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
手机使用调查报告范文
手机使用调查报告范文手机是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的,那么你们知道手机使用的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手机使用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手机使用调查报告范文篇1: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升高,使用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
现在,高中在校生携带手机的越来越多。
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及使用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做法,4月21日,校教育处组织了《学生校园内携带使用手机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0份,实收有效答卷3850份,问卷上不要求填写任何个人信息,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研究。
一、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内携带手机的学生共占52.83%,22.73%的学生一直带或经常带手机。
在手机的存放问题上,25.12%的学生放在宿舍,20.75%的学生选择随身携带但上课关机,还有4.13%的学生选择随身携带上课也开机,即在携带手机群体中,随身携带的占近50%。
由此看出,我校学生手机持有率较高,使用较频繁,对部分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且造成消极影响。
二、(1)在携带手机的作用方面,53.0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3.82%的学生认为手机只是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要,36.8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另外,有6.62%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2)在对待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的看法上,25.90%的学生选择家长支持,选择家长坚决反对的占21.95%,47.64%的学生选择家长认为无所谓,还有4.49%的学生认为家长是因为孩子看到同学带极力要求没有办法才为其购买手机。
(3)关于手机的消费问题,价值500元以上的手机占大多数,其中1001元以上的占12.75%。
每月的消费金额21以上的占9.06%,即18%左右的携带者月消费超过21元。
以上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并不会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学生购买手机仅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要。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汇报人:目录•引言•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的成因分析•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解决方案与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众多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对于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及其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上瘾程度和相关因素研究目的和方法02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持有率达到98%,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手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差异不大,说明手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中。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且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较高。
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小时。
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晚上在宿舍熄灯后,大学生依然使用手机,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大学生在课堂、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所都使用手机。
课堂上的手机使用率较高,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图书馆是大学生自习和查阅资料的地方,手机使用率也较高,但多数是为了学习目的。
03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导致颈椎疲劳和疼痛,甚至引发颈椎病。
颈椎问题睡眠障碍眼睛疲劳晚上看手机会使人兴奋,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和失眠等问题。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近视等问题。
03020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频繁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效率降低手机上的信息往往比较碎片化,学生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养成浅阅读和浅思考的习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摆脱手机依赖主题班会PPT课件
短期享受长期害处
过度沉浸于手机,不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依赖和心理问题。
摆脱手机依赖的方法
想要摆脱手机依赖,需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重塑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下是一些建议:
设置手机使用时间限制
制定时间计划
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表,限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
设置提醒功能
利用手机自带的定时器等功能,可以提醒自己何时需要放下手机。
时间统计
定期查看手机使用时长统计数据,了解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
行为记录
记录手机使用时的具体行为和场景,分析使用动机和目的。
目标设定
根据监控结果,制定具体的手机使用控制目标和改善措施。
寻求他人支持帮助
寻求家人朋友支持
向家人朋友诚实分享你的手机依赖问题,他们可以提供理解与宽慰,鼓励你改正行为,并给予实际行动上的支持。
无法抗拒手机诱惑
手机随时在线,不断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使人难以自控,陷入沉溺其中的恶性循环。
生活被手机主导
过度依赖手机会使人失去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性,生活重心由此逐渐转移,滑向无法自拔的境地。
强烈的上瘾感
容易上瘾
手机提供的即时反馈和刺激性内容,会引发大脑对多巴胺的强烈渴望,导致难以控制地重复使用手机。
3
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过度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4
生活质量下降
手机依赖会影响个人作息、社交、娱乐等各方面的生活状态,降低整体的生活质量。
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焦虑
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引发焦虑和紧张情绪。
抑郁
沉溺于手机会缺乏现实生活的积极体验,容易产生抑郁感。
放松心灵
中国青少年对手机使用的态度调研报告
中国青少年对手机使用的态度调研报告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群体来说。
这个群体的手机使用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对手机使用态度的调研。
以下是我们所做的调研报告。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项调研。
问卷内容涵盖了青少年对手机使用频率、使用时长、使用目的以及手机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全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群体发放了问卷,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1.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约90%)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
