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绪论【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病历书写和诊断思维方法。
2. 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诊断学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
第一篇常见症状【教学内容】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的概述;发热的病因分类(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和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伴随症状。
(2)水肿: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及特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及肝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3)咳嗽、咳痰:咳嗽的病因、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状和量、咳嗽的伴随症状。
(4)咯血:咯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伴随症状。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5)胸痛: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伴随症状。
(6)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和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的呼吸困难。
(7)腹痛: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发生机制(内脏痛、躯体痛、牵涉痛)及临床表现(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和缓解因素、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8)腹泻: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制;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腹泻的临床表现。
(9)黄疸:黄疸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鉴别。
(10)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热型;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咳嗽的临床表现;咯血的鉴别诊断;胸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熟悉: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腹痛、腹泻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型;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咯血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
难点:正常胆红素代谢途径及各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病因。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学分与学时:总学时162学时(理论课66学时,见习课96学时)学分 10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卫计委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体征、实验室诊断、心电图检查和病历书写,培养临床诊断思维。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9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6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见习96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与实践,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逐步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医学人文精神,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临床专业见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体格检查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做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诊断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章问诊[理论教学内容]一、重要性二、方法及注意事项三、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四、常见症状: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发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吐、呕血、便血、腹痛、腹泻、便秘、黄疸、腰背痛、关节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头痛、眩晕、晕厥、抽搐与惊厥、意识障碍。
[授课学时]8学时[见习内容]学生每3~5人一组,到病房进行问诊练习。
采集病史: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按病历书写格式要求书写完整病历的病史部分。
[见习学时]3学时第二章一般检查[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一般状况一、体温测量方法、正常范围、热型及临床意义。
二、脉搏速率、节律、正常范围、切脉方法。
三、呼吸速率、节律、正常范围。
四、血压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五、发育与营养判断标准,异常的意义,体型分类。
六、神志七、面容表情八、体位九、姿势与步态第二节皮肤下列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颜色二、皮疹三、紫癜四、蜘蛛痣五、皮肤弹性的改变六、水肿第三节淋巴结一、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顺序与方法。
二、检查内容部位、数目、大小、硬度、有无触痛,有无波动感以及与周围组织或皮肤粘连。
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第三章头部头部检查内容、顺序、方法、项目及常见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头颅大小、形态、头发、囟门。
二、眼眉毛、眼睑、睫毛、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结合膜、视力。
三、耳外耳道、乳突、听力。
四、鼻外形、分泌物、鼻翼煽动、副鼻窦有无压痛。
五、口腔气味、唇、齿、舌、粘膜(注意麻疹粘膜斑)和咽峡、扁桃体。
六、腮腺有无肿大、压痛。
(练习及学时安排见第四章)第四章颈部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颈项运动强直、运动受限。
二、颈部血管颈动脉、颈静脉。
三、甲状腺大小分度、形状、硬度、部位、杂音、震颤。
四、气管位置,移位的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5学时[练习内容]学生在模拟病房上课。
诊断学教学大纲(整理总结)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前言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是收集和获取病史资料、症状体征、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的方法及意义,并通过诊断思维,对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做出诊断。
本大纲供临床医学、眼视光、麻醉、法医、影像、预防专业使用。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临床医学本科. 第六版)教材。
大纲对教学深度的要求分四种:1、掌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对此内容的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深入了解,融会贯通,牢固掌握。
2、熟悉:要求熟悉的内容要重点讲解,使学生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3、了解:对要求了解的内容概括讲授,扼要介绍一般规律及进展。
4、学会:要求学生熟悉其操作方法、步骤,能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进行操作。
未列入大纲的部分内容及大纲中注明自学的内容均供自学参考。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含儿科、妇产科专业方向)眼视光、麻醉、法医、影像、预防学等专业教学计划,诊断学教学总时数135学时,其中理论深讲授81时,实验课54学时。
各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了解: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二)熟悉:诊断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症状,体征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症状、体征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三)一般介绍: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诊断学的进展。
第一篇问诊第一、二、三章问诊的方法技巧及问诊的内容一、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熟悉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三)了解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
