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合集下载

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其工艺

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其工艺

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其工艺一、污水脱氮原理: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无机氮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有机氮主要包括蛋白质等有机物。

污水脱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该过程需利用到氨氧化细菌进行氧化作用,产生的硝酸盐氮可以被水中的反硝化细菌进一步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这样就实现了对污水中氨氮的脱氮处理。

反硝化反应是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

反硝化作用需要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可通过添加外源电子供体(如甲烷、乙醇等)来提供反硝化细菌进行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还原,产生大量的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脱氮处理。

二、污水除磷原理:污水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和有机磷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主要包括磷酸盐磷和亚磷酸盐磷,有机磷主要包括有机物中的磷酸酯等。

污水除磷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化学沉淀法和生物吸附法。

化学沉淀法是通过给污水中添加适量的化学沉淀剂(如氯化铝、聚合氯化铝等)来与磷酸盐磷和亚磷酸盐磷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如磷酸铝等),从而使磷被固定在沉淀物中,从而实现了对污水中无机磷的除磷处理。

生物吸附法是利用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微生物对磷进行吸附作用,这些微生物能将磷从废水中吸附到其细胞表面或胞囊中,从而实现了废水中磷的除磷处理。

三、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污水脱氮除磷工艺主要有一体化生物法、AO法和AB法等多种。

其中,一体化生物法比较常用,其工艺流程为:进水→除砂→调节池→好氧生物反应器(硝化反应)→缺氧生物反应器(反硝化反应)→二沉池(沉淀处理)→出水。

一体化生物法通过将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合为一体,利用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处理污水。

系统中含有好氧区和缺氧区,其中好氧区负责氨氮的硝化反应,缺氧区则利用添加碳源(如甲醇、乙醇等)提供的外源电子供体来进行反硝化反应。

通过控制好氧区和缺氧区的进水比例,可实现对污水中的氮和磷的高效去除。

污水处理:生物法、氨氮方法详解

污水处理:生物法、氨氮方法详解

污水处理:生物法、氨氮方法详解一、生物法1.生物法机理即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在污水的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首先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硝化菌的作用 ,将污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脱氮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污水中逸出。

因而,污水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见图1 。

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 的作用,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

生物脱氮法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总氮去除率可达70%—95%,二次污染小且比较经济,因此生物脱氮法运用最多。

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低温时效率低。

2.传统生物法目前,对氨氮污水实际处理中应用较成熟的生物处理方法是传统的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如A/O、A2/O工艺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作用完成,由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这两个过程不能同时发生,而只能序列式进行,即硝化反应发生在好氧条件下,反硝化反应发生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

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生物脱氮工艺大多将缺氧区与好氧区分开,形成分级硝化反硝化工艺,以便硝化与反硝化能够独立地进行。

后置反硝化工艺、前置反硝化工艺、A/O工艺、(A2/ O) UCT工艺、JBH工艺、AAA 工艺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

3. A/O系统A/O脱氮除磷系统,即缺氧、好氧脱氮除磷系统。

具有去除废水中氮污染物的工艺,同时对脱磷亦有一定的效果。

其工艺流程是让废水依次经历缺氧、好氧两个阶段,故人们通称为缺氧、好氧脱氮除磷系统,简称A/O系统。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同步硝化反硝化是一种重要的废水处理技术,它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基本过程。

硝化反应是指氨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再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而反硝化反应则是指硝酸盐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的过程。

这两种反应是废水处理中常见的氮素转化过程。

在同步硝化反硝化中,硝化和反硝化两种反应同时进行。

这是通过控制氧气的供应来实现的。

在废水处理系统中,通常会设置好氧区和缺氧区,氨氮在好氧区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然后在缺氧区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

这样就实现了硝化和反硝化两种反应的同步进行。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理是基于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在好氧条件下,氨氮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而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氮,还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

此外,同步硝化反硝化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它适用于有机负荷较高、氨氮负荷较高的废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氮素的去除效率。

而且,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还能够适应废水水质和流量的波动,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总的来说,同步硝化反硝化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废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控制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实现了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同步转化,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去除氮污染物,还能够降低处理成本,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机理

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机理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是SS、BOD、COD、NH3-N、TN和TP的去除,其去除的有关机理如下:(1)SS的去除污水中SS的去除主要靠沉淀作用。

污水中的无机颗粒和大直径的有机颗粒靠自然沉淀作用就可去除;小直径的有机颗粒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而小直径的无机颗粒(包括尺度大小在胶体和亚胶体范围内的无机颗粒)则要靠活性污泥絮体的吸附、网捕作用,与活性污泥絮体同时沉淀被去除。

