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记忆A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记忆A

精选ppt
31
• 以下是新近心理学家们如何在余像时限 内研究感觉记忆贮存的问题。
• (二)贮存的时限与数量
•L B Q G R X T C Y
精选ppt
32
• 随机选出九个英文字母,排成一个等距 离的方阵,以二十分之一秒的短暂时间, 由速视器(tachistoscope,一种可以控 制刺激出现时间的仪器,其设计有如照 相机的快门,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可供视 觉辨识的刺激)显示。
精选ppt
27
• 看到在天空飞的动物,立刻就辨识那是鸟 类,看到带有文字纸页装订成册的东西, 立刻就辨识那是书籍。由此可见,感觉记 忆阶段对新吸收信息的处理,必须有赖于 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相关信息。
精选ppt
28
• 二、感觉记忆的贮存 • 感觉记忆是一瞬之间极为短暂的记忆。 • 时间短暂,短到什么地步? •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人又如何记忆? • 感觉记忆能保留多久? • 感觉记忆只能限“一瞥”,“一瞥”能记
• 正因如此,有些人为了增加别人对他的印 象,不是在服装上力求表现新颖,就是在 言行上刻意表现突出;方式不同,目的则 一。
精选ppt
21
• 第二节 感觉记忆的研究
• 感觉记忆系指个体凭感觉器官,将对外在 刺激一瞬间的认知性感应。以视觉为例, “瞥见”一词所指者,即为感觉记忆。
精选ppt
22
•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精选ppt
7
• 所谓心理表征,亦即经心理运作,将外在 世界的物理特征,转换为心理事件,以 便处理与记忆的历程。
• 例如:在学习与记忆事物时,用抽象的 文字或符号代表具体事物,以便在心理 上运作处理,就是心理表征。再如:在 学习文字时,按单字之形状、声音、意 义、分别编成意识中的形码、声码、意 码,以便于心理上运作处理,也是心理 表征。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心象是指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的心理图像或心理表征。

它是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人类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心象进行详细的论述,包括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心象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一、心象的定义心象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进行再现、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和结果。

心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心理或外界现象进行内在代表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对物象的内在表征。

心象包括感觉心象、知觉心象、表象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心象的形成过程心象的形成过程包括感觉输入、信息加工和认知整合等环节。

首先,感觉输入是心象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感觉心象。

其次,信息加工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编码和解码等认知加工过程,个体将感觉心象转化为知觉心象。

最后,认知整合是指个体将不同的心象进行整合和融合,形成更加复杂和完整的心象,如情绪心象、记忆心象等。

三、心象的功能1. 认知功能:心象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的基础。

通过心象,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辨识、分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心象的认知功能对于学习、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2. 情感功能:心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的形象,还包括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评价和反应。

个体通过心象中的情感色彩,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情感功能的发挥使得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和情感。

3. 行为功能:心象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个体在行动之前,通常会通过心象对行为进行预期和规划。

心象的行为功能可以帮助个体预测行为结果,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并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达到预期目标。

四、心象的研究方法心象是我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心象的形成、变化和作用等问题。

为了研究心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1.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反应,来推测心象的产生和作用。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讲解ppt浓缩版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讲解ppt浓缩版
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①概括性 ②间接性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更新和改组
2.思维的种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 ②形象思维 ③逻辑思维
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①直觉思维 ②分析思维
①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1.定义:事物不能感受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特征: ①直观性 ②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
3.表象的脑机制:表象和知觉是否有相同的脑机制,有待研究
4.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①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 ②促进问题的解决
1.定义: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①自然概念 ②人工概念
2.人工概念的形成途径:假设检验说和样例学习说
3.概念结构的理论 ①层次网络模型 ②激活扩散模型
1.三段论推理: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推理错误的原因:气氛效应和对前提的错误解释
2.线性推理
3.条件推理
1.问题解决的概念 ①界定清晰 ②对抗性问题 ③语义丰富的问题
2.大脑额叶皮层对问题解决有重要作用
3.策略 ①算法策略 ②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爬山法
4.与创造性有关的非智力因素
1.分为风险决策和确定性决策
2.决策的理性观 ①古典决策理论 ②行为决策理论
3.决策过程的研究 ①期望效用理论 ②前景理论: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4.影响因素: ①知识数量与知识结构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问题表征方式 ④定势 ⑤功能固着 ⑥动机和情绪 ⑦人际关系
5.创造性和想象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一. 单选题1.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 表象B. 思维C. 语言D. 言语2.思维反映的是()A. 过去的经验B.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 人的愿望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 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 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A.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B. 概念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形式C.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D. 决策的基本形式5.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A.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划分的B. 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的C.的形态划分的D. 的内容划分的6.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7.概念所包含的食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8.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9.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10.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A.思想准备B. 定势C. 问题解决的策略D. 动力定型二. 名词解释1.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3.表象4.概念5.问题解决三. 填空题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高级的。