(二)重点讲解: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三)一般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实验大纲[教学实验目的]《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是传统中医诊断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规律,又要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多方位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培养他们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实验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诊察技能;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证型及其诊断要领。
难点:①脏腑辨证证型之间的异同比较及四诊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②提高学生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和方法来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辨证的能力。
2、解决办法:①重视学生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②在辨证部分的教学中重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传授。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模拟式,不断的训练学生将四诊资料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实验(见习)内容与要求]一、望诊实验要求:1掌握望诊的方法、顺序、内容及诊断意义。
2熟练运用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2教学光盘、挂图、幻灯示教。
3教师示教,学生相互观察练习。
实验课时:2学时实验内容:1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
2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3舌诊----舌体、舌苔。
二、舌诊实验要求:1掌握舌诊的原理、方法、内容、意义及注意事项。
2熟练运用舌诊方法,并能通过舌象分析要点辨析总结出相应的临床意义。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体检是人们检查身体健康状况的方式之一,它往往能及早发现疾病,进行诊断并治疗,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而体检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因此,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使其能熟练掌握以下技能:1.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包括症状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2.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能够对不同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
3.能够根据病例资料,制定合理的诊断处理方案,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理论1.疾病诊断的定义和基本原则;2.医学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临床辅助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1.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和常用辅助检查;–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分型;–脑中风的临床特征和处理。
2.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的病因和诊断;–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部分:病例分析本部分将制定各种实际病例,由学生对患者进行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制定诊断处理方案,并分享讨论病例分析的结果。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为主,达到实战型教学的目的。
要求学生参与和互动,渗透实际实验、演示等方面的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各占50%。
学生的表现将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课堂出勤率;2.实验报告品质;3.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材1.《实用诊断学》;2.《全科医生手册》;3.《现代医院临床诊断与治疗》。
七、诊断学是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本医疗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研究领域。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重要医学专业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诊断临床各科疾病的基础。
技能性强、实践操作多是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原理,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采集、综合、分析以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能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
依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社会、适应未来岗位竞争需要的总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完成规范病历书写的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述如下:【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及其重要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熟悉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
5.了解常用X线、CT、MRI及超声检查的指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系统重要器官X线正常表现和常见疾病X 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
6.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及其改变的意义。
7.熟悉胃、肠镜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8.掌握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熟悉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诊断的步骤和病历的重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1.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授课纲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 diagnostics课程种类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总学时: 64学分: 3.5理论课学时:44实验课学时:20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
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波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重申临床技术训练和诊断思想及学生着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确定基础。
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授课环节及授课方法和手段诊断学的授课环节包括课堂讲解、临床技术培训、课间见习、考试。
其中课堂讲解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课件、 VCD 、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授课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想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术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术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富强的电子模拟人授课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授课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术。
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着手能力供应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认识病史收集方法,经过详尽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想。
认识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屡次医疗实践中,渐渐学会临床思想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渐渐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授课收效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
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核查及实质操作的完成情况核查,是检验学生的实质着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着手能力的检验与核查。
