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翻译论文——张培基散文
翻译理论与实践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姓名:陈茜院别: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班级:0805班学号:14080701355编号:20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陈茜(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805班学号14080701355 编号20)摘要: 散文有其独到的特点,而英译散文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难点。
于此,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各种独到的翻译技巧无疑为后来者指明了道路,故本文试通过拜读张先生的著作来分析得出个中技巧以供参详。
关键词:散文、张培基、英译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Prose——Brief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Prose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so that more difficult points are existed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proses into English.For this condition,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provided guidance for laters without doubt.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se its skill by reading the famous work for readers.Key Words: prose、Zhangpeiji、translation引言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20世纪出名的中国译者,曾出版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一本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专著,其翻译技术受到了众多译界从业者的高度赞赏。
张培基在译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中,人文性、技术性、实效性是他最重视的三个基本技巧。
人文性技巧力求忠实译写在译作中,张培基首先力求忠实译写,其翻译的文章清晰、地道,对外语的运用准确,他的译文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把翻译作为一种艺术般的表达,加强译文细节的处理,如有时为了更好地把原文的表达意图转化,会做出文字或语言的调整,这也是表达艺术性的一种体现。
技术性技巧精准把握语言张培基在翻译时,把语言把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是对读者弱点的把握,从而保证译文的一致性。
他会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难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语言结构,保持原文的思路。
他还格外重视句子的结构,处理词语及词组的转换,以便让英译中文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通顺,更精确。
实效性技巧捕捉原文精髓张培基出版的翻译专著,侧重地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文章,他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从句法到措辞,把握原文的精髓,让译文更加完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效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把握文章的重点,以此发掘文章中隐藏的内涵,将原文的文化特点和强烈的审美感融入到译文中,加强译文的魅力,从而让原文得以生动的重现。
总之,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在当代的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语言技术,考虑句法结构,注重文字艺术效果,处理原文的文字严谨,让译文更加生动,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译学的经典,也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章。
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散文翻译美学 ,通俗来说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 出 原文 所 要 表 达 的含 义 ,阅读 起 来 充 满 了美 感 。 基 本 原 理 ,来 研 究 和 探 讨 语 际 转换 中 即 翻译 的美 学 问 题 ,帮 值 得 一 提 的是 朱 自清 的抒 情名 篇 《 背 影 》 ,原 文 作者 用 助 译 者 了解 翻译 审美 活 动 的 一 般 规 律 ,提 高 语 际 转 换 能力 和 的是提炼 的语言 , 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 ,如娓娓而谈 , 对译 文的审美鉴别能力 。散文的 自由文体一方面给散文创作 情 真意切 , 整篇文章勾 勒出动人 的场景 , 显示 出深远 的意境 。 留 下 了 发挥 空 间 ,使 散 文 风格 变化 多端 ,另 一 方 面 为 散 文 的 张 培基 先 生 在 翻 译 该 文 时 ,竭 力 保 留原 文 情 真 意 切 的 动 人情
翻译 设 置 了重 重 障碍 ,不 同 的语 言表 达 ,迥 异 的 文 化 背 景 , 使 得 翻译 美 学 的实 现 更 是 难 能 可 贵 。
感 ,向国外读者传达近代 中国文学家 的思想情感 ,使读者领 会该文 的巨大艺术魅力。文中写道 “ 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
张 培基 先 生 是 中 国散 文 翻 译 界 的泰 斗 ,为 中 国的 散 文 翻 是 东奔 西走 。家 中光景是 一 E l 不如一 日。他少年出外 谋生 , 译 事业 做 出 了很 大 的贡 献 ,也 是 将 美 学 思 想 运 用 到 翻 译 实 践 独 立 支 持 ,做 了许 多 大 事 。 那 知 老 境 却 如 此 颓 唐 !他 触 目
《 戏剧之家 》2 0 1 5年第 0 6( 下) 期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出版商早已着手准备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以便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
2005年,张培基教授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便获得了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历经了艰辛的翻译过程,进而体验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自然美和字句的优美。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主要是由张培基教授,以及尤西娜、杨福林、吴健、陈庆铭等知名译者共同完成的。
其收集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鲁迅、茅盾、冰心、苏轼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其中,以茅盾的《面孔》最为著名,故事描述了他在西藏拜访仓央嘉措时近距离接触到佛陀的神圣面容,而荡然无存的内心感受。
这首散文被英文译者译作“The Face”,凸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极具文学艺术性。
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也体现出译者的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把握文学艺术效果,以及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是一个很考验译者技巧和艺术水准的过程。
在该译注书中,张培基教授与其合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注释把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涵义融入其中,使故事更加灵活有趣,更容易理解,令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本书也体现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如陈乃恒的“功能翻译理论”、坎特利的“失去翻译理论”等,从宏观角度让读者了解更多翻