2.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的功能。

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3.想象过程是。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和。

5.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和。

四. 问答题1.简述思维特征2.简述有意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5.简述想象的功能?五.论述题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解析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本章将探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广泛讨论的概念——心象。

心象,也称为心理映像、心理画面,是指我们在大脑中对于事物、事件、经历等的心理呈现或再现。

它是通过各种感觉和记忆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并且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心象的形成心象的形成与感觉、记忆和想象密切相关。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感觉刺激时,大脑会对这些刺激进行处理和加工,产生对应的心理呈现。

换句话说,感觉是心象的基础。

记忆也对心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记忆存储了我们的个体经验,当我们回忆起某个事件时,我们会在大脑中再现出相关的心像。

另外,想象力也是心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以往没有经历过的事物,进而产生新的心象。

二、心象的作用心象在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1.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能帮助我们识别和分类事物,并辅助我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当我们想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回想起他们的外貌、声音和个性特征,这些心象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们。

2. 情感过程中的作用:心象对我们的情感体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我们回忆起一段幸福的经历时,相关的心象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例如快乐、满足等。

相反,回忆起一段悲伤的经历时,相关心象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例如悲伤、焦虑等。

3. 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还对我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心象,我们能够预测和推断各种行为的结果,并决策我们的行为。

三、心象的训练与发展心象能被训练和发展。

通过一些特定的练习和训练,我们能够提升和改善我们的心象能力。

1. 感官训练:通过锻炼我们的感官,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从而产生更为清晰的心象。

例如艺术家通过多次观察和练习,提升他们对于光影、构图和颜色的观察力,从而创作出更为精妙的艺术作品。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七章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七章
到的目的是否有所推进。如果有所推进,思维活动将继续进行下一步,否则将退回到 原处,寻找新的思路,这样一步步地实现目的。指导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 从根本上说,它也是推理思维。
1.3 思维的种类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活动。创造和创作是创新的过程,它在已有的
信息模式的基础上,会提出更多的假设和尝试,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感性支柱以及 实际活动的验证。
1.2 思维的过程
2.分类 ➢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
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 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 统。
1.2 思维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抽象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 征的过程。 例如,人的属性有: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 思维,能制造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 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 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2.2 想象
2
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它是人们在精神异常或某些药物作用 下脱离现实的、不能自已的想象。
在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常常可以观察到由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 人们由于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幻觉。吸食或服用致幻药物的人,服药之后会产
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超 脱现实,因此,可有意地或在无意间发生。
2.2 想象
(一)无意想象
1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

普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普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用公式表示:
a=A / D
其中,a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大小,D指 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第七章
29
大小知觉
物体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熟悉的环境或事物对大小知觉起参照作用。
第七章
30
大小知觉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第七章
31
大小知觉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的恒 常性就会受到影响。
❖模糊解释理论
第七章
63
认知神经科学的解释
认知神经科学的解释
❖认知神经科学家通过对人和动物研究发现,存在一种 视错觉发生的神经关联的重叠机制。
第七章
64
第七章
65
第七章
61
神经抑制理论
神经抑制理论
❖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 由轮廓刺激的细胞活动,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 变化。
❖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位移,引起几何形状 和方向的各种错觉。
第七章
62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用认知的观点解释错觉。深度加工认为人们把知觉三维 世界的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 产生了错觉。常性误用理论认为错觉是由于人们错误地 利用了知觉恒常性,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知觉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知觉对象,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 觉。
❖(2)根据人脑所认识事物的特征,分为空间 知觉、事件知觉、运动知觉。
第七章
12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第七章
13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适应

最新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 记忆教学提纲精品课件

最新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   记忆教学提纲精品课件
——最早研究遗忘现象(xiànxiàng)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 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 的趋势。
Page 14
第十四页,共27页。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意义与作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2、联想线索——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 它有多种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隶属联想。
3、干扰的影响:前摄干扰——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干扰。
倒摄干扰——后学习对先学习的干扰。
4、主体的情绪状态
Page 19
第十九页,共27页。
第三节 记忆(jìyì)系统和记忆(jìyì)的组织
词汇。
Page 24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三、记忆术
1.PQ4R 预习、提问、阅读、复述、回忆、复习
2.精致性复述 ——对无意义(yìyì)材料,人为赋予某种逻辑意义(yìyì),来
提高效果。 如:定位法、串联法、形象控制法、联想法等等。
Page 25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Page 26
(tiáojiàn)。
Page 2
第二页,共27页。
记忆(jìyì)的分类——以记忆(jìyì)的内容为标准
形象记忆(jìyì)--以感知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jìyì) 动作记忆(jìyì)--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jìyì) 情绪记忆(jìyì)--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Page 9
第九页,共27页。
影响(yǐngxiǎng)识记的因素:
1.识记(shíjì)的目的(影响识记(shíjì)效果的首要因素。有 意识记(shíjì)优于无意识记(shíjì))