《诊断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诊断技能。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诊断学基础,为将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临床诊断的概念和作用,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学习各种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培养对不同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能力;3. 掌握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各种医学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能力;5.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a. 临床诊断的概念和意义b.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c. 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方法2. 疾病诊断a.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典型症状b. 临床病例分析和诊断思路训练c. 疾病鉴别诊断技巧和方法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a. 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指标解读b. 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 实验室技术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4. 影像学诊断a.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原理b. 各类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c. 影像学报告阅读和诊断思路培养5. 病例讨论与实践a. 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讨论b. 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思路和方法c. 实际临床实习中的诊断操作和技能培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座式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亲自操作各种实验室仪器,学习常见实验室检查方法;3. 病例讨论:教师将提供一系列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临床实习:学生将在医院实际科室进行临床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提升诊断技能。
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10%;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教材和内容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50%;4. 临床实习评价:医院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10%;5. 学生评价:学生将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学时讲课学时:75学时实习学时:32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眼视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诊断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诊断学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75学时,见习及实验学习32学时。
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部分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
其中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归入检体诊断学,为77学时(理论课45学时,见习课32学时);实验诊断学为31学时。
诊断学中未列入大纲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本大纲根据第6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以便同学学习。
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以供同学参考。
ﻩ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及重要部分,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
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检体诊断总学时为77学时,其中安排45学时理论讲授和32学时见习学习。
《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 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总学时:82学时学时分配:大课讲授82学时,课间见习和临床见习24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临床病理专业、临床药理专业;四年制药学专业。
课程类型:考试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大纲是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学》(第七版)而制定的。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更是毕业后医学生取得临床医师资格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讲解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巧;教授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去识别和判断疾病、揭示其本质,以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医疗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诊断思维和诊查技术的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诊断思维程序,不断丰富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应用。
同时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伤观点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任务是重点讲授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诊断思维和病历书写等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最终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规范化检查手法,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了解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 ; 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了解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室进行,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手工操作方法。 2.了解血图片的制备方法、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 3.掌握血常规报告单的判读。 [实验学时] 4 学时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1.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2.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二、脉搏
速率、节律、正常范围、切脉方法。
三、呼吸
速率、节律、正常范围。
四、血压
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五、发育与营养
判断标准,异常的意义,体型分类。
六、神志
皮肤
下列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颜色
二、皮疹 三、紫癜 四、蜘蛛痣 五、皮肤弹性的改变 六、水肿
第三节 淋巴结 一、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顺序与方法。 二、检查内容 部位、数目、大小、硬度、有无触痛,有无波动感以及与周围组织或皮肤粘连。 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由老师边讲边示范各种检查方法(由于头颈部检查一般不安排课堂授课,老师示教中可适当
联系临床讲解异常时的意义)。然后学生每两人一组,按示范手法相互练习,老师指导。课
后学生按病历书写要求写出一般情况及头颈部检查记录。
[见习学时]4 学时
第五章 胸 部
[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一、胸部的骨性标志与常用标记线 二、胸部常用的窝与区
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1.红细胞分析参数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检测 2.白细胞分析参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形态 3.网织红细胞测定 4.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 5.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练习学时]4 学时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