污水厂出水中悬浮物浓度不仅涉及到出水SS指标,出水中的BOD5、COD Cr、TP等指标也与之有关。

因为组成出水悬浮物的主要成分是活性污泥絮体,其本身的有机成份就高,而有机物本身就含磷,因此较高的出水悬浮物含量会使得出水的BOD5、COD Cr和TP增加。

因此,控制污水厂出水的SS指标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

(2)BOD5的去除污水中BOD5的去除是靠微生物的吸附作用和代谢作用,然后通过泥水分离来完成的。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机物用于合成新的细胞,将另一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等稳定物质,其实质是将液相的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固相物质,表现为活性污泥量的增长。

(3)COD Cr的去除污水中COD C r去除的原理与BOD5基本相同。

污水厂COD Cr的去除率,取决于进水的可生化性,它与城市污水的组成有关。

对于主要以生活污水及其成份与生活污水相近的工业废水组成的城市污水,其BOD5/COD Cr≥0.5,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出水COD Cr 值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能够满足COD Cr≤50mg/L的要求。

而成份主要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或BOD5/COD Cr比值较小的城市污水,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后污水中剩余的COD C r较高,要满足出水COD Cr≤50mg/L,有一定难度。

(4)氮的去除污水除氮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两大类,在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中生物法除氮是主流,也是城市污水处理中经济和常用的方法。

污水处理中的去除硝酸盐和氨氮的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去除硝酸盐和氨氮的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去除硝酸盐和氨氮的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污水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污水中的硝酸盐和氨氮是两种常见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研发和应用去除硝酸盐和氨氮的技术成为了污水处理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去除硝酸盐的技术1.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硝酸盐去除技术之一。

该技术利用厌氧细菌将硝酸盐通过还原作用转化为氮气,进而实现硝酸盐的去除。

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好氧工艺以及硝酸盐假性硝化法等都属于生物处理法的一种。

生物处理法具有运行成本低、效果稳定等优点,因此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去除硝酸盐的另一种常用技术。

其中,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还原法和吸附法。

还原法主要通过加入还原剂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氮或氨酸盐,从而达到去除硝酸盐的目的。

吸附法则是通过在处理过程中加入特定吸附剂,利用吸附剂对硝酸盐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将硝酸盐从污水中吸附出来。

这两种化学处理法都有着高效去除硝酸盐的特点,但由于成本较高,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二、去除氨氮的技术1. 曝气法曝气法是去除氨氮的常用技术之一。

在曝气池中,通过对水体进行曝气处理,通过气体和水水的接触,使得氨氮逐渐转化为游离态氮,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曝气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并且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一种基于半透膜原理的氨氮去除技术。

该技术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氨氮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常见的膜分离法包括超滤法、反渗透法等。

这类技术具有去除效果好、排放水质高等优势,但由于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仍然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综合应用技术除了上述独立应用的技术,还有一些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同时去除硝酸盐和氨氮。

比如,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膜法通过结合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同时去除硝酸盐和氨氮的效果。

这类综合应用技术在硝酸盐和氨氮去除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对污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

对污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

对污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近20 年来, 对氨氮污水处理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

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物法、物化法的各种处理工艺,目前氨氮处理实用性较好国内运用最多的技术为:生物脱氮法、氨吹脱汽提法、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液膜法、土壤灌溉法等。

一.生物法1.生物法机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在污水的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首先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硝化菌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脱氮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污水中逸出。

因而,污水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见图1 。

进水预处理曝气池二沉池脱氮池图1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 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 的作用,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 。

生物脱氮法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总氮去除率可达70%—95%,二次污染小且比较经济,因此在国内外运用最多。

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低温时效率低[11]。

2.传统生物法目前, 国内外对氨氮污水实际处理中应用较成熟的生物处理方法是传统的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如A/O、A2/O工艺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作用完成,由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这两个过程不能同时发生,而只能序列式进行,即硝化反应发生在好氧条件下,反硝化反应发生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

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生物脱氮工艺大多将缺氧区与好氧区分开,形成分级硝化反硝化工艺,以便硝化与反硝化能够独立地进行。

1932 年,Wuhrmann利用内源反硝化建立了后置反硝化工艺(post-denitrification),Ludzack和Ettinger于1962年提出了前置反硝化工艺(pre-denitrification) ,1973年Barnard 结合前面两种工艺又提出了A/O工艺,以及后又出现了各种改进工艺如Bardenpho、Phoredox (A2/ O) UCT、JBH、AAA 工艺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12]。

