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版ppt
45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 缘模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整理版ppt
39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41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
整理版ppt
1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整理版ppt
2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整理,版pp亦t 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22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脾脏疾病
32
患者 女,43岁。体检发现脾占位1个月入院,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检无明显异常。 ①平扫,脾实质内及包膜下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②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明显强化,病灶间正常脾实质呈花斑样强化 ③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囊壁强化程度有所下降,囊内无强化
33
增强三期扫描示脾内有一类圆形、分叶状混杂密度 肿块,边缘和分隔强化,呈典型花瓣样表现
40
结 节 型
图③:胃癌肝脾转移 肝脾内单一结节状转移灶(箭),边缘轻度环状强化
41
巨 块 型
图④:肺癌脾转移 脾内见巨大球形囊实性肿块,中央坏死囊性变,边缘实质部分轻度强化
42
小结
CT检查不仅能清楚显示脾脏的大小、脾内病变的大小、
密度及形态,而且能显示邻近脏器的情况及有无腹膜后淋巴
结肿大等,CT增强检查在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尤其重 要,它能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和病变组织结构.结合临床一
22
脾淋巴瘤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3
【CT表现】
•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界清晰。 •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结节 大小在1cm以下。 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结节轻度强化。 肝脏多同时受累
24
脾淋巴瘤
Ahmann等认为,均质性的脾增大是淋巴瘤脾受累最常见 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多发弥漫局灶性结节(<0.5cm),然 后才是多发肿块(2~10cm)和单发肿块(7~14cm)。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典型病例
局
• 部贫血、损伤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 2、某些研究表明肝和脾的炎性假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3、Nasir等 报道1例脾脏巨大炎性假瘤内见海绵状血管瘤 区域,推测是因血管瘤受到反复而轻微的创伤后出血,经 机化而逐渐演变而成。
临床表现
•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多不特异,如左 胁或左上腹不适或发热、乏力、贫血、体 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 脾脏囊肿 脾脓肿 脾血管瘤 •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错构瘤 • 脾转移瘤 脾淋巴瘤
39
脾脏囊肿
•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内壁覆有上
皮细胞,假性囊肿无上皮内衬,内壁为纤维条索,
多继发于脾损伤后血肿和脾梗塞的液化。 •80 %脾囊肿单发,少数多发或呈分房样。
•影像学表现为无强化的囊性低密度或信号,
• 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比十分罕见的瘤样病变。自 Cotelingam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报道2例炎性脾炎性假瘤
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病理分子学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
应用,近年来,脾脏炎性假瘤文献报道有逐渐增多趋势。
• 目前统计认为: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50岁,文献
报道年龄最小者5岁。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脾脏典型病例
病史
• 男性
• 55岁 • 主 诉:咳嗽、咳痰,胸痛、胸闷20余天。
现病史:
• 缘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 量稍多,色白。胸痛、胸闷,无头晕、头 痛,无气促、呼吸困难等。近三天来患者 上述症状加重,求诊我院,
• 门诊查CT示:“1、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伴 叶间积液。2、右侧下纵隔胸膜腔少量积 液。”门诊拟“右侧胸腔积液”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重减轻约0.5公斤。 • 无明显腹部临床症状
脾 疾病的CT影像wu xin huai
脾错构瘤 不含脂肪成分
脾脏淋巴管瘤
单发淋巴管瘤成人少见。 许多病变儿童期得到诊断。 典型者位于包膜下,囊性,无明显强化。 除非病变大到出现占位症状,一般不切除。 淋巴管瘤病侵及肝、骨等多个脏器。
脾囊性淋巴管瘤M, 44y, 体检发现脾占位
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病
46-F 子宫肌瘤手术, 术中发现脾大 CT检查 动脉期(A, B) 和静脉期(C, D) 显示脾大, 多发囊性病变, 无强化。 血液学发现脾功能较差。 脾切除证实淋巴管瘤病 lymphangiomatosis
肝脾多发异位甲状腺腺瘤
• 患者女,61岁,主因“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 余,加重20余天”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 显诱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全身乏力, 无消瘦,20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上腹明显 膨隆。
• 图1 ct平扫见且肝左、右叶及脾脏内大片状 混杂低密度区,周边等低密度,中心区液 性更低密度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周边呈明显花瓣样 强化,中心区无强化,边界不清 图3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周边组织强化程度 稍高,中心区未见明显强化 图4 光镜下可见充满胶质的大滤泡或巨大滤 泡.较正常细胞偏大.排列方式多样(he, ×100)
衬细胞血管瘤
• • • • 少见, littoral cell angioma 1991首次报告。 可有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 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大 者6cm。可强化,延迟等密度。 • 无特异表现