译的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仅深入浅出地把中国现代散文介绍给国外读者,而且也给我们以翻译的精湛技术、美妙的文学艺术感受,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注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好评。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雨前Praying For Rainfall何其芳He Qifang|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中文: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细草样柔的雨丝又以温存之手抚摸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
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英文:I can never forget the thunderstorm we often had in my home town. Over there, whenever the rumble of thunder reverberated across the valley, the buds of spring would seem to sprout freelyafter being disturbed and roused up from their slumber in the frozen soil. Then tenderly stroked by the soft hands of fine rain, they would putforth bright green leaves and pink flowers. Itmakes me nostalgic and melancholy to think about the old times and my mind is as depressed as the vast expanse of North China is thirsty. A tear stands in my dull eye and, like the rainlingering in the murky sky, is slow to roll down.要点:1,“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
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故都的秋》,将“故都”——北平特有的景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
它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犹如置身在图画当中。
高中时学过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对北平的街巷感到非常熟悉。
因而,这篇课文也就很快被我理解了。
那是一个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丹桂飘香,我与朋友去逛庙会,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卖书的小店,随手拿起一本曹禺的话剧《雷雨》来看,在不经意之间瞥见了书封面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故都的秋》。
顿时,仿佛又重温了那《骆驼祥子》中的一幕。
也许是英语课文比较多的缘故,加上以前学过曹禺的《雷雨》,所以就更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对于翻译的质量自然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这里想谈谈对张培基译文的看法。
我曾对照原文和此译文进行了比较,发现差别并不大,难分伯仲。
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译文不可能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那样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而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这首先要求译文要注重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它必须用精确、简洁、优美的语言直接表述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地加工,使译文具有一种外国文学的韵味。
为了体现译文的民族性,译文应保持原文语言的韵味。
另外,翻译时还要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
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学作品来说,主要涉及文化的移植问题;对于西方文学作品来说,主要涉及文化的接受问题。
老舍笔下的《秋》不仅表现了北平特有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而且表现了北平人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
可是,从整体上看,译文只停留在局部的、细节性的描写上。
尤其是对老舍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翻译,没有抓住特点,使人感到太过于抽象,以至影响了译文的流畅。
另外,在具体的词语运用方面也显得不够贴切。
“雄伟、壮丽、宽阔、幽静”等这些形容词应该换成能够准确表现北平城市风光特色的词语,这样才更符合北平的地域特点。
译文把作者对于北平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获得了极强烈的艺术享受。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谓当今英译中文学习、研究界的丰碑,这部书汇集了大量来自中国现代名家的经典文章,他们是鲁迅、苏轼、郭沫若、林语堂等等,并且采用英文进行了译注,让国际读者能够轻松体会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美妙。
从技巧角度来看,张培基在译注上的独特手法,为当代英汉翻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英译中文翻译的核心技巧是要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达到尽可能地良好的译文表达效果。
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提出了“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的原则,介绍了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灵活技巧等技巧应用于英汉翻译的方式。
其中,“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原则是检验好坏翻译的重要标准,它要求翻译人员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前提下,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用汉语表述有关的概念,并且要保证翻译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准确性,即按照原文表达的内容去清晰精确地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要出现误差。
张培基编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时,建议翻译者使用多中手段来提升翻译质量,主要涉及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和灵活技巧等:首先,注释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效掌握语言特点,以便在掌握翻译时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精髓和表达方式,翻译出更精确的文本。
其次,引文技巧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并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此外,调和技巧是保证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即在不失原文语义的情况下,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接近汉语习惯表达。
随着翻译技巧的深入研究,精炼技巧从英汉翻译中被运用,它指在不改变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删减和修改原文,以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简洁清楚。
最后,灵活技巧对于英汉翻译同样重要,它允许翻译人员在译文形态上与原文形式有一定差异,以便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英汉翻译技巧上的独特发掘和诠释。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推出了完整系统的技巧,使英汉翻译效果更佳,也为当今国际文学翻译提供了更高的翻译质量及实践技巧。
张培基现代散文翻译精选分享