其中,约55%的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
这说明手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2.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目的:a. 社交媒体:超过80%的青少年在手机上使用社交媒体应用,如微信、QQ、微博等。
他们通过手机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琐事以及获取社交资讯。
b. 娱乐消遣:约70%的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比如玩游戏、听音乐、观看视频等。
手机提供了便利的娱乐方式,满足了青少年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c. 学习和工作:约60%的青少年将手机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他们使用手机浏览学习资料、查找资讯并完成作业任务等。
3. 青少年的手机对生活的影响:a. 便利性与快捷性:超过90%的青少年认为手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捷。
他们无需跑到图书馆即可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也能与朋友们保持及时的联系。
b. 分心与沉迷:大约50%的青少年承认过度使用手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同时,部分青少年也表示自己会因为无法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而沉迷于其中。
个人态度与建议手机作为一种工具和娱乐设备,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效应的。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态度是积极的,认为手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娱乐。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部分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手机成瘾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主动进行干预。
手机成瘾的心理危机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逐渐建立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过程中,他们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手机成为了他们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是导致他们手机成瘾的原因之一。
在面对种种艰难困苦时,大学生会依赖手机来获得一时的放松和快乐。
社交网络的兴起也给大学生手机成瘾蒸蒸日上提供了土壤,他们在手机上可以随时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社交动态,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手机本身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也成为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手机成瘾会让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失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认同,对他们的正常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手机成瘾也会让大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让他们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宣泄,进而产生情绪焦虑和抑郁。
手机成瘾还会让大学生形成浅薄的情感交流方式,长时间与手机为伴,他们会逐渐失去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形成情感上的孤立。
手机成瘾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让他们对学业和生活失去了应有的重视和投入。
面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社会各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主动干预。
家庭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手机,养成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社会机构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沉迷于手机。
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剖析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这一过程中的多重中介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治疗手机成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手机成瘾、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手机成瘾、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为本研究提供研究背景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手机成瘾、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通过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将深入探究手机成瘾对抑郁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释,阐述手机成瘾、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减少手机成瘾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使用,特别是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和其他应用程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而且与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近年来,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于手机成瘾,多项研究指出其与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手机成瘾者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他们更可能陷入消极的思维和情绪中。
这种关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社交焦虑和心理需求满足程度的缺失。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还会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沉迷于手 机世界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生疏,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因此,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并学会合理使用手机。他们可以 设定固定的看手机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同时也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自我管理:学生自己也应该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学会合理使用手 机。他们可以设定使用时间、限制通知打扰、选择离开手机等,以保持对自己的 控制。
4、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 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应该开发更多的工具和技术,帮助人们更 好地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现状
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是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 社交活动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在课堂上,学生们频繁查看手机,影响学习效果; 在课外,手机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是社交、娱乐还是获取信息。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