[练习内容] 1.由老师分组示范全身体格检查顺序及手法,或集中看体格检查录像(约 40 分钟),然 后学生每两人一组练习,老师指导。 [练习学时]4 学时 2.到医院病房,每 3~5 人一组,对病人进行问诊和全身体格检查,课后根据所收集的 资料,书写 1 份完整病历。病历书写的成绩计入期末诊断学考试成绩。 [见习学时]4 学时
[练习及见习内容] 1.练习 在模拟病房由老师先示范腹部检查手法,学生每两人一组,按示范手法相互练 习腹部视、听、叩、触等检查,课后按病历书写要求写出腹部检查记录。 [练习学时]3 学时 2.见习 由老师带到医院病房见习,见习内容: (1)主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腹胀、便血、腰痛、排尿异常等 (2)主要体征:黄疸、蜘蛛痣、浮肿、舟状腹、腹部包块、胃肠蠕动波、腹壁静脉曲 张及血流方向、腹水征,腹壁紧张、压痛、压痛点、反跳痛、肝脾肿大、肾下垂、腹部肿块、 波动感,移动性浊音、肝脾浊音叩诊等,肠鸣音异常、振水音等。 (3)主要病种: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肠炎、幽门梗阻、 腹膜炎、腹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 [见习学时]4 学时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4.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血红蛋白电泳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抗人球蛋白试验 冷凝集试验 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酸溶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1.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2.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3.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糖原染色 铁染色 4.急性白血病的 MICM 分型 5.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贫血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章 头部
头部检查内容、顺序、方法、项目及常见体征的临床意义。 一、头颅 大小、形态、头发、囟门。 二、眼 眉毛、眼睑、睫毛、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结合膜、视力。 三、耳 外耳道、乳突、听力。 四、鼻 外形、分泌物、鼻翼煽动、副鼻窦有无压痛。 五、口腔 气味、唇、齿、舌、粘膜(注意麻疹粘膜斑)和咽峡、扁桃体。 六、腮腺 有无肿大、压痛。 (练习及学时安排见第四章)
第四节 肺部体征 一、视诊 胸部两侧呼吸运动不对称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 呼吸运动不一致、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叩诊 叩诊音异常的临床意义。
四、听诊 (二) 呼吸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 罗音 分类、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 胸膜摩擦音 特征及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4 学时 [练习及见习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胸肺部检查的基本方法,熟悉胸肺检查的正常状况,能识别胸肺常见异常 体征并且基本掌握其临床意义。 1.练习 在模拟病房由老师先示范间接叩诊基本方法、胸肺检查规范手法,学生每两人 一组,按示范手法相互练习,老师指导。课后学生按病历书写要求写出胸肺检查记录。 [练习学时]3 学时 2.见习 由老师带到医院病房见习,见习内容: (1)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等症状。 (2)主要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杵状指、胸廓形状异常(桶状胸、漏斗胸、 变平胸、局限性变形等)、呼吸活动异常、气管移位、语颤异常、胸膜摩擦感、皮下气肿之 捻发感、肺部异常叩诊音。呼吸音的异常:如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性管性呼吸音或混合 型呼吸音,干、湿性啰音、胸膜摩擦音等。 (3)主要病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炎、肺结核、气胸、 胸腔积液等。 [见习学时]4 学时
[练习内容]
在模拟病房或教室,由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心电图,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正确阅读、分析心
电图的方法。包括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
[练习学时]6 学时
电化、多媒体教学内容
名称:全身体格检查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华西医科大学制作。时间 40 分钟。
应用方式:大课后或每次技能练习课前观看录像。
[理论教学内容]
第六章 腹部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一、体表标志 前面的标志、后面的标志。 二、腹部分区 九区及四区法。
第二节 腹部检查方法及内容 一、视诊 腹壁外形、腹壁静脉曲张、脐、呼吸运动、胃肠蠕动、肠型、搏动。 二、触诊 (一)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 腹部触诊的内容(腹部的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液波感、振水音) (三) 腹部脏器(肝、脾、胆囊、肾、膀胱)的触诊方法 三、叩诊 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及其消失的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肠鸣音及其临床意义,腹部血管杂音、摩擦音。 [授课学时]4 时
第一章 问诊
[理论教学内容] 一、重要性 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内容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四、常见症状: 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发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 与呕吐、呕血、便血、腹痛、腹泻、便秘、黄疸、腰背痛、关节痛、血尿、尿频、尿急、尿 痛、头痛、眩晕、晕厥、抽搐与惊厥、意识障碍。 [授课学时]8 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建议使用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通用教材 《诊断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 教辅资料: 1.《临床诊断学实习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出版 方国存主编 2.《心电图图谱》 南方医科大学出版 谢志斌主编
考核
(一)考试组成 1.理论考试(60%) 2.技能考试(30%) 3.病历成绩(10%)
(二) 正常心音的特征 (三) 心脏各瓣膜听诊区
第六节 脉搏和血压 一、脉搏 检查方法,速率与节律,强弱或大小、紧张度,动脉壁的性状。 二、血压 测量血压的方法,正常血压标准,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标准。
第七节 心脏体征 一、心脏增大 (一) 视诊与触诊 心尖搏动的移位,范围增大,抬举性冲动。 (二) 叩诊 心浊音界的改变。 二、心脏杂音 产生机制、部位、时间、性质、传导方向、强度、与呼吸、体位及运动的关系。 三、心音的改变 (一) 增强与减弱 (二) 心音分裂 (三) 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等) 四、心搏速率与节律的变化 节律规则的心动过速、节律规则的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五、其他重要体征 震颤、心包摩擦音、周围血管征等。 [授课学时]6 学时
第二节 胸廓和胸壁 一、胸廓形态 正常与异常胸廓(桶状胸、扁平胸、胸廓一侧塌陷或局部变型、鸡胸、漏斗胸、佝偻 病串珠)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胸壁及乳房 胸壁肿胀、静脉怒张,乳房畸形、炎症或肿瘤。
第三节 肺部检查 应按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顺序进行检查。 一、视诊 注意呼吸运动的型式、快慢、深浅以及两侧是否对称。 二、触诊 呼吸运动、触觉震颤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差异、胸膜摩擦感。 三、叩诊 正常叩诊音及分布,叩诊的方法、顺序。 四、听诊 听诊的方法、顺序及注意事项,三种正常呼吸音的产生机制、特征与分布。
[练习及见习内容] 1.练习 在模拟病房由老师先示范心脏及血管检查手法,然后学生每两人一组,按示范 手法相互练习心脏的视、触、叩、听等检查法,课后学生按病历书写要求写出心脏检查记录。 [练习学时]3 学时 2.见习 由老师带到医院病房见习,见习内容: (1)主要症状:心悸、呼吸困难、浮肿、胸痛等 (2)主要体征:心前区隆起和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置改变、强度异常、震颤、心包 摩擦感等,心界扩大,心率、心律变化,心音强弱变化,三音律,心脏杂音。血管体征:脉 搏异常、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周围血管征、高血压等。 (3)主要病种: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 [见习学时]4 时
第七章 外阴与肛门※
一、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内容 二、女性外生殖器检查(见妇产科学) 三、肛门与会阴部的检查内容 四、直肠检查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
第八章 脊柱、四肢与关节
[练习内容] 一、脊柱的检查方法及内容 二、四肢检查 形态异常(杵状指、膝内翻、膝外翻),运动异常、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三、关节 一般检查内容及关节活动度。 (练习方法及学时见第九章)
第十章 心电图
[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导联 第三节 图型与导联的关系 第四节 时间与电压的正常范围 第五节 如何阅读心电图 第六节 心房肥大 第七节 心室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