张培基现代散文翻译精选分享一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萧索的感触来的,不但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Not only poets, 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 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不由自主地In spite of oneself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的阶级区别呢Autumn treats all humans alike,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race or class.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和秋的关系特别深了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hinese idiom qiushi(autumn scholar, meaning an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 in his life) and the frequent selection in the textbooks of ouyangxiu’s on the autumn sough and Su Dongpo’s on the red cliff, Chinese men of letters seem to be particularly autumn-minded.可是这球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But, to know the real flavor of autumn especially china’s autumn, one has to visit the North.南国之秋,当然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托上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Autumn in the south also has its unique feature such as the moon-lit Ershisi bridge in Yangzhou, the flowing sea tide at Qiantangjiang River, the mist-shrouded Putuo mountain and lotuses at the Lizhiwan Bay.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首先,本文从《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以下简称《选集》)进行分析,对编者张培基的翻译技巧作一论述。
以张培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译者,在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大量的散文英译中,征服了英文的技巧,并有效运用它们。
《选集》选取了二十一位杨绛、余光中、舒婷、唐雪莱等现代散文作家的九十篇散文,由张培基负责翻译,他把中国现代文学散文作品从中文转化为英文,实现了多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奇妙转化。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尤其是《选集》)中,应用翻译技巧表现其翻译素养为角度,来探究其翻译技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首先,张培基应用拟人技巧,明晰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他把直观的概念抽象出来,用词汇来描绘,可以把握书中的语言表述,展示出细致的意象,传达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微妙的精神”。
此外,他也加入了语法技巧,以恰当的句型、添加词语,创造出旋律感和节奏感,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他还实现了句子间的跳跃,从连贯理性表达到无意识流淌,从调和到对比,使得读者即可尽情体验眼前的形象,又可深入思考背后文化的哲理。
此外,他也通过文献资料等技术,处理语言表述中的细节;针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又运用了文化翻译技巧,结合中西文化,运用外语的语感,发挥其所具有的灵活性。
不仅如此,他还加强了原文的对比性,把有形形象的东西解释成无形象的抽象形式,以进一步释放原文丰沛的文化内涵;他在翻译过程中,还结合了押定韵律、矛盾冲突、意象集中等思维技巧,从而保留了原文的艺术特点,反映出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对现代散文的翻译,不仅是把原文的言语阐释和语言传达,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传播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
如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先驱,张培基所展现出来的技巧实质就是将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以此来宣传中国文化,深刻和鲜明地表达中国文化的理念。
张培基的《散文佳作108篇》赏析-英汉互译
丑石贾平凹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赘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掬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五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院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孤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庆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于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己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An Ugly StoneJia PingwaI used to feel sorry for that ugly black piece of stone lying like an ox in front of our door; none knew when it was left there and none paid any attention to it, except at the time when wheat was harvested and my grandma, seeing the grains of wheat spread all over the ground in the front yard of the house, would grumble: "This ugly stone takes so much space. Move it away someday. " Thus my uncle had wanted to use it for the gable when he was building a house, but he was troubled to find it of very irregular shape, with no edges nor corners, nor a flat plane on it. And he wouldn't bother to break it in half with a chisel because the river bank was nearby, where he could have easily fetched a much better stone instead. Even when my uncle was busy with the flight of steps leading to the new house he didn't take a fancy to the ugly stone. One year when a mason came by, we asked him to snake us a stone mill with it. As my grandma put it: "Why net take this one, so you worst have to fetch one from afar." But the arson took a look and shook his head; he wouldn't take it for it was of too fine a quality.It was not like a fine piece of white marble on which words or flowers could be carved, nor like a smooth big bluish stone people used to wash their clothes on. The stone just lay there in silence, enjoying no shading front the pagoda trees by the yard, nor flowers growing around it. As a result weeds multiplied and stretched ail over it, their stems and tendrils gradually covered with dark green spots of moss. We children began to dislike the stone too, and would have taken it away if we had been strong enough; all we could do for the present was to leave it alone, despite our disgust or even curses.