1、心理因素:现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而手机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工具, 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此外,他们也倾向于通过手机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五、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应对策 略
1、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 的危害,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此外,教师们也应 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课堂管理系统等,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2、家庭教育:家长们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危害,学会 合理使用手机,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内容二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凸显。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危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主动干预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
1. 成瘾原因大学生手机成瘾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互联网成瘾:互联网的便捷和多样性让大学生易于沉迷无法自拔。
(2)社交焦虑:大学生社交压力大,手机成为他们减轻焦虑的一种方式。
(3)学习压力:大学学习任务繁重,手机成为他们逃避学习的工具。
(4)情感寄托:大学生在手机中找到了情感寄托和满足,难以自拔。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手机成瘾会导致以下心理问题:(1)注意力涣散: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大脑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2)自我封闭:过度沉迷手机,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产生自我封闭的心态。
(3)焦虑抑郁:手机成瘾会加重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4)社交问题:手机成瘾让大学生无法正常进行面对面的社交,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二、主动干预措施1. 增强自律意识大学生应该增强自律意识,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手机。
可以制定手机使用时间表,限制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保证充足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2. 培养兴趣爱好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例如参加体育运动、参加社团活动、阅读书籍等。
培养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还可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 加强亲友交流大学生应该加强与亲友的交流,不要将手机作为唯一的交流工具。
可以通过参加亲友聚会、进行电话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加强与亲友的感情交流,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 寻求心理辅导对于已经陷入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可以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等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摆脱手机成瘾。
5. 家长及学校的关注与干预家长和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手机成瘾问题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概述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娱乐、学习、社交等多重角色的集合体。
随着手机使用的深入,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手机成瘾,或称“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不仅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个体的抑郁水平也越高。
孤独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被认为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受到的孤独、隔离和缺乏归属感的状态。
当个体感到孤独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寻求社交满足和情感支持,从而加剧手机成瘾的程度。
同时,长期的孤独感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严重。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手机成瘾、抑郁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理解。
摆脱手机成瘾主题班会PPT课件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情感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与他人分享
与朋友分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能够获得支持和理解。
加强家庭联系
与家人多沟通,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确立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能够帮助大脑和身体保持健康的生理节奏,从而提高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
手机成瘾的危害
过度沉溺于手机使用会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严重危害。它可能导致注意力散漫、学习效率降低、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以及睡眠质量恶化。长期过度依赖手机还可能引发视力损害、颈椎疾病和其他身体问题。同时,手机成瘾还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社交障碍。
从图表可以看出,手机成瘾会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损害身心健康,并导致人际交往困难。这些危害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合理规划时间
制定每日手机使用时间表,合理分配工作、学习和娱乐时间,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
限制使用时长
通过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功能,设置每日最大使用时长,并设置提醒以培养自律。
合理安排活动
将手机使用时间纳入整体生活计划,并安排各种益智、娱乐和运动等多元化活动,丰富生活。
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阅读与学习
小组讨论:如何防范手机成瘾
要防范手机成瘾,首先要提高对手机过度使用危害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案例、分析数据等方式,让大家意识到手机成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影响学习、社交交往、心理健康等。
其次,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是关键。我们可以讨论制定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禁止在就寝时使用手机等规则,并且要与家人朋友沟通,获得支持与配合。
适当休息时间
每天确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锻炼等活动。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分析与主动干预作为当代大学生最为普遍的生活工具,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手机成瘾、手机依赖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手机成瘾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或者消费行为,而是涉及到思想观念、个人品质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以及主动干预的方法。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1.社交心理的驱动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我们生来就有一种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需求。