第7章 动机与学习《普通心理学》

第7章 动机与学习《普通心理学》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七章 动机与学习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动 机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第一节
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 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或动力。
•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 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 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了 25 分钟就要求出来,有 3 个被试待了2 天,1 个被试待了 8 天,其感受是再待 1 分钟就会发疯。
四、学习动机的功能与分类
(一)学习动机的功能
• 学习动机产生于某一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 境和学习者的有关特征相互作用的过程转化而成的。
• 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任务性质(难易程度、材料的有趣 性等)、评价者及其评价方式、潜在的奖励或惩罚等。
于外部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功能与分类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3. 根据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划分 1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与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它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 上 的反映,是学生本人的理想、世界观等在学习上的体现。 2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这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切近的意义相联系的动机。这类动机较为具 体 ,且有实际效能,但作用较短暂且不稳定,容易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两种动机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 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划分的三种主要动机: 1认知的内驱力推动个体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源于个体内 在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推动个体提高自己的地位、成就、威望等。 3 附属内驱力推动个体获得重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而做出各种努力。

普心第七章

普心第七章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2. 概括则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归纳到一定的类别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三)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大人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人国 、漫画创作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三、想象的构成方式
典型化
阿Q 、祥林嫂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三、想象的构成方式
联想
锯、飞机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四、想象的种类 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 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
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 虑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 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理加工过程。
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
相互依存 ——通过综合的分析 相互转化 ——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 — 分析 — 再综
合 — 再分析而不断前进的
分析和综合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实际操纵物体的分析和综合 感性形象的分析和综合 语词符号的分析和综合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思维 是心理过程。
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是 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 反映的关系 。
它们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 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 着相同的思维规律,却有着不同的语言。
霍布森(Hobson, 1988)认为,梦的本质 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普通心理学课件第 七 章 表象和想象-下载