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wa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Three days after a rainfall, usually, when the ground had become dry, there was still water in the pit, where chickens went to drink. And every month when it came to the evening of the 15th of lunar calendar, we would climb onto the stone, looking up at the sky, hoping to see the full moon come out from far away. And Granny would give us a scolding, afraid lest we should fall down--and sure enough, I fell down once to have my knee broken. So everybody condemned the stone: an ugly stone, as ugly as it could be.Then one day an astronomer came to the village. He looked the stone square in the eye the moment he came across it. He didn't take his leave but decided to stay in our village. Quite a number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 “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是太丑了。
浅析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CAIXUN财讯-58- 浅析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曾雅琳 / 文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
本文从张培基先生多年来翻译实践的结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挑选典型的译例从选材、翻译思想、翻译风格、散文翻译审美信息的传递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张培基的翻译观点和卓越贡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翻译思想 散文翻译的审美信息传递张培基,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
作为翻译家,曾出版了许多翻译著作和译作,如:《习语汉译英研究》、《英语声色词与翻译》、《英汉翻译教程》等,他的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令国内外学者及同行的受益匪浅。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件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张培基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透彻的理解和娴熟的驾驭。
他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特别能抓住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充分掌握英汉词汇的差异。
翻译时张先生都能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
以张培基的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研究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在在用词上不会用特别生僻的华丽的辞藻,相反,简单常用的词在译文中的频率相对较多的多。
1.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月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译文:In some seasons, I would study in the morning and work in the fields in the afternoon. During the busy season, I would spend all day working by the side of mother. It was then that she taught me a lot about the knack of farming.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语言平实简约,却于平实中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之情,在用词上都是选用最简单的词汇。
【翻译】张培基现代散文精选翻译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萧索的感触来的,不但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Not only poets, 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 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不由自主地In spite of oneself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的阶级区别呢Autumn treats all humans alike,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race or class.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和秋的关系特别深了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hinese idiom qiushi(autumn scholar, meaning an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 in his life) and the frequent selection in the textbooks of ouyangxiu’s on the autumn sough and Su Dongpo’s on the red cliff, Chinese men of letters seem to be particularly autumn-minded.可是这球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But, to know the real flavor of autumn especially china’s autumn, one has to visit the North.南国之秋,当然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托上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Autumn in the south also has its unique feature such as the moon-lit Ershisi bridge in Yangzhou, the flowing sea tide at Qiantangjiang River, the mist-shrouded Putuo mountain and lotuses at the Lizhiwan Bay.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而有趣的读物。
该书收录了四十多位著名散文作家的译文,由知名译者张培基所译,译文充满文学价值和民族特色。
该书从文学史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家的想法和思想,其中有现代艺术家、新民主主义者以及各种政治思想家。
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改革等一系列主题,令读者受益匪浅。
张培基在译文中,精心策划了中英文的比较,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英文版本中的词语表达与中文原文中的文字表达之间的联系,挖掘出当初作者的思想。
此外,张培基在译文中精心制定了一套翻译技法,他采用「提炼式翻译」的方式,将原文中的文言文转换成纯粹的现代汉语。
他在译文中还采用了意译、直译、表达式等一系列翻译技巧,令译文更加准确有力,体现出作者的思想。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充满了张培基的智慧和一系列的翻译技巧,他把本来条条框框的文学诗词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展示出张培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技巧和成就。
在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他忠实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不仅充分展示了译文的准确性和有力性,更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思想。