在网络时代,手机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包括QQ、微信、微博等各种即时通信和社交软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交流,消磨时间。
此时的人们更加容易沉溺于社交,接触到新的朋友,看到别人的生活,会给人带来刺激和兴奋,让人产生成瘾的冲动。
2.着迷于休闲娱乐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个很好的娱乐工具,大量优秀的游戏、音乐、视频等资源为人们的娱乐生活增加了无限乐趣。
其中一些游戏极具挑战性,许多人会沉迷其中,忘记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同时,手机是一种让人放松和享受的工具,可能会使人更容易心情愉悦,产生快感和满足感,进而让人依赖手机。
3.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手机成瘾的背后还有大量个人心理因素,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其中之一。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竞争激烈,让许多年轻人处于压力之下,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此时,手机成为了一种可以逃避现实、放松压力的良好途径,甚至成为了一种心理寄托。
当人们找不到其他方式来放松和舒缓压力时,会更容易被手机所诱惑,进而形成依赖。
二、主动干预方法1.加强自我认知和调适在日常使用手机的时候,大学生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使用手机的需求,掌握手机使用的正确方式,建立一个健康的手机习惯。
同时,在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挫折时,需要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寄希望于手机,此时更应该采取运动、交流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并且,切勿为了亲友、同学间的有趣的信息而奉上所有时间,这样会大大的影响课业和成绩。
中国青少年对手机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
中国青少年对手机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备品。
然而,手机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习惯,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对中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背景为了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本次调查主要面向中国各地中学的学生进行。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并成功收回了901份有效问卷。
二、手机拥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普遍拥有手机,其中超过90%的被调查青少年表示自己拥有一台或者多台手机。
只有少数被调查者没有手机,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的限制。
这表明手机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
三、手机使用频率在调查问卷的手机使用频率一项中,被调查者被要求选择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段。
结果显示,超过60%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其中有近30%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
这说明中国青少年存在着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
四、手机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包括社交媒体、娱乐、学习等。
其中,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社交媒体是自己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娱乐和学习。
这表明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主要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吸引力密切相关。
五、手机使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过度使用手机对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使用手机后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视力下降、失眠等问题。
此外,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由于沉迷于手机而忽略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六、建议与对策针对中国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和行为。
2. 社会宣传与引导: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应加强对手机使用的宣传和引导,提供正确的手机使用知识和技巧。
中国年轻人对手机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手机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手机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对于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中国年轻人对手机的使用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的影响。
二、调查背景和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0份。
被调查对象为中国各地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年轻人,包括学生、上班族、自由职业者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1. 手机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年轻人使用手机的频率非常高。
约45%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其中学生群体比例更高。
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最常用功能调查还发现,中国年轻人最常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媒体应用,占比超过80%。
这些应用如微信、微博和QQ等,已经成为年轻人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其次,音乐、视频和游戏应用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3.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人对手机的使用习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交需求是最主要的因素,约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
同时,便利性、娱乐性和学习需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4. 社交与孤立感尽管手机为年轻人的社交提供了便利,然而调查结果也发现,过度依赖手机社交使得一部分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孤立。
约30%的受访者承认,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他们与周围人产生了隔阂。
5. 学习与手机关于学习和手机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受访学生使用手机来获取学习资料、参加在线课程和进行学习交流。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承认,手机使用过多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6. 健康问题手机使用习惯也引发了一些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眼睛造成了疲劳和不适感。
此外,约50%的受访者承认,手机使用过度导致他们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中国年轻人对手机使用具有高频率和多样化的特点,社交媒体应用成为主要使用功能。