污水处理中的硫化物与硝酸盐去除

污水处理中的硫化物与硝酸盐去除
化学法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硫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沉淀后分离。
03
生物法
利用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等无害气体。
01
物理法
利用硝酸盐与某些物质的吸附作用,如活性炭、沸石等,将硝酸盐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02
化学法
通过加入还原剂,使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或其他无害气体分离。
总结词
生物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硝酸盐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生物法通过培养特定的微生物,利用其代谢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将其去除。该方法处理效果稳定,对环境友好,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污水处理。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4
CHAPTER
技术比较与选择
物理法
利用硫化物与某些物质的吸附作用,如活性炭、树脂等,将硫化物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物理法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处理效率较低,适用于低浓度硫化物污水的处理。
要点一
要点二
化学法
处理效率高,适用于高浓度硫化物污水的处理,但药剂成本较高。
生物法
处理效率高、成本低,但培养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物理法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处理效率较低,适用于浓度硝酸盐污水的处理。
处理效率高,适用于高浓度硝酸盐污水的处理,但药剂成本较高。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总结词
生物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硫酸盐、硫磺等。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处理时间较长,需要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和反应条件。
详细描述

养殖厂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和硝酸盐去除方法研究

养殖厂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和硝酸盐去除方法研究

养殖厂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和硝酸盐去除方法研究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养殖厂的废水处理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中,氨氮和硝酸盐是污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养殖厂污水处理中氨氮和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一、氨氮的去除方法:1. 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常用的氨氮去除方法。

通过将污水经过好氧或厌氧处理槽,利用生物菌群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再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释放出来。

2. 化学法:化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氨氮去除方法。

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如石灰或硫酸铁,将氨氮转化为非挥发性的物质,从而使氨氮被固定并沉淀下来。

3. 物理法:物理法是一种较少使用的氨氮去除方法。

它通过高温蒸发或吸附法将氨氮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但这种方法实施成本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二、硝酸盐的去除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常用的硝酸盐去除方法。

通过加入合适的还原剂,如亚硫酸盐或硫化氢,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氮或硫化物,以达到去除硝酸盐的目的。

2. 豆渣滤料法:豆渣滤料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硝酸盐去除方法。

将豆渣制成滤料,将含硝酸盐的污水通过滤料层,通过豆渣的生物学反应迅速将硝酸盐去除。

3. 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硝酸盐去除方法。

通过种植具有吸收硝酸盐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柳树或芦苇,利用植物的吸收能力吸收水中的硝酸盐。

三、其他养殖厂污水处理建议:1. 控制养殖量:适量控制养殖数量,避免污水过多导致处理难题。

2.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养殖环境,减少污水产生,例如增加养殖场的通风设备,改善粪便处理设施等。

3. 加强监管:加强对养殖厂的监管,要求其合规运营,实施科学的养殖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总结起来,氨氮和硝酸盐是养殖厂污水中常见的污染物,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保护水环境。

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也要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养殖厂的环境监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

这样才能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人民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脱氮技术解析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脱氮技术解析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脱氮技术解析生物脱氮技术是污水处理中一种常用的脱氮方法,通过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较为稳定的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硝化是指将废水中的氨氮先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和亚硝酸氧化菌(Nitrobacter)共同完成。

反硝化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主要由反硝化菌(例如亚硝酸盐还原菌 Denitrifying bacteria)完成。

在生物脱氮技术中,首先废水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经过初级沉淀池去除悬浮物后,进入生物反应器。

在生物反应器中设置了适宜生长微生物的环境,比如填料、生物膜等。

废水中的氨氮被氨氧化菌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氧化菌进一步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在充分的氧气供应下,硝酸盐不会发生进一步的转化,而是被排放到环境中。

然而,在缺氧环境下,反硝化菌会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脱氮的效果。

生物脱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与传统的化学脱氮方法相比,生物脱氮技术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其次,生物脱氮技术更为经济和可持续,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生长繁殖,无需频繁投入新鲜的生物介质。

再次,生物脱氮技术适用于处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污水,适应性强,能够适应不同负荷和水质条件。

最后,生物脱氮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

然而,生物脱氮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生物脱氮过程对温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不同的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不同,需要进行精确控制。

其次,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氮气有一定的溶解度,如果不能完全释放到大气中,会对水体造成氮气过度饱和问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此外,生物脱氮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亚硝酸盐、气味等,需要进行合理处理。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概述污水处理是将含有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杂质的废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使其能够达到排放标准或者再利用的水处理过程。

