标

《思想品德》新课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一)成长中的我目标:——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并和老师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历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1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学习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懂得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

2.2 知耻、自尊,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3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4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5 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最新版)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最新版)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最新版)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最新版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的理解和指导。

我们将从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2. 课程标准结构最新版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分为五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

2.1 前言前言部分阐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依据、理念和适用范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理解框架。

2.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初中政治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3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部分详细阐述了初中政治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包括我国的政治制度、法治观念、公民素养、国情教育等,并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2.4 实施建议实施建议部分为教师提供了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2.5 附录附录部分提供了课程标准的相关附件,包括教学参考书、评价指标体系等。

3. 课程内容解读本部分将对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3.1 我国的政治制度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3.2 法治观念本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包括宪法意识、权利与义务观念、法治思维等。

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3 公民素养本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公民参与等。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3.4 国情教育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数据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国情观念。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品德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

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

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

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小学思想政治新课标

小学思想政治新课标

小学思想政治新课标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和生活化,旨在通过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基本道德观念,
通过故事、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

2. 法治教育: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3.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 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绪、压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6. 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
意识和行为习惯。

7. 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劳
动技能和劳动观念。

8. 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践活
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还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新课标也提倡家校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

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成长中的我(二)自尊自强(三)心中有法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 权利与义务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

活动建议仅作参考,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

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