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板法镇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板法镇痛实验
【摘要】目的:通过热板法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罗痛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方法:使用超级恒温器,观察在注射药物前后雌性小鼠产生舐后足反应的时间。结果: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后的15/30/60min的痛阈值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在注射罗痛定后的15/30/6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明显增大(P<0.05);小鼠在注射度冷丁后的15/3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均明显增大(P<0.05),但是在60min时小鼠痛阈值却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30min时,杜冷丁提高的痛阈值与罗通定无显著差异(P>0.05),在60min时杜冷丁与罗通定提高的痛阈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杜冷丁和罗通定均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罗通定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于杜冷丁。
关键词杜冷丁罗痛定痛阈热板法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20-25g雌性小鼠
1.2 药品0.25%dolantin,0.25%rotundine sulfate,生理盐水
1.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金属罐
1.4 调节热板温度开启超级恒温器,调节温度恒定于55±0.1℃
1.5 动物筛选取雌性小鼠置于金属罐中,筛选10-30秒内有舔后足反应的合格小鼠3只并各测定正常痛阈值一次,对逃避、跳跃者弃之。
1.6 实验动物处理测量合格小鼠体重并分组,甲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罗通定0.1ml/10g,丙鼠腹腔注射度冷丁0.1ml/10g
2. 观察指标
1.1测痛阈值记录合格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并分别在注射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测
痛阈值一次并记录痛阈值。
1.2
1.3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热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1.4测痛阈值记录合格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并分别在注射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测
痛阈值一次并记录痛阈值。
1.5
1.6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热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3.结果
3.1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后的15/30/60min的痛阈值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在注射罗痛定后的15/30/6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明显增大(P<0.05);小鼠在注射度冷丁后的15/3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均明显增大(P<0.05),但是在60min时小鼠痛阈值却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30min时,杜冷丁提高的痛阈值与罗通定无显著差异(P>0.05),在60min时杜冷丁与罗通定提高的痛阈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图1
表1 度冷丁和罗通定的痛阈提高百分率(%)
图1 度冷丁和罗通定的痛阈提高百分率(%)
4.结论
杜冷丁和罗通定均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罗通定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于杜冷丁。
5.讨论
5.1杜冷丁是吗啡的合成代用品,与吗啡的作用相似,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罗痛定结构为四氢巴马汀(左旋),,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增加与痛觉有关的特定脑区脑啡肽原和内啡肽原的mRNA表达,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的释放而产生镇痛作用。[1]
注射罗痛定和杜冷丁后在一定时间内小鼠的痛阈值均有显著性提高,证明了杜冷丁与罗痛定具有的镇痛作用。在痛阈值的绝对值上杜冷丁组与罗痛定组基本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实验方法(观察舐后足反应/痛阈值大于60s记为60s)有关,也可能与实验样本数较少有关。从数据可以看出,某些组别在注射后偶尔出现痛阈值反而降低的反常情况,趋势不一致影响了实验结论。
5.2 罗痛定作用比杜冷丁弱,但无成瘾性。[2]
从理论上来看,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于罗痛定。但罗痛定的镇痛效果在30/60min 时比杜冷丁更好,与查询资料所得不符。从数据可以看出,主要还是由于某些组别在注射后偶尔出现痛阈值反而降低的反常情况而导致,但由于样本数较少,如删去这些趋势反常组将导致样本数过少,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统计学结论。为进一步确认罗痛定和杜冷丁的作用效果强弱,可在后续实验通过扩大样本容量和改进实验技术以避免反常趋势的手段进行进一步研究。
5.3 罗通定具有镇静、安定、镇痛和中枢性肌松弛作用。镇痛作用较杜冷丁弱,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受体及前列腺系统无关,无明显成瘾性。罗通定口服吸收后,10-30min起效,维持2-5h。[3]
参考文献
[1]陆源,夏强等,生理科学实验教程.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58.
[2]陆源,夏强等,生理科学实验教程.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58.
[3]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7