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原理及其作用。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在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这些微生物有以下特点:- 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以其快速繁殖能力而闻名。

它们在分解有机物和去除氮、磷等污染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 真菌:特别擅长分解和降解含有木质素等难降解有机物的废水。

其中,最常见的是腐生真菌和脱氮真菌。

- 藻类: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元素转化为生物质,起到氧化、混凝和沉降的作用。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去除污染物。

下面将分别介绍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几个关键作用:1. 分解有机物细菌是在废水中分解有机物的关键微生物。

它们通过产生外胞膜酶和内胞膜酶来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无机物。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有机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 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在污水处理中,氮和磷是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微生物在去除这些污染物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氮的去除: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够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

然后,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进而将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 磷的去除:通过微生物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废水中的磷可以被微生物去除并沉淀到污泥中。

3. 氧化污染物通过细菌和藻类的作用,废水中的污染物可以被氧化为无害物质。

此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污染物中的能量和营养进行代谢,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

4. 混凝和沉降藻类在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质,在废水中形成生物絮凝体。

污水处理氨氮降解机理探讨

污水处理氨氮降解机理探讨

污水处理氨氮降解机理探讨
一、硝化机理
硝化机理是污水处理中氨氮最常见的降解方式。

它是混合氨氮及其他
氧化剂(如亚硝酸盐)在可生长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氨氮被氧化成硝
酸根的过程。

操作过程中,细菌基本上是消耗氧进行降解氨氮,在此过程
中氨氮会先被分解成氨和氧,之后氨与氧结合形成亚硝酸,再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形成硝酸盐,最后细菌将亚硝酸和硝酸盐分解成氧与氨氮,完成整
个氨氮的降解过程。

二、还原机理
还原机理是污水处理中氨氮被还原成氨,再被有机物吸收的降解方式。

污水中的氨氮被添加含有硫的有机物,如亚硫酸钠,形成的还原剂参与氨
氮的还原反应,使氨氮被还原成氨,然后有机物吸收氨作为养料,完成氨
氮的降解。

三、脱氮机理
脱氮机理是污水处理中氨氮被吸收、膜过滤及蒸发脱除的降解方式。

目前,主要通过吸收剂和生物膜技术实现氨氮降解脱除。

通过吸收剂吸收
的氨氮除去率可达98%,而使用生物膜技术实现氨氮的降解脱除效率可达99%。

污水中氨氮去除方法总结

污水中氨氮去除方法总结

污水中氨氮去除方法总结氨氮废水处理有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法和生物脱氨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法和生物脱氮技术两大类。

一、生物脱氮法微生物去除氨氮过程需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硝化过程,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在有氧条件下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过程。

第二阶段为反硝化过程,污水中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被反硝化菌(异养、自养微生物均有发现且种类很多)还原转化为氮气。

在此过程中,有机物(甲醇、乙酸、葡萄糖等)作为电子供体被氧化而提供能量。

常见的生物脱氮流程可以分为3类,分别是多级污泥系统、单级污泥系统和生物膜系统。

1、多级污泥系统此流程可以得到相当好的BOD5去除效果和脱氮效果,其缺点是流程长、构筑物多、基建费用高、需要外加碳源、运行费用高、出水中残留一定量甲醇等。

2、单级污泥系统单级污泥系统的形式包括前置反硝化系统、后置反硝化系统及交替工作系统。

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脱氮流程,通常称为A/O流程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相比,A/O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构筑物少、基建费用低、不需外加碳源、出水水质高等优点。

后置式反硝化系统,因为混合液缺乏有机物,一般还需要人工投加碳源,但脱氮的效果可高于前置式,理论上可接近100%的脱氮。

交替工作的生物脱氮流程主要由两个串联池子组成,通过改换进水和出水的方向,两个池子交替在缺氧和好氧的条件下运行。

该系统本质上仍是A/O系统,但其利用交替工作的方式,避免了混合液的回流,因而脱氮效果优于一般A/O流程。

其缺点是运行管理费用较高,且一般必须配置计算机控制自动操作系统。

3、生物膜系统将上述A/O系统中的缺氧池和好氧池改为固定生物膜反应器,即形成生物膜脱氮系统。

此系统中应有混合液回流,但不需污泥回流,在缺氧的好氧反应器中保存了适应于反硝化和好氧氧化及硝化反应的两个污泥系统。

二、物化除氮物化除氮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有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法、液膜法、电渗析法和催化湿式氧化法等。

生化池氨氮去除原理

生化池氨氮去除原理

生化池氨氮去除原理生化池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设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