综上所述,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部非常优
秀的译作,其中展示了张培基独特的翻译思路,以及高超的技巧。
该书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而有趣的读物,又为翻译爱好者带来了新鲜而有价值的学习机会。
张培基现代优美散文翻译精选整理分享
张培基现代优美散文翻译精选整理分享张培基现代优美散文翻译精选整理分享这使大多数坐轮船坐飞机的朋友办不到的This is something quite beyond the majority of those traveling by steamer and aircraft.决定了之后,有两个朋友特来劝阻,一位从李家托,一位从柏斌,不怕水程跋涉,为的是关爱我,瞧得起我。
After I have made up my mind, in spite of the difficult boat journey all the way from Lijia tuo and Baibin respectively, came to dissuade me from taking the wooden boat out of concern and respect for me.他们说了种种的理由,预想了种种可能的障害They enumerated various reasons against my decisions as well as possible mishaps.结末说,还是再考虑以下的好Advising me in the end to re-consider the matter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I felt grateful to them, and of course refrained from showing any reluctance to reconsider the matter.只好半开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By way of allaying their anxiety, I said jokingly, “a good guy always enjoys Heaven?s protection”半开玩笑的说said jokingly现在,他们接到我安全到达汉口的消息,他们也真的安慰了Now, the subsequent news of safe arrival in Hankou have set their minds at rest安心安慰set their minds at rest不说我自己犯不着,人家也太费心了Neither is it necessary for me to go to all that trouble, nor should I bother other people for that matter.重庆路有那么难走Going around is hard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公共汽车站排队往往等上一个半个钟头You will queue up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or more to get on a bus.天天为了票子去跑,实在吃不消It is really too much for me to go about for the ticket everyday.再说和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换上他人的身份,虽然人家不大爱惜名气我却不愿滥用那些名气。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现代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特点。
其中的文笔手法、思想氛围、情感表达十分独特,令读者沉醉其中,聆听到自然的意境及其语言技法的魅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许多光辉照耀的中国作家英译作品也不断涌现。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气质,这是由“张培基译注的”的收藏本,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精品。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由张培基编著,包括了近五十篇中国现代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
张培基是外语学者,擅长语言文学理论,并有着多年的英译经验。
他充分把握介绍文学作品特点的技巧,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把中国现代散文作品特色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把这部收藏本写得淋漓尽致、极具价值。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所选之作品,大都是反映当下社会及其生活的文学精品,表达的是当代文学的观点与思想感情,把文学文本的生命特性及其艺术魅力充分发挥。
张培基的翻译把散文的神韵充分的体现出来,诸多文艺表现的手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文章的重点与节奏也精确的诠释出来。
由此可见,他的翻译文字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次,更细致考虑到文体特点,以及把文艺特色以不可替代的调动来体现散文的独特气质。
要使翻译看起来优雅深入,张培基所采取的技术也非常多样。
他采用了“概译原汁法”,即以尊重汉语原意为主,秉持谨慎、多余、少余的技巧,避免过多的意思转移,同时也强调原文的表达文体和文化背景。
张培基翻译为维护原文的特色特性,也使用了“借译”、“双重翻译”、“意译”等方法,还专门编写了译注,以加深对中国文学特质特征的理解。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之作,也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精品的重要一环。
张培基的英译技巧赏析不仅仅是英汉文学特质差异的把握,更是对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精确和准确的表达,也为读者开启了文学的新天地。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之《生命》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之《生命》生命Life何为He Wei|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如果回归自然,各有不同的方式,后人总是尊重前人最后一次选择。
一位朋友偶然讲起一件事,有如一篇小小说,听者动容。
There are various ways of returning to nature, but people generally respect the last wish made by their parents towards their journey’s end. A friend of mine incidentally related to me the following occurrence which, like a little story, is very touching: 要点:1,“前人最后一次选择”译者按”父母的临终愿望“之意译为the last wish made by their parents towards their journey’s end,其中one’s journey’s end意为“临终,生命的尽头”也可译为the last wish made by their parents towards the end of their life journey2, “一位朋友偶然讲起一件事”译为 A friend of mineincidentally related to me the following occurrence,其中relate 意为“讲述”其同义词有recount,recourse, speak of,occurrence 指“发生的事情”比thing更加高端啊有木有~3,“听者动容“即”令听者动容“或”令人动容“=touching在新开发的丛林里,一条蜿蜒的小径上,一个衣着素色的女人踽踽独行,径直走向林子里的一棵树。
这里许多树大小参差不一,有的移植不久,不过都长得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我们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就要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领悟原作的精神风貌、行文气势和神韵等为基础。
再现原散文的韵味不管局限在文字层面,还涉及原作所表现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在中文散文英译领域,影响最大的当属张培基了。
他的译作涉及了现当代中国散文家几十人,并且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善于抓住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注意忠实于原文却又不拘泥于原文,在传达意义和神韵上均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显示了其良好的英汉语言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译笔。