行为主义理论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行为主义理论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人类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就属于这样一种现象,它与个体内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可能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例如: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事情;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视频而难以自拔;长时间玩手机而损害眼睛健康等。
针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1.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户外运动,帮助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症状。
2.建立规则和限制,避免青少年随意使用手机。
3.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手机,并且鼓励他们寻求家庭、朋友和教师的帮助。
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青少年遵守相应的规定。
手机成瘾分析报告PPT课件
相关研究
杜立操、熊少青 在大学生手 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中,通过自编的手机依赖倾向量 表(MDQ)对拥有和使用手机的 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正式问卷四个维度分别为:
1)去段性:指如果被迫离开手机或不 能正常使用手机功能而出现的挫败的情 绪反应。如焦虑无力感。 2)突显性:指手机使用者的思维情感 和行为都被手机所控制,使用手机成为 其主导活动。
短信对于青少年也有负面影 响, 降低了现实交往能力,导致现实情 感的淡漠,不良短信文化的传播影 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手机)电 影
• 身体危害:手机由于其功能需 要,因而通常具有较大的辐射,引 起疲劳感增加、视力下降、过度眼 疲劳等。近日,英国一名癌症研究 专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手机 警告: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 过吸烟受害者。有统计显示,全世 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 此,专家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 烟更严重。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 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 心理依赖危害:焦虑、抑郁、恐 惧。患者必须每天将手机带在身 边,隔几分钟就去看看手机是否有 新信息或新电话。别人的手机响了 也会急忙去看看自己的手机。即使 没有事情也要用手机打几个电话后 才能正常工作。如果无法使用手 机,就表现出焦虑不安,莫名其妙 地对下属或同学同事等发脾气,无 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一般都 害怕失去和外界的联系,准备数个 手机在身边。一旦离开手机,日子 就会变得难熬,人会出现焦虑不安、 无所适从的感觉。
4)宫佳奇、任纬,兰州市大学生手 机依赖状,新闻世界
th a nk s
The end
SUCCESS
THANK YOU
2020/9/30
4)大学生情绪迁移,各种负面郁闷的 情绪可以得到发泄和排遣。大学生 时期是青年学生的“第二心里断乳 期”,此时情绪起伏很大。通过发 短信聊天,手机QQ、飞信等发泄。 因此,手机以其独特的功能迎合了 大学生的这一心理,手机成了郁闷 的安全“小贴士”。
青少年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青少年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的人们生活中。
青少年作为手机使用的主要消费群体,手机使用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尝试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1. 青少年手机使用的普遍现状青少年使用手机已经变得普遍且频繁。
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甚至有一些人使用时间超过6小时。
手机作为他们的娱乐工具、学习辅助和社交平台,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这种过度使用手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2. 青少年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2.1 过度依赖与孤立感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他们常常感到无法离开手机或处于手机无法联通的情况下会感到焦虑和不适。
长期以来,手机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缺乏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现实社交关系的疏远。
同时,手机使用也会减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产生孤立感。
2.2 睡眠障碍青少年夜间使用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
晚上使用手机产生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降低免疫力,甚至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频繁使用手机还会使他们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难以入眠,进而影响白天的学习和生活。
2.3 阅读能力下降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导致青少年对于纸质阅读习惯的丧失,阅读能力下降。
长时间使用手机,看著屏幕阅读信息会造成视力下降并且对青少年的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深度阅读,降低了文化娱乐活动的选择。
3. 解决方案3.1 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父母和学校应共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父母可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合理规划使用手机的时间,并合理限制使用时长。
学校可以加强对手机使用的宣传教育,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
3.2 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和社区应该鼓励青少年参加集体活动,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夜间使用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疲劳和精神 状态不佳。
颈椎问题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引发颈椎问题,造成身体 不适。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障碍
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 技巧,产生社交障碍。
情感淡漠
过度关注手机内容可能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关心程 度降低。
家庭层面的建议
家长监督
家长应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手机使用情况,限制孩子在非学习时间 使用手机,并鼓励孩子参与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
建立家庭规则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 点,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
加强沟通与交流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对手机使用的需求和困扰,共同探 讨解决方案。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 手机使用上瘾的影响 • 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原因 • 解决对策和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背景
手机普及率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开始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上瘾现 象。