生化池氨氮去除原理主要分为生物氧化和生物吸附两个过程。

生物氧化是指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在生化池中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质的过程。

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物质在生化池中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细胞物质。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

生物吸附是指废水中的氨氮被微生物吸附和转化为无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废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废水中的氨、胺和尿素等含氮化合物,这些氮化合物在生化池中被微生物吸附并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无机氮化合物。

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

生化池氨氮去除的关键是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化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吸附废水中的氨氮。

微生物通过代谢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维持了生化池中的生态平衡。

为了提高生化池的去除效果,常常需要向生化池中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除了微生物的作用,生化池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有影响。

首先,生化池的设计应考虑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合理确定生化池的容积和水力停留时间。

其次,生化池的运行参数如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量等也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生化池氨氮去除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无机物质。

生化池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对氨氮去除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合理考虑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并控制好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量等运行参数。

通过合理设计和运行,生化池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达到环保要求。

生物脱氮的原理

生物脱氮的原理

生物脱氮的原理
生物脱氮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形式的氮转化成氮气的过程。

生物脱氮技术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

硝化是指氨氮通过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

硝化细菌主要包括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两类。

亚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而硝化细菌则能将亚硝酸盐氮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氮。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硝化细菌起到了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的作用,为后续的反硝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底物。

反硝化是指硝酸盐氮通过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反硝化细菌能够在缺氧或微氧的条件下,利用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将有机物还原成氮气。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反硝化细菌起到了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氮的去除。

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简单清晰,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将有机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转化成氮气,达到了去除氮污染物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脱氮技术具有能
耗低、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生物脱氮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原理清晰,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物脱氮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氨氮废水生化法的工作原理

氨氮废水生化法的工作原理

氨氮废水生化法的工作原理
氨氮废水生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混合污水:将含有氨氮污染物的废水与其他废水混合,提高污水中的总有机物浓度,为后续的生化处理提供适宜的环境。

2. 调节pH值: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节废水的pH值,使其处
于生物降解物质的最适范围。

通常,氨氮废水的pH值在中性
至微酸的范围内才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 曝气处理:将调节过pH值的废水引入生化池,然后通过曝
气装置(如曝气罩、曝气管等)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这样可以为废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促进生物降解反应的进行。

4. 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氨氮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硝酸盐(NO3^-)。

常见的微生物有硝化菌和反
硝化菌。

硝化菌能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NO2^-),再通过氧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

而反硝化菌则能够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废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氮气(N2)释放到
大气中。

5. 沉淀过滤:经过微生物降解后,废水中的氨氮被转化成硝酸盐和氮气。

此时可以通过沉淀和过滤等物理方法,将废水中的微生物和其他固体物质去除,以获得清洁的水体。

6. 二次处理(如深度处理):如果要求更高的水质要求,废水
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进一步进行吸附、沉淀、过滤等工艺,以达到特定的出水标准。

通过上述步骤,氨氮废水生化法能够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并最终得到达标排放的废水。

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污水处理厂的氨氮脱除与生物转化机理研究

污水处理厂的氨氮脱除与生物转化机理研究

污水处理厂的氨氮脱除与生物转化机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污水处理厂除了要去除有机物和无机盐等污染物,还要进行氨氮脱除。

氨氮是污水中常见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含量高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氨氮的脱除和转化是污水处理的关键之一。

一、氨氮的转化和脱除氨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剧烈刺激性味道,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空气中。

然而,氨在水体中的含量相对较高,是污水处理厂中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在污水处理厂中,氨氮的处理工艺一般采用生物法和化学法的结合,具体包括氨氧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1. 氨氧化氨氧化是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氨氧化细菌完成的。

它是硝化的第一步,需要在生物膜或填充物表面,利用氨氧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反应式如下:NH4+ + 1.5O2 → NO2− + H2O + 2H+其中氨氧化细菌所需的氧气通常从进水中就供应了一定量。

2. 硝化硝化是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一般需要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硝化细菌完成。

反应式如下:NO2- + 0.5O2 → NO3-3. 反硝化反硝化是硝酸盐在生物反应器中受到生物还原作用所转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反硝化细菌完成的。

反应式如下:NO3- + CH2O → CO2 + N2↑ + H2O即硝酸盐通过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转化为氮气。

二、污水处理中氨氮脱除的影响因素污水处理厂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pH值、DO值、氨氮负荷、污泥龄等。

其中,温度和pH值是影响氨氧化和硝化速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温度的升高,氨氧化和硝化反应的速率均会提高,但是温度过高会杀死细菌。