59 F CT曾发现脾病变5年,性质不定 CT 强化 脾多发低密度病变,大小不等、最 大者6.5 cm,腹部、盆腔未见其它异常。脾 切除后确诊littoral cell angioma.
AIDS 合并紫癜 CT 发现脾多发低密度病变,肝脏受累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鉴别ppt模板
脾脏疾病
❖ 1、脾先天发育异常; ❖ 2、脾外伤; ❖ 3、脾脓肿; ❖ 4、脾肿瘤; ❖ 5、脾弥漫性疾病; ❖ 6、脾梗死;
脾先天发育异常
1 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 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 状多不典型,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2 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 状,一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与增强特征 与脾脏相同。
临床特点: 脾脓肿病人常表现为败血症症状 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腹痛 左上腹有触痛,白细胞计数升高
脾脓肿
CT表现: 早期为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尚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呈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脓肿壁的周边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少数病例脓肿内见小气泡或小液气平面 引起脾破裂者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
肝脾多发转移瘤
脾弥漫性病变
表现为脾肿大,原因有: ❖ 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 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 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 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 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CT:上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及脾周围 的情况。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脾下缘超过肝下 缘或厚度超过4cm可诊断为脾增大。
化脓性脾脓肿
脾囊肿
病理特点: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 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 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等有关 多为外伤性,次为胰腺炎并发症
临床特点: 小囊肿仅为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 巨大囊肿可有压迫症状或触及肿块
脾囊肿
CT表现: 脾内圆形水样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后边界更清楚,其内无强化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有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囊内可见混杂性密度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脾的CT诊断
【CT表现】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 度灶,境界清或不清;脓肿内小气泡液气面 增强 。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变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
【CT表现】
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
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结节 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完全充 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
【MRI表现】 T1WI稍低于脾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 增强:同CT。
亦可见于腹部脏器的严重感染。
【临床】
败血症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白
细胞升高。
典型症状:局限于左上腹痛或左肩胛区痛。
体征: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
液,脾大
【病理】
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脾脏弥
漫增大。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
或多发。
脓肿壁外有反应性的毛细血管扩张
脾脏CT.MRI影像诊断
影像教研室
相关内容 一 、概述 二 、正常脾脏的解剖
三 、脾脏正常影像学表现 四 、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概述
脾脏:是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参与身体的
免疫反应。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时容易破
裂。
胚胎时期,产生各种血细胞,正常情况下,
产生淋巴细胞。
二、相关解剖
(一) 囊肿
(二) 脾血管瘤
脾恶性肿瘤
(一)脾恶性淋巴瘤 (二)脾转移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 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 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 难以看到。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 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 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 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多发脾脓肿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脾梗死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
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 段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 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 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 性多见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 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 塞、胰腺炎 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 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 性密度(出血和机化)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脾脏多发囊肿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变如淋巴瘤等 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
脾脏CT正常表现
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 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
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 管出入
外侧缘光滑
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 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 程度减低。
疤痕区,少数血管瘤可见钙化 增强:1. 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平衡期向
中央充填,最后病变主体呈较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由 于动脉期脾实质呈花斑状强化,如果动脉期血管瘤周边区 域强化结节太小,则与周围脾实质区域难以辨别)
2.动脉期整个病灶明显强化,以后各期密度略高与脾 实质或呈等密度;这种强化模式的血管瘤通常较小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弥漫性疾病 脾创伤
脾先天发育异常
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脾 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如左肾切除则脾可移 至左肾窝内;一般无症状,脾扭转时可发生急腹症
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无脾,其他部位见异 位脾
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 人10%~30%
如何诊断脾脏增大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脾厚度小于5cm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 =15cm)
脾脏增大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副脾 脾囊肿 脾淋巴管瘤 脾脓肿 脾梗死
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 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 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脾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多脾综合征
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
脾脓肿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 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
脾脓肿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 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 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
-最常发生余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 多为单发;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无脾综合征,少见,多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如先天性心 血管疾病
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胆囊先天缺如、心 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重要性:
3.缓慢强化,到平衡期仍呈相对低密度,需要延迟更 长时间方能填充整个病灶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血管瘤
增强动脉期脾实质 内见一直期及平衡期强 化的区域逐渐扩大
影像科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 比明显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 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脾梗死
脾梗死
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 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 楔形无强化区
脾囊肿
寄生虫性:包虫囊肿 非寄生虫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 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 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 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
肝血管瘤MRI 检查偶然发现 胰尾结节。 T2WI及DWI上 结节信号高于 胰腺实质, T1WI结节信号 低于胰腺实质, 增强扫描动脉 期结节呈花斑 状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