学业压力与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心理问题也 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手机寻求安慰和放 松。
忽视身边人
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使学生忽视身边的人和事,影响人际关系和情感 联系。
04
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原因
心理原因
1 2
逃避现实压力
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可 能通过手机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放松和满足感 。
追求刺激和娱乐
手机提中,寻求刺激和快感。
个人层面的调整
01
设定手机使用时间 限制
中学生心理辅导书推荐
中学生心理辅导书推荐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和学业压力的增加,许多中学生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和自我形象的困扰。
因此,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给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书籍。
一、《青春期的7堂必修课:智慧人生引路指南》这本由陶然成书的著作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青春期心理发展和身份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
通过故事、案例和小练习等形式,作者帮助读者了解情绪管理、自信建设、人际交往以及目标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该书注重启发思考和培养积极心态,旨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压力。
二、《捕获一个内向孩子的一天》苏珊·凯恩是美国顶级演讲家之一,在这本书中她针对内向孩子及其家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见解。
书中描述了内向孩子的特点,并提供了几种激励、理解和帮助他们充分发展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内向性格,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或孩子如何与外部世界交流并建立良好关系。
三、《你上瘾了吗?互联网时代刷手机成瘾综合征》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已经变得过度依赖。
李银河博士在这本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帮助中学生高效使用科技产品。
通过阐述影响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她鼓励年轻人发展均衡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情商2.0》作为心理学领域里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情商2.0》主张情商是决定个体成功与幸福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系统地介绍了情商背后涉及到的认知力、自控力、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的概念。
通过案例和实用技巧,读者能够提高自我意识、理解他人情感以及更好地处理并引导自己的情绪。
五、《赴约心理学:给年轻人的快乐指南》本书由瑞典著名儿科心理学家林娜·胡波教授合著,通过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分享了一些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态度、培养社交技能以及发现个人天赋与激情的方法。
95后手机使用研究报告
95后手机使用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的95后手机使用研究报告,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
结论:
1. 95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手机是他们最主要的通信工具。
报告显示,95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8小时,比其他年
龄段的人更多。
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几乎每个
95后都拥有一个智能手机。
2. 95后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
报告显示,他们经常
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应用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
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观点。
相较于拨打电话或发短信,95后更
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应用与他人交流。
3. 游戏是95后手机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报告显示,他们
喜欢玩各种类型的手机游戏,尤其是在线多人游戏。
手机游戏能够提供娱乐和社交的双重体验,很多95后会花费大量时间
和金钱在手机游戏上。
4. 95后对手机品牌和功能有一定的偏好。
报告显示,他们更
倾向于购买国际知名品牌的手机,如苹果、三星等。
对于手机的功能,95后则更注重拍照、社交媒体应用的流畅性以及游
戏性能。
5. 95后对手机的隐私和安全保护有一定的意识。
报告显示,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等安全功能,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同时,他们也更加警惕手机上的恶意软件
和网络钓鱼等安全威胁。
综上所述,95后手机使用研究报告显示,95后非常依赖手机,尤其是社交媒体和游戏应用。
他们对手机品牌和功能有一定的偏好,并且对手机的隐私和安全保护有一定的意识。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手机制造商和开发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04-调研背景05-调研方法06-知识链接07-调研结果概要手机使用时长09-手机各类用途使用时长手机社交行为11-手机网络社交满意度13-手机线上线下社交规模14-手机使用语表情化趋势16-助人意愿与手机社交圈手机信息获取行为17-手机资讯可信度18-线上线下阅读行为手机使用心理画像20-不同手机品牌用户心相23-手机的身份象征度24-手机增加快乐程度25-手机增加掌控感程度购机行为27-手机品牌28-手机价格29-明星代言换机行为31-换机频率32-换机关注点手机APP偏好34-期待增加的APP类型35-游戏类APP36-生活类APP37-社交类APP39-休闲类APP趋势展望调研背景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全球网民为36亿,超过了全球总人口的50%。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
每个成年用户每天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多达5.9小时。
手机对于人们来说,不再只是沟通的工具,而是系统化的生活平台。
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
相邻的10-1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只有18.2%。
20-29岁中包含了全面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经济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5后。
这些95后是消费的生力军,也是时尚的“赶潮人”。
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约1/4电商用户为95后;63.9%的受访95后每天使用电商平台;10%的受访95后每天都网购下单, 95后在进行消费时对于网络的依赖很大。
将95后与网络世界联系起来的“新手机”(智能手机)也逐渐成长起来。
2010年至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每年出货量从5400万部增加到了3.57亿部。
2018年2月Google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35%,仅次于新加坡(67%)和澳大利亚(37%),位居全球第三。
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巨大,35%的普及率仍在低位,中国智能手机年出货量仍将大幅增长。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能小助手”,一方面,“新手机”是“新青年”演出的舞台, 95后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这一载体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新手机”的发展也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青年”的基因,手机的软件硬件都越来越符合“新青年”的心理诉求与行为走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调查将对95后的心理画像、购买手机行为、手机APP偏好进行深入描述。