同时,适当的pH值也有利于氨氧化和硝化反应的进行。

当pH值过低或过高时,细菌的活性会降低或消失,使得反应速率下降。

此外,氨氮负荷与生物转化过程的速率也存在密切关系。

氨氮负荷过大会导致水中氨氮的浓度升高,从而降低生物转化的效率,甚至完全抑制生物转化过程的进行。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的另一角度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的另一角度

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的另一角度同步硝化反硝化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对于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除了传统的理论解释之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理。

一、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基本原理同步硝化反硝化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它主要依靠微生物来完成废水中氨氮和硝酸盐的转化。

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废水中的氨氮首先被氨氧化细菌(AOB)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再被亚硝酸还原细菌(ANAMMOX)以及反硝化细菌转化为氮气。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去除了废水中的氮污染。

二、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的另一角度除了传统的氨氧化和反硝化的角度来解释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理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能量角度来解读这一过程。

在同步硝化反硝化中,氨氧化和反硝化是两个相互补充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

具体来说,氨氧化是一个自发反应,它释放出能量;而反硝化是一个需要能量输入的过程。

当废水中的氨氮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时,这一反应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亚硝酸还原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在进行反硝化过程时,需要从外源获取能量以驱动这一反应。

这样一来,氨氧化产生的能量可以为反硝化提供所需的能量,使其能够进行。

三、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能量流动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氨氧化和反硝化可以看作是一个能量流动的过程。

氨氧化释放出的能量为反硝化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使得反硝化能够正常进行。

这种能量流动的方式使得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这种能量流动也使得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外部环境的能量要求较低,尤其是在废水处理厂等场所。

废水处理厂中的废水通常是一个富含氨氮的高浓度环境,氨氧化反应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可供反硝化细菌使用,提高了处理过程的效率。

四、结语同步硝化反硝化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它通过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

生物法氨氮去除机理及其工程应用

生物法氨氮去除机理及其工程应用

生物法氨氮去除机理及其工程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污水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其中,氨氮是污水中最难处理的一种污染物之一,因为它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危害最大。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现代生物技术已经研发出一种氨氮去除机理,它能够高效、稳定地将废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分解优质晋江分解还原,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氨氮去除机理及其工程应用。

一、氨氮去除机理氨氮去除主要是通过族群组成、膜污染、荷载和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促进了废水处理厂中的氨氧化和硝化过程的快速交替循环吸附膜BOD去除和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过程。

其中,氨氧化过程转化了废水中的氨为亚硝酸盐,而硝化过程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而在还原的过程中,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氨氮去除。

通过上述简单描述,可以看到氨氮去除主要依靠生物法的技术原理,即利用生物活性剂来促进污水中氨的氧化和硝化,使废水中的氨逐渐转化为无害物质。

同时,氨氮的去除还需要一系列的硝化、反硝化和缺氧等中间反应的辅助作用。

这些反应主要由各类细菌和其他废水中的微生物所实现。

因此,氨氮去除的效果和稳定性都与生物活性剂的种类和使用情况密切相关。

可以说,生物法氨氮去除机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活性剂的选择和管理。

二、氨氮去除的工程应用由于氨氮去除技术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因此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氨氮去除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市政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的废水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政废水处理市政废水通常来源于居民区和其他公共设施。

这种废水的处理需要将其中污染物去除,达到达标排放的标准。

氨氮去除技术是市政废水处理中主要的生物法工艺之一,主要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去除其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减少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2. 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通常由各种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

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刘春爽;李甲国;闫来洪;赵东风;马斌;李祥;王爱杰【摘要】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ate, sulfide and ammonia could be realized at HRT of 12 h, temperature of 30℃±2℃and influent pH of 7.5. The removal rates were up to 95%, 90% and 99% for ammonia, nitrate and sulfide at influence concentrations of 22—35 mg N·L−1, 22—35 mg N·L−1 and 50—90 mg S·L−1, respectively. Most of sulfide removed was converted to elemental sulfur (S0)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as high as 89%. Batch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sence of sulfide could enhanc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ate and ammoni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an innovative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lfide- and nitrogenous contaminants-laden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在HRT为12 h,温度为30℃±2℃,进水pH为7.5,进水硫化物、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分别为50~90 mg S·L−1,22~35 mg N·L−1和22~35 mg N·L−1条件下,能够实现氨氮、硝酸盐氮和硫化物3类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去除率分别达到97.3%、92.8%和99%以上,而且去除的硫化物主要以单质硫形式存在,单质硫理论转化率达89%以上。