他的译文句子短小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语言逻辑清晰,并且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显得相当稳妥。
他在翻译的时候大致用了一下三种原则:1、真实再现散文的意义散文的核心在于传情达意,状物叙事和说理真切、直接,故而准确再现散文之意识散文翻译的前提。
这要求译文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力求与原文等质等量。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散文进行充分、细致的解读。
对散文的解读不仅要落实到单个字词的意义、语音、拼写等微妙的细节上,也要设计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再到句子、语篇的主题意义等的理解。
再现散文之意要兼顾散文的内容和形式。
从语言层次上说,译文由微观到宏观,从字、词、句、篇到修辞、逻辑、文体、主题仔细把握,使用精确、恰当的词句来再现原意。
从文化层次上说,译文必须结合原作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背景,准确地体现原作的意义。
(胡显耀、李力,2009:182)张先生充分掌握了英汉词汇的差异,翻译时他能根据根据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所代表的内涵意义,进而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采用了增词、减词、变通等多种手段,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例如:(1)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以过去。
《谈骨气》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 luggage and bargain with theporter over the fee.根据文章上下文,在这句话中的小费,张先生把它翻译成 fee 而不是 tip 。
因为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给搬运工、侍者、出租车司机等的额外服务费用,而是指付给搬用工的搬用费,如此翻译体现了其翻译的准确性。
(2)一个人,哪怕他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我相信如果长住在海滨,一定会变得和羔羊一般驯服。
《海恋》 a person with a terrifying hot temper will become,ibelieve,as meek as a lamb after a long stay by theseashore.这个句子中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如果直译为 with a temperament as fierce as that of a tiger orwolf,会使读者认为这个人很凶残,那么就在翻译过程中错误的传达了作者的意思。
将之意译成 with aterrifying hot temper,则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准确真实地再现散文之意是散文翻译的第主题词: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105/2012.6 上半月xie zuo li lun yan jiu写作理论研究一要务,但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散文的意义和形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把握原作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译入语形式也是散文翻译的关键。
2、恰当保存散文的形式散文的选材自由,形式开放,但并不意味着散文就不注重形式。
它只是不像诗歌讲究音韵格律,也不像小说虚构情节,采用特殊的叙事手段。
散文的美除了体现在意境和情趣上,也体现在散文的形式上,包括散文的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段等。
如果在翻译散文时忽略原作的形式,那必定会失去原作的美。
散文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散文的词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汉语原文是包含了三个分句的一句话。
形式上,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而且都用了两个谓语动词。
内容上,每个分句都隐含着条件关系,即如果就,同时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所以译文中,译者使用了断句分译方法,把一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处理成三个独立的句子,且都使用了 if 引导的条件句式,把原文分句的前一个谓语动词放在从句中,把后一个谓语动词放在主句中。
这样不仅把原文隐含的条件关系显现出来,而且解决了上文提到的谓语动词的矛盾。
(余元玲:2004)(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故都的秋》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译文也将 autumn 单独放在句首,加上插入语 wherever it is ,同样成了三小句。
原文是独白式的口头语,译文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作形式不可能完全照搬进译文。
在翻译时,我们应尽量切合原文的风格。
因此,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保存散文之形式也是翻译散文的重要原则之一。
3、消除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只有消除文化上的隔阂,才能使读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理解的鸿沟。
要清除这些隔阂,并不是将所有的文化因素都抛弃掉,而是要想办法译得准确,基本的原则是:原文的意味和意境不能改变,另外还可以利用注释和说明来完整传递原文的意趣。
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
例如:(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背影》祸不单行的日子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先陈述事实,然后给出结论,而译文刚好相反,先得出结论,再叙述事实。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they were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too to 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so that 表示结果。
(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母亲的回忆》允许我们沾染上一点。
文化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
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词法、意译法等消除了这些障碍。
例如:(1)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为奴隶的母亲》 sometimes he also worked in the fields; early each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 芒种是中国的 24 节气之一, 直译法必须加注 earlyeach summer,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他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而言之,对于散文的翻译,应该把握对意义、形式、和文化的把握。
真实地再现散文的意义、恰当地保存散文的形式、消除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散文的基本方法。
四、小结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时始终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透彻理解原文,充分把握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增译和删略恰到好处,使原文深层语意得到充分演绎。
做到了形神兼备,在忠实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调。
在准确传达原文神韵的同时,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也不失雅致,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1] 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 李梅.从韵味说来看汉语散文英译以张培基译故都的秋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106【篇二: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摘要】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