调研方法结合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本研究共对2530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其中95后青年1677名。
第一轮调查有930名参与者,均为95后。
第二轮调查对象共约1600人,通过科学甄选后保留1323人的有效数据,其中95后747人,占比56.5%;95前576人,分为90后和非90后,90后占比17.9%。
参与调查的95后中女性占54%,男性占46%。
受访者中87.3%为学生,步入职场的95后占12.7%,他们多数为本科学历(54%),其次是研究生(19%)。
其中学生群体为来自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地的大学生,地域分布较广,有一定代表性。
调研均为在线调查。
第一轮为定性调查,通过对心理学专家的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来明确调查的问题。
本轮的目的是通过开放性调查了解95后在手机使用中的行为偏好,并确定下一轮定量调研的题目。
只有在第一轮定性调查中有足够代表性的内容,才能入选为定量调研的题目。
第二轮为定量调查,采纳定性调查确定的题目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方法为滚雪球法。
随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目的旨在了解95后手机使用的特性,明确95后和95前在不同手机行为偏好上的差异,以及推论95后手机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
知识链接一.大五人格心理学家用“外向”、“宜人”、“尽责”、“情绪稳定”和“开放”这五个特质(也简称“大五人格”)描述人类的个性(性格)框架。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是否喜欢社交、喜欢冒险和娱乐。
宜人性指是个体是否喜欢跟别人合作、有同情心、有耐心。
尽责性指个体是否是自律、尽职和细心。
情绪稳定性指是否爱烦恼,安全感高低和自我满意度。
开放性指的是富于想象、接受新事物和审美。
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最重要的人格结构之一。
心理学家Higgins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
●应该自我(ought self):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
●实际自我(actual self):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
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
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使得个体回避一些不恰当的目标。
Higgins认为,当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存在差距时,人们会努力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这种努力进而导致了相应的心理偏好和行为取向。
调研结果概要关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95后日均手机使用超8小时,其中社交用时最长,接近2小时。
●微信好友数是通讯录人数的1.63倍,手机通讯录逐渐失宠。
●表情包已成手机使用语主流,使用意愿度达70%,聊天去文字化成大势所趋。
●手机在线信息信任度较低,仅36.9%,但95后在线阅读热情不减,手机资讯平台信息质量亟待提高。
●不同手机有不同的品牌文化,召集了个性不同的用户群体,其中,苹果用户外向性和宜人性最高,荣耀用户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独占鳌头,苹果和荣耀用户的开放性上不相上下。
关于购买手机行为:●95后使用手机品牌的前三名分别是苹果、荣耀和华为,选择荣耀和华为的95后人数与选择苹果的人数基本齐平。
●95后购买手机价格接近月收入的2倍,但明星代言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较低。
●95后平均2.2年更换一次手机,低于总体人群换机频率;“流畅性”和“外观设计”是95后购机关注的主要特征。
关于手机APP偏好:●学习、时间管理和休闲娱乐类APP成为95后最想增加APP类型的Top3,“好学又好玩”是95后手机使用的特征,时间管理是关键。
●95后将玩游戏当作社交的方式,手机游戏重在满足社交心理功能和情感心理功能,“好玩”反而居其次。
●休闲APP呈“去社交化”趋势,95后的休闲是一个人做主的休闲,APP的互动功能不是重点。
手机使用时长95后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为8.33小时,超95前23%调查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达8.33小时,而95前日均使用手机6.77小时,95后比95前长23%。
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交工具,而是95后全息空间的生活助手,全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在移动社交、学习、看电影、听音乐、看视频方面95后在手机上花的时间更多;在工作方面95前花费的时间更多。
统计分析发现,95后用手机进行社交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接近2小时,比95前多出18%。
95后认为使用手机能够和身边的人时刻保持联系,能够即时分享生活,也能够了解好友动态,所以他们愿意使用手机进行更多社交活动。
95后平均每天用手机学习约1.5小时,比95前多出84%。
进一步分析发现,95后使用手机学习最多的内容是英语,其次包括学习付费知识、了解资讯、查阅信息等。
较多95后表示使用手机学习较为方便,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
95后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比95前多出48%。
通过调研发现,95后乐于花费大量时间在听音乐、玩王者荣耀、泡哔哩哔哩等休闲活动上。
随着通信和移动手机设备的发展,游戏和视频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娱乐放松发展出了更多的内涵,团战、弹幕和点赞更是满足95后的社交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简而言之,95后吃喝玩乐和学习生活都更加依赖手机,手机是他们的生活助手、学习老师,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智慧大脑。
手机社交行为手机促进全方位社交:57.9%认为手机扩大的网络社交圈子让人感到开心,67.1%觉得网络社交也促使线下朋友关系更好之前,人们觉得社交圈的扩大会消耗人们的认知资源使人感到疲惫。
另外,大众总认为频繁地使用手机会使朋友之间的沟通减少,从而导致朋友关系恶化。
但事实上,情况有所不同。
本研究发现,有57.9%的95后认为手机扩大的网络社交圈子让人感到开心;67.1%的95后觉得网络社交促使线下朋友关系更好。
网络社交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不仅没有让95后们感到疲惫,反而让他们感到开心。
主要心理原因之一是,双方通过网络联系,不用像线下交友一样,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来进行印象管理。
此外,网络社交有更大的信息选择性和互动模式选择性(推送或吃瓜),一天辛苦后的畅所欲言或“信息猎奇”使95后得到宣泄与愉悦。
结束了学生时代的95后“散落”在天南地北,大家很难相聚。
网络社交使他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分隔两地的好闺蜜、同窗也可以诉说“悄悄话”,网络社交的便捷促使95后线下朋友关系更好。
2.1 8.216.127.941.157.970.078.687.5 93.9 1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2030405060708090100开心/疲倦累积百分比5.4 9.626.435.044.367.179.387.5 93.296.4 1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2030405060708090100关系好/坏累积百分比微信好友数是通讯录人数的1.63倍!“圈子社交”取代“号码社交”热爱互联网的95后更多将联系人存储于自己的网络聊天账号中,人均微信好友约为240,是通讯录的1.63倍!以微信好友数为表征的网络社交圈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更受到95后的青睐。
相比之下以手机通讯录人数为标志的“号码社交”则逐渐失宠(人均联系人不到150)。
之所以呈现这种趋势有几大原因:1.微信好友增加来源更广。
通讯录好友一般在有主动联系需要的情况下才会添加,而微信好友则不然,无论是否有主动联系的需要,因为其好友的双向性,即使是被添加好友,也会扩大好友数量。
2.微信好友添加呈网络化趋势。
手机通讯录点对点的联系导致其添加模式是一对一的添加,而以微信群为代表的一个个圈子能够迅速扩大交友面,结合微信双向性的特点,好友数量呈“指数增加”。
3.微信好友网络遍布工作、生活多个方面。
微信的群聊功能可以更加方便地满足工作、生活需要,逐渐多的圈子的建立也促使了好友数量的增加。
因此枯燥的电话号码已不能满足青年人对社交的需求,“有事打电话”的亲密也比交际圈中的无缝陪伴逊色几分。
然而,95后的社交空间还比较狭窄,微信好友数只有95前的53%,这说明95后群体仍“涉世未深”,社交的广度仍有待拓展,随着圈子的扩大,这种网络化社交趋势也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