生活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原理

生活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原理

生活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原理城市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有三类,第一类为悬浮物SS,第二类为有机污染物COD和BOD5,第三类为无机营养盐N和P。

几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方法分别简述如下:1.SS的去除污水中的SS去除主要靠沉淀作用,污水处理厂中悬浮物的浓度不仅仅只涉及到出水的SS指标,而且出水的BOD5、COD等指标也与其有关,这是因为组成出水悬浮物主要是活性污泥絮体,所以控制污水处理厂出水的SS指标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为了尽量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浓度,需在工程中采用适当的措施。

常用的措施是选用适当的污泥负荷,以保持活性污泥的凝聚及沉降性能,采用较小的二次沉淀池表面负荷、较低的出水堰负荷或充分利用活性污泥悬浮层的吸附网捕作用等。

2.BOD5的去除污水中BOD5的去除主要是靠微生物的吸附与代谢作用,然后对吸附代谢物进行泥水分离来完成。

在活性污泥与污水接触初期,会出现很高的BOD5去除率,这是由于污水中有机颗粒和胶体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从而被去除所致,但是这种吸附作用仅对污水中悬浮物和胶体起作用,对溶解性有机物不起作用。

溶解性有机物需靠微生物的代射来完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污水中一部分有机物合成新的细胞,将另一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等稳定物质,这也是污水中BOD5的降解过程。

微生物的好氧代谢作用对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非溶解性有机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谢产物是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污水中的残余BOD5浓度降低,当污泥负荷≤0.3kgBOD5/kgMLSS·d时,就能达到≤20mg/l 。

3.COD去除污水中的COD去除的原理与BOD基本相同,即COD的去除率取决于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它与城市污水的组成有关。

对于那些主要以生活污水及其成分与生活污水相近的加工工业废水组成的污水,这类城市污水的BOD5/COD比值往往接近0.5,甚至可达0.6以上,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出水中COD值可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成分主要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其BOD5/COD比值较小,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后污水中残存的COD会较高,要满足出水COD≤40mg/l有一定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元素组成
质量浓度/g·L−1
Composition of trace elements
1.3 分析方法 NO 2-N 分析 NH 4-N 分析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 − 采用乙二胺分光光度法,NO 3-N 分析采用酚二磺酸 2− 法。 S2− 测定采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SO4
+ −
第2期
刘春爽等: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Nhomakorabea·781·
采用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单质硫定性检测根据其不 溶于强酸和强碱但易溶于二硫化碳的性质,在溶解 后可与六氢吡啶生成红色络合物进行,并采用硫平 衡推算法计算单质硫理论产率[11]。为考察连续流实 验过程中 S2−的添加是否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产生 抑制,分别在厌氧氨氧化启动末期以及硫化物、硝 酸盐和氨氮同步去除实验的两个阶段末期进行比厌 氧氨氧化活性(SAA)分析[13]。 1.4 间歇实验 间歇实验设置 2 组, 分别标记为间歇实验 A 和 间歇实验 B。采用有效容积 100 ml、总容积 150 ml 的血清瓶作为反应容器,接种 20 ml VSS 为 2.3 g·L−1 的连续流反应器污泥,反应初始 pH 为 7.5, 间歇实验 A 中初始的硝酸盐、 转速为 130 r· min−1。 硫化物和氨氮的浓度分别为 35 mg N·L−1、20 mg S·L−1 和 20 mg N·L−1。间歇实验 B 初始仅含氨 氮和硝酸盐,浓度分别为 35 mg N·L−1 和 20 mg N·L−1。
3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Jiangsu,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KLUW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 Heilongjiang, China)
+ NH 4-N −
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混合污泥(按体积比为 1:1 混合) 。 其中反硝化污泥为城市污水厂 A/O 工艺, A 段污泥 0.3 L,VSS 为 2.19 g·L−1;厌氧氨氧化污 泥为来自 EGSB 反应器絮状污泥 0.3 L, VSS 为 2.42 −1 g·L 。 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的同步去除实验中,反 硝化脱硫污泥为自行驯化污泥,驯化条件为 S2− 50 − mg·L−1, NO 3-N 22 mg·L−1, pH 7.5,温度 30℃,间 − 歇驯化 15 d, 驯化后 S2−和 NO 3-N 去除率可达 90%。
表1 Table 1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Ⅰ EDTA FeSO4·7H2O 微量元素Ⅱ EDTA H3BO4 MnCl2·4H2O CuSO4·5H2O ZnSO4·7H2O NiCl2·6H2O NaMoO4·2H2O CoCl2·6H2O 15 0.014 0.99 0.25 0.43 0.21 0.22 0.24 5 9.14
− +
+ 2− SO4 、NH 4 或 2−
+ − 、NO 3、NH 4
S2−、NO 3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连续流实验装置 连续流实验采用 UASB 反应器进行,其反应区 内径 0.05 m,高 0.8 m,有效容积 1.57 L,总容积 3 L。由蠕动泵从底部进水,出水部分回流后经三相 分离器进行水、气、液分离,最后由三角堰排出。 反应器温度控制为 30℃±2℃。为避免可见光对厌 氧氨氧化菌的伤害, 反应器外部用遮光布覆盖避光。 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1.2 实验用水 反应器进水为人工模拟废水,其组成为: 和 NO 2-N,具体 (NH4)2SO4 和 NaNO2 (提供 浓度按需配置),Na2S·9H2O(具体浓度按需配置), KH2PO4 10 mg·L−1,CaCl2·2H2O 5.6 mg·L−1, MgSO4·7H2O 300 mg·L−1,KHCO3 1250 mg·L−1, 微量元素浓缩液Ⅰ、Ⅱ各加入 1.25 mg·L−1。微量 元素溶液组成见表 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时所用接种污泥为反
·780·




第 66 卷
引 言
随着我国制药、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 了大量的含硫含氮废水,此类废水同时具有硫、氮 污染物的双重危害,排入水体后不仅产生硫化氢或 S2−,消耗大量溶解氧,引起黑臭,还会造成藻类和 其他水生生物异常增殖,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对环 境的危害极为严重[1-2]。 传统的硫、氮去除技术,硫酸盐和氨氮是分别 2− 去除的, 即采用 SO4 →S2−→S0 步骤去除硫酸盐[3-4], 采用 NH 4→NO 3(NO 2)→N2 步骤去除氨氮[5-6],脱 硫和脱氮一般在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使得含硫含 氮废水处理工艺系统复杂,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昂 贵,有时处理后还会残留硫化物二次污染,环境安 全隐患极为严重。与之相比,近年来发展的生物同 步脱氮除硫新技术 [7-12] 可以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 硫、氮同步去除,具有运行、操作成本低,污泥产 率低,出水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但现有硫、氮同步 脱除技术主要以同步去除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Beijing Water Quality Scien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Recovery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014-07-21收到初稿,2014-09-16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刘春爽(1981—),女,博士,讲师/硕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0716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 金 项 目 (ZR2013EEQ030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R1404005A) 。 Received date: 2014-07-21.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Chunshuang, liuchunshuang723@126. com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307160) ,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13EEQ030), 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R1404005A).
第 66 卷 第 2 期 2015 年 2 月
化 工 学 报 CIESC Journal
Vol.66 No.2 February 2015 ·779 ·
废水中硫化物、硝酸盐和氨氮生物同步去除及其机理
刘春爽 1,李甲国 1,闫来洪 1,赵东风 1,马斌 2,李祥 3,王爱杰 4
2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左右。在 30~40 d 时,进水氨氮与亚硝酸盐氮浓度 均提高至 80 mg N·L−1,尽管脱氮效率略微下降,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仍在 82.5%以上。整体 上,厌氧氨氧化是反应器主导反应, NH 4-N 与 − NO 2-N 的去除负荷分别为 132 g N·m−3·d−1 和 157 g N·m−3·d−1,二者去除量比为 1:1.19,与理论化 学计量比 1:1.32[14-16]接近,与阳广凤[13]的研究结果 (1:1.18)相同。 0.33(图 3) ,略高于 0.26[17-18],这可能是 由于反应器内有硝化菌存在,使得部分氨氮以氧气 为电子受体进行硝化反应。丛丽影等[19]在相关试验 研究中曾指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系统内可存在少 量有积极作用的好氧硝化菌,两者共同起作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反应体系的运转效率。
Abstract: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ate, sulfide and ammonia could be realized at HRT of 12 h, temperature of 30℃±2℃ and influent pH of 7.5. The removal rates were up to 95%, 90% and 99% for ammonia, nitrate and sulfide at influence concentrations of 22—35 mg N·L−1, 22—35 mg N·L−1 and 50—90 mg S·L−1, respectively. Most of sulfide removed was converted to elemental sulfur (S0)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as high as 89%. Batch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sence of sulfide could enhanc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trate and ammoni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an innovative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lfide- and nitrogenous contaminants- laden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 waste water; sulfide; environment; anaerobic; ANAMMOX; sulfide, nitrate and ammonia removal; elemental sulf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