普通心理学课件第 七 章  表象和想象-下载
二表象则是事物不在面前时, 通过间接方式出现的头脑中的事物映像, 时间较长久,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表象与感知觉不同, 表象是间接的、 形象的, 感知是直接的、 具体的。
1.形象性 表象的形象性与知觉的形象性的区别:
(1) 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2) 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3) 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联 系 1.再造想像是创造想像的基础, 创造想像是再造想像的发展。
2.创造想像中有再造性的成分, 再造想像中有创造性的成分。
1. 社会实践的要求和个人创造的需要 2. 表象的积累和储备 3. 原型启发 4. 积极的思维活动 5.灵感 在任何创造活动中, 创造想像都起着重要作用, 是一起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 任何想像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 而引起想像的原因都存在于现实中 再次, 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 就不能完美地进行想像, 甚至不能想像。
想像属于人的高级认识活动, 它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基本特征。
1、 粘合 粘合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 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 突出其特点, 从而产生新形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 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 自然而然产生的想像。
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形式。
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在意识的控制下, 自觉进行的想像。
按有意想像的新颖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再造想像、 创造想像和幻想。
一、 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 模型、 符号的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 创造想像 不 同 点 1.具有再造性, 构造出的形象与原物相符合。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普心,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普心,第九章,动机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1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七章思维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 的知识经验,按 现成的方案和程序 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 重新组织已有的 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动作思维
思维的 种类
辐 合 思 维 发散思维
常 规 思 维 创造思维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的顿悟。
❖ 开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团团转、 团团转,而发现了苯的六角环行结构。
❖ C、幻想也是一种想象
而空想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
含义: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的契机;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
梦与幻觉。
❖ 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含义: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 A、再造想象
含义: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 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
任何再造想象均要求具有相关充分的记忆表 象和言语思维的组织作用。它是词语指导下的形 象思维过程。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思维的过程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 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陆钦斯的量水实验证是了定势的影响。
幻2、想定的势形象是验人们思希望维寄托的。东西由。 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 5陆、钦情斯绪的量水片实验面证是性了定势,的影甚响。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 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 .
12
第二节 表象
黎姹
.
13
表象的概述
▪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 象。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 件的一种知识象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14
表象的种类
.
6
小问题
1.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2.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
键词? 3.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7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8
小问题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
11
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来指导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对客观事物 概括的 和 间接的 认识。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9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学 习
第十三章 学习
2
提纲
• 一、学习概述 • 二、学习理论 • 三、动作技能学习
第十三章 学习
3
一、学习概述:1、定义
• 个体在一定情境中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 反复地经验(练习) – 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 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
第十三章 学习
•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十三章 学习
8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⑴经典性条件反射
– 实质:建立刺激与刺激(S-S)之间的联结 – 巴甫洛夫与狗:狗看到肉流口水
狗看到肉同时听到铃声 不断练习 狗听到铃声流口水
– 请分解上述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22
三、动作技能学习:1、概述
• ⑴定义
– 动作技能:由骨骼肌控制的行为操作。 – 智力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
活动的心智操作。
• ⑵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 动作认知 – 动作联系 – 动作完善
• ⑴经典性条件反射
– ①形成过程
• 阶段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中性刺激→无反应
• 阶段二: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 阶段三: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 试解析一个案例
• 已知一:某男看见女人就鼻子痒,打喷嚏; • 已知二:该男对毛发类物体过敏。
第十三章 学习
10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惩罚——降低不良行为出现频率
练习:学生迟到被惩罚
学生不迟到得到奖励
思考:如何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让老师面壁?
• 规律:同经典性条件反射
第十三章 学习
15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⑵操作性条件反射
– ③应用
• 机器教学(斯金纳) • 行为矫正
– 逐步强化 – 消退:证明结果无害 – 惩罚(及时、强度适中、公平、提供正确反应) – 解释迷信行为(如求雨) – 控制幻觉:错误以为控制了某个不可控因素
• 与内隐学习的异同?
第十三章 学习
19
二、学习理论:2、认知理论
• ⑶建构主义学习论
– 刺激(信息)本身并无意义 – 人建构了刺激的意义 – 经典观点:
• 知识并非最终答案,可以随着人类的进步被改进; • 学习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 学习者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建构知识; • 教学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而非传递。
– 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 – 中介变量 – 反应
– ①认知地图——位置学习
• 对情境的综合表象 • 根据认知地图,在当前情境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
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第十三章 学习
18
二、学习理论:2、认知理论
• ⑵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 ②潜在学习
• 强化并非学习的必需 • 无强化条件下,个体由于期待,也会进行学习 • 学习结果外显的必要与否 • 小白鼠的潜在学习实验
4
一、学习概述:2、分类
• 加涅:累积学习/学习层次(复杂程度)
– 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
–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
– 系列学习(动作) – 言语联想学习(语词) – 多种辨别学习 – 概念学习
五种学习结果
智慧技能 言语信息 认知策略
– 原理学习 – 问题解决学习
动作技能 态度
第十三章 学习
• ⑴经典性条件反射
– ②规律
• 习得过程:建立两个刺激间联结关系的过程
– 同时/延迟(最易建立联结)/痕迹
• 消退与恢复:强化的作用 • 泛化与分化:对相似刺激反应或不反应 • 二级条件作用:将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建立
二次条件反射 •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与第二信号系统(言语)
第十三章 学习
11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⑴经典性条件反射
– ③应用
• 生活
– 广告 – 交通安全 – 反毒品
• 治疗
– “反条件化”:厌恶疗法(戒烟、戒酒、性变态) – 系统脱敏法(恐惧症-恐惧刺激与放松训练结合) – 治疗失眠
第十三章 学习
12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⑵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十三章 学习
20
二、学习理论
• 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
– 班杜拉(Bandura)
• 亲历学习(enactive learning) • 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习得规则而非反应
– 社会性的间接学习——观察/替代学习
• 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 • 只观察参与活动者的行为 • 习得类似行为
第十三章 学习
– 应答性反应(同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性反应(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的结果, 即强化(reinforcement)。
第十三章 学习
14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⑵操作性条件反射
–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 三种类型的强化:正强化 负强化
增加行为出现频率
第十三章 学习
16
二、学习理论
• 2、认知理论
– 学习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认知过程 – ⑴格式塔学派——顿悟学习
• 学习是一种“完形”,对知识经验的整合。 • 顿悟依赖于情境 • 柯勒与猩猩:问题解决实验
第十三章 学习
17
二、学习理论:2、认知理论
• ⑵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 托尔曼:认知-行为学派
• 行为的三大要素
21
二、学习理论
• 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
– 作用
• 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
– 他人遭遇不良后果而更加约束自己 – 他人未遭不利后果而增加了有关行为
• 反应促进效应
– 促进观察者做已习得的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
• 环境加强效应:注意到活动中的环境、物品等 • 唤醒效应:榜样的情感影响观察者
第十三章 学习
5
二、学习理论
• 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反射(reflex)
•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遗传、本能 •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后天获得
– 条件反射
•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与条件反应 (conditioned response,CR)
– 实质:建立反应和结果(R-O)的联结 – ①桑代克的试误学习
• 桑代克与猫:迷笼实验 • 学习律
– 准备律 – 练习律(应用/失用) – 效果律
第十三章 学习
13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理论
• ⑵操作性条件反射
–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 斯金纳与老鼠:“斯金纳箱” • 两种类型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