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冷知识

中医药冷知识
1. 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而且在
中国以外的很多国家也有一些类似的传统医学体系。
2.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
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方式不同,但在中医药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3. 中医药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认为健康是人体各个方面的
平衡状态,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4.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
功疗法等,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促进自愈能力。
5. 草药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同的草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6. 中医药的草药疗法中,有些药物会使用动物、矿物等非植物性材料,这些材料被称为“珍贵药材”,通常用来制作特定的中药配方。
7. 中医药也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即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病因来
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8. 中医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一些严重病症
的治疗上通常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9. 在中国,中医药是与现代医学并存的两种医学体系,许多人会在生
病时同时就医于中医师和西医师。
10.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也逐渐增加,许多国家开始重
视研究和推广中医药,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医疗体系。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医药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医药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大学教授,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药的重要
基础知识点。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
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描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经络学说指导中医
药的治疗手法。
2.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疾病诊断。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辨别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
流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进一步诊断。
3. 中草药: 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物资
源和疗效。
中草药按照其性味、功效和归经进行分类,常用的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
中医药通过草药的组方和煎煮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4.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针
具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
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如常见的针灸手法有温针、毫针、三针等。
5. 中医药的养生保健: 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养生保健。
中医
药强调“调整阴阳”、“顺应自然”,提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良
好的作息等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疗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药基础知识

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要素,并强调五行之 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通过五行调和来保持身体健康 。
脏腑经络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强调人体内部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的 功能和相互关系。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03
CATALOGUE
中医诊断技能
四诊合参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 ,判断病情轻重及发展趋势。
闻诊
通过听病人声音、嗅病人气味、询问 病人感受等方式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及感受,了解病 情及发展过程。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判断 病情及治疗效果。
舌脉诊法
舌诊
观察病人舌质、舌苔、舌体等,判断病情性 质、寒热虚实等。
中医药基础知识
目录
• 中医药理论体系 • 中药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技能 • 中医适宜技术 • 中医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01
CATALOGUE
中医药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和相互转化的力量所构成。在人体中,阴 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石,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及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内伤杂病治疗规律的中医典籍,为后 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答: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 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 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
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答: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5、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同时, 人生活在自然中间,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 以认识疾病的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6、什么是阴阳?答: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 ⑴阴阳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 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7、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 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答: 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⑷用于诊断疾病;⑸用于指导治疗;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上)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人民的重视和热爱。
如果你想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以下是一些必须了解的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有五脏六腑学说、气血理论、阴阳五行及病因病机。
其中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核心的理论之一,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功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气血理论则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情变化都与气血运行有关,人体的气分为真气和假气,真气又称精气,假气又称营气。
阴阳五行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则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导致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等。
其中,“望”是指医生观察患者的面容、舌苔、眼底等方面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闻”是指医生听取患者诉说的症状,以判断疾病的发作形式;“问”则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疾病的症状、起因、经过等信息;“切”则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中药、方剂和临床配方等。
针灸治疗则是利用针刺和加热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推拿治疗指的是医师在患者身上施加适当的力量,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筋骨、消除疼痛的效果。
食疗则是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达到健脾益胃、滋养气血等功效。
四、中医对于人体的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有着各自的职能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受到外界环境、个体特征、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时不仅需要关注病症本身,还要综合考虑个体特征、病因和病机等因素。
同时,中医也深刻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下)中医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与西方医学有许多不同之处。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
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⑤治疗上得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
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为基础,强调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它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本文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并传播相关知识。
一、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学是一门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其理论框架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中医药注重调节身体的整体平衡,认为疾病是因为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所引起。
通过中草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等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并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常用中药材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学的草药和其他天然物质。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川芎、当归、丹参等。
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
例如,人参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黄芪有助于提升体力和抵抗力,川芎可以活血化瘀等。
中药材可以通过煎煮、泡水、炮制等方式制成药材煎剂、颗粒剂、胶囊等形式,供人们使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插入细针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如针灸减肥、针灸止痛、针灸调节内分泌等。
针灸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治疗方式,适用于广泛的人群。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整身体的机能。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神经的紧张,达到放松和舒适的效果。
推拿按摩适用于改善慢性疲劳、缓解肩颈痛、改善睡眠等问题。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结合中草药精油等进行,以增强治疗效果。
五、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可以互为补充,形成综合治疗的模式。
在许多国家,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已经被纳入卫生保健体系。
通过结合中医药的疗法和现代医学的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医药是一门传统而又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疗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1. 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五行相互关系密切。
2. 中药的药性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补、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病症及病机,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强调全面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望诊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及脉搏等。
闻诊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体表脉搏和按摩穴位来获取病情信息。
4.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强调养心、养肝、养脾胃等调养方法。
6.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
被研究和应用,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和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的科普知识是有限的概述,如果您有具体的问题或需深入了解,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⑤治疗上的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2)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五行学说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
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属性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三、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
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心与小肠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②主决断。
脾与胃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的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水谷之海”。
2、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胃气”。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降。
肺与大肠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
肾与膀胱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第二节四诊八纲一、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面色常色:我国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总体明润光泽,含蓄善色,晦暗枯槁,显露恶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五赤色:主热。
色黄色:主湿,主虚,黄疸。
诊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2、望舌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
1)舌色①淡红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②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
③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
④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
2)舌态①强硬: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
②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
③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
3)舌苔正常舌苔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苔黄腻,主湿热。
③灰黑苔:主里证。
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
④苔质: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
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
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
(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三)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切脉是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通过对脉象辨别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普遍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分属脏腑寸关尺左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肺(大肠)脾(胃)肾(命火)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六纲脉为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
二、八纲辩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辩证纲领。
表里辨病变部位,寒热辨疾病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辨疾病属性。
中药基础知识道地药材:产于一定的地方,品质优良,相对疗效显著的药材。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
一、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1、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蘝;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
服药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的食物。
俗称“忌口”。
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古代文献有甘草、黄连、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中药汤剂的煎煮。
1、用具:砂锅、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器。
2、用水:长流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又称急火。
4、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一般煎两次,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
一般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3~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
根据药材质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不同。
服药法1、温度: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中毒宜冷服。
2、时间:补益药饭前服,健胃和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安眠药睡前服。
3、次数: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间隔